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幸存者

李西闽

小时候,每年到了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候,饥饿就会来临。

那时,祖母就会对我说:“坚持坚持,很快就会有粮食了。”她就会手指着家门口大片的农田,充满希望地说:“你看,禾花都开了,用不了多久,稻谷就灌浆了,很快就成熟了,收割了,就会有新米吃了……”

那时,和父亲一起上山打柴,需要一天的时间,是很辛苦的事情。我们一大早就出发,走20多里的山路,到了山上,打好干柴,已经到了中午,我们就着山泉水,吃了干粮,就挑着一担干柴下山。父亲可以挑近150斤的干柴,我只能挑100多斤。

上山容易下山难,我挑着干柴跟在父亲的后面,扁担深深地勒进父亲的肩膀里,他的双腿绷得很紧,可以看到他小腿里鼓出的肌块。尽管重负让他老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可他的腰板还是挺得直直的。他走得又稳又快,为了照顾我,让我能跟上,他有时故意放慢脚步等我。

我在后面,总是对父亲说:“我不行了,歇会再走吧。”父亲就会说:“我们到前面老松树底下再歇吧,那里阴凉。”结果到了老松树下,父亲还是没有停下来,继续往前走,我喊道:“歇歇吧——”父亲说:“到小溪桥边再歇吧,那里有水喝。”我只好硬着头皮一步一步地往前赶,那一担木柴越来越沉重,似乎要把我压垮。结果,到了离家只有几里地的大河边上时,父亲才放下担子让我歇了歇脚,如果没有我,父亲会坚持到底,一口气把干柴挑回家的。

父亲说:“你要是老想着歇脚,你要什么时候才能走完那二十多里的山路呢?只有坚持住,一步一步地走,才能回到家里……”

部队行军,整个部队都在往前移动,走着走着,就会觉得腿灌了铅般沉重,如果你稍有松懈,就会掉队,就跟不上队伍。很多时候,再坚持一下就会度过最艰难的时刻,就可以走到目的地。

坚持和坚强不一样。

石头很坚硬,但是可以砸碎;水却不一样,水看似很柔软,可它却十分的坚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坚持包含了石头和水,它是坚强和坚韧的混合体。

坚持是一种人生的姿态。

一种宝贵的生存方式。

什么时候都不要丢掉坚持,因为希望就在你坚持的过程中变得清晰。很多时候在你无望的时候,其实转机已经悄悄降临。

……

被埋的第一个晚上,我还担心衣着单薄的自己会不会在深夜冻死。

那个晚上,因为疼痛,我浑身一直在冒汗,根本就没有感觉到寒冷。可现在,我的心在颤抖,感觉脸皮上也冒出了鸡皮疙瘩。

此时,阳光要能够照耀在我脸上,该有多好。

在我咬着牙坚持的过程中,我的思想也波动过,还产生过这样的疑问:“你的坚持有用吗?”也再次产生过放弃的念头。

恐惧一次一次地来临,一次一次地被我的抵抗击溃。我害怕黑夜的再次降临。害怕自己永远被扔在这废墟中。

我不停地期盼着妻子娉和易延端的到来,我还是坚定地认为,他们是不会把我留在这里不管的。可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易延端为什么还不过来,哪怕是我死了,他也应该来看看我的呀!我盘算着妻子的到来,就是她没有获得我的具体消息,也应该猜出我遇险了,因为她那么长时间打不通我的手机,她那么聪明的人难道不知道我发生了什么?我的手机已经不知压在哪里了,我的相机也遭了难,里面有那么多美丽的照片,我还答应朋友传给他们看呢……

这是我自己的沙场,我不但在抵抗着自然给我带来的伤害和威胁,还在和自己的软弱恐惧消极作斗争。

我还是每隔一段时间呼叫一次。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我都奄奄一息了,我的喊声还那么洪亮,而且嗓子还没有沙哑,尽管每次大声呼救完后,喉咙是那么的疼痛,像在糜烂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我平常说话就很大声,经常被人认为是粗俗的表现,也常常被人鄙视。可我学不会小声说话,我不习惯窃窃私语。这是我和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我本该是个山里人,对着大山高唱山歌。

现在,我就身处川西的大山之中,却唱不出山歌来了,只能一次一次地洪亮地呼救。

我不屈不挠的呼救能够感动上苍吗?

管他呢,反正我已经感动了自己。

【作者简介】

李西闽(1966— ),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唐镇三部曲《酸》《腥》《麻》。他被认为是中国新概念恐怖小说的领军人物和倡导者,被称为“恐怖大王”。作家曾亲历2008年的汶川地震,被埋76小时,后写出纪实文学《幸存者》。

【朗读指导】

这篇文章节选自李西闽创作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幸存者》,这本书讲述了他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埋76小时的真实经历。作家回忆了小时候与父亲一起去离家20多里的山上砍柴背柴,路途遥远,年少的自己多次要求停下来歇歇,父亲却一直鼓励他坚持走完全程,告诉他要学会坚持。李西闽在汶川地震中被埋,度过了漫长难熬的76小时,这应该是他一生中最长、最艰难的一次坚持,是父亲的话语穿过时空给予了他力量。

我们每个人的性格形成很大部分都来自家庭的影响,无论后期受到多么高的教育,血液中会永远保留着家人给予的最初的叮咛。这篇文章适合在感到心情苦闷时,与长辈一起分享,朗读时,声音低沉,语速正常,体会父亲给予作者的力量。读完,可以和长辈聊聊自己的处境,听听他们的意见。虽然每个人的一生经历有所不同,但是长辈丰富的人生阅历能给予我们宏观上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