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深海寻梦(3)
- 海底7000米:深海“蛟龙”号的故事
- 许晨
- 5151字
- 2018-04-20 15:40:44
【导演卡梅隆大冒险】
幽暗而神秘的深海,不仅仅是海洋科学家和海洋装备工程师大显身手的舞台,也强烈地吸引着影视艺术家的关注。尤其曾经获得过奥斯卡金像奖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多年来就对科学幻想特别是大洋题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1954年8月,詹姆斯·卡梅隆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电子工程师,母亲是一个艺术家。他12岁时就写了一部科幻小说,展示少年眼里的海底世界。据说,后来他拍摄的科幻影片《深渊》,其中的故事原型就取材于那部小说。
经过几年努力,他获得了在影坛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在罗杰·考执导的影片《世纪争霸战》中任艺术总监,制作特效模型。1981年,詹姆斯·卡梅隆执导了第一部作品《食人鱼2:繁殖》,这部影片是在意大利拍摄的。
瞧,这位大导演的处女作,就是以海洋生物和潜海经历为故事背景的。
时光转到了1994年,卡梅隆在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派拉蒙影业公司出资支持下,拍摄了浪漫的爱情深海灾难电影《泰坦尼克号》,一举轰动了全世界。其中,他还首次雇用了俄罗斯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和平”1号和“和平”2号,乘着它们深入大西洋海底,去近距离考察拍摄沉船残骸,使整部影片具有无与伦比的真实性。
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其处女航时,触碰冰山而沉没的事件为背景,描述了处于不同阶层的两个人——穷画家杰克和贵族女露丝抛弃世俗的偏见坠入爱河,最终杰克把获救的机会让给了露丝的感人故事。詹姆斯·卡梅隆参与了编剧、制作、导演及监制,选择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特·温斯莱特主演。其中使用了大量高超的电脑特技制作的画面,看上去完全符合冰冷而黑暗的海底现实。
卡梅隆曾经讲道:“对我来说,这是个历时3年的长途旅行,悲喜交加,起伏不定。我甚至亲自探索了‘泰坦尼克’号残骸在北大西洋的海底墓场。为了客观地再现这一故事,我认为有必要先考察沉船,再开机拍摄。我们特制了能够承受海底高压的摄像机和房屋,特邀俄罗斯深海科学家,驾驶两艘‘和平’号微型潜艇,潜入海底。据我所知,世界上能到达这一海底深度的微型潜艇只有5艘。”
这部电影一经上映,无论票房还是口碑都大获成功。1998年,卡梅隆凭借此片获得了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正是这次为拍摄沉船电影而进行的深海探险,让卡梅隆对海底神秘世界的兴趣日益浓厚,促使他以后一系列的大洋探险活动,以及有关影片的完成。为此,他设法拥有了一艘小型潜艇,并成为一名潜水者。
2001年,他带着一个摄影队,重新潜入大西洋,回到那艘史上最有名的沉船上,执导一部探索泰坦尼克号的纪录片。他运用特别研发的许多拍摄技术,之后再配合计算机技术,完成了此片的后期制作。
与其说这是一支摄影队,不如说是一支探险队。卡梅隆再次雇请了俄罗斯海洋研究所的考察船“克尔德什院士”号,作为为期一个半月的考察活动的基地。在拍《泰坦尼克号》时用的也是这艘船。它同时是两艘载人潜水器“和平”1号和“和平”2号的工作母船。它每次可以在海底持续工作10到12个小时。
卡梅隆利用它再次潜入大西洋底,深入泰坦尼克号残骸内部,用镜头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展开探险旅程,拍摄出一部名为《深海幽灵》的纪录片。他说:“对我来说,泰坦尼克是一个传奇、一个神话,只有当我亲眼看到她,我才意识到这是真的,这是一个发生在真人身上的真实故事。”
两艘俄罗斯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帮助他实现了深海梦!
2005年,尝到甜头的卡梅隆再次与迪斯尼公司合作,又拍摄了纪录电影《深海异形》。此片是由美国太空总署策划、首次使用4艘载人潜水器,同时同点完成潜入深海的超级探索任务!摄制组前往太平洋和大西洋几万英尺的海洋深处,去挖掘和发现那里所隐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奥秘。
这里阳光照不到,海底火山的岩浆使得喷口附近海底地表是沸腾灼热的。正是这样特殊的环境,创造了许多最稀奇古怪的水下生灵,比如有种6英尺长的虫子,身上布满了红色的血管,可是它却没有消化器官;全盲的白色螃蟹和短脚的蜂窝虾,有着不可思议的本领,它们凭感觉就可以辨别正确的方位。这些深海异形所生存的封闭环境,与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生态系统完全不同。
卡梅隆与海洋生物学家们不仅拜访了深海异形,而且还对人类探索外太空提出了伟大的假设。这是他自《泰坦尼克号》夺下奥斯卡奖后,再度出击、挺进深海,带领观众潜入海底的最深处,与不同物种的生命进行一次奇特的接触。
这位大导演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对探索深海有了更大的激情!
2012年3月26日,詹姆斯·卡梅隆驾驶一艘由澳大利亚工程师打造,仅能容纳一人的深海潜水器,来到了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海域,准备进行一场单人深潜世界最深点的探险行动。
我们知道,历史上只有小皮卡德和美国人沃尔什驾驶“的里雅斯特”号载人潜水器,于1961年到达过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深处,至今尚无人打破这个纪录。如今,卡梅隆准备挑战它了!他所乘坐的这艘潜水器就叫作“深海挑战者”号。
它高7.3米,重12吨,承压钢板有6.4厘米厚。安装有多个摄像头,可以全程3D(三个维度)摄像,同时具备赛车和鱼雷的高级性能,而且还配有专业设备收集小型海底生物,以供地面的科研人员研究。深海潜水器的行进路线被设计成“直上直下”,它可以一头扎向海沟底部,然后直直地上升,下潜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150米。
那天黎明前,大海还是一片漆黑,巨大的涌浪将母船“美人鱼蓝宝石”号剧烈地摇晃着。在不安稳地睡了几个小时之后,所有人都已在午夜起床,展开潜航前的检查工作。自这场探险活动开始以来,包括几次试潜,卡梅隆还从来不曾在如此恶劣的气候里下潜。透过外接摄影机,他看到两名潜水员在小小的驾驶舱外,像绳球一样被海水打来打去,挣扎着做下潜前的准备。
驾驶舱是一个直径109厘米的钢球,他整个人塞在里面,像是胡桃壳里的胡桃,只能屈着膝盖、弯腰驼背,连头都得顺着船舱的弧度往下低。舱口从外面锁死,他的视野内共有四个电视屏幕,其中三个显示外接摄影机拍摄到的影像,剩下的一个则是触控式仪表板。
漆成荧光绿色的潜水艇笔直悬挂在涌浪之间,宛如一枚瞄准地心的垂直鱼雷。卡梅隆调整了悬挂在1.8米吊臂末端的3D摄影机,让它对准潜航器上方。潜水员即将定位,准备解开让潜水艇维持在海面上的浮力袋。
来吧!卡梅隆深深吸了一口气,按下麦克风键:“OK(好),可以开始下潜了。释放,释放,释放!”
主导潜水员将小绳猛力一拉,解开了浮力袋。潜艇像石块一样往下掉,短短几秒之内,周围只剩一片黑暗。卡梅隆看了仪表板一眼,读数显示正以每分钟150米的速度下沉。梦想了一辈子,花了七年开发潜艇,辛苦了好几个月建造它,他终于朝着挑战者海渊出发,航向全球海洋最深处。
一个多小时之后,这艘“深海挑战者”号下潜到了7070米,卡梅隆回忆道:
“中国的‘蛟龙’号是全球潜航力最强的载人潜航器,我刚刚超越了它的最大运作深度。几分钟前,我也超越了俄罗斯‘和平’号、法国‘鹦鹉螺’号和日本‘深海6500’号的最大深度。我已经打破了所有现存载人潜航器的纪录。我们的队员有加拿大人、中国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和法国人,大部分都没有潜艇的相关工作经验。这是个充满热情的计划,集结了世界各地的梦想家,大家都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不可能的事。今天,我们就能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这个能耐。”
当地时间早晨7点46分,卡梅隆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深度达10898.5米。透过吊臂上的相机,他看见潜艇的底部陷进海床大约10厘米,然后才停定。整个下潜过程花了两个半小时。一股好细腻的淤泥从海底掀起,如同香烟的烟雾般袅袅上升,像是柔滑如丝的卷须,几乎动也不动地挂在那儿。此时,母船控制室呼叫道:“‘深海挑战者’号,这是海面控制中心。通信检查。”
卡梅隆瞄了一下深度计,按下麦克风键:“海面控制中心,这是‘深海挑战者’号,目前已抵达海底……维生系统正常,一切顺利。”
声音从世界最深处传到海面上,感觉过了好漫长的几秒钟,他才收到回答:“收到。”
水面母船上的人们开心地大笑,拍手庆贺。
原本计划在海底待5个小时,进行一系列的考察和拍摄,可是巨大的海水压力,还是使“深海挑战者”号几乎经受不住,吱咔乱响,电池消耗很快,罗盘失灵,声呐完全失效。右舷的三个推进器竟坏了两个,整艘潜艇行动迟缓,难以控制,无法采样,也无法继续探险,虽然极不情愿,卡梅隆还是呼叫海面控制中心:“准备返航。”
他启动抛载开关——说真的,每当此时总会停顿一下,如果压载铁释放不了,那就无法返回,永远待在海底了。因而,卡梅隆花了好几年时间设计释放机制,而负责建造与测试的工程师也十分尽职,让它成为整艘潜水器最可靠的系统。然而,当他把手伸向那个开关时,还是忍不住会闪过许多念头。
“咔”的一声。当那两个243公斤重的压载铁滑出轨道,垂直掉落海床的时候,他心中的“铁块”也落下了。潜艇剧烈晃动,倏忽远离海底,消失在永恒的黑暗中。潜水器以每秒超过3米的速度上升,不出一个半小时,“深海挑战者”号就回到了海面。
记者问到卡梅隆在海底的感受时,他说:“我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舷窗外的这一片荒芜,月球般空寂的洋底。那是一种真正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超过任何一种体验。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这片黑暗无边的未知领域和未探索之地面前,自己是多么渺小。”
后来,当我们的“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时,曾有网友质疑“世界纪录”的提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瑞典人皮卡德就潜到10000米左右,而大导演卡梅隆也在马里亚纳海沟潜深近11000米,怎么能说“蛟龙”号的7062米是世界纪录呢?
实际上,这些网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国际深潜界是以同类型潜水器做比较的,就像竞技体育中的赛艇比赛一样,有单人双桨、双人双桨,还有四人单桨无舵手、八人单桨有舵手的,各有各的规则和名次。上面所说的瑞典人和美国人都只是一到两人下潜到11000米,但不能开展任何巡航作业,只是为了探险试验,如同坐电梯一样,潜到预定深度再返回海面。而“蛟龙”号是可乘载三人、下潜到7000米海底自由巡航、开展科学考察的潜水器。
目前全球同类型三名乘员的,只有日本的“深海6500”号最深下潜到6500米。俄罗斯的“和平”号、法国的“鹦鹉螺”号和美国的“阿尔文”号大都潜深在4000至6000米。
毫无疑问,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蛟龙”号就是创造了世界纪录!
那么,各国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探秘海底呢?
【蓝色圈地运动】
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茫茫无际的地球,在浩瀚的太空中日夜旋转着,犹如一个硕大的始终不落的椭圆形橄榄球。在其自转轴的最北端,也就是北纬66度34分以北的广大区域,叫作北极圈地区。
时光的车轮驶到2007年8月2日,正是北极圈一年之内最温暖最舒适的季节,便于开展各种探险和科考工作。两艘外表漆着俄罗斯国旗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和平”1号、“和平”2号,先后由停泊在北冰洋洋面的俄罗斯“费奥多罗夫院士”号科学考察船,缓缓布放下潜,一前一后,相互配合,平稳而快速地潜入海水深层。
这支俄罗斯科考队由俄罗斯知名北极专家、国家杜马副主席阿尔图尔·奇林加罗夫率领。经过周密策划,意在完成一项意义重大的国家任务。莫斯科时间12时8分,“和平”1号抵达了4261米的海底。潜航员拿起通话器向指挥部报告:“我们已经坐底,完成了各种准备,请指示!”
随着一阵咝咝的电流声,母船指挥部的指令下达了:“很好,可以按照预定计划执行!祝你们成功,你们是俄罗斯的英雄!”
“明白。为祖国服务!”紧接着,随同下潜的奇林加罗夫在潜航员的协助下,通过观察窗操作机械手,小心翼翼地将一面高1米、能保存100年左右的钛合金俄罗斯国旗从取样篮里取出,深深地插在了北冰洋海底。这面国旗是由加里宁格勒州的“火炬”试验设计局制造,其材质能抵御海水的腐蚀,国旗上刻有科考队员及科研机构的名字。
与此同时,他们再次利用机械手,把一个密封舱安放在国旗旁边。那里面存有一封俄罗斯科学考察队写给后人的信件。随之,“和平”2号也抵达了4000多米的北冰洋海底,为此次行动拍照摄像,向外界公布其科考成果。
果然,这一消息传遍世界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加拿大联邦政府外交部部长麦凯,当天便向俄罗斯表达不满:“这不是15世纪,你不能随便走到一个地方,就插上一面旗子,然后说这是你的地盘了。”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凯西也不无讽刺地说:“我不太清楚他们在海床上放了一面金属旗子,一面橡胶旗子,或是一张床单,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没有法律地位和效果。”
原来,由于北极地区的冰川下面资源丰富,北冰洋周边国家垂涎不已,“明争暗抢”愈演愈烈。虽然1959年签署的《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对南极主权的争夺,但有关北极问题,目前尚无类似约束。因而,相关国家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等纷纷向北冰洋派遣调查队,积极展开调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