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深谋远虑,自然占尽先机

局势坏起来是很快的,现在不趁早想办法,

未雨绸缪,等发觉不妙时,就来不及补救了。

——胡雪岩

世上任何人,无论想去做成什么样的大事,都一定要在去做之前,进行一番深思熟虑,详细分析好去做这件事的利与弊。如果利大于弊,就放胆去做;如果弊大于利,就谨慎从事,甚至果断放弃。

世上任何事物,时刻都在变化。官场与生意场的局势更是如此。大局的变化往往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在遇到大事时,在顺大局还是逆大局上,我们更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认清大局,方能开始行动。

《菜根谭》谋略篇上说:“谋而后定,不谋则衰矣。”又说:“谋深,虑远,成之因也。”这两句话都深刻说明了谋和虑对于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性。在生意场上,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深谋远虑,就不会对未来有深远的规划,就不能在生意场上占据制高点。

胡雪岩认为,不管是处世还是经商,都必须深谋远虑,事先谋划好,制定好相应的策略。有了谋划与策略,才能总比别人抢先一步地对整个时事进行了解与把握。胡雪岩自己正是这样做的,所以他才能享天时,占地利,从容应对各种事件,并从里面获得巨大回报。

1、谋深者,享尽天时;虑远者,占尽地利

胡雪岩在经营钱庄时对某件事的处理,可以看得出他是如何通过深谋远虑,从而占尽先机的。钱庄的本质就是靠钱生钱的地方,所以胡雪岩很早就谋划了一桩相当长远的生意——接受逃亡的太平天国将领与士兵的存款。然后,他要把这些存款发放给两类人:一类是因为升迁或者调补需要盘缠的新人官员;另一类是因为战乱而四处避难,最后逃难到上海但在原籍有大量田地的乡绅。

太平军与清军抗衡多年后,太平天国的局势已是强弩之末,虽然没有被清军全部平定,但天性敏锐、眼光犀利的胡雪岩早已预感到了太平军必败无疑。如果能向逃亡的太平军将领融资,那么这些逃亡的太平军们是不会索要利息的。因为他们只顾着逃命,根本顾不上要利息。然后,自己用这笔钱来放债,将会又赚到一大笔钱。这,可以说是无本万利的生意。

关于这笔钱,胡雪岩还另有一套周全的打算与考虑。

首先,他要把钱借给升迁、调补的官员。这主要是借鉴与运用了山西票号“放京债”的做法。这种做法就是把钱借给一些外出做官的京官。这些人在外任职期间,一般都会在京城里为自己的仕途四处打点打点银两。在上任前,这些人又通常都需要花费一些银两。这些人因为还没有到该去的地方任职,所以手上并没有什么钱。因此只好向钱庄借贷,待到上任后,手头上有钱了,再还钱给钱庄。

从事钱庄行业的人都知道,“放京债”的收益要比“印子钱”多,而且不怕借债的人不还。因为他们一来有借据,二来有京官担保,如果赖账就拿着借据到都察院参那些人一本,那些赖账的人就会丢掉官职。

所以,借给这些官员的钱根本不必担心收不回,这些人多上任一天,就会多得一些好处。不管利息有多高,他们都总会想尽办法来还。

于是,胡雪岩决定按山西票号“放京债”的方式来实施自己的计划。

其次,他要借钱给因太平天国运动而逃难的乡绅。给那些乡绅放款,胡雪岩也不会吃亏。因为这些人虽然在逃难,但他们在老家还有大量的田产,这些田产大多是祖宗传下来的,后辈一般是靠着这些田产收租生活,真正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

那些乡绅逃难到上海时,凭着逃难时从家里带来的银两,可以在上海花天酒地的过一段时间。但时间一长,他们也只会坐吃山空。银子花没了,他们就必须想别的办法过日子。怎么办呢?借!于是,那些乡绅就会到钱庄借债来度难关。这些人借债,从表面上看是没有办法偿还的,但如果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他们是很有能力还债的,毕竟他们的田产还在。

等太平军完全失败,江浙一带被清廷彻底收回时,这些逃难的乡绅就会返回家乡。现在他们用田产作为抵押,等回乡时根本就不用担心他们不会连本带利还上。

在清军开始收复杭州时,胡雪岩就已预感到太平军必败无疑,而且他还想到了太平军的士兵和将领一定会想尽办法隐藏自己的私产。所以,胡雪岩才敢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去吸收那些人的存款来达到融资的目的,然后用这些钱来放债,从而以钱生钱,无本万利。

谋深者,享尽天时;虑远者,占尽地利。胡雪岩的深谋远虑对他的生意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相比于同行业的其它老板,他对未来形势的嗅觉的敏锐度,胜了不止一筹。无怪乎,他能在生意场上迅速脱颖而出,富甲天下。

2、顺应大局,看“天”吃饭

胡雪岩有过这样一句名言:“天变了,人应变。”“天”就是大局。胡雪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根据时势、时局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或调整,顺应大局,依时而行。切勿在没能看清“天”的变化时,就盲目大胆地采取行动,否则很容易遭受失败的打击。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到江南,太平军后来还占领了杭州城。而胡雪岩这时也逃到了上海,虽然幸免于难,但只能滞留在上海的洋人租界里,心里还时刻想着杭州。想到自己的妻儿老少音讯渺茫,好友王有龄生死未卜,胡雪岩不免忧心忡忡。

当时,杭州城被太平军占领后,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上海。胡雪岩也很快知道王有龄死了,自己全家则因为应变得法及时险脱,如今一家老小都平安地躲到了乡下。

虽然是一家平安,然而麻烦事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来,杭州城里所谓的“地方乡绅”之中,有很多是太平军的耳目。于公,是想让太平军知道杭州城里还有胡雪岩这样一个人,乃办粮台搞后勤的能手。虽然他人在上海,但家眷还留在杭州城附近,可以胁持他的家眷,来威胁胡雪岩回来,替太平军办事;于私,是想借机从胡雪岩那儿勒索一笔银子。

胡雪岩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是又急又气。急的是家里人的安危,气的是那些所谓的“地方绅士”的奉承和虚伪。对此,胡雪岩通过关系请人写了一纸公文,以他“浙江候补道兼团练局委员”的身份,上书闽浙总督。

胡雪岩在公文里写道,虽然自己在破城之前逃到了上海,但是临走前在杭州已经布置好了,暗中和杭州城的士绅某某约定,并请这个士绅保护当地的老百姓,而且暗中等官军一到就相机做出策应,这些人都是地方公正的士绅,现在虽为太平军做事,但心里还是向着朝廷的。等将来收复杭州后,不管这些士绅当过太平军什么官职,都会既往不咎且会委以重任。

胡雪岩通过关系请闽浙总督快速批示公文,并由胡雪岩来取得副本,请人把公文副本带到杭州,交给“地方士绅”。胡雪岩这样做,一方面是要让那些“地方士绅”知道胡雪岩在为他们在官军面前说了好话,将来要是朝廷收复了杭州,他们可不被查办;另一方面也让这些地方士绅知道要是谁和胡家老少过不去,胡雪岩只要把这封公文的副本交给太平军,光是“相机策应官军”的罪名就足以令其抄家灭门。

公文副本送到杭州城没多久,胡家老少就平安地脱了险,并被送到了上海与胡雪岩相聚。

胡雪岩施计让全家脱险的事启示我们,做事要见机行事,急缓相宜。一旦时局变了,人也要做到未雨绸缪,做出相应的改变,顺应时局的发展。

生意场上也一样。生意场上充满了风险,往往一步走错,就满盘皆输。生意做得越大就越难照应,也就越容易出现纰漏。因此,在生意场上切勿粗心大意,切勿固步自封,凡事要学会顺应大局,看“天”吃饭。

3、未雨绸缪,驶得万年船

如果不谋定而后动,不懂得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后果将会很严重,甚至会遭遇灭顶之灾。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当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时,怎样才能保护自己?胡雪岩曾用自己惨烈的代价告诉后世的人:不谨慎从事,后果很严重;不深谋远虑,结局很悲惨。只有未雨绸缪,才能谋得出路,否则有可能血本无归,甚至再无翻身的机会。

胡雪岩曾经说过:“局势坏起来是很快的,现在不趁早想办法,未雨绸缪,等发觉不妙时,就来不及补救了。”然而,他谨慎一生,却因为在最需要谨慎的时候没有谨慎,最需要深谋远虑的时候没有深谋远虑,最终招来了灭顶之灾!

胡雪岩做生意一向都注意未雨绸缪,但当他生意到达鼎盛时期时,一方面因为客观形势的限制,另一方面因为他管的事情太多,再加上自恃实力雄厚,他在很多大事上,反而把驰骋商场的必要原则给忽略了。所以,在后来被挤兑风潮来临时,他因为无法自救而导致商业帝国迅速彻底的崩溃。

为帮助左宗棠西征筹饷,胡雪岩向洋人商行借了一笔款。但因为在具体运作上没有留好退路,所以胡雪岩在这件事上栽了。

事实上,胡雪岩向洋人借款是非常不划算的。洋人向来都很重利,本息又重,而且这笔借款并不是商款,既不能楚弓楚得,也不能以谋利补偿。但左宗堂认为自己西征成功志在必得,所以他就非常敢去借款。

光绪四年,左宗棠让胡雪岩出面去召集商股,同时还要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华、洋两面共借商款达到了650万两,都用于购置西征粮饷。这不是一笔小数目,但胡雪岩是个重情重义之人,所以他帮左宗棠去做了。

胡雪岩心想,按左宗棠的计算,用七年就能还清借的洋债了。然而,事实令人出乎意料。左宗棠计算出来的是:在七年中,陕甘能协饷1880万两以上,用这笔饷款来还“洋债”足够了。因为协饷到期不一,所以他要求不定期去还这笔洋债。

然而,这是他的一厢情愿。这笔款实际上是定半年一个还款期,六年还清。到左宗棠调入京城之前,为替下任刘锦棠筹划西征善后,左宗棠几乎是独断专行地又向汇丰银行招股贷了400万两。于是,胡雪岩、左宗棠的债越来越多了。

通常,用于军需粮饷而借的洋债,应该是国家的责任。但这两笔共计1000多万两银子的债务,却都落在了胡雪岩一个人身上。

光绪四年,左宗棠把借洋债的事情上奏给了朝廷,一个月后就收到了朝廷的批复,批复上说:“借用商款,息银既重,各省每年除划还本息外,京协各饷,更是无从筹措,本系万不得已之计。这次念在左宗棠筹办军务,事在垂成,准许按所议办理。以后不管何项急需,不得借商款,至贻后果。”

这个批复中说的“京协各饷”,是指京城内的各项开支。因为左宗棠是借商款,导致京内各项开支都无法筹措,自然还款就不能帮你了。换言之,朝廷对此是一推了之,对这笔借款是“概不负责”的态度。

如此这般,借款的风险就加到了出面商借的胡雪岩一个人身上。虽然这笔款由各省解陕的协饷来还,但协饷解到时间不确定,而且原议解汇的协饷还可能被取消。协饷不到,就不能还上款,洋行自然就会找胡雪岩,而胡雪岩为了守住自己的信用,也就必须去尽力筹措这笔款。

正常情况下,以胡雪岩的实力自然不成问题,但因为局势发生了变化,所以后果便不堪设想了。

没想到,怕什么就来什么!

在那个战乱时代,胡雪岩要凭一人之力承担国家的债务,不但他没有心理准备,而且也没有物力财力的准备。当时局势发生变化,上海的市面变得极为萧条,市面存银也只有100万两而已。尤其是当时李鸿章想整垮胡雪岩的端倪已非常明显。这时,胡雪岩又接受了为左宗棠筹集将近50万两粮饷的任务,且还没有为自己留下一点儿退路。

在这种情况之下,胡雪岩还决心在生丝生意上和洋人一拼到底,坚持“打得赢要打,打不赢也要打”。当时,他不肯把囤积的丝、茧脱货求现,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一点儿退路,而准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然而,一直眼光很好、做事善于提前准备的胡雪岩,这一次却没有做好未雨绸缪的计划与准备,从而导致了从各方面来看他都必死无疑。

最终,在风波突起的时候,胡雪岩除了选择破产以被查封清偿外,已是无路可走。

在做事前,尤其是做大事前,必须“先谨慎,后勇敢”,对事情的可行性和后果思虑得一清二楚,对去做这件事的利与弊分析得有理有据,如果认为收益大于风险,再大胆勇敢地去行动,如此方能有备而无患。

如果抱着侥幸心理,那么谁都有可能在最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失足。所以,胡雪岩用自己经商的经验与教训告诉世人,若不能慎重考虑,深思熟虑,而是盲目地大胆行事,那么,大船也经常会翻在小河沟里面,更别说会在汪洋大海里被暴风骤雨击沉了。

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对难测的事情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防患于未然。尤其在事业一帆风顺时,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作为曾经取得过巨大成功的商人,胡雪岩也有失足的时候,而这一失足就让他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去做这件事之前,他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未雨绸缪,就盲目自信地大胆的去做了。

面临大事时,我们一定要学会胆大加心细、勇敢加谨慎,无论如何都要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这样才能延长事业的生命线。切记,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驶得万里船。

4、管好风险,“不把鸡蛋放同一个篮子”

欲在生意场上成为大赢家,一定要懂得深谋远虑,知道谨慎从事。谨慎,就是要了解风险,懂得掌控风险,知道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成功的概率有多高。

除了刚才提到的这次失败,其它时候胡雪岩其实还是一个很谨慎的人。作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胡雪岩其实一直都不会去干“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这样做失败的可能性最大。胡雪岩遵守的投资原则是投资多元化,他深知这样做才能减少投资的损失,降低投资的风险。

“不把鸡蛋放同一个篮子”是当今时代的一个很著名的投资技巧,而在一百多年前,胡雪岩就已经开始遵从了。

从最终目的角度来看,投资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任何投资都是利益与风险同在的,没有风险却想获利的投资几乎不存在。任何一个生意人在投资某个项目时,都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如果想减少投资的风险和有可能产生的损失,就要想办法多元化经营。

所谓多元化经营,是指不把资金都集中投在一个项目上,否则一旦项目失败,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如果把资金放在不同项目上,所受的损失可由获利的投资来填补,一旦风险大的项目成功,就会获得高额投资利润。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投资组合的问题,也是我们如今通常所说的“不把鸡蛋放同一个篮子”的原因。在这一点上,胡雪岩是做得最出色的商人了。

胡雪岩在自己的第一桩洋庄生丝生意做成后,就开始筹划投资典当业、药店。胡雪岩没有把自己的所有资金都投在生丝生意上,因为他知道和洋人打交道,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如果自己在投资生丝业的同时,还能投资其它行业,这样一来,即使生丝生意做失败了,自己还能有其它的行业来维持,不致于落到分文没有的地步。

胡雪岩在开办胡庆余堂时,还在酝酿着一个重大的事业。这项事业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问题,那就是他准备利用漕帮的人力和势力,还有漕帮的船只,来帮助自己承揽公私货运。此外,他还准备借漕帮在上海的通裕米行为基础,大规模地贩运粮食。胡雪岩这样做,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开拓出水路货运和水路粮食买卖这两块业务。

胡雪岩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有利条件的:

其一,当时上海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口岸,有许多洋商的船只在和中国水运业务争夺利润,这说明当时的水运业是有着非常高的利润存在的;

其二,当时正值太平军已经大举进攻到东南一带,因为战乱的原因,很多乡村有大片的田地荒芜,粮食自然就会减产,而战争又离不开粮食,所以适时地贩运粮食一定会有巨大的收益;

其三,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之际,水稻成熟了却没有人去收割,有的收割了却因为交通不便而无法运出去,这样一来就糟蹋了很多粮食。这时漕帮既有人力,又有交通实力,如果能把他们组织起来贩运粮食,一定会是一个“独市生意”;

其四,清军和太平军肯定会有一场战争。这样一来,粮食的重要性就完全地凸现出来了。如果战争双方有一方出现了粮食短缺,那么这方肯定必败无疑。这时,如果胡雪岩能帮助清军把粮食先抢运出去,那么这个举动一定会得到清廷军官们的支持,粮食的贩运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

上述这几个条件,正好挣大钱所需要的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胡雪岩正是因为看到了这几个有利条件,才开始在水运上进行投资的。

在生意场上,胡雪岩为什么总能准确地把握住商机,赢得巨大的利润,成为生意场上的“常胜将军”呢?其实,这都源于他的多元化投资,在于他不断地为自己开拓商界“疆域”。其实,当时他的资金还同时遍布多个行业。在进行了各种项目的投资以后,后来他都从投资的项目上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在兵荒马乱年代,绝大多数商人的生意都会受到影响。很多商人这时候想到的就是收缩生意,尽量减少投资,把自己的钱收回来,以防止让自己的财富由于战乱而“打了水漂”。胡雪岩却不这样认为。他始终坚持发展,并总能在乱世的空隙中给自己找出一条财路。胡雪岩不断地寻找投资的方向,而且总能准确地把钱投出去。这样的气魄和眼光,确实很令世人佩服。

胡雪岩曾宣称:“我有了钱,不是拿银票糊墙壁,看看过瘾就完事,我有了钱就要用出去!”其实,想当一名成功的生意人,想在商界中赢,就一定要有这股魄力。

有了钱就要用出去,就要用“钱”生“钱”。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要敢于投资,敢于把自己的钱花出去。商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投资和回收资金,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被中断,再次建立起来就会非常困难。

如果一个商人不能准确地把握好投资的方向,而只是在瞻前顾后,不知所措,那么这类商人当然不敢把自己的钱投资出去,从而挣不到大钱。最终的结果自然是,这类生意人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意,甚至会被市场淘汰。

胡雪岩达到顶峰时期,他的生意范围触及到了所有赚钱的行业,如钱庄、药店、房地产、生丝等各个领域。只要是赚钱的行当,他都有投资,并且从这些行业里都赚到了很多钱。

胡雪岩白手起家,在短短数年内就成为了“江南首富”,后来还成为了“全国首富”,被称为“中国史上的一代商圣”,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敢于并善于投资。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他既能深谋远虑,又能大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