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遭遇“熊孩子”

你见过“熊孩子”吗?我见过两次。

一次是去吃饭的时候。我和朋友正在吃饭,邻桌的小孩儿突然走到我们桌前,看也不看我们,一声不吭地伸出手,从我们的盘子里拿走食物塞进自己嘴里,那神情、动作自然得犹如这就是他们家的餐桌。我和朋友们目瞪口呆,不知该制止他还是放任他,但最终我们什么都没有做,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小孩儿,不懂事很正常。但问题是,没过多久,这个小孩儿又过来了,再次从我们的盘子里拿走食物,而且,这个小孩儿的手还脏脏的,我们有些不满了,对小孩儿说:“不许再来我们这里拿吃的了,你家人的桌上不是有吃的吗?”

但显然,我们“温柔”的教训并不管用,小孩儿第三次来到了我们桌前,在他还没来得及伸手之前,我连忙朝着邻桌像是他妈妈的一位妇女大声说道:“这是你的小孩儿吗?快来管管,他怎么老是来我们桌上拿东西吃呢?”

这位妇女听到了我们的叫声,走了过来,一把抓过那个小孩儿,朝着孩子的手“啪啪”就是几下,那声音大得我们听着都吓人,一边打一边训斥小孩儿:“叫你吃别人的东西!叫你吃别人的东西!”小孩儿瞬间“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声音立刻响彻了整个餐厅,引得就餐的人纷纷侧目。小孩儿的妈妈连拖带拽地把小孩儿拉到了他们桌前,一把按在凳子上,无视小孩儿的哭声,自顾自地继续吃起东西来。

这个过程让我们再次目瞪口呆!这是我第一次遭遇“熊孩子”。

第二次,是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那天是节假日,候车大厅里人很多,座位上坐满了人,过道上也满是行李,顺畅地经过并不容易。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小男孩儿不停地在行李间穿梭,从这头跑到那头,玩儿得不亦乐乎,本来没有任何人吭声,可是,这个小孩儿撞翻了一个人的行李,这个人很不满,怒吼道:“这是谁家的孩子?怎么这么没有教养呢?跑来跑去没人管吗?”

这时,又是一位妇女走了过来,照着小男孩儿的脸上“啪”的就是一巴掌,然后冲着被撞翻行李的汉子说:“这下你满意了吧?”被撞翻行李的汉子被这位妇女的“霸气”行为惊呆了,讪讪地坐下了。大厅里,到处乱跑的孩子消失了,但嗷嗷大哭的声音却响了起来。

教养不是说说而已

该如何教育孩子,也许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方法,但教育孩子绝不是给顿训斥和给个耳光了事,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滋生更多的“熊孩子”。即便是受到“熊孩子”骚扰的人,也并不希望看到父母粗暴地教训孩子,难道孩子被打得哇哇大哭,他们就能满意吗?并不是。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父母。但是很遗憾,确实有些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们把教育等同于教训,甚至,他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熊孩子”确实不令人喜欢,但是,他们为什么这么“熊”才是父母更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熊孩子”做事情都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的,很少有从他人的角度考虑的意识。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及父母的教育,他们渐渐懂得了换位思考。但是,如果孩子没有从任何途径得到过这方面的教育,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角度就无法得到改变和发展。

第二,缺乏自控力。“熊孩子”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想做某种令自己快乐的行为时,不懂得等待和忍耐,而是希望立刻获得满足。他们不懂得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冲动,而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孩子的自控能力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熊孩子”的自控能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

第三,不懂得社会规范。要成为社会化的人,就要遵守社会规范,但“熊孩子”没有这个意识。遵守社会规范也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很明显,“熊孩子”缺乏这方面的学习。

综合来说就是,“熊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没达到正常的标准,比同龄的孩子要低,因此他们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非常不合时宜。

但责任是否全在孩子身上?当然不是。换位思考、自控力和遵守社会规范都是需要学习的,父母如果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他自然就缺乏,那么他的一切状态就像一个婴儿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然就很“熊”了。所以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给孩子这方面的教育,而不是觉得孩子给我惹了麻烦,让我丢了面子,弄得我很恼火,所以我必须发泄我的情绪,但发泄完之后,父母若没有反省,孩子若没有受到教育,“熊孩子”依然是“熊孩子”。

有教养的孩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你每天训斥几遍:“你要懂礼貌,你要有教养!”孩子就马上变得有礼貌、有教养了。若不幸碰到缺乏教养的父母,那孩子就难免要沦落为“熊孩子”了。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样,你做到了孩子才能做到;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怎样你就是怎样的。当你对孩子的没教养行为恼羞成怒时,你恼的、羞的不应该是孩子,而是自己。你要做的不只是教育孩子,而是反省自己。

反省自己,教育孩子

总说“熊孩子”没有教养,教养是谁的责任?当然是父母的责任。父母要反省一下自己在这方面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教育,有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你什么都没有做过,那么孩子的“熊”就是你的责任。反省过后,就要拿出行动来教育孩子,当然,要有正确的方法。

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粗暴教育

很多“熊孩子”是怎么造成的,一是不管,二是打骂,这两种方式都无法改变孩子的“熊”。放任自流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熊”,打骂只会让孩子受到伤害,他可能知道自己错了,但并不知道错在哪里。很多“熊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令人讨厌的,因为父母没有教过他们,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自然也就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是坏的。所以,对待“熊孩子”,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粗暴地教育,而是要给他正确的教育。

给孩子正确的示范

在孩子的“熊”行为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不快时,父母先不要忙着教育孩子,而是先替孩子向对方道歉,当孩子看到彬彬有礼的父母,自然知道了什么是教养。回到家里再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缓冲和思考的时间,也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对比自己的行为和父母的行为有什么不同,用事实给孩子上一堂教养课。

不做“熊父母”

“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熊父母”,有些父母就是从“熊孩子”成长起来的,那么成人以后又培养出了一个“熊孩子”,若想结束这种恶性循环,父母就要从改变自身开始。一个对自己没有任何要求的父母,也很难让孩子做到你对他的要求。如果父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那么孩子很难变得没教养,因为孩子大部分的时间都和父母在一起,父母对他的影响是最大的、潜移默化的,你给他什么样的潜意识,他就形成什么样的习惯。父母若能做到换位思考、自律、有礼貌、有修养、遵守社会规范,那么“熊孩子”很难从这样的家庭里诞生。

你有教养,孩子就有教养,你的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当父母的言行没有说服力的时候,孩子不会甘心成为你滥用父母权威的工具。“子不教,父之过。”“熊孩子”,父母之过。不要做个有过失的父母,也不要让孩子“伤”在童年。

我们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却很少让孩子专门学习教养;父母注重赚钱养家,却很少成为孩子教养方面的榜样。那么孩子的教养从何而来?父母自身不成长,只要求孩子成长,孩子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家庭是一个系统,要想让孩子改变,整个家庭都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