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让孩子伤在童年: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
- 方向苹
- 2641字
- 2020-06-26 08:59:25
Part 3 帮孩子拿掉身上的这些标签
标签可以帮助你认识孩子,但标签也可能让你误解孩子,因为标签的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但无论如何,给孩子贴标签都不是一件太好的事情,因为标签常常会形成心理暗示,让你和孩子都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1.家有“小宅男”
我一闺密有一个帅气的儿子,每次去他家,总见他待在家里,一个人静静的,不是看书,就是看电视、玩电脑或玩手机,很少见他出去玩儿。
我问闺密:“为什么他不出去玩儿呢?”
闺密说道:“他说和小区里的小朋友不熟,不想跟他们玩儿。”
我说:“多玩玩不就熟了吗?”
闺密说:“我也是这么说的,可他说出去玩儿还没有在家里有意思,家里有电脑,有电视,有手机,比外面有意思多了。”
“电脑、手机再有意思,也不能代替外面的世界,不能代替和真实的小朋友玩儿啊!”
“我也常常这么跟他说,但他还是不喜欢出去。”
“那你们就带他出去放放风筝,逛逛公园,看看电影,有父母陪着,他也不喜欢出去吗?”
“这倒是可以,但是吸引力不大,出去玩不了多久他就吵着要回来,他说他喜欢待在家里的感觉。”
“那你们觉得他这么宅好吗?”
“当然不好了,他缺乏锻炼,有点‘网络控’,视力也受到了影响,朋友也不多,缺乏小孩儿应有的活力,我们不希望他这样,但纠正过很多次没有什么效果。”
说话间,到了中午,我们准备出去吃午饭,闺密的儿子还在静静地玩电脑,闺密叫道:“小宅男,把电脑关掉,出去吃饭了!”
他爸爸也说:“小宅男连出去吃饭都没有兴趣,美食都没有网络吸引他。”
我问:“你们常常叫他小宅男吗?”
“是啊,”闺密说道,“亲戚朋友都知道我家里有个小宅男,从小就喜欢宅在家里。”
在爸爸妈妈的几次催促下,小宅男终于恋恋不舍地关了电脑,跟我们出了门。
“孤独”是怎样“炼”成的
家有“小宅男”,这对父母来说也是一个烦恼,孩子过于安静,不喜欢活动,总是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这似乎不是一个好的状态。但是,如今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大人宅,孩子也宅。喜欢宅的人孤独吗?对于不喜欢宅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一个人待着总会孤独的。或者,是因为喜欢孤独,才选择了宅。但是,对于那些喜欢宅的人来说,他们未必觉得孤独,反而觉得一个人的世界也很精彩。
为什么本来天真活泼、爱动爱笑的孩子越来越喜欢宅?这跟时代的发展有关系。小时候的我们是很少宅的,那时我们在家里是待不住的,只要做完作业就迫不及待地出去找小朋友玩,因为家里没有太多可以玩的东西,就连可以读的书都很少,所以我们必须到外面去寻找精彩的世界。在那个时候,和小朋友们厮混在一起是最快乐、最有意思的时光。但如今,小朋友们有了宅的条件,电视、电脑、手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发展让他们宅在家里就可以度过漫长的时光,网络里是无限的、未知的、精彩的世界,这对他们多么富有吸引力,待在家里也可以很有意思,于是当然喜欢宅在家里了。
加之封闭的小区,高高的楼层,层层的防盗门,还有不熟悉的邻里之间,让小朋友们“走出去”的欲望减少了很多。
于是,众多的“小宅男”“小宅女”就这么诞生了。
但是,总宅着终归是不好的,它会造成三种后果:
第一,孩子的精神和身体都不会处于一种最健康的状态。孩子需要动静适宜,精神和肉体都需要活动,这样精神和身体才能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人才能精神奕奕更健康。
第二,孩子的交流能力和交往能力都会退化。孩子总宅在家里,缺少更多真实的人交流、交往,长此下去,他的交流和交往欲望都会减少,能力自然也会退化。
第三,孩子会变得孤独。或许有些小朋友觉得我宅在家里也很有意思,有很多东西可以玩儿,网络上有很多人陪我,我一点都不觉得孤独。但玩具、网友的陪伴是永远不及真实的人的陪伴的,人是需要交流和分享的动物,或许网络也可以实现部分的交流和分享,但可以及时地回应吗?可以一对一吗?可以深入吗?可以更真实、更有人情味儿吗?恐怕都不能。长期沉浸于网络世界的孩子,大脑皮层也许会很兴奋,但内心其实是孤独的,因为缺乏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拥抱,心灵的拥抱。
所以,长期的“宅”会带来一定的孤独,长期的“宅”会带来不健康。
我们应该帮孩子走出“宅”的世界。
让孩子爱上真实的人的世界
不可否认,现在的世界越来越大、越来越精彩,但孩子的世界其实越来越小,孩子的内心反而越来越孤独,原因正是孩子与现实世界接触得越来越少,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也太少。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更多地去感受现实世界,感受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才能真正地远离孤独。
父母的陪伴是让孩子走出“宅”的世界的第一步
孩子的宅其实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否认,有些懒父母是希望孩子宅在家里的,是他们把孩子扔给电视、电脑、手机的,这样他们就不用花精力带孩子出去,就不用花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玩儿,他们可以就此偷懒休息一下,或者自己多玩一会儿,很多父母本身就是网络控、手机控等。但是,懒父母必定造就问题孩子,养孩子就是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是父母的责任。再有意思的玩具也不能代替父母爱的陪伴,你陪伴孩子的同时给予孩子的是爱而不仅仅是时间,让孩子远离物的世界、爱上人的世界就从父母的陪伴开始。而且,陪伴是个动词,而不是静态的,你必须参与孩子的一些事情,比如,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做手工、一起讲故事、一起玩耍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关掉家里的电视、电脑等科技产品
高科技产品是社会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让许多孩子从小就沦为了“高科技产品奴”,孩子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缺乏认知能力、分辨能力,会把网络上的东西无论好坏一概吸收,这对他们的身心是不利的。育儿专家认为,孩子在3岁之前最好不要接触任何电子产品。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家里如果可以不放电视尽量不放,如果可以不开网络尽量不开,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电子产品的习惯。需要用的时候就打开,不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长期关闭。不依赖电子产品,孩子自然就会多跟父母和小朋友玩儿了。这是走出“宅”的世界的第二步。
利用一切机会走出去
带孩子走出去,随时都可以,只要有时间就多出去,小区里、公园里,邻居家、朋友家,所在的城市、其他的城市,走到大自然中,走到人的世界中,让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去交朋友,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让他爱上真实的自然世界、人的世界,这才真正能够让孩子不再“宅”。
孩子应该属于自然,属于小朋友的世界,而不应该属于水泥铸就的小单元,更不应该属于冰冷的电子产品制造的虚拟世界,让孩子走出“宅”的世界,来到宽阔的人的世界,远离孤独和萎靡,孩子会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只有极少数人是真正喜欢孤独的,比如,那些天才的艺术家或天生的孤独者,但是孩子不应该属于孤独,不应该因为“宅”而变得孤独,不应该因为“宅”而不够了解真实的世界,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培养孩子阳光的心态,需要孩子多多沐浴自然的阳光和他人给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