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带你看这个世界(2)
- 朗读者系列(愿你慢慢长大+陪伴很长+和你一起变老+人生慢)
- 凤凰联动编著
- 4108字
- 2019-10-30 20:35:10
小麻雀
老舍
雨后,院里来了个麻雀,刚长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时飞一下,不过是由地上飞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飞下来。看它这么飞了两三次,我看出来:它并不会飞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几根长翎拧在一处,有一根特别的长,似乎要脱落下来。我试着往前凑,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着我,小黑豆眼带出点要亲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气。我想到了:这是个熟鸟,也许是自幼便养在笼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
可是它的左翅也许是被养着它的或别个孩子给扯坏,所以它爱人,又不完全信任。想到这个,我忽然的很难过。一个飞禽失去翅膀是多么可怜。这个小鸟离了人恐怕不会活,可是人又那么狠心,伤了它的翎羽。它被人毁坏了,而还想依靠人,多么可怜!它的眼带出进退为难的神情,虽然只是那么个小而不美的小鸟,它的举动与表情可露出极大的委屈与为难。它是要保全它那点生命,而不晓得如何是好。对它自己与人都没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倚靠。它跳一跳,停一停,看着我,又不敢过来。
我想拿几个饭粒诱它前来,又不敢离开,我怕小猫来扑它。可是小猫并没在院里,我很快的跑进厨房,抓来了几个饭粒。及至我回来,小鸟已不见了。我向外院跑去,小猫在影壁前的花盆旁蹲着呢。我忙去驱逐它,它只一扑,把小鸟擒住!被人养惯的小麻雀,连挣扎都不会,尾与爪在猫嘴旁搭拉着,和死去差不多。
瞧着小鸟,猫一头跑进厨房,又一头跑到西屋。我不敢紧追,怕它更咬紧了可又不能不追。虽然看不见小鸟的头部,我还没忘了那个眼神。那个预知生命危险的眼神。那个眼神与我的好心中间隔着一只小白猫。来回跑了几次,我不追了。追上也没用了,我想,小鸟至少已半死了。猫又进了厨房,我楞了一会儿,赶紧的又追了去;那两个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内睁着呢。
进了厨房,猫在一条铁筒——冬天升火通烟用的,春天拆下来便放在厨房的墙角——旁蹲着呢。小鸟已不见了。铁筒的下端未完全扣在地上,开着一个不小的缝儿,小猫用脚往里探。我的希望回来了,小鸟没死。小猫本来才四个来月大,还没捉住过老鼠,或者还不会杀生,只是叼着小鸟玩一玩。正在这么想,小鸟,忽然出来了,猫倒象吓了一跳,往后躲了躲。小鸟的样子,我一眼便看清了,登时使我要闭上了眼。小鸟几乎是蹲着,胸离地很近,像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样。它身上并没血。身子可似乎是蜷在一块,非常的短。头低着,小嘴指着地。
那两个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顶黑顶大的楞着。它只有那么一点活气,都在眼里,象是等着猫再扑它,它没力量反抗或逃避;又象是等着猫赦免了它,或是来个救星。生与死都在这俩眼里,而并不是清醒的。它是胡涂了,昏迷了;不然为什么由铁筒中出来呢?可是,虽然昏迷,到底有那么一点说不清的,生命根源的,希望。这个希望使它注视着地上,等着,等着生或死。它怕得非常的忠诚,完全把自己交给了一线的希望,一点也不动。象把生命要从两眼中流出,它不叫也不动。
小猫没再扑它,只试着用小脚碰它。它随着击碰倾侧,头不动,眼不动,还呆呆的注视着地上。但求它能活着,它就决不反抗。可是并非全无勇气,它是在猫的面前不动!我轻轻的过去,把猫抓住。将猫放在门外,小鸟还没动。我双手把它捧起来。它确是没受了多大的伤,虽然胸上落了点毛。它看了我一眼!
我没主意:把它放了吧,它准是死?养着它吧,家中没有笼子。我捧着它好象世上一切生命都在我的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样好。小鸟不动,蜷着身,两眼还那么黑,等着!楞了好久,我把它捧到卧室里,放在桌子上,看着它,它又楞了半天,忽然头向左右歪了歪,用它的黑眼睁了一下;又不动了,可是身子长出来一些,还低头看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
朗读指导
老舍笔下的小麻雀是一只原本被养在笼中的宠物,或许被它的主人娇生惯养,当身处危险境地时,它总是想要依赖别人,被擒获后任“猫”蹂躏,不敢奋力抵抗。在被小猫追逐、抓咬,最后被“我”救了的过程中,小麻雀或许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在恶劣的环境中存活,就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抗争。
老舍用了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了这篇散文,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
朗读前,一定要多读两遍,琢磨小鸟和猫的动作描写。读到“我”想要从猫嘴里救下麻雀时,可以加快语速,制造紧张氛围,将孩子引入文章的气氛。朗读时,注意表现出小麻雀的悲惨和委屈,以及“我”的同情心理。
朗读本文后,可带孩子去野游,让孩子观察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比如夜行性动物蚯蚓、软体类动物田螺等。
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舍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朗读指导
老舍出生在北平,习惯了北平冬天凛冽的寒风,他也曾在英国讲学六年,对伦敦没有阳光的冬天也已释然。当他来到济南时,对这里的冬天感慨颇多:“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响晴的……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老舍在济南生活了七年,将济南认定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回到北平后,他依然对济南念念不忘。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舍用如此温情的意境描写济南的冬天,表现出对济南的由衷喜爱。
冬天虽然没有春的盎然、夏的靓丽、秋的风韵,但在银装素裹中,也不乏一种磅礴之气,而在一片雪景中点缀的青松和腊梅,给人一种不畏寒冬的、隐忍等待的坚强,是其他季节所没有的。
在大地一片冰冻的冬季,选一个晴空万里的周末,带着孩子去感受冬天的沉稳和大气。朗读时,要饱含感情,跟孩子讨论冬天的美丽和意义,让孩子感受四季轮回的魅力。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朗读指导
《雪花的快乐》是徐志摩写于1924年的作品。这是一首以物喻人的佳作,徐志摩用雪花比喻自己,描写雪花的潇洒飞扬,一如自己对理想、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追逐。
胡适曾在《追忆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其实,在天空中飞扬的雪花,的确与在诗歌的世界徜徉的徐志摩很像。这首诗是大自然与诗人灵魂互相应答的交响曲,表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朗读这首诗歌时,不妨放一首圆舞曲做背景音,注意语调要轻盈,并饱含深情。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朗读指导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所作的被广为传颂的一首诗。康桥,现在译为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共写下了三篇关于康桥的作品。第一篇是即将离开母校时所作的《再会吧,母校》,第二篇是诗人漫游欧洲时写下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篇则是《再别康桥》。
1928年夏天,徐志摩一个人悄悄地到康桥寻找他的朋友,但是他的朋友都不在,感觉只有康桥在默默地等着他,看着康桥,往昔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诗人行程匆忙,刚刚到达康桥,却又不得不匆匆离开。在此情景下,诗人不禁感叹良久。在归国途中,诗人提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将当时的缕缕思绪融入康桥的美丽景色中,表达了对母校、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这首诗像是一幅景物画,诗人就是画中的人影。朗读时,可以一句句地与孩子一起品味诗句,为了让孩子好好感受诗句的意境,周末时,可以找一个环境幽静的公园,在柳树下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