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家争鸣 儒道胜出

西周初年所制定的礼乐制度,经过几百年的运行,到了东周已经难以为继,出现了礼坏乐崩、天下大乱的局面。面对天下失序的社会乱局,有志之士无不积极探索挽救时局、拯救苍生的出路。他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由于观点的不同,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一直延续到秦朝统一才宣告结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有代表性的学派,学派之间的互相争论与辩难被称为“百家争鸣”。其实,“百家”只是极言其多而已,参加辩论的学派并未达到一百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一文中只提到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汉书·艺文志》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四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并且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小说家以闲事听闻娱乐于人,没有自己的独立主张,故而被认为“不入流”,所以只剩九家。

农家的代表人物是许行,主张君民同耕,所述多为务农种地之术,而非治国安邦之道,其学说后世不传。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吕氏春秋》,因为它“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因此被称为杂家。严格讲,杂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派。纵横家的创始人是鬼谷子,代表人物是苏秦和张仪,他们的主要言论见于《战国策》。苏秦主张燕、赵、韩、魏、齐、楚纵向联合以拒秦,张仪则极力破坏六国的纵向联合,拉拢六国以事秦,纵横家由此而得名。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与外交活动,尽管他们的活动对战国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但他们还称不上思想家。名家以“论辩名实”为主要学术活动而得名,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著作有《公孙龙子》。名家主要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虽然可以称得上是一门学问,但他们所思辨的逻辑或哲学,对政务与时事没有直接补益,也与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合拍,因此被淘汰出局。阴阳家因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宇宙万物和社会人事而得名,代表人物为邹衍。阴阳家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统一的力量,五行(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元素。阴阳五行的变化,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与动力。邹衍还把五行的属性引申到人事,将五行与“五德”相对应,提出“五德终始说”,并以此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阴阳学理论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虽然深远,但是它在政治伦理上“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的主张与儒家相近,因而无法得到彰显;而它在解释宇宙万物运行规律方面的优势又被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医学所分解,所以它的人文影响力相对较弱。于是十家之中就剩下儒、道、墨、法影响较大。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孟子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可见墨家学派在当时的影响力。墨家各种主张明确: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内部组织严密:成员地位卑微,能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社会分工明晰:“墨辩”从事谈辩,“墨侠”从事武侠,“巨(钜)子”统领全局。组织纪律严明:“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这个既有组织又有主张的学派发展到秦代就瓦解了。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墨家学派是一个社团组织,在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体制内,这种组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第二,墨家学说本身也存在问题。比如,它一方面强调“非命”,一方面又主张“明鬼”,两者之间的冲突难以协调,无法形成统一的理论;另外墨家的“兼爱”理论跟儒家的“仁爱”理论相比,显得有些粗疏。第三,墨家弟子的生活非常艰苦,有才华的士人不愿意加入,导致后继无人。墨翟死后,墨家学派很快分裂为三。至战国后期,只剩下两支:一支注重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科学研究,称为“墨家后学”;另一支则在社会上做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其先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郑国的子产。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创立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把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结合起来加以提炼总结,成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法家主张,经济上废井田,重农业,抑商贾,奖励耕战;政治上废分封,设郡县,立专制,以法治国;教育上,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上,反对儒家的“礼治”,强调“法治”,反对儒家的复古,主张改革。法家实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目的只有一个:富国强兵,一统天下。法家为“以法治国”提出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不但为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后代王朝提供了集权体制和法律体系,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法家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对我国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秦朝统一以后,由于实行严刑峻法,过度使用民力,导致秦朝很快土崩瓦解,因此以后历代王朝虽然都在借鉴法家思想的合理内核治国,但在表面上还是把实现王道乐土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推行仁政,施惠于民。这就是所谓的“阳儒阴法”。另外,我国古代人民历来对法家没有好感,加之法家学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国家制度建设层面,而不是体现在文化价值层面,所以法家思想也无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文化基础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充满诗意的生活憧憬,二是自在逍遥的心灵体验。儒家与道家恰好分别满足这两个条件。于是,儒道两家在百家争鸣中夺路而出,一举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魂灵,几千年来,绵延不绝,以至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