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中国最影响世界生活的人——张瑞敏教你全球化(1)

在中国的企业家中,有资格与世界对话的人不多,海尔总裁张瑞敏算是一个!

有人说,在这个以个性为王的社会里,张瑞敏似乎是最没有个性的——没有个性,于是变成全性,因此张瑞敏做一切电器,因此海尔遍布全世界。

海尔家电,是中国人的骄傲,当我们在使用他国品牌的汽车时,我们的小家电却在被美国家庭使用,他,给中国人做了一个好榜样。

从一名工人到董事长,从一家亏损147万元的小企业成长为全球营业额达207亿美元(2010年)的跨国公司,他用18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内著名企业100多年走过的历程,把一个困难重重的企业扭转成为商战中的赢家,使一个品牌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他就是张瑞敏。

他创造了太多的传奇,每一个传奇都是他用智慧和毅力一路风雨走过来的。

但身为世界500强的企业家之一,我们能够从他身上学习的,却远远不止所看到的这些……

个人简历

1984年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97年12月获香港《亚洲周刊》1997年度杰出华裔成就奖;

1999年出任董事局主席;

1999年12月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30位最受尊敬的企业家”,名列第26位;

2000年5月改任首席执行官。

【思方行圆:外圆内方的海尔理念】

外圆内方一直被古人当作境界极高的人生道德和智慧,《论语》中有“仁者可谓方也矣”的智者之言,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主张“治事合乎至德”。

所谓“至德”就是“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从张瑞敏为人做事到海尔中心大厦的设计,再到海尔的企业文化以及海尔人的思想,无不将此作为行为准则之一!

1.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叔本华说,当你回顾一生时,它看似规划好的剧情,但当你身历其境时,却是一团乱,只是一个接着一个而来的意外。

用这段话来概括张瑞敏和海尔的这些年,再恰当不过了。

1985年,张瑞敏接手青岛冰箱厂时,他面对的是一个负债147万元人民币的烂摊子,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了一条漫长的企业发展之路。

“企业为什么会失败”“怎么样才可以使企业成功”是他日夜琢磨的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美国《财富》杂志封面上的几句话给了他答案。

“首席执行官总是为企业失败寻找借口,但是根源就在他们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文章对犯下的错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席执行官犯的错误或许是成功的时候思维定势迷住了双眼,或许是不够重视内部出现的问题,或许是不能应对外部出现的变故。于是,避免由成功带来的思维定势,避免由成功向失败转化,成了张瑞敏着手研究的问题。

《周易》总共有64卦,最后一卦叫“未济”。所谓“未济”就是未成功,就像人走到最后,奋斗的目标还是追求成功。没有谁会一直成功,当你站在领奖台上时,当你手捧荣誉时,这个成功就已经成为过去时了,也就是说,从你成功的那一刻起,你的任务就是延续和创造下一个成功,否则,享乐和停滞都会导致你失去这份短暂的荣誉。

因此,张瑞敏在办公大楼前树立了一块雕塑,上面书写着两个大字:“未济”。这是在提醒和警示自己以及所有的海尔员工——成功不是永远的,没有谁会一直成功下去。

一个成功的人必定有着不断追求的信念,一个成功的信念必定处于不断的摸索和创新中,张瑞敏带领的海尔就一直在奋进的路上。

在刚开始的时候,全国有300多家冰箱厂,可是如今只剩下了几家;再纵观国外,世界500强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0年到40年。这些现象无不提醒着张瑞敏,要去做一个时代的企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这是保证企业成功和长寿的唯一要求。

如今,这个要求无疑是越来越苛刻了。起初市处于卖方市场,企业推出什么产品,宣传什么产品,市场就会接受并且消化这些产品,此时取胜的法宝就是产品质量,只要质量过关顾客就会买单。但现在不同了,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信息每天都在更新,稍有懈怠就会被市场淘汰,在买方市场中,顾客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已想要产品。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就变成了被动方。想让顾客选择自已的产品,就必须在企业产品和顾客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是实网的和虚网结合,是服务和质量的结合。把员工的服务和用户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由员工自己创造用户的需求,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这才是适应这个时代的商业模式。

从当初的青岛冰箱厂到如今一套科学的商业模式的形成,张瑞敏花了20多年的时间,这条探索之路无比的坎坷和漫长,但是张瑞敏坚信:只要找到了路,就不怕路远。

不得不说,张瑞敏把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得格外恰当——

第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人都在挤破脑袋争上游,为何张瑞敏却有着“不争”的思想?

曾经有一次,张瑞敏在看一电视节目时发现,当饲养员扔给狼一根骨头的时候,所有的狼都会去抢这根骨头,当再扔一根的时候,那些狼又会扑过来抢这根骨头——即使丢进再多的骨头,它们也不会分,只会哄抢。

虽说这是动物界的生存现象,但也折射出了市场的残酷性和盲目性。他想,如今的企业不都是这样的吗?每个人都紧紧地盯着对手的一举一动,甚至忘记或放弃了自己原有的想法和思路,这样做与那群抢骨头的狼无异。而在远古的时候,老子就提出了“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餾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至理名言。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也正是这样的启示让他把精力从竞争的市场转回到了企业本身,一门心思地修炼“内功”:做好自己的管理,专注客户的需求。

其实不管怎样的角逐,最后的赢家都是顾客,也就是说,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抓住市场需求,获得用户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也是“不争”的本质所在。

想别人没想过的问题,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这正是张瑞敏的智慧所在。不和对手争,却和自己争,和用户争,否定既有的错误和不成熟的思想,刷新和确立新的正确的发展路子,这是一个企业健康地发展壮大的必经过程。

因此,在别人都纷纷“抢骨头”的时候,张瑞敏却在抓服务和管理,从公司高层到下面的每一个员工都在捕捉顾客的消费需求,他们的营销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从各个渠道获取用户的需求和信息,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员工都可以设计用户所需的产品……当时机成熟时,企业自身已经发展壮大了,消费者潜在需求被开发了出来,那些所谓的竞争对手自然会落在后面,这个时候,市场已经紧紧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不争,是一种高明。张瑞敏如同打太极拳一般,看似无作为,实际上却获得了潜在的大势态,“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海尔正是凭借着踏实、专注、善始善终的精神从同行中一跃而出,跻身于世界500强企业,成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第二,海纳百川,不断创新

先来看一组数据。

从1984年12月开始,那时的海尔还是一个资不抵债的集体所有制的小厂,从那时候到2010年年底,这26年期间,海尔的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为40%。

创业初期,海尔的员工只有几百人,如今已增长至7万余人。

中国的家电产品在全球产量当中占40.5%,但是中国品牌在海外所占比例只有2.9%。换句话说,在海外的家电里,海尔占了2.6%,这也就是占了中国品牌的86.5%。

从当时一个毫不起眼的青岛海尔冰箱厂到现在全国有6000多家专卖店,营销网络遍布全国以及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全球知名企业,海尔是如何从当时全国300余家冰箱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国际上的家电第一品牌的?

答案就是:张瑞敏一直带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谦虚在创新。

从最初的发展来看,海尔并不具有很强的实力,比它大的企业有很多,况且当时的市场还是卖方市场,只要能够引进先进的设备生产出好的产品,压根不愁卖不出去。但是最后的事实是,全国300余家冰箱厂中,最后只有海尔等少数几家发展并且壮大了起来。

原因就是在别人追求产量的时候,海尔却追求质量。张瑞敏身先士卒砸生产不合格的冰箱,在全国的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同时也使得海尔的品牌印象更深入人心。在凭借质量站稳脚跟的同时,张瑞敏还抓住机遇,兼并了很多工厂,从专业道路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他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当时很多媒体和同行的反对,但张瑞敏并没有因此而动摇,因为他在每一个创新之前,都已经回答了自己两个问题:这样做的独特之处是什么?创新的目标是什么?

张瑞敏和海尔带给大家的不只是洗衣机和多元化战略,他旗下的上万种产品,他的全球化战略,他从直线制组织结构到现在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再造,他从“无搬动服务”到“五个一服务”再到“星级服务一条龙”以及今天的“全程管家365”,无不留下了张瑞敏探索和创新的足迹。

当然,不是每一次尝试都那么顺利,也不是每一次尝试都可以得偿所愿。当海尔兼并了日本的三洋冰箱后,他马上就体会到了两种文化体制之间的悬殊差异。三洋冰箱的研发小组开发的一款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成功,张瑞敏奖励了其中某些人,但是他们却认为这是集体智慧的成果,应该属于团体而不是个人。但在中国,企业内部博弈现象非常严重,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那么在企业逐渐成长之后,如何管理的问题就摆在了张瑞敏的眼前,在这样的形势和思考中,倒三角的管理模式就诞生了——员工第一时间了解、满足用户的需求,各级领导变成了员工的支持者,员工要什么他们负责满足,每一个一线员工都是第一信息中心。

结合Google和Facebook的发展,张瑞敏提出了发展虚网的思路,“如果你提供了更好的分享信息的方式,你就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把有共同需求的人凝聚到一起,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对张瑞敏来说,这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品牌。

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不断创新,坚持创新。

第三,无形胜有形,深具内涵的企业文化

提到海尔,人们无一不是想到他们有多少产品,有多大的市场,有多少客户,创造了多少利润……这大概也是现在人们的一种价值观,把成就更多地归功于那些看得见的东西,而忽略了一些无形的内在的东西。

身为海尔领头人的张瑞敏是登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个中国企业家,他用海尔的文化观震动了世界一流的工商管理学府,也震动了人们长久以来对价值的看法。

张瑞敏一直秉承着“三只眼看世界”的理论:第一只眼盯住企业内部员工,第二只眼盯住用户,第三只眼盯住外部环境机遇。凭借“三只眼”,张瑞敏牢牢地掌控着海尔的命运,对他来说,这个无形的东西,正是独特的海尔文化。

海尔文化蕴含在海尔人的价值观、企业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实体之中,这样一来,就使海尔形成了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内有文化,外有市场”之势。

很多企业都忽视企业文化,有些甚至压根就没有企业文化,但张瑞敏却看重企业文化更甚于产品。对他来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道”。老子对“道”有过精辟的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可见,万物的根源便是“道”。

张瑞敏的道就是他的“三只眼”。

他曾经说自己有两个角色,一个是设计师,另一个是牧师。含义不言而喻,张瑞敏将自己的思想传教于员工,让每一位海尔人都拥有和他一样的哲学思想,从而形成无比强大的同心之势。孙子云:“上下同欲者,胜。”从这一点来说,张瑞敏是必胜无疑的,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万众一心,海尔才能成为海,掀起的巨浪才可以阻挡一切艰难险阻,并且势不可挡!

张瑞敏还说过一句话:整合力即竞争力。不可否认,他有着超常的整合能力,他不断创新,将政府的支持与企业目标、社会目标相结合;将互联网和每一个客户的具体需求结合,通过企业文化将7万员工的思想凝聚在一起,通过和其他大型跨国公司合作,整合了战略联盟之力。一个企业能否发展不在于他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他能够利用和借调多少资源,这一点,张瑞敏是高手。

先谋势再谋利,张瑞敏靠着无形的力量四两拨千斤得势而为,其实就是“道”,再具体到张瑞敏和海尔人的身上,便是外方内圆,其中的智慧博大精深,张瑞敏懂了并且用好了,所以他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