冠军帖——张芝草书代表作

书法赏析

《冠军帖》传为张芝之作,或为唐张旭所作,刻本刊于北宋《淳化阁帖》。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约卒于东汉献帝初平三年,也即公元192年。张芝书法学崔瑗、杜度而变其法度,善草书。他省减章草的点画波磔,创立了“今草”,被后人推为“草圣”。晋代王羲之在论及书法时称:“钟(繇)、张(芝)而外,其余不足观。”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论张芝的草书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起自张伯英,即此也。”由此可见,张芝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是有很高地位的。

▲冠军帖

从《冠军帖》来看,张芝的创作远远地走在了汉代书法家的前列,甚至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能够用如此鲜活灵动的线条来表达文字。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之下,书坛中除了中规中矩的隶书外,章草依旧是一副古拙厚实的面貌,虽说摆脱隶意的草法已在汉代简牍中出现,但依旧与《冠军帖》中的线条相去甚远。在汉代书法里,如张芝这般勾连紧密的“一笔书”,打破了章草横势运笔、字态横向、字单一而不相连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形成了上下贯通、逶迤连绵的纵向气势。

《冠军帖》开卷即有纵横气势,笔法在疾驰中奇诡多变,回转勾连、舒卷,各得其宜。可以说,断和连的交替是张芝笔法的一个要点,合适则连起,不合则断开,随意所至。此外,圆转也是张芝笔法的一大特点,圆转助长了气势的贯注,如波澜开合,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出入变化,不可端倪。明人方以智认为“奇者不为法缚”,认为奇必越法背法,但张芝的书法却“奇而守法”。

值得一提的是,张芝虽用笔如飞,却精到不杂,力含其中。尽管是刻石,《冠军帖》线条却坚韧圆动,即便细如发丝之笔,也爽朗直率。清代朱和羹曾说过:“细处用力最难,如度曲遇低调低字,要婉转清澈,仍须有棱角,不可含糊过去,如画人物,衣折之游丝纹,全见力量,笔笔贯以精神。”以此看来,张芝在细部的挥洒,无疑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书家所具有的深厚功力。

此外,《冠军帖》还能给人一种飘逸空灵的气度,线条飘逸而不飘忽,把草书写得雅致而灵动。通常而言,圆转的笔调多,运用不好会显得大圈套小圈,难免俗气。但《冠军帖》却弧度多变,交错包含,不断为作品注入新鲜感。张芝的用笔,不是往粗壮雄厚处发展,也非丰腴泽丽,而是笔锋轻入纸,跃起而行,不雕不琢。南朝梁武帝认为“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的确,张芝的书法颇有些有脱离世俗之美,如镜中花,水中月,令人遐思万千。

趣味链接张芝墨池

张芝的父亲张奂声名显赫,官至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大司农等。张芝为张奂长子,虽出身宦门,却无纨绔气。他曾潜心研究书法,尤好草书,其父张奂为方便张芝兄弟习文练字,让人锻造石桌、石凳、墨池于河边。从此,张芝兄弟以帛为纸,临池学书,先练写而后漂洗再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为之黑,后称为张芝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