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上网的目的非常单一,每天不过是在网上玩一会儿游戏,或者逛一下购物网站,或者和朋友闲聊几句,这样的网民生活与社交币毫无关系,和去街上打游戏、逛商场、与同事吃个饭没有多大区别。
网络是一个功能齐备的工具,很多人只使用它最微不足道的部分。要记住,它的精华在于流通,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只是当一个娱乐软件或者支付工具。
总之,流通是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信息要流通,商品要流通,社交币要流通,人也要流通。通过积极参与流通,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网络社交红人。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与其看着别人在舞台上跳舞,不如自己也上去跳上几步,然后分享给6.88亿人,甚至是18.2亿人,说不定你还能收获巨量的社交币,进而形成可观的价值。这才是值得提倡的积极的人生。
参与,让每个人成为主角,获得大量社交币
当知乎网站的大幅广告出现在地铁站时,你大概不会觉得惊讶。知乎是继天涯、豆瓣等分享性网站之后,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社区。专家、律师、记者、工程师、摄影师、医生、画家……各个行业的精英和新手们在网页上展示着自己的知识,问题五花八门,回答莫衷一是,从知识普及到理性辩论,这里有关于知识的一切。
知乎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流通的重要性。把知识放在脑子里,或者仅仅放在工作场合里,它只是知识和技能;把知识放到互联网上,放到有疑问的人的提问下面,它就成了表述、成了态度、成了话题。它所带来的关注和影响,就是你的社交币。在这样的大型分享网站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大量的社交币——只要你有能力。
参与决定了社交币的流通程度,流通范围越广,关注的人越多,社交币就越有价值。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们愿意参与某件事?是报酬、爱好还是习惯?报酬性参与让人只看到酬劳,看不到参与内容;爱好性参与让人盯着爱好,容易形成小范围交流圈,而不是大规模传播;习惯性参与是一种心理惯性,只贡献点击率或转发率,没有自发的宣传性。只有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加入传播,不断宣传。
就拿知乎网站来说,一个问题引起很多条回答,有些回答详细、客观,文字上也有修饰,毫无疑问,答案花费了答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样的答案却是免费的。一个答主愿意免费贡献诸多有价值的答案,不求回报,为的就是展示自己的才学。从参与中获得价值感,这就是参与的原动力。
所以,想要加快社交币的流通,需要更多人参与,这种参与可能是静态的关注,也可能是动态的互动,后者可以引发更多的参与,当参与的基数增大,社交币的规模就会成倍增加。如何引导人们参与,是每个社交币持有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简单的参与是签到,让打卡变成习惯。每一天的签到既贡献了点击率,又能顺便看到更新的内容,增加转发的概率。签到条上的红花代表着最简单的成就感,随之而来的徽章或头衔,又增加了签到者的社交币,让签到者更有存在感。
话题当然是参与指数最高的项目,抛出的话题要让人产生表达的欲望。和知乎齐名的豆瓣网,其小组模式就很成功,可以让人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又能就自己关心或擅长的话题发表议论。
因为有共同兴趣,这种互动很容易碰撞出火花,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产生兴趣,也为网站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个人媒体只要善于发起话题,也能取得相同的效果。不必当话题主导者,而是当一个话题组织者,这是积累人气的秘诀。
为他人提供展示空间。社交币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越多的人参与就有越大范围的流通。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所以只要鼓励他们展示,并提供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其中……最初的互联网论坛都靠这种平台参与取得了成功。个人也可以承担平台的责任,通过推荐、转发或授权发布的形式,欢迎他人参与。
低门槛的大众活动让大众参与成为可能。这是一个平民化时代,普通人能轻易找到舞台展示自己。例如,汉字书写大赛,成语大赛,一站到底的参与者大多是普通人;电台的选秀活动,目光也对准了有天赋却没有门路的普通人。网上活动更是如此,低门槛,甚至不设门槛,尽可能多地吸引参与者,同时提供奖励措施,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机会。
竞赛类活动刺激人们的参与意识。搞一次比赛,让大家都来关注赛事、制作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热点话题。奖品就算不丰厚,名次也可以给人带来名誉和粉丝。竞赛类活动还能直接与赞助商、与广告相连,也是一种不错的宣传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参与无法强迫,只能自愿,主动权掌握在网民手中,平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意度、好感度和话题度,才有可能得到网民的重视。
“刺激网民的参与感”与“参与带来热度”相辅相成。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将自己的形象投放到网上,就带有传媒性质,能否引起大规模流通,关键在于能否唤起更多人的参与兴趣。把他人当作主角,考虑网民需要什么,才是提高参与感的关键。
社交人格:你不可不知的社交常识
社交人格,指人们在网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它可能与实际人格相似,也可能出现背离。它反映了人们的内心诉求,也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形象追求。获取社交币,则是社交人格出现的基本动力,人们渴望通过人格塑造展现自我,让流通成为可能,进而成为高价值社交币持有者。
社交人格主要有以下10种:
第一种:红人
他们渴望走红,所以高频率、大密度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点,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他们时刻关注自己的人气,并为此努力耕耘、孜孜不倦。想成为红人,你要有某种优势,并善于表现出来。你要高调,要包装,更要营销。具体参考诸位网络红人的成名经验。红人走红快,但多数却应了那句“花无百日红”,被人遗忘的速度也快。所以,想当红人,必须准备好走红后的道路,否则很难长红不衰。
第二种:达人
他们有出色的特长,有一定的成绩,希望发挥特长来宣传自己、帮助他人,他们的平台常常表现出一种专业上的单一性,重点明确,不会让人产生混乱感。因为目标专注,他们很容易得到某一方面的名气,但也限定了他们的发展道路。达人不一定能成为红人,但红人容易过气;达人因为有专业王牌,不易被人遗忘。
第三种:“潜水员”
大规模存在于网络世界的角色。他们默默地浏览、默默地转发、默默地灌水、默默地喜怒哀乐,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他们从网络上汲取知识和娱乐,却不愿意开展自己的二次元生活。“潜水员”最不容易得到社交币,网络只是他们的书籍和电视机,他们的社交币几乎等于零。
第四种:公知
他们眼光独到,观点锐利,涉猎广泛,且喜欢为他人发声。他们营造着自己的形象和名誉,并得到了广大网民的信任,成为意见代表。公知有很高的形象要求,几乎不能有个人名誉上的瑕疵,否则社交币会立刻贬值。这是一种要求非常高的网络人格,一般人无法尝试。
第五种:参与者
他们十分活跃,性格外向,兴趣广泛,爱好社交,十分熟络地穿行在各大网站之间,对什么都有一点儿见地,经常参加各种活动,热心地帮助新人和有困难的人。不过,他们缺乏自己的定位,从而导致缺乏独特的魅力,所以,他们的社交币价值不高,仅供交换,无法大规模流通。
第六种:表述者
他们喜欢表达,擅长讲故事,既讲别人的事,又讲自己的心事。这种讲述不只是语言,还可能发展为多种形式。他们表达欲强烈,但不是所有表述都能吸引人。表述需要技巧,需要形式,需要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不能掌握这些要点,人们就只会看到某个人在网络上喋喋不休而已。这样的人很难拥有社交币,反而让人厌烦。
第七种:演员
他们隐藏自己的真实人格,按照网络喜好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他们可以是清纯的、忧郁的、博学的、搞怪的、大大咧咧的、小心谨慎的……他们像演员一样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让人们信以为真。有时他们甚至会杜撰自己的身份,换取更多话题。因为深谙网民心理,他们很容易走红。不过,一旦被戳穿身份,他们的信誉就会下滑,社交币也会迅速贬值。
第八种:活动家
他们渴望交流,渴望碰撞,渴望学习,更渴望机遇。他们精力充沛,善于调动气氛,他们是那些真正了解社交资本价值的人。即使本身不输出价值,他们也能靠自己的人脉和组织能力,把别人变为自己的资源。想要当一个活动家,必须要有充足的精力和足够的智慧,否则,你在别人眼里只能是一个凑热闹的闲人。
第九种:商人
他们的工作是营销和赚钱,他们的形象和行为全都经过周密安排和精心布局,以优良的展示服务和创意服务来吸引用户,进而推销商品。他们获取社交币只为变现,因此把传播率放在首位。这也要求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市场需要和粉丝需要,迎合他人喜好,改变自己的形象。这需要极大的灵活度,否则容易弄巧成拙。
第十种:搬运工
他们是信息中转站、交流中心和传递中心。他们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有时实时传递,有时加以分类总结。他们的原创性不高,却因为视野广、涉猎广、勤劳而成为综合性消息平台。有时,他们甚至能够凌驾于消息始发平台之上。但因为原创性内容太少,没有固定社交资产,他们极容易被取代。
你拥有哪一种人格?还是同时拥有数种人格?通常,人格层次越丰富,社交币的种类越齐全,保值效果越明显。尽量扩展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社交活动,你的魅力也会在无形中增长。
网络是自由的平台,不要拘泥于三次元的形象和性格,请尽情地发挥,这样你就可以在网络上拥有自己的第二生命。
个性是传播者的通行证,创新是个性的真谛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接触到的不只是信息的内容,还有传播者本人的形象。无论传播者是企业平台还是自媒体个人,都有最基本的形象要素:性格、态度、风格、手法,也许还要加上个人外貌等。所有这些因素中最吸引人的,是传播者表达出来的个性。
个性可能是一种风格,一种图像化手段,一种观点,一种行为,这些外在部分透露着传播者为人处世的态度,也透露着其审美倾向、才能、爱好、立场、目的。个性最容易吸引人,有人产生共鸣,有人因迥异的立场而产生好奇。个性可能不被所有人喜好,却会被大多数人关注,因为个性代表特别,代表创意,代表才华,这是人们很难拒绝的东西。
在互联网上,个性是传播者的通行证。信息爆炸,审美疲劳,人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东西,渴望耳目一新。个性代表的就是新,就是奇,甚至是怪,这些都能刺激人们去了解、去分享。现在就让我们把个性进行量化分析,探讨个性的秘密。
个性代表传播量。
有个性的人往往不走寻常路。别人都唱伤感情歌,他们却唱起RAP;别人都在跟随热点,他们却经营冷门;别人穿爆款时,他们却设计小众服装……他们的信息永远和别人不一样,让人看到另一种观点、另一种态度、另一种路径,传播量因此而来。
有个性的人最大的个性,就是当他的个性成为大众追逐的焦点,不断有模仿者出现时,他们立刻改弦更张,开创另一条道路,永远不和别人一样——这是他们的追求,也是他们吸引力的源泉。
互联网形象的个性,有时未必代表形象缔造者的个性,它代表的是一种追求,一种创意,一种不流俗、不妥协的努力,这些因素正是影响传播量的关键。用一句话来总结个性者的传播秘诀就是: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把它做好。
个性需要技术含量。
个性要是和智慧没有一点关系,那就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胡闹。很多人误解了个性的含义,以为高声发表几句和常理相悖的言论,故意创作一些反常规的作品,或者故意做出出人意料的举动,就叫作个性。这些事都能引起人的关注,有时还能引起疯传,其传播实质是人们看到一个傻子当街打滚,忍不住当作新闻告诉他人。
个性必须要有技术含量。技术可以是学识、人生经验、爱好、特长、性格等一切自己持有又能真正激发旁人欣赏的东西,它必须独特而有价值,人人都具备、人人都能达到的,不能称为个性。简单地说,有个性必须有实力,才能让人信服。
个性需要正能量。
有个性是传播的保证,但个性也分很多种类。一个文字犀利的写手每天都在抱怨社会、抱怨人生,用犀利的笔调讽刺周围的一切,也可以算得上有个性。但如果人们在他的信息里始终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感恩,看不到正能量,就很难真正欣赏其为人,甚至认为他和自己周围那些整天怨天怨地的负能量友人没有区别。对这样的人,有理智的人都会选择敬而远之。
这是很现实的网络常态,人们分享信息是为了流通,为了将这份信息作为自己的社交币吸引旁人,倘若整天转发一些充满负能量的信息,连本人都会被其他人排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宁可转发还算有道理的鸡汤文字,也不愿转发牢骚满腹的抱怨文字。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太过阴暗,就很难参与大规模流通:线下,他是个孤僻的人;线上,他是个阴暗的人。他只能在自己的小角落里展现所谓的个性。
可见,在这些极具个性的表象下,人们最需要的东西依然是一种共性,是来自人性、生存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呼吁,如果个性不能和这类共性结合,其传播能力终究有限。传播者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不可忘记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可以说,个性为社交币提供面值、提供宣传入口,而共性才是市场、才是平台。如果过于强调个性,凡事都要反对共性,这种社交币只能取得一时的成果,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如果个性已经形成传播量,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个性是传播量的基础,我们当然要尽量保持个性。但是,千万不可被单一的个性绑死,要知道人们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一旦发现你的平台上只有一个种类的消息、一个层面的形象,就会产生厌倦。
网络是流动的,人也是活的。当你能以一种个性为基点,尽量地展开更多的层面,让他人看到一个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你,而不是一种个性定义,那么,你就会有足够的关注基础,于是你甚至可以颠覆自己的个性。须知,创新才是个性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