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璀璨夺目的皇室贵族宝藏(3)

收藏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内的来自圆明园的艺术品主要有:郎士宁绘制的《乾隆帝后和十一位妃子肖像》。画中的青年时代的乾隆皇帝英姿飒爽,栩栩如生,这幅画乾隆只见过3次,分别是刚绘制成的时候、70岁的时候和他退位之际。

在法国巴黎,私人收藏的圆明园文物也有不少。I860年,英法联军劫毁圆明园后,法国侵略者将一部分圆明园珍贵文物献给了王室,后被各博物馆收藏,但大部分珍贵文物则被个人收藏。有些文物后来在各种拍卖会上拍卖,有些至今仍在个人手中。

美国很多博物馆也收藏有众多的圆明园文物。梁启超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五月前往美国纽约博物馆参观时,惊讶地发现这里贮藏的“中国宫内器物最多”。他认为其中大约有一半是圆明园的珍品,而另一半是美国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时,从北京的皇宫中掠来的。这些艺术珍品中有咸丰皇帝所用的怀表,据说是俄罗斯皇室赠送的,“其雕镂之精巧,殆无伦比。表大不过径寸,其外壳两裸体美人倚肩于瀑布之上,两鸟浴于瀑布之下,表机动则瀑布飞沬,诚奇工也”。除此之外,还有“雕玉物品、雕金物品、古今瓷器几数百事,并度一龛,不逞枚举”。

收藏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圆明园主要艺术品有康熙玉如意。这是一块名贵的白玉雕刻而成的,颜色是白中透绿,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状。手柄顶部铭文为“御制”,下部的铭文是:“敬愿屡丰年,天下咸如意。臣吴敬恭进。”展品目录中说明: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联军抢来后,博物馆是在巴黎拍卖会上将它买来的。

收藏在明尼阿波利斯澳克艺术中心的圆明园主要艺术品有一座巨型的乾隆大玉山。这是一块含有绿色和白色的玉石,能放射清冷的灰绿色光泽,被雕刻成了一座高峰深谷的玉山。山岩下露出亭台和住宅,小路和下面的山脊上有几组浮雕人物,房前有一个百合花环绕的池塘。在山上一座峭壁的宽阔平滑的表面上,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临摹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涂以红色。此件作品完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一个精美的玉雕艺术品。

国宝归故里

驰名中外的艺术典范圆明园焚毁在英法侵略者手中,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精品从此流落到了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圆明园这座“世界博物馆”里的珍宝,就这样在一场浩劫之后,被来自英、法、美和其他国家的侵略者们瓜分了。虽然有一些珍宝已经回到祖国,但是,除了我们已知的这些之外,还有更多的圆明园珍宝下落不明,它们是葬身火海,还是静静地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现在还无人知晓。

圆明园的文物被劫掠后的百余年来,中国人民一直非常关注国宝的下落,企盼它们终有一天能够重回祖国的怀抱。虽然多年的辛苦追寻成果甚微,圆明园的文物大多“秘不示人”,但总有一点“蛛丝马迹”出现,时常点起国人希望的火种。

3.“无地王”约翰的宝藏

“无地王”约翰为英王亨利二世最小的儿子,长兄和三兄早亡。父亲把在法国的领地全部授予了几位兄长,由于已经没有领地可以封给约翰,于是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没有领地的王子”,即无地王。

虽然“无地王”没有领地,但是他拥有全世界最珍贵的宝物,即使在征战过程中,他的行李队伍也随着他转战南北。

他的皇家宫廷军队由一支骑兵及一支驮载牲畜、小推车和车辆的队列组成。他们带着国王的床单和羽绒被、卧室中华丽的壁毯、旅行便壶以及浴缸等日用物品。这时无地王的哥哥狮心王理查已经逝世,约翰继承了王位。虽然此时他拥有了整个国家,但似乎仍有无处为家的感觉。他有二十多处官邸,绝大多数时候他都将自己的财物随身携带。在这支庞大的行李队伍中,那些结实厚重的木箱是特别重要的,他们装着约翰的个人贵重物品、现金、文件以及价值连城的珠宝,因为无地王约翰是众所周知的珠宝鉴赏家,他的收藏在当时的欧洲可谓首屈一指。其中,有他的祖母、德国皇帝海因里希五世的遗孀玛蒂尔德加冕时皇权的象征物,包括:一顶来自德国的大皇冠,红衣主教的短袖束腰长袍,一条镶嵌着宝石的腰带,一块海因里希五世加冕时披戴的真丝帷幔,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一把带有金色鸽子的金节杖,两柄宝剑,一只金杯,一个金十字架,等等。

可是,现在无地王需要带兵打仗,携带着这些巨额财宝非常不便。

1216年9月,无地王约翰转入了反攻。10月,他来到施河南部,即今天的金斯雷恩。他将庞大而疲惫不堪的队伍留在那里,自己先行前往维斯拜赫方向。随后,队伍接到命令,通过维尔斯特雷姆河口前往斯维纳海得与国王会合。

维尔斯特雷姆河是沃施河的一条支流,两水汇合处有一片宽阔的河口,连接大海,平日里有一条浅滩可以通过,涨潮时却水势浩大。浅滩上布满流沙,到处都是陷阱。因此,约翰国王让他的队伍从那里经过显然并非明智之举。然而,历史不可假设亦不可重复,在1216年10月的某一个清晨,浓雾遮天,忠实于国王的随从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向河口。海水似乎还在很远的地方,无论如何,只要抓紧时间,通过这段危险地带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先头部队在浓雾之中偏离了坚硬的小路,陷入淤泥之中,本不该在这时候出现的潮水突然地汹涌而至,一切都不可逆转。眨眼之间,车辆、马匹、行人以及无地王约翰昂贵的金银餐具、华丽的壁毯、他常常把玩的爱不释手的珠宝等,都被水流裹胁着,消失在漩涡中。这是一个令约翰无比痛心的损失,一生的收藏就此毁于一旦。据估计,这些财宝在今天大约值200万英镑。

遭受如此剧烈的打击,加上局势的严峻,内外交困之下,国王重病身亡。克罗克斯顿修道院院长听取了国王的临终忏悔,并为他举行最后的涂油礼。然后,无地王约翰被安葬在沃尔柴郡大教堂。

史料显示,无地王是个阴险多疑、反复无常之人,他继位以后,英格兰便陷入各种争端之中。1214年,英德联军在法国北部战败,与法国的领地之争以失败而告终。接着,约翰又与教皇英诺森三世为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任命问题发生争吵。同时,他肆意侵占附庸国土地、干预领主法庭、滥征苛捐杂税,致使英格兰国内怨声载道,内战于翌年爆发。贵族们组织了一支军队,得到市民的支持,此时的约翰已经众叛亲离,他不得不同意签署由领主、教士、骑士以及城市市民联合起草的《大宪章》。

以无地王的性格,他不会就这么容易认输,尽管他表面上发誓要忠诚履行他的誓言,但实际上他想的只是如何为这次耻辱报仇雪恨。1216年,他与教皇重新和解,在教皇的支持下,无地王开始了他的复仇行动。他率领一支雇佣军由南向北挺进,所到之处,都被洗劫一空。坚固的城堡大门在他的野蛮攻击下一个个被打开,贵族们或是带着恐惧祈求他的宽恕,或是干脆逃之夭夭。为了对抗凶狠残暴的国王,英国人决定向法国求助,他们以愿意让法国王储路易斯登上英国王位为条件,请求法国出兵。1216年5月,法国军队横渡英吉利海峡,从英国的多佛登陆。

就在无地王对法国开始反攻的阶段,听到了他价值连城的宝藏队伍不幸被海水冲走了,因此病重丧命。

无地王价值连城的宝藏在沼泽中安睡了700多年,直到1906年2月,伦敦著名考古学家约翰·豪普发表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报告:《国王约翰的行李队伍的丢失》。此报告一登出立刻产生热烈反响,使人们重新将目光投向700多年前湮没在沃施河沼泽地带的王室财宝,那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国王“无地王”约翰终其一生的收藏。

约翰·豪普的报告重新燃起人们对失踪的王室财宝的兴趣。虽然不断地有人开始在沃施河口沼泽地带探寻,但都一无所获。

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两个寻宝许可证,明文规定宝藏的净利润可由寻宝者与王室平分,再次激起寻宝者的极大热情。其中,最著名的是一个美国人约翰·赫特·博纳,他投资了2万英镑,用了几年的时间打捞这笔宝藏,但是最终的收获是1933年发表的一个报告,指出“在萨顿桥边一个长8米、宽1米的地方,在距离下沉的河床50码的地方,至少有24辆装有银子和其他货物的车,200匹驮着金袋子的马以及组成后卫的士兵们陷进沼泽之中,人数应在800~3000人之间。”

1950年,“沃施河研究委员会”成立,其目标指向仍是无地王约翰的财宝。可是自中世纪以来,这片土地的外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维尔斯特雷河宽阔的河口已经变成了干涸的土地,河已经消失了,关于埋藏的财宝的沼泽究竟在什么位置也很难精确定位。也许某一天,人们将在一片淤泥之下发现它们。

4.齐王府:扑朔迷离的地下宝藏

明朝末年,女真部落的爱新觉罗氏崛起。公元1615年,该部落首领努尔哈赤登基称帝,史称后金。在努尔哈赤的一再招抚下,1624年,蒙古郭尔罗斯部固穆及其长兄布木巴归附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元崇德,固穆入朝叙功,被封为辅国公,掌控郭尔罗斯前旗。

郭尔罗斯前旗东西宽约360里,南北纵长500里,含现长春、德惠、农安、长岭、乾安等地。据史书记载,从旗祖扎萨克辅国公固穆起,到末代旗王齐默特色木丕勒止,经明、清两个朝代,长达300余年,郭尔罗斯前旗的王府都一直坐落在吉林省前郭县哈拉毛都。

这里流传着一份秘密埋藏的地下宝藏,而宝藏的主人就是该旗末代王公齐默特色木丕勒(简称齐王爷)。

富可敌国的蒙古王公

齐王爷生于1874年,是固穆第十一世孙,在位40余年,于1942年寿终正寝,年仅69岁。其在位期间(1897~1943年),正是近、现代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不过,虽然世道变幻莫测,齐王爷却是政治领域上的不倒翁,不但在清朝倒台、民国开元、军阀割据、日本入侵、伪满成立等社会变故中安然无恙,而且权力一直处于坚挺的扩张状态。

由于父亲患精神分裂疾病,1897年3月,年仅23岁的齐默特色木丕勒经理藩院奏请皇帝批准,跨辈继承了祖父图普乌勒吉图的爵职,正式袭任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清朝灭亡后,齐默特色木丕勒的权位丝毫没被削减,反而由于乌泰叛乱事件,从民国政府那里得到了更多封号,也因此敛取了更多的财物。

乌泰是科尔沁右翼前旗扎萨克郡王、哲里木盟副盟长。1912年(民国元年)8月20日,乌泰四处散发“东蒙独立宣言”,正式举兵谋反,同时分兵三路,进攻洮南府及今白城等地。哲里木盟各旗,除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萨克、辅国公拉西敏珠尔派兵参与了叛乱外,其他各旗王公均在犹豫中观望事态发展。

此时,齐王爷以盟长名义发出文告,照知全盟各旗拒绝库伦劝降,抵制乌泰叛乱。叛乱平息后,齐王爷以拥护共和,归顺民国,反对叛乱之功,由辅国公一跃而晋升为多罗贝子。1913年,又以维护东蒙之功,被封为多罗郡王。1914年4月,再获和硕亲王爵位。伪满期间,齐王爷又因为“开国有功”,又摇身一变,成了“内蒙兴安总署总长”、“蒙政部大臣”,统管伪满洲国六省三十九旗蒙务。

由于这些封号的沿袭,使得王爷府的财产没受到半点损害。齐王爷不但继承了这个延续了300多年的家族的所有文物、文献、珠宝玉器、黄金白银,而且还广开财路,垄断了方圆数百公里的榨油等行业,时人皆谓其“日进斗金、日进斗银”。他管辖的土地,总计百万顷以上,每年仅收缴地租的白银就有几十万两。齐王还先后数次放荒,仅第一次开放余荒就出放土地12760公顷,收荒价银达126052两。

从齐王爷的亲属身上,我们就可以窥视到他庞大家业的冰山一角。

光绪年间,齐王爷的三叔阿木尔钦格勒图被册封为本旗执政的扎萨克喇嘛,人称三爷喇嘛。他在齐王爷的庇护下,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寓居京城期间,他更完全寄情于声色玩乐。齐王爷经常给他寄去成箱的金条银元,以满足他挥金如土的生活。

三爷喇嘛七十二岁时在王府屯去世,齐默特以王爷和晚辈的双重身份在阿位街庙为其主持了丧礼,仪式相当隆重,全旗的喇嘛为之诵经,超度亡灵。之后,在清点他的遗物时,发现这个三爷喇嘛仅在王府内收藏的未穿过的各式衣服(不包括各种珍贵袈裟)就有两千多件,绫罗绸缎、貂皮大衣、水獭大衣、各式金表、珍珠宝石、玻璃马车等应有尽有,靠齐王爷资助的三爷喇嘛就已如此,齐王爷的财富更是难以想象。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在当地繁荣了300多年、拥有上百万垧(一饷等于10亩)封地、多个垄断行业的封建王侯家族,却因齐王爷的三个儿子均早年夭折、家业无直系子嗣继承,巨额家产,包括历代皇帝赏赐的黄袍马褂、顶戴花翎甚至皇帝诏书,均在齐王爷死后不翼而飞。于是,齐王爷把所有财宝埋在了王府地下的说法,随之不胫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