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2)

2.内在理想主义的生活范式

欲摆脱宗教的混乱局面,不得不关注内在理想主义。只要人类还没有完全丧失生活的深邃性,这一理想主义就能发挥效用。千百年来,它一直与宗教联袂演绎,推动着精神文化的进步。就整体而言,它既以友善的姿态为宗教做弥补工作,又时常站在对立面去,无情地加以抨击。这种内在理想主义的核心,就是为人类生活设定一个世界,一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此一世界恰恰是支撑感性的基础及其灵魂,而非与感性共存且随时可能分离开去的国度。那内在理想主义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关乎其生死存亡的信念问题。来源就在于一切事物都有其深邃性,但是隐藏在肉眼之中,因这深邃性,才形成一个具备了内在生活的整体。这种理想主义描绘了人类与一切事物密不可分,并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以致拥有卓越的文化。只有人类有能力体验到支撑整体的力量,而个体则无能为力,其他低于人类的世界只是无意识地活着。世界离开了人类会变得混乱、拘束,因为人类通过对整体的思考,将世界视为己物,从而让世界显得清晰且自由。然而,这一现象离开了人类自己的决断与控制,就不能存在;离开了人类自己的活动和创造,就不可能出现。世界的进步之所以与人密不可分,人的行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整体的发展,都与人的这一特殊地位密切相关。

内在理想主义的生活范式处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它围绕内在与外在、肉眼看不见的与看得见的世界而运动。内在是人类生活与生俱来的支柱,通过把精神植入外在从而控制外在。但是,内在之所以能够产生精神的创造,其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混沌架构到完整形体的过程。这一创造有世界理性的支持,同时盼望于无意识的自然和日常生活之外产生一种新生活,一种本质上不同于以往任何形态的新生活。这就是精神之国。它高扬真善美的旗帜,号召人类与大千世界连成一体,使人类创造出一个内在共同体,获得完美的充实和荣耀。它的目的是通过自我的发掘,回归自我,发现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并收获无上的喜悦和轻松,而非其他的任何回报。

艺术、学问无疑是支撑这一生活的关键角色。二者使我们进入创造源泉的国度,并开启世界奥秘之门,因此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它让一切无知和黑暗变得智慧、光明,让刻板僵硬变得灵活、柔和,令一盘散沙牢牢地结成一个整体,并且无私地让丰盈的美与现实利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来,其展示的人类生活的成长与宗教的类型截然不同,因为宗教总是令模糊不清的对立变得更尖锐,而理想主义的文化却使它有机统一;宗教最大限度地让人类及其生活聚集在独一无二的点上,而理想主义之文化却故意让它延展、扩大。前者注重“心性”,毫无疑问地承认人类的弱点和虚无;后者却要求创造,尽可能地表现出人类的伟大。当然,不要忘记前提是人类已结合整个宇宙,并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生命。前者欲发现肯定人生之道,必须经过激烈的动荡和痛苦的否定,后者却不。后者只需依靠无畏的飞跃。由此造成的对立,或许能够让人类生活产生更加辽远的、相互补充的不同层面或阶段。可是,眼下它们之间仍没有共同点。

在欧洲古代史上,尤其是古希腊人生活的巅峰时期,这一内在理想主义展现得十分辉煌夺目。之后,它就成为一股独立的、与日俱增的潮流延续下来,并且借助歌德饱含其一生心血的作品,在近年来得以向我们展现。这一主义凝结在人类的精神遗产中,成为无法替代的组成部分。

内在理想主义在指引人类生活,并赋予其意义的要求方面,其实和宗教并无多大差异。因为无论是它的根基,还是基本经验,都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呈日趋堕落之势。所以,它的敌人就会日趋占据上风,高叫着要将理想主义对人类生活的成长力从存有的中心驱逐出去。有一种观念认为,“实有”本身具备其深邃性,只有能够培育人类的伟大力量才可能达到这一境界。可是,这和宗教的基本真理没有两样,都已经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为了维护自己的理念和主张,内在理想主义不断地面对危险境地,可谓举步维艰。它要想发挥自己充满生命的创造力,只有在最特殊的社会历史时代才行。那样的时代,无疑是一个幸运地肩负创造世界史的伟大使命,并且伟人层出的时代,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类的伟大节日。只有在此时,看不见的世界才能拥有人类全部的力量,成为人类自身的固有属性。而那种最真实、最靠近我们的肉眼看得见的世界,却被创造的飞跃给轻轻超越了。然而,英雄时代已不可重复,平凡和庸俗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人们要想再获得抵抗黑暗与异物质的力量几乎成为梦呓。外部世界一步步走向僵化,人渐渐堕落至卑鄙、庸俗、自私和伪善,并连同其他一切社会行为也是如此。即使理想主义的文化想把灵魂倾注于存有,促使其提升,但最多也仅仅被看作是人类生活另一种形态的装饰罢了。

内在理想主义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仅仅单纯地继承、享有了传统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而自身却丧失了活动和经验,因此,原本属于精神性的创造必然蜕变为平凡的教养。这种教养对于拓展、深化人类生活毫无价值,成了一种感官的享受和迷人的装饰,并使“人的存在”这一大问题变得模糊不清。对学问教养的追求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唯恐在社交活动中被人看不起,而非自我提升的觉悟。因此,外在看起来不管如何超乎存有,实质也不过是欺骗。总而言之,教养是半新不旧的东西,对我们的存有不能赋予任何意义与价值,而且常常导致各种不同类型的混乱。再加上现代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更使混乱加剧。最后,宗教的动摇也使内在理想主义衰落下去。有一种信念认为,万物皆带有其深邃性,并且在超越所见事物的世界中,源源不断地发挥着作用,但因为宗教让人隔绝与看得见事物的联系,所以那种信念要想扎根于人性就不得不与宗教结合。随着宗教的衰退或消失,理想主义在人类生活中的稳固地位也就不复存在,并且日渐丧失了其深邃性,导致被驱逐到了表层。此外,到了近代社会,外部世界已经出现了亘古未有的自立。从这里面,学问开始放弃一切精神物,并尽可能地提供汲取、束缚人类全部力量的课题。那么,这种世界终究会走向何处?恐怕谁也无法预知。加上现代的科学研究仅仅注重人类生活和活动的特殊层面,以及受束缚的地方,因此,欲从内在克服这样的世界,并使之服从于眼睛看不见的生活,越来越脱离实际。人所处的周遭世界往往是十分狭隘的,想让万有渗透到生命中去,又如何坚持到最后?现代主体性的进步使传统的关联性逐步瓦解,使人类走向了世界的对立面。这样一来,精神的创造就失去了世界,也就不可能从其精深处构建我们的生活。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我们要完成精神的创造,无异于痴人说梦。

如此一来,这种内在理想主义的生活体系尽管拥有高级艺术和学问,眼前也重蹈了和宗教一样的动荡不已的命运。只是由于它主要来自疲劳和衰落的积累,而并非直接的抨击,所以对其情形的感受才没那样强烈。虽然内在理想主义缺乏像宗教那样的勇猛之气,为主义而战的情绪也显得冷淡多了,但他们的结局却都是一样的。千百年来,那种引导人类生活,为其设定目标并凭此赋予意义的伟大力量,并未在现代人的意识里形成扎实的基础。即使这种力量现在能够继续活动,也不过是源于因袭罢了。当我们在凡庸的日常生活中忙碌时,并没有明显地感受到或者根本就无动于衷,即身边已经发生了令人恐惧的事。人类几千年来用尽最大力量,付出重大牺牲而追求的目的与财富,现在被看作是一片幻影。在诸神被称为偶像的时代,那种人类奋斗展现的独特品质现在却被看作是虚伪与迷妄。如果真理的命令要求如此,我们就得承认这种巨大的变革,那这一现象并非不能接受。但是,那种热衷于轻浮地把从前神圣化的一切抛弃的人,毫无疑问是何等的浅薄、无知!同时,那种始终未能发觉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已不再坚固,从而仍然处在迷茫境地的人,或许也是十分浅薄、无知的。

二、新的生活范式

1.共同的基础

在精神世界方面,现代正经历激烈的动荡,然而很多洋溢着希望的建设也正在孕育之中,这我们不可否认。这种现象,从19世纪的不可见的世界转向了实际可见的世界,已经在现实主义驱赶理想主义的事实中展现给我们了。人类用自己的力量掌握了眼睛可见的世界,变得那样富有激情和活力。当把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愈加紧密的时候,一种期望的心理就愈强,期望从现世中寻求到人类整体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看起来支撑人类工作的根基似乎坚不可摧,所有偏见的黑暗、所有迷惘的烟雾似乎皆已烟消云散。一切事物的真实本体在阳光照耀之下,原原本本地显露出来了。人类的活动不管在哪一方面,好像都已经发现了自由的领域,人类生活从此告别了虚幻和妄想,伴随着全面觉醒迎来了触及实有的日子。随之而来的,便是新的观察和自主的发现。

其实,从这一新的人类生活的角度来讲,看得见的世界要比以往重要得多。它不但意外地拓展了人类对自然和历史的认知,而且给人类活动多方面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开端。从前,人类被万物牢牢包围,就如无法摆脱的宿命一样。而现在截然不同了,人可以运用自己的能力,在本质上使万物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人类生活因突破了悲惨与穷困、误解与迷妄而流动得更加迅急,变得更加安全,多方面的充实感和喜悦也在人类的胸中涌动。劳动,就是这种人类新生活的核心。它属于一种行为,一种为获得对象物而使其符合人类目的的行为。劳动的历史十分悠久,到了近代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近代的劳动跟个人的能力和目的已经没多大关系,并且其本身自成关系,完全可以从人的关系中独立出来。不但学问与技术这样,政治与社会活动又何尝不是这样?已经成为一个劳动综合体中一分子的人,对这个综合体的要求必须绝对服从。如此一来,整体才能获得最大势力。时代越靠近现在,势力就越大,也就越离不开共同活动。这是一种永续前进,否定任何绝对性界限的活动。人类之所以满心欢喜,洋溢着荣耀的自信,是因为物与力的搏击不断产生新的可能性,不断开拓出新的路程。在自我范畴内,形成一种向上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且避免了宗教及形而上学的所有磕绊的生活,这从伟大诗人歌德的诗句中可以看出:

稳稳站立,环顾四周,

能者在世,从不静默。

但是,当自己缺乏驾驭这种生活中心的能力,并不能从这一中心开始统合地结成一个范畴时,那就只能是徒劳而已。不过,就如同经验得到科学的证明一样,这一中心点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中应该能够找到。特别是它和我们周围存在的大自然的关系,或和我们自己(亦即人性本质)的关系。后者会不会成为我们生活的核心,更是关键所在。如何决定这一问题,常常导致运动发生分裂,产生出诸多不同的生活趋势,甚至还会产生出一种整合性生活范式的尝试。在这里,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考察一番,以便将其看作是人类生活基准的范式。

2.自然主义的生活范式

在夺去所有附属于自然形象的灵性生命,并凭此来表现与生俱来的自然形态之前,自然主义的生活范式就算存在,也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当人类历史进入了近代初期,这一现象开始萌芽并发展。此后,研究的关键发生了转变,变成反对全部宗教和思辨,意图掌握自然的固有事实。所以,所有内在性和所有灵性的功用都被看成是虚幻的,是远离了自然的。自然变成了丧失灵性的物质和运动的领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定型为一种单一、普遍的形式,丝毫不用顾及人类的幸福,只从本身的必然性中成长,于是成了不容置疑的法则。

起初,把自然界看作实有整体,并站在自然科学的角度综合一切学问的倾向就十分明显。例如,早在16世纪,培根(1561—1626年)就把自然科学高举为“伟大的母亲”和一切认知的源泉。于是,这一倾向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地将各种自然的概念渗透到一切领域。如今,从自然出发来创造万有的形象,把世界观的本身看作是“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已被多数人接受。自然为了把自己拓展成万有,必须把人类完全纳入自己的范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只要有一种导致无法从自然中分析出人的起源与本质的缝隙存在,自然就无法拓展成为万有。然而,自然科学通过点明更多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线索,意欲处处否认缝隙的存在。同时,它还得到了进化论的大力支持,因而对二者能够完全弥合感到信心十足。

但是,人假如完全成了自然的附庸,那人的生活方式就不得不完全顺应自然,且必将把保持和增进这种生活看作是关键任务。如此一来,传统生活中凡是和这个理念相矛盾的,都要毫不留情地抛弃。在人性中,那些和自然相同的就成为它的本质核心,决定它的生活特性。于是,同时出现自然和个别的要素,它们相互结合构成复杂多样的关系,并且每一种关系都有自己的主张。这既没有独立的心灵生活,也没有特别的目的,更缺乏源自一个整体的动力,所以,最多也只能算得上是乌合之众的结合。所有的心灵生活都为自然性的自我保存而延续,在自然之中,每一个事件常常以纯粹事实的形式发展,那种超越此单一现象的意义是不存在的。一切批判和评论都被排斥在外,并且没有善恶的区别,要说所谓的区别,顶多也只是力量的大小罢了。

当我们把这一存在状态移到人类生活上,那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要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人类生活中的一切自然倾向都无法自由发展,无法相互结合,因为它们不是受到压制,就是被忽视,有的还成为被攻讦的靶子。但是现在来看,它不但自由地发展,而且互相结合,这从本质上让整体的景象焕然一新了。还有,那些对人的领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的因素,例如身体条件制约人的心灵活动、自然本能与天赋自保的力量、生存斗争带来的觉醒和进步、盲目的事实性的极力扩张,它们结合在一起共同行动,于是,在精神生产上也烙下该特性的独特生活模式便悄然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