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百代模楷

书法赏析

《史晨碑》即《汉史晨碑奏铭》,又称《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名《史晨前后碑》,碑通高207.5厘米,碑身高173.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无碑额。其中,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也即公元169的三月,分17行,行36字。其末行字原本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35字,新拓恢复为36字,碑文记载了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

▲史晨碑

后碑全称为《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也即公元168年的四月,分14行,行36~35字不等,记载了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4行。

该碑现位于山东曲阜孔庙,与《礼器碑》《乙瑛碑》一起,并称为“孔庙三大名碑”。史晨,字伯时,为河南人,在东汉时期曾担任鲁相,正是通过他的上书,《史晨碑》才被立了起来。

《史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清代方朔在《枕经堂题跋》曾评价《晨史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何绍基在《〈史晨碑〉跋》则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此外,现代书家费声骞也曾评价《史晨碑》称:“此碑笔姿古厚朴实,端庄遒美,历来评定为汉碑之逸品。磨灭处较少,是汉碑中比较清晰的一种。《前碑》结字似略拘谨,《后碑》的运笔及结字比较放纵拓展。总体而言,《史晨前后碑》的字体规正,属汉隶中普通平正的书法,是当时官文书体的典型,宜于初学入门。”

《史晨碑》中,线条运动不像摩崖类刻石不停地变换受力方向,而是以一种近乎小篆的运动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线条特征,圆笔柔和,折笔含蓄,清秀俊雅。

值得注意的是,《史晨碑》虽然处处表现出完整规范的汉隶法则,但线条“蚕头燕尾”的特征却并不十分明显。其横画起笔多以平式露锋入纸,但能露而寓藏,尖而寓圆,没有浮躁之象。

趣味链接曲阜孔庙演变史

曲阜孔庙修建于公元前478年,也就是孔子逝世的第二年。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在孔子逝世的第二年,鲁哀公将曲阜的孔子故居3间辟为收藏他生前衣冠琴书等物的场所,并派兵卒守护,一年四节予以祭祀,但建筑规模和内容都非常简朴。

公元前195年十二月,汉高祖刘邦自淮南还,途径鲁地时,亲自以太牢(猪、牛、羊三牲)之礼祭祀孔子,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河。之后,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儒家学说成为显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开始居于正统地位,祭孔活动也开始备受统治者的重视,并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常典,而扩建孔庙之风随之兴起。历经宋、元、明、清四代的扩修,到清代时,孔庙已发展为九进院落,占地327.5亩,殿宇共466间。如今,孔庙的大成殿与故宫的太和殿、岱庙的天贶殿一起,并称为“东方三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