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

半月板撕裂并非都可以能够缝合或修复。膝关节是一个负重半关节,如果半月板损伤已被切除,受累的膝关节间室可能发生骨性关节炎。对不可修复的月板损伤患者,异体半月板移植是目前预防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理论上讲,半月板移植后如果无排斥反应,移植物与受体愈合,可以重新发挥正常半月板的功能,延缓骨关节炎的发生,改善膝关节功能。但半月板移植是否真正获得成功,是否能防止骨关节炎的发展,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随访观察才能证实。

一、同种异体半月板取材保存与消毒

新鲜保存(fresh),新鲜冷冻(fresh-frozen),冷冻干燥(lyophilized,frozen-dried),超低温保存(cryopreserved)是目前异体半月板保存的方法。新鲜保存者的半月板,取材应在供体死亡后8h内获取,于无菌条件下完成取材、无菌包装、冷藏、运送,必须在12~24h内植入受者关节内。新鲜半月板保持细胞活性,但半月板移植后(约6周)所有细胞都将消失,并最终被受体细胞替代。新鲜半月板的抗原性强,保存时间短,传播疾病风险大。供体与受体在大小匹配方面有一定困难,故临床使用较少。新鲜冷冻保存的半月板要求在清洁环境下取材,通过-40℃深低温冷冻2周,去抗原后行包装、灭菌完成半月板组织库的作业流程。冷冻干燥保存取材过程同新鲜冷冻法,破坏其原有的组织结构成分,半月板基质退变,移植后可发生明显的皱缩质地松脆,中远期临床效果欠佳。超低温保存的半月板,取材流程同新鲜取材者,取材后将无菌异体半月板组织浸泡在二甲基亚砜或其他冷冻液中,置于液氮环境,约-196℃中,使用前复温。由于库存成本高,且保留半月板内供体活细胞也没有明确优越性,故临床使用不多。

Jackson对异体半月板保存活细胞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因为动物新鲜异体半月板移植后4周就检测不到供体的DNA了,受体的DNA已经达到或超过对照侧。Arnoczky和Milachowski分析了动物自体深冻半月板移植后细胞再分布的情况。虽然深冻杀死了移植半月板上的所有细胞,但是半月板的边缘部位仍有愈合能力。移植后3个月,除中心部位外,整个半月板都有细胞出现。半月板外1/3的再血管化类似生理分布。冻干保存方法可使移植物发生更广泛的再血管化和重新塑型,这可能与移植物的皱缩相关。

因此,在四种保存方法中,低温冷冻保存方法较好保持了半月板的形态特性,且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半月板移植后的临床结果也接近正常的膝关节,目前半月板组织库推荐采用此方法。同种异体半月板的消毒目前多用γ射线照射,可以使半月板获得良好的灭菌,但是半月板的微细结构可能被破坏。

二、同种异体半月板的测量和匹配

半月板移植手术前,需要准确测量受体和供体半月板的尺寸大小。根据测量部位,半月板的测量和匹配方法可分为半月板测量、胫骨平台测量等方式。由于半月板在不同的屈膝角度、不同的受力状况下,其大小、厚薄、宽度均可发生变化,故直接测量半月板的方法准确率较低。胫骨平台测量为间接测量方法,但由于胫骨平台的宽窄和前后径不受上述状况影响,故其测量值可能更加准确可靠。

测量半月板匹配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X线测量、CT测量、MRI测量、术中测量等。直接测量即针对供体标本测量,可以测量胫骨宽度和前后径,同时可以直接测量半月板宽度、厚薄、前后径。X线片测量即在标准膝关节正侧位片上针对胫骨平台宽度、前后径的测量。X线片测量受放大率、摄片体位影响,只能依靠经验公式推断半月板的大小,如内侧半月板前后径为胫骨平台前后径的80%,外侧半月板为70%。X线片测量半月板的结果误差较大。CT测量属于X线测量的一种,可测量胫骨平台宽度、前后径等指标,但受到扫描层厚、胫骨平台后倾角、膝关节内外翻、膝关节内外旋及操作者调整扫描角度等因素影响。术中测量为直接测量,即在关节镜检查时对胫骨平台软骨面前后径、内外侧平台宽度进行测量,但不能测量半月板厚度等指标。因关节镜视角与测量标尺不同,与供体测量方法又缺乏可比性,其准确性存在疑问,实际操作也有一定难度。MRI测量既能直接测量半月板厚度等指标,又可测量胫骨平台宽度等间接指标,受干扰因素较小,比其他测量方法更实用、更精确。

以往依据对侧膝关节正常半月板来确定移植半月板的大小,但Johnson等指出人体两侧膝关节半月板的大小存在差异。因此,目前较多采用电脑MRI影像测量软件,依据同侧胫骨平台大小,测量受体和供体半月板长、宽尺寸,也可测量半月板厚度作为参考,选择性别、侧别、年龄相当,尺寸比受体大5%~15%的供体半月板进行移植。受体与供体半月板的匹配非常重要,建议采用MRI胫骨平台测量的方法。与组织库工作人员合作,以获得匹配良好的异体半月板,误差应小于10%。

三、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

正确掌握半月板移植手术适应证是影响疗效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对此尚无完全统一的标准,较普遍认同的半月板移植手术适应证为:20~50岁,半月板切除或大部切除术,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症状,或膝关节退变有加重趋势者。

传统观点认为半月板移植适于半月板全部切除的患者,近来许多作者认为半月板部分切除也会使关节面接触压力增加,同样可造成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退变。因此,即使只部分半月板切除,半月板功能不能完整保留或患者症状与半月板缺损及其诱发的关节软骨损害有关,也可考虑实施半月板移植术。半月板移植的手术适应证不在于半月板是否全部切除,而在于原半月板的功能是否丧失。半月板切除将导致关节退变,在半月板切除时就实施半月板移植有可能避免或延迟关节的退行性改变。所以,半月板移植的最佳时机有可能是半月板切除之时,而不是关节软骨发生退变、骨关节炎症状出现之后。

实验研究证实,半月板切除后即刻移植效果优于后期移植。特别对于年轻患者半月板全切以后骨关节炎发生的风险大,半月板移植的适应证应该适当放宽。即对不可修复的半月板损伤或盘状半月板切除术后的年轻患者,为避免关节软骨损伤,行半月板移植是合理的。但是,至今对实施“预防性”半月板移植术的必要性尚存在争议。持反对意见的作者认为,目前还不能证实半月板移植能够避免或减轻关节软骨退变和骨关节炎的发生,所以,对没有任何症状或关节退变表现的半月板切除的患者,不宜实施“预防性”半月板移植术。

关于软骨损害程度的问题,一般认为,软骨严重损害者半月板移植手术效果较差,所以,半月板移植术只适合于尚未出现严重关节软骨损害者,而关节软骨已有大面积损害,包括Outerbridge Ⅲ度或Ⅳ度损害(“负重区”全层软骨损害范围大于10mm)属于手术禁忌证。有临床研究证实,选择适当的Outerbridge Ⅲ、Ⅳ度软骨损害的患者实施半月板移植也能缓解或减轻关节疼痛症状。所以,关节软骨损害只是半月板移植的相对禁忌证。

关节稳定性是半月板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故半月板移植不适合膝关节不稳定的患者。膝关节不稳定被纠正后(如韧带重建术后)仍可实施半月板移植术。

半月板移植手术禁忌证包括:膝关节软骨严重退变(Outerbridge Ⅲ、Ⅳ级),软骨下骨明显破坏,关节边缘大量骨赘形成,股骨髁变形,膝关节不稳定,下肢力线异常,膝关节感染等。

半月板移植手术的相对禁忌证包括:严重肥胖、免疫缺陷、代谢异常、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不能耐受术后康复锻炼等。

年龄上限一般认为50岁以上患者手术成功率较低,但国外文献也有不少对55岁患者实施半月板移植的报道。高龄患者不仅手术成功率较低,康复训练难度也较大,暂不推荐对50岁以上患者实施半月板移植术。年龄下限通常认为对骨骼发育未成熟患者不宜实施半月板移植术。但国外有对14~16岁患者实施半月板移植术的报道。我们认为年幼患者半月板切除后代偿能力较强,半月板尺寸未完全定型,且半月板移植的手术操作可能影响胫骨近端骨骼发育,所以,根据国人胫骨近端骨骼发育成熟年龄(男17~20岁,女15~18岁),不宜对17岁以下女性和18岁以下男性实施半月板移植术。

四、半月板移植的术前准备

术前应充分向患者说明半月板移植手术的目的和疗效以及手术后严格的康复锻炼程序,使患者对手术效果和术后康复过程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此外,需要仔细评价患者以下四个方面的状况:关节软骨损伤部位和程度,下肢力线情况,膝关节各方向的稳定性,股骨后髁发育情况。

术前需要行双下肢站立位全长正位X线片,站立屈膝60°后前位片,站立屈膝60°侧位片和患侧膝关节MR扫描检查,进行膝关节详细物理检查及功能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手术方案,包括是否单纯半月板移植手术、是否需要先行截骨矫形、韧带重建、软骨修复或移植,选择一期手术或分期手术等。

五、半月板移植技术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可采用开放手术、关节镜辅助和全关节镜下微创方式。在正确的手术原则指导下,开放手术和关节镜下手术对半月板移植治疗效果的影响不大。但是,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创伤小,便于康复锻炼,利于功能恢复。

选择合适的异体半月板,用常温生理盐水浸泡解冻,灭菌达到体内植入物的国家标准。在手术台上用电锯、骨刀、咬骨钳等,将异体半月板制成前、后角止点带有小块圆锥形骨栓。

内侧半月板移植物的准备:骨栓直径一般为8mm或保留前后角之间骨桥(图5-96)。移植术前在半月板前、后角穿入牵引线备用(图5-97)。

图5-96 内侧半月板移植材料

图5-97 内侧半月板移植物

外侧半月板移植物的准备:前、后角止点带有小块骨栓,保留外侧半月板的前、后角止点之间的骨桥(图5-98)。外侧半月板移植,骨桥截面一般为8mm×8mm的移植材料(图5-99)。采用骨槽模具修整骨块(图5-100)并在前、后角处穿牵引线备用。

图5-98 外侧半月板移植物

图5-99 外侧半月板移植材料

图5-100 将半月板移植骨块装入模具内进行修整

半月板残端的处理:要求切除半月板残端,直至半月板滑膜缘表面出血。但应保留少许(约2mm)半月板边缘组织,以保持关节囊完整,并尽量保存原半月板冠状韧带等稳定结构。

半月板前后角精准定位和固定十分重要,目前最普遍采用的半月板前、后角定位方式是以半月板前、后角止点的中心为准。半月板前后角固定的方法可分为保留前后角止点骨栓(骨桥)固定和缝合前后角两类。研究认为保留骨栓(骨桥)固定方法更接近生理状态。外侧半月板前后角距离短,通常采用骨桥固定法,其前后角距离更加精确。内侧半月板前后角距离较长,骨桥易断裂,一般采用骨栓固定法,可以微调移植半月板的大小。

外侧半月板移植,在关节镜监视下用骨凿从半月板前角止点通过外侧髁间棘向半月板后角止点制作骨槽(图5-101),骨槽截面为9mm×9mm(图5-102)。利用膝关节镜定位器,从胫骨前方胫骨结节内侧开始,向骨槽内相当于半月板前、后角止点中心处制作半月板前、后角骨道(图5-103),直径约3mm。采用与内侧半月板移植类似的方法,将移植半月板前、后角缝线通过前、后角骨道引出,将半月板牵入关节内(图5-104),使连接半月板前、后角的骨桥嵌入骨槽内,关节镜下调整半月板至正常位置,牵引线末端打结。

图5-101 半月板移植

图5-102 半月板移植骨块的截面积

图5-103 利用导向器,相当于半月板前、后角止点中心处制作半月板前、后角骨道

图5-104 将半月板移植材料牵入关节间隙

外侧半月板骨桥固定法:在关节镜监视下,用骨凿从半月板前角止点通过外侧髁间棘向半月板后角止点制作胫骨平台骨槽。利用膝关节镜定位器,从胫骨前方胫骨结节内侧开始,向骨槽内相当于半月板前、后角止点中心处制作半月板前、后角骨道,将移植半月板前、后角缝线通过此前、后角骨道引出,将半月板带入关节内,使半月板前、后角之间的骨桥嵌入胫骨平台已制作好的骨槽内,调整移植半月板至正常位置,将半月板前、后角牵引线末端抽出至胫骨结节内侧打结固定,并缝合固定移植的半月板。

采用骨桥固定法进行半月板移植(图5-105),可采用向骨槽内植入界面螺钉挤压骨桥等固定方法。也可将骨桥制作为燕尾形、钥匙眼形等形状,以增加骨桥的稳定性。胫骨平台的骨槽制作为相应形状以容纳骨桥。

图5-105 将半月板骨块嵌入骨道内

内侧半月板移植,先在关节镜下制作半月板后角骨道。利用膝关节镜定位器,自胫骨结节内侧向半月板后角止点中心钻入导针,9mm空心钻沿导针钻入制作骨道。制作半月板前角骨道采用一枚导针经关节镜前内侧入路切口钻入半月板前角止点中心,9mm空心钻沿导针钻入约1cm制作盲管骨道。用定位器自胫骨结节内侧向此盲管骨道钻入导针并稍扩大。扩大关节镜前内侧入路切口至1.8cm左右,用导引钢丝将移植半月板前、后角骨栓缝线通过此切口和前、后角骨道引出到胫骨结节内侧,拉紧缝线将半月板带入关节内,前、后角骨栓分别嵌入前、后角骨道内,关节镜下调整半月板至正常位置,半月板前、后角牵引线末端于胫骨结节内侧打结固定。

内侧半月板双骨栓固定法(图5-106):用膝关节镜定位器、导针和空心钻,制作半月板后角和前角骨道。用导引钢丝将移植半月板前、后角预置的缝线经前方手术切口和前、后角骨道引出到胫骨结节外侧,将移植半月板带入关节内。调整移植半月板至正常位置,将半月板前、后角牵引线末端抽出至胫骨结节外侧打结固定(图5-107),并缝合固定移植的半月板。

图5-106 内侧半月板移植(一)

图5-107 内侧半月板移植(二)

半月板与关节囊缝合先用全内缝合方式缝合半月板后角2针。其余部位采用由内向外垂直方式缝合约6针,对前角也可采用由外向内缝合方式,至半月板固定稳妥为止。推荐使用垂直缝合方式,比水平缝合方式更利于半月板与关节囊紧密对合。建议缝合时交替使用半月板股骨面缝合和胫骨面缝合法,可使移植半月板与胫骨平台更加服帖。

关节镜下半月板移植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选择合适的半月板;最小限度损伤关节组织;半月板前后角精确定位;半月板前后角可靠固定;半月板与关节囊牢固缝合。

六、半月板移植术后处理

半月板移植术后的康复训练应根据患者术前情况、术中发现及具体实施的手术方法及患者依从性来制订。一般分为术后早期(6周内)、术后中期(6~12周)、关节保护期(3~9月)、适应性功能训练期(9~18月)。

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半月板移植术后康复的主要难题之一。因为关节屈伸活动时半月板会随之前后移动,可能对移植半月板的愈合造成不利影响,而且膝关节屈曲也增加了半月板承载的压力。据Thompson的研究,膝关节在60°以内屈伸时半月板移动度小,屈伸幅度继续增大时半月板才出现明显的移位。所以,建议术后1周内患肢用膝关节支具固定于伸直位,并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1周后在支具保护下行膝关节活动度锻炼。术后3周,达到膝关节完全伸直,限制膝关节屈曲范围在60°以内。术后3~6周,膝关节完全伸直,屈曲活动度以每周约增加10°的进度达到90°。术后6~12周,鼓励患者进一步加强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的训练,直至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半月板在移植术后6~12周初步完成血运重建,移植物基本稳定,已经能耐受少许的半月板移动。

关于术后负重时间,一些作者提出1~3周即可早期负重,术后3个月内移植的半月板与关节囊基本愈合,但半月板质地较脆弱,稳定性不佳,易于损伤。因此,过早负重可能导致移植半月板损伤或变性。建议术后6周内主要在非负重状态下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术后8~12周,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缓慢开始患肢负重练习。一般在12周以后,患肢可完全负重。术后36周,开始跑步、骑自行车等轻体力运动;术后48周,恢复各项体育运动。上述的半月板移植术后康复计划都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随时作适当的调整。多数作者建议为了保护移植半月板与关节软骨,移植术后患者不能从事激烈运动,特别不能参加轴向运动、剪切运动、剧烈冲击等运动。

七、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

半月板与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在保持膝关节稳定性方面有相互依赖和协同作用。ACL损伤患者常常继发半月板损伤;对半月板切除的患者实施ACL重建则常常出现ACL的松弛。既往对半月板切除伴有ACL损伤的患者只能采用单一ACL重建术治疗,可能导致ACL移植物失效和手术失败。目前半月板移植技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一种选择,即同时或分期实施半月板移植和ACL重建联合手术治疗。半月板移植可加强ACL重建对膝关节的稳定作用,ACL重建也可保护移植的半月板,双方协同发挥作用能更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和保护关节软骨。

多数作者认为,对有适应证的半月板切除伴有ACL损伤者,采用联合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术治疗,可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利于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的预防。而且,移植的半月板和重建的ACL互相具有保护作用。

但是,联合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的手术技术目前缺乏统一规范。在联合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的手术操作中,虽然ACL损伤使关节间隙可被牵拉增宽,有利于关节镜下半月板移植的手术操作,但手术步骤中有很多潜在的技术问题。在半月板移植手术中,一般对内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二个骨栓固定,对外侧半月板移植采用一个骨桥固定。在内侧半月板移植采用骨栓固定技术时,半月板后角骨道有可能与重建ACL的胫骨骨道发生交通,影响手术操作和移植物的固定强度。因此,建立ACL胫骨骨道时宜将定位器设置角度较低(如45°~55°),而建立半月板后角骨道时设置定位器角度较高(如60°~65°)。另外,根据移植物尺寸尽可能缩小骨道直径也可减少骨道发生交通的概率。同时还建议使半月板后角骨道在胫骨前内面的出口尽量向外靠近胫骨结节内侧,便于与ACL胫骨骨道出口分开。

对于中晚期骨关节炎、软骨严重损伤的患者,半月板移植往往失效。所以,众多作者将半月板移植时软骨损伤的程度限定在早期轻度软骨损伤。应通过MRI、关节镜探查软骨损伤的部位、大小与程度。对负重区、直径10mm之内的软骨损伤,在半月板移植同时,可行软骨修整、微骨折手术;对10~15mm的软骨损伤,可行自体软骨移植等手术;对15mm以上的软骨损伤,可行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对实施微骨折及软骨移植患者,术后6~8周内应避免负重。

下肢力线异常也是半月板移植失败的重要因素,术前存在膝关节力线异常患者,应行胫骨平台内外翻截骨矫形,有助于提高移植半月板的长期生存率。

八、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疗效

半月板移植术后随访多数患者近期临床效果满意,疼痛症状、关节功能评价指标有所改善。术后关节镜检查,显示移植半月板成活,形态完好,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国外的实验研究也证实,异体半月板移植后受体滑膜细胞可移行进入移植的半月板,替代原半月板软骨细胞,软骨基质。来自关节囊滑膜的毛细血管使移植半月板完成再血管化过程,移植半月板可以替代原半月板的大部分功能。这种替代过程可持续12~24个月。

术后MRI检查常显示移植半月板内部信号混杂不均,部分显示有半月板Ⅰ、Ⅱ度退变信号,同期关节镜检查提示移植半月板脆性较大,易于损伤,推测可能与半月板移植后内部结构重建过程有关,即在移植半月板软骨基质重建的过程完成以前,半月板表现较为脆弱,易于损伤。而在术后18个月关节镜检查中则观察到移植半月板的外观和质地均类似正常半月板,提示半月板的软骨结构重建已基本完成。

关于移植半月板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目前还不肯定。有作者认为异体半月板移植对关节软骨有保护作用,而另一些作者的结论相反。

国外有报道异体半月板移植的失败率接近20%,主要表现是移植半月板与滑膜连接处愈合不佳,半月板松动等。其发生原因与移植半月板所处的生物力学环境有关,包括关节软骨缺损、软骨下骨病变、股骨髁变形、下肢力线异常等均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

导致手术失败的另一个可能因素是免疫排斥反应。和其他同种异体器官移植一样,异体半月板移植也涉及免疫排斥问题。半月板的细胞成分很少,且大部分区域无血液供血,因此半月板是相对无免疫原性,对免疫反应有屏蔽功能的器官。但半月板的少量软骨细胞和胶原仍可表达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半月板移植术后6周的血清学检查可有轻度免疫反应表现,以细胞免疫为主,可能出现一过性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增高,或有短期的滑膜炎症反应,但无须特殊处理,该反应可自行消退,对移植半月板的愈合和爬行替代无明显影响。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可能有免疫反应存在,但不足以对临床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实际上,固定半月板前后角的骨栓或骨桥可能是引起术后免疫反应的更主要的因素。

半月板移植术后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半月板外突或脱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移植半月板较大、半月板前后角定位欠准确、半月板缝合,特别是冠状韧带的缝合欠可靠等。术前关节退变越严重,术后半月板外突现象越多见。

移植半月板再损伤是报道最多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8.2%。半月板再损伤后的处理措施同普通的半月板损伤一样,可行修整、缝合、部分切除,严重撕裂则需摘除。

术后关节活动受限一般与康复锻炼措施不恰当有关。其他并发症与普通关节镜手术类似。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可一定程度地缓解疼痛,改善功能,移植半月板可以存活且形态完好,无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从而取得较好的近期临床效果。但半月板移植后年轻患者的运动能力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目前也缺乏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报告。半月板移植术后膝关节生物力学功能何时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移植半月板的稳定性重建和术后康复等方面仍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半月板移植对关节软骨的保护作用也需更长期的随访研究。

最近的研究表明受体对移植物发生免疫反应。Stevenson等在犬模型上进行了新鲜异体骨软骨移植和低温保存的异体骨软骨移植。对匹配组和错配组进行了血清学检测。两种移植物都可测到引起血清学的抗体反应(错配型者明显),但临床结果相同。异体半月板移植,可能由于免疫系统引起的排异反应而失败,但是不是主要原因还不清楚。疾病传播的可能也受保存方法的影响。冻干和γ射线照射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地消除病毒传播的风险。但是,这些方法有使移植物皱缩的弊端。

患者对异体半月板移植的期望值不应该太高。如果为了阻止关节软骨的退变,应用半月板移植是可行的,但关节内病变较轻的患者,没有临床症状,难以接受此手术。对无临床症状的患者,不必施行此手术。在目前治疗水平,解除疼痛、改善功能即使只是暂时的,也是合理的治疗目标。Jobe等报道了一组45例患者的47个低温保存异体半月板移植。其中18例患者进行了2年的随访,94%患者的膝部疼痛明显减轻、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Carter和Edinger报道33例患者的34个低温保存的异体半月板移植,随访至少2年,除1例患者外,所有患者的疼痛都得以缓解,26例患者的膝关节活动水平得到改善。

Noyes和Barbe-Westin回顾了96个异体半月板移植,半月板均经深冻保存和射线照射,给82名有症状的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移植,术后平均14个月有29个半月板由于半月板退变或再次撕裂而取出,在剩余的67个半月板中,有62个获得长期随访。在术后平均16个月时,对其中的35个半月板进行了第二次关节镜探查,9%愈合良好,31%部分愈合。58%没有愈合。他们认为总愈合率与MRI显示的术前关节病变程度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MRI显示存活的半月板出现一定程度的皱缩,这可能提示移植的半月板不能发挥生理功能,从而导致临床移植失败。Janett报道了43例切开半月板移植(16例新鲜,27例低温保存),随访至少2年,关节镜复查见到有28例患者的半月板周边愈合良好,其中20例患者的半月板没有出现明显的皱缩。未行关节镜复查的15例患者无症状。术前Ⅳ级软骨病变与临床效果不佳有关。为防止半月板移位并把半月板维持于负重位置,Shelton和Dukes把带骨块的异体半月板经低温保存后进行移植,随访4年,结果显示:在低于Ⅱ级关节病变的16例患者中,15例疼痛明显缓解,未再出现肿胀。

(章亚东 冯 华 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