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维度,了解资本理性的背后

某知名创投合伙人

最近几年,中国市场上出现了一批特别的投资者,他们很多属于富二代,自己拿钱做投资,表现出一种“有钱就任性”的属性,造成了某些投资领域出现疯抢的局面,甚至很多项目没有道理地价格飞涨。还有一类投资人,他们的钱是自己挣来的,这样的人一般创业可以,但在做投资的时候会缺少理性,多数是凭着自己的创业经验,非理性地进行投资。实质上,资本应该由职业团队管理,管别人的钱就决定了不能太任性,真正理性的投资,需要非常专业的手段支持。

不管怎样,在投资创业过程中,资本所处的角色是非常独特的。最近这些年,资本在中国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驾驭资本和管理资本的过程中,投资人需要保持高度的理性,非常专业地做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投资案例,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真正的投资应该有前瞻性、有理性、有技术支持,投资者要有非常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资本是理性的,这非常容易理解。但在当前中国的创新、创业大潮下,资本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已经不是特别理性了。如果资本疯狂了,整个市场一定就会疯狂。资本除了寻找商业机会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导向、驾驭、理性引导的作用。由于国内可以投资的标的还很有限,老百姓这么多年的资金积累有保值增值的需求,因而基本上会形成一窝蜂地“东拥一下、西扑一下”的局面。前些年房地产比较火爆,大量的资金都扑到房地产上;后来国家对房地产进行整治,大量的资金又扑向了股市;红筹股拆VIE架构回归A股,又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去抢私有化的投资额度。这样的现象,在中国整个资本领域一直是存在着的。

1.资本理性的第一维度:投资的是未来,投资人要有前瞻性

从股权投资的理论来说,投资投的是未来。根据过去的投资案例,一般来说从投资到上市,顺利的情况下差不多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我投资最快的案例是框架传媒,一年多时间内,十几家公司合并,然后并入分众传媒,分众传媒的股价也迅速增长。我们在框架传媒上获得的投资回报非常高,以至于后来为新基金募资的时候,对于框架传媒的案例要在括号里标明“本案例不具备普及性”;其次是学大教育的案例,相对也比较快,投资之后第3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然后是奇虎360的案例,投资5年后上市。在我个人的案例中,有10多家这样的公司,平均下来用四五年时间实现独立上市或者卖给上市公司。也就是说,投资要考虑的是未来几年的情况,几年之后会怎么样。最可怕的,实际上也是大家都在做的,就是投资今天最热门的领域和项目。这实质上违反了投资的常识,股权投资需要考虑几年之后的事情。对于今天非常火爆的项目,投资人或者有意参与投资的人,都要非常警觉,因为一般今天火爆的,五六年之后往往会出问题,这几乎成了铁律。

所以投资要考虑到四五年之后,甚至更长远,这一点非常重要。所谓的资本理性,主要是要有前瞻性,应该认真、理性地考虑未来会怎样,而不是今天的人云亦云、随众起哄。首先要考虑未来国家的经济形势和经济趋势会怎么样?中国是政治和经济结合比较密切的国家,可以通过了解未来的国家政策、经济改革的趋势,来判断投资的产业方向。

前段时间,有朋友跟我讲要投资养老地产,说中国马上进入老龄社会,未来养老服务的市场很大。我跟他说,你一定要注意,如果未来养老在中国是非常严峻的问题,那么我们必须要假设政府会拿出很多精力、财力、物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养老领域,很可能今天你认为的商机,在未来变成政府出资的公共服务,因为政府不可能面临严重的问题却不行动。假如未来养老服务变成公共服务,而你现在还把它当作一个很好的商业项目去做,到时候你的投资就会失败,因为政府会免费提供。

几年前有很多人认为,软件园是非常大的机会,有人就针对这种机会做基金。我认为全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有那么多的软件园,但当年各个地方就像大炼钢铁一样纷纷建造软件园,现在来看,很多软件园基本上都荒芜了。另外,对于跟权力结合特别密集的领域,跟传统的国企、央企关系非常密切的领域,大家投资时都要比较慎重。因为随着改革的深化,这些领域一定是会逐渐发生变化的。

做投资时,驾驭着资本,要考虑未来的趋势。如果你不能想清楚未来5年、10年是什么样的情况,那么今天就不要做了。即便想不清楚,至少也要努力去想。既然资本追求的是几年之后公司的成长和退出,投资人就必须要往前看。如果长期从事股权投资,就要有专业水准的研究能力,有前瞻性的思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大规模的投资机构,都有非常强的研究能力和对未来的评估、预测能力,如果全靠拍脑袋决策,根据自己的商业感觉去做判断,不是不可以,但基本上不可能持续成功。

2.资本理性的第二维度:投资要把握恰当的时机

很多事情是和时间相关的,投资对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在历史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遗忘很多风云人物。当年有一家叫作8848的电子商务公司,曾经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袖企业,投资人都抢着去投资。后来公司海外上市没有成功,接着资金链崩溃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这家企业了。如果时间对的话,假如这家企业往后再发展5年,就不会是这样的结局,也许阿里巴巴会面临一个极强大的竞争对手。但由于时间不对,所以结果让人扼腕长叹,这家企业只能变成过去的传说,甚至连传说都不算,直接被人遗忘了。

在投资的时候,要非常准确地把握时机,这个时机是指一种商业模式、一个产业或一类商业机会在什么样的时间进入最好。

在未来20年,中国市场不容易再出现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这样的企业,为什么?因为不同的时期会造就不同的企业,成就不同的故事。实际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都走过了15年以上的路程。它们的发展路径基本上与互联网在中国的崛起是同步的,天然就拥有了很多特别的机会。

因为国家对商品品质的监控还不到位,阿里巴巴就获得了发展的空间,如果国家监控很早就完善起来的话,阿里巴巴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另外,由于整个市场对互联网的认知还不到位,阿里巴巴作为先行者就有了新闻效益,大量媒体支持它、报道它。假如今天把阿里巴巴放到旁边,然后让马云领着一帮人,从头来做会怎么样?结果也很难说。

时机不仅仅是时间本身,还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结果。假如时机判断错的话,投资结果会非常遗憾。

3.资本理性的第三维度:关注商业模式本身

我曾经不停地跟投资人、创业者讲,对于大家都在关注的O2O领域的创业项目,要关注商业模式本身,要了解商业的本质,不要讲简单的概念。比如对于做上门按摩的公司来说,如果用户有正常的按摩需求,那他一定希望谁按摩得好谁来提供服务,如果按摩得特别好,那就互相留个电话,以后让他来按摩就好了,为什么要通过一个O2O平台?这是非常典型的跳单。如果你说我今天想找个男按摩师,明天想找个女按摩师,不停更换,那就脱离了这个业务及商业需求的本身,是另外的问题了。

对商业模式的研究,伴随着公司成长的整个过程,公司要不停地关注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调整和优化。比如阿里巴巴最初做的是电子黄页、展会经济;奇虎360刚开始做的是个性化信息门户,通过很强的搜索技术使每个人看到不同的信息,后来才推出了免费杀毒软件。商业模式是可以调整的,但是不认真研究不行。最近“共享经济”比较火,似乎不谈共享经济就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共享经济是很好的模式,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够且都适合共享。很多优秀的资源、稀缺的资产,通常是不会跟别人共享的,共享的东西往往是卖不出去的楼、经营不好的场所、闲置的劳动力……很大程度上是一些运行困难的生产要素。

互联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大众经济。庞大的用户量、很便宜的价格,基本上构成了互联网很多服务的特点。但是同样是庞大的用户量、很低的价格,可能会导致这个模式本身并不赚钱,最后必须做金融、大数据之类的才赚钱。大家可能注意到一个问题,对于优质的服务和高质量的产品,尤其是非数据化的、实物性的服务或产品,如何运用好互联网,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成功的模式还不是特别多。

前一段时期,大家都想做互联网平台,但是我认为互联网平台并不容易做。你搭建一个互联网平台,希望上线推广一下之后,用户就源源不断地到你的平台上来,但这是不可能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是特别复杂的模式,会涉及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和消费文化。有很多要做各种互联网平台的创业者,我一般都劝诫他们轻易不要做,不是说互联网平台不会成功,而是很难成功。

最近企业级应用(B2B)又热起来了,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考虑怎么跟新经济结合,整个企业界对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技术的渴求增加了。但是在很多垂直领域,这可能仅仅是一个“+互联网”的问题,就是应用互联网技术和模式提高效率,仅此而已。真正打造出一种互联网模式,在B2B领域是不容易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用互联网”和“互联网模式”是有本质差异的。“互联网模式”,很大程度上具有网络自发展、自扩张的属性。比如腾讯QQ上线之后用户就快速增长,微店一出来也是爆炸式的增长。这两者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性:每一位用户都变成了产品的推销员。具有这种属性的,就能在网上快速发展。我下载了QQ之后,如果我的朋友不在QQ上,我就没办法用,所以我就必须告诉想要跟我沟通的人,让他也下载一个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