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半月板囊肿

半月板囊肿又名半月板囊性变,系半月板病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半月板囊肿的发生原因,始终是国内外专家们争论的话题。1927年,Zadekfaffe认为半月板囊肿的发生系先天性因素,他发现囊肿被滑膜样内皮覆盖,并认为退行性变的可能性小。Ollerenshow亦同意由先天性因素造成。但难以解释为什么多发生在30岁左右,有人对100个早产儿中的400个半月板进行观察亦未发现有一例半月板囊肿,因此先天性半月板囊肿的学说似乎不能成立。

一、半月板囊肿的原因

(1)退行性变 Baistow认为半月板囊肿的形成系组织退变引起的,与腱鞘囊肿的发生机制一样。1950年Jeannopoulao通过显微镜检查呈中心囊性变,在他报道的半月板囊肿中有42.8%显示中心黏液退行性变。1975年他报道了22例外侧半月板囊肿,测量半月板囊肿的平均直径约1cm,并对囊肿进行了显微镜检查,发现囊肿内面有纤维母细胞,分不清上皮细胞和软骨细胞。基本为结缔组织且有退变,同时有巨噬细胞堆积在血管周围。囊肿的原发病理改变系结缔组织的改变,显微镜检查系退化的纤维样变,纤维结缔组织退化并被消化。

(2)畸形学说1947年,Kulowski提出,半月板囊肿的形成多见于盘状半月板,并报道了19例外侧半月板囊肿,均有不同程度的半月板畸形,而没有外伤史。病理学家C.E.Jenkin也同意此论点,否认有内皮细胞在囊内的存在。盘状半月板本身畸形肥厚,组织结构和坚韧性均不如正常半月板,半月板囊肿极易受到挤压和磨损。Jeannopanlas报道21例盘状半月板切除术中有5例系囊肿形成,占23.8%,从国内外的报道中,外侧半月板囊肿较盘状半月板少。1962年,Smillie报道在1467例外侧半月板切除术中有283例囊肿,从这些资料亦可以说明盘状半月板并非均产生囊肿,其原因仍和外侧半月板的解剖特点有关。不少作者认为囊肿多位于半月板的边缘区。小的囊肿只有2mm,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内侧半月板囊肿少见,主要系内侧副韧带和内侧半月板紧密相连,没有潜在的空腔,内侧半月板活动性小,受伤的机会亦少。外侧半月板有相当大的潜在腔隙位于肌腱和外侧半月板的外围,且无滑膜附着。囊肿多位于半月板外周,常常膨胀且有胶冻样物质,有时创伤后腔内出血呈深褐色,以后逐渐形成了囊腔。

(3)外伤学说 Lewin认为半月板囊肿的形成系半月板外伤后磨损,在体内形成水平裂,并积液形成囊肿。Smillie认为半月板囊性变是外伤引起的,囊肿和纵裂一样,运动引起局部出血和囊变。有的损伤后6~12个月,外侧半月板发生囊性变。病变多位于外侧半月板的中1/3,且外侧半月板的边缘较内侧半月板的边缘厚且易直接受伤。但是,有的病例根本无外伤史,因此,外伤学说亦难以圆满解释。

二、半月板囊肿的特点

半月板囊肿多见于20~30岁的年轻人,小的囊肿如花生米大小,主诉以膝关节外侧钝痛为主,特别是剧烈活动后疼痛症状加重,发现囊肿增大才引起注意。囊肿多从关节囊与外侧副韧带的前方或髌韧带与髂胫束之间突出。临床检查发现膝关节外侧肿胀,界线不清楚,因囊肿的大小和位置不同,表现也不相同。局部触之硬而有张力,肿物的特点是随膝关节活动而变化,增加活动后囊肿变大,且张力增高,休息后恢复正常。伸膝时变大,屈膝时变小。如不合并外侧半月板损伤很少有股四头肌萎缩。内侧半月板囊肿症状和外侧囊肿相似,活动后囊液进入囊肿内,张力增加,钝痛加重。半月板囊肿可与关节附近的肿物混淆而误诊。内侧半月板囊肿多位于内侧关节囊边缘和副韧带的后方,常进入关节囊和深筋膜之间,常被误诊为腘窝囊肿。

半月板周围囊肿T2加权像呈高信号。囊肿发生在半月板内部时,半月板内T2加权像呈高信号(图5-82),有的半月板内部严重退变,MRI矢状位像内外侧半月板蝴蝶结征显示水平条状信号,提示半月板囊肿可能已瘪,这种情况有时被认为水平撕裂伤。半月板囊肿多发生在半月板前角(图5-83),囊内液体被挤压至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称半月板周围囊肿。

图5-82 半月板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图5-83 膝关节半月板前角囊肿

三、半月板囊肿的治疗

由于半月板囊肿的大小、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同,因此,对治疗方法的选择不同。原则上半月板囊肿大影响半月板的稳定性,且有损伤的表现应进行手术。小的囊肿仅累及部分半月板组织,如何处理比较困难。笔者曾对半月板前角囊肿和关节囊外囊肿采用关节镜检查(图5-84),将半月板囊肿组织表面的纤维组织刨削清理(图5-85)后再刮除清理囊内组织(图5-86),再采用射频消融皱缩(图5-87),根据创面情况选用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图5-88),术后支具保护。

图5-84 关节镜手术治疗关节囊外和囊内囊肿

图5-85 清理半月板囊肿表面的组织

图5-86 清理半月板前角囊肿

图5-87 射频清理皱缩囊肿组织

图5-88 关节镜下将半月板囊肿清理后缝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