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心灵的自白——眼睛泄露的秘密(2)

除了将辨别瞳孔变化应用在谎言甄别和情绪识别上以外,更多的人选择将之付诸商业实践。与美瞳的效果相似,瞳孔的扩张会让广告模特显得更有吸引力,有一个成功的案例,一家从事唇膏销售的公司,利用技术手段修改了广告宣传册上模特的瞳孔尺寸,最终唇膏的销量提升了45%。

我们平时外出逛街可以仔细地观察一下,那些包装和海报上的女星和模特,除了具有姣好的面容和火辣的身材之外,她们的瞳孔无一例外地都被扩大到了极致。不管其内在机制如何运作,都无法否认它确实有助销量增加的事实。

由此看来,瞳孔的扩张收缩被人为修改后产生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叫做“商业欺诈”。文章开头刚说过,瞳孔是最不会说谎的器官,但在另一方面,最不会说谎的器官说起谎来更容易骗到人。

视线的语言

有人曾说,两个人在对话时,要专注地盯着对方的眼睛,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但也有人说,千万不要盯着别人的眼睛,因为那样做很不礼貌。在我们纠结到底该不该盯着对方的眼睛时,又有人跳出来说,我们应该盯着的是对方脸上的三角区域,这才是礼貌与尊重。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时常面临的一种尴尬。很多人在表达尴尬时总爱说:“我都不知道该把手往哪里放!”或者是“我都不知道脸往哪里搁”。现在好了,又多了一种表达方式:“我都不知道我该看哪里!”

别笑,正捧着书的你,是否知道在不同的场合下面对不同身份的人时,你应该如何让视线落在它应该去的地方?换种说法,你知道视线应该落在哪里吗?

如果是一大群人的聚会还好,我们可以在谈话时东张西望,看看屋顶和窗外。因为人多,讲话的人总会有一个听众,我们偶尔走神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是两个人面对面地交流,可能是闲谈,也可能是沟通重要的事。比如女友一脸严肃地跟你说,如果想要结婚,你需要准备多大的房子、多贵的车子。这时候,你不可能装作四处看风景,相反必须用言语、表情或行为来表示你听得很认真,并表达赞同或者反对的意思。你是应该直勾勾地盯着女友严肃的脸,还是低头数蚂蚁?是聚精会神地皱着眉头,还是眼珠子滴溜乱转?

我们必须知道一个事实,两个人,无论在讨论什么问题,只有眼神有交汇,这才能说明彼此之间有真切、有效的交流。这个现象其实很好理解,你可以试试跟朋友说话,如果全程对方都没看过你一眼,那这次谈话根本无法进行下去。

交谈的过程中,眼神的交流非常重要,眼神该如何交流?是通过视线的交汇。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一些这样的经历,有些人在倾听时会向我们投递一丝温柔的目光;有人讲话时眼神让我们愉悦快乐;当然也有人在对话时眼神茫然而浑浊,或者局促不安、抓耳挠腮。

我们在上学时都碰到过一道题:运动会发令枪响,我们是先看见烟还是先听到枪响?我们现在都知道,声音的传播没有光快,所以我们先看到的是白烟。这个小题目应用到眼神交流中也是可以的。两人交谈,很多时候还没等我们开口,眼神就先把我们的感受传递了出去。眼神可以先一步通过视线传达出我们的意思,是因为我们在眼神交流时,对视的时间和目光定位的位置会因为当时的实际情绪产生各种不同的变化,从而出卖我们的内心。

你可以做个小实验,去找一个不太联系的朋友借钱。当你说完来意之后,观察对方的视线落点和与你对视的时间,不需要等他开口,你就会知晓这次借钱的结果了。

安盖尔教授是一位从事肢体语言解读的社会心理学家,他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东西方在肢体语言交流上有一定差异。比如在英美这些西方国家中,交谈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是最基本的要求。多数西方人在听对方说话的时候会看着讲话者的眼睛,小部分人在自己讲话时也会看着对方的眼睛;东方人则大为不同,只有一小部分人可能会在自己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而很少有人会在当听众时也直视对方。

在FBI的研究者看来,讲话或听话时不愿意与对方进行视线接触,代表着一种属于东方人的含蓄,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说明东方人不是很愿意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眼神接触和视线交流总是很少,甚至会躲闪对方的视线,不愿随意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

当然,随着世界的大融合,东西方文化也在发生着碰撞和交融。眼神作为一种交流方式逐渐被大众认可,东方世界也接受了这种理念,开始习惯将视线落在讲话者身上或者让视线时刻保持与其他人的交流。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日本人。日本人在眼神交流时,视线的落点往往很有趣。彼此对视或者直视别人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非常无礼的举动,时至今日,日本人依旧保持着这种习惯,不会与别人对视太久,除非是主动地进行挑衅。我们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日本人在对话时习惯侧过身,尤其是上下级、长辈晚辈或者妻子丈夫之间。

我们觉得日本人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很谦卑,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就算无法避免面对面的接触,他们也会尽量避免视线的对视,把视线下移,不会盯着对方的脸,而是把目光落在咽喉处。

暂且抛开一些特例,说说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况吧。

我们经常会有和陌生人见面的情况发生。如果你有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初次见面的人会从眼神、视线中透露出非常丰富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快速地帮助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心态、性格等特征。

比如我们去相亲,在自我介绍和寒暄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视线上的接触,这种场合最常见的困惑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礼貌地移开自己的视线?移开以后目光应该落在哪里?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些场合,肆无忌惮地打量别人总是不礼貌的行为。

比如女方实在是漂亮火辣,而你不想给对方留下一个负面印象的话,一定要记住目光不要瞎转。你必须清醒地划分区域:首先记住,脖子以下,桌面以上,能不看就不看。肯定有人要问,那该看哪里呢?重点不在于看哪里,而是如何看,是怎样让你的视线自然而有礼。

很多影片中都会有这样一个画面,一男一女初次见面,握手入座,然后同时抬头看着对方,再同时尴尬地低头傻笑,重复上一步,继续傻笑。这显然不是一次理想的相亲。

我们该如何做呢?先弄清楚一件事。

视线一直纠缠在一起的,一般来说都是恋人和熟人,当然偶尔也可能是仇人。初次见面的人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肯定会很尴尬。那么,这时总会有一方先把视线挪开。而我们在通过观察和对比后发现,初次见面的两个人中,最先移开目光的,一定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说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点豁然开朗的感觉?没错,从这个角度来说,视线的交流其实是一种微妙的挑战方式,没有语言和动作,无声的较量就这样发生了。如果你是那个赢得较量的人,这时候你的视线落在哪里都没有问题!不管是看着对方的脸,还是直视对方的双眼,这时都会显得自然舒适,没有任何尴尬。而对方,才是那个暗暗迎接目光洗礼的人。弱势的一方总会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会通过一些方式来适应“强者”。我们在刚刚踏入社会准备面试时,都会有前辈告诉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面试官在你落座之后都会先看你几秒钟,再开始面试流程,这就是对方在看你态度是否坚定,会不会主动地移开视线。

所以,FBI提醒我们:不管我们是老板还是应聘者,无论是相亲还是洽谈,甚至是争吵和对峙,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对方的视线变化,我们就可以很轻松地捕捉到某些隐秘的心理活动。探查到对方心底的情感和欲望时,很多事办起来就要简单多了。

回到我们在文首提到的那个场景,如果你和一个人谈话,对方并没有给你视线的关注,这说明对方压根儿不想搭理你。或者你的话题和建议提不起对方的兴趣,让对方没有与你进行沟通的欲望,这时候,赶紧打住,不要自讨没趣了。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常出现在男女或者敌对的双方之间。这种场景比较耐人寻味,那就是对方明明在听,却做出一副无所谓或者不屑一顾的表情,他的目的在于表现出一种满不在乎,但事实上,没有人比他更在乎,你说的每一个标点符号对方都恨不得记住。这是一种很常见的伪装,让你误以为他对此事无感,目的是让你说出更多的内容。

前文说过,视线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FBI认为,心理素质差的小偷可能看见迎面走来的警察立马就慌了,然后眼神开始闪烁不定、躲躲闪闪,警察看见这种人一抓一个准儿。心理素质好的杀人犯往往能面不改色地和调查人员交谈,眼神坚定,视线不会乱窜,常常能蒙混过关。有人说了一句违心的话,视线中就会透出无力与怯懦;而一辈子生活在谎言中的人,视线比混凝土还要坚硬。谈判专家和商业精英通过坚定的眼神就可以搞定对方,而视线躲闪、游移不定的人总是被说服的那一个。

根据不同视线传递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无论男女老幼,斜视基本都和鄙视画等号;被人从头到脚地打量、扫视一番后,如果对方发笑,这种笑叫做嘲讽,这时候千万别傻呵呵地热脸贴冷屁股;面对严肃认真的视线,最好别乱开玩笑;和蔼慈祥的眼神一般出现在长辈的眼中,偶尔也可能是出现在将死之人眼中。

语言和文字并不是世上唯一的交流方式,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身体会传达出很多信息,视线就是其中之一。足够细心的人,总能发觉很多旁人无法知晓的讯息。行走在人类社会,我们要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善于观察的人总是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做得更好,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观眼识人心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每个人的窗户其实并不相同,不一样的窗户望进去,也是不同的风景。

古话说得好:观眼识人心。想要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渠道就是眼睛。无论是在医学界还是心理学界,研究者都通过实验证明了细微动作与内心反应的联系。这些研究发现问世之后,被犯罪心理学家加以整理,如今正成为FBI和警探们的杀手锏。

我们在看关于罪案题材的影视剧时会发现,警探在侦破案件时,除了对现场的细微勘查之外,往往是通过询问调查来掌握关键信息的。尤其是在审讯的过程中,负隅顽抗的罪犯很多,具有反侦查意识的罪犯也不少,有时即使人证物证俱在,但也总有心理素质过硬的罪犯抵死不认罪。这种情况下,FBI唯有使用他们的杀器——微反应,攻破罪犯的心理防线,才有可能使其伏法。

人类在心底埋藏太多的秘密,这些秘密会膨胀发酵,通过一些方式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方式是用嘴讲出来,也有写出来的,这些都属于主动型。如果对方并不愿意主动交代一些事情,那我们该如何判断或者发现呢?答案就是眼睛。

FBI探员们的鹰眼无比锐利,没有任何蛛丝马迹可以逃过他们的观察。疑犯的一个眼神、跳动的眼皮、眼球转动的方向,都可以成为FBI斩获情报的来源。

通过眼神去解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空想。这种方法在古代中国和埃及都有过一些文献记载。想要做到这些也并不困难,至少这不需要什么秘笈,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就够了。

FBI探员们在办案时经常会与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这个过程中,FBI探员们并不会提及太多与案情相关的问题。更多的时候像是在闲聊,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但事实上,FBI探员们会通过语言的艺术来诱使对方逐步说到正题,而这种时候,就是FBI探员们做出判断的时刻。

FBI心理专家说,如果在调查的过程中,谈话内容进入案情主题时,对方不能保持眼神的对视,而是时不时地看向其他地方,这就代表着对方根本没有关心你所说的内容,或者他无暇顾及你所说的话,更多的是在暗自盘算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