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施策化解各种风险积聚苗头确保经济运行持续处在合理区间

肖炎舜 李江冰

一季度刚刚过去,综合初步数据、市场反映、各方面看法和对地方的调研情况看,当前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但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风险隐患逐步显性化。建议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结合起来,把落实新的重大战略和实施既惠长远又利当前的政策措施结合起来,科学论证、系统制定、有序实施综合应对之策,确保经济运行持续处在合理区间。

一、经济运行总体稳定,但一些风险隐患逐步显性化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开局总体平稳,主要经济指标仍处在合理区间。一季度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符合预期目标要求;城镇就业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价水平保持稳定;结构调整呈现一些新亮点,与一年多来政策引导的方向比较一致。总的看,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但是,经济困难加大是明显的。一些经济指标下滑幅度超出了预期,不少风险隐患显性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经济在中高速区间探底尚未找到新的平衡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全面减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下降0.4和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增速比1—2月又下降0.3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额按美元计算同比下降3.4%,按人民币计算同比下降6.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在连续3个月回落后,较2月份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反弹力度与历史同期相比较弱。汇丰3月份PMI终值滑至48%,是8个月以来的最低,也是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

(二)生产、消费价格同向走低导致通货紧缩风险上升。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呈同向低开低走趋势。一季度CPI同比上涨2.3%,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回落0.1和0.3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当月同比增长2.4%。猪肉价格一路下跌,春节旺季也不例外,2月份环比下降3.2%,3月份降幅扩大到7.1%。3月份,主要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大幅回调,矿产品、能源、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化工产品价格均在下跌。PPI已经连续25个月同比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的历史纪录为32个月。

(三)基础资产价格不稳影响市场信心。一季度,沪深股指双双收负,是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其中上证指数累计下跌3.91%、深证成指跌幅达到11.48%,跌幅在全球主要市场中居前列;沪深两市市值较去年年底减少2627亿元,如果剔除新股因素,市值缩水超过5000亿元。从房地产市场看,70个大中城市1月份和2月份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分别为6个和4个,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降的分别为13个和15个,多数为三、四线城市。一季度,按照即期汇率计算,人民币对美元贬值2.64%,是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幅度和最长周期的持续贬值。

(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脱节运行。两类经济盈利差距不断拉大,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突出。今年以来,信托、委托等融资渠道利率大多在15%以上,有的小额贷款公司利率高达30%。高昂的资金成本进一步挤压实体经济利润空间。今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9.4%,较去年同期降低7.8个百分点。而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4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平均资本利润率达19.2%。全社会债务风险快速积累,特别是地方政府性债务扩张快,资金“脱实向虚”、在金融体系“自我运行”,形成恶性循环,加大系统性金融风险。货币金融投放产出效率正在持续大幅下降,2005—2008年,单位社会融资量与其带动的GDP之比为1∶4,而2012年这一比例为1∶3.3,2013年1—6月为1∶2.44,货币金融投放对GDP的刺激作用正在快速萎缩。

(五)结构调整不到位弱化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经济领域中的低效率问题的根源。PPI跌幅不断扩大,表明产能过剩情况还在加剧。一些地方产能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中低端产能还在扩张。淘汰落后产能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市场情况稍有好转,一些低水平的小企业就扩大生产。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的地方和部门对化解产能过剩等问题举棋不定、左右摇摆,甚至进行逆向调节。市场主体仍缺乏对稳增长、调结构的明确稳定而具体的政策信号,缺乏对结构调整的方向、节奏、手段的稳定预期,这弱化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六)世界经济复苏分化使外部风险更为复杂。今年以来,主要经济体复苏势头明显,但新兴经济体下行压力加大。这种“双速复苏”对我国的影响极为复杂。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下降,既有基数高的影响,也反映了世界经济形势好转并不意味着我国出口形势就会有大的改观。特别要看到,近几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虽有所增长,但制造业利用外资持续萎缩,2012年、2013年分别下降6.8%和6.2%,反映我国作为全球最佳投资国和制造基地的地位正在受到严峻挑战。据全球著名市场分析机构科尔尼公司对全球300位跨国公司领袖的调查,外商投资中国信心指数从2002年起连续12年高居榜首,今年则被美国取代。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最新调查,仍有50%的受访美资企业把中国作为2014年投资首选地,但这一比例比上年下降17个百分点。

二、长短兼顾、统筹施策,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并不是单纯的增长速度问题,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握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之间的平衡,既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更要注重战略思考,设计好部署好实施好既惠长远又利当前的治本之策,确保经济运行持续处在合理区间。

一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措施。在不增加赤字、不超发货币的前提下,着力推进财税金融领域的结构性改革,发挥财税金融政策稳增长、调结构的功能。要认真落实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实施范围政策,尽快将“营改增”扩大到电信业,实施支持困难群体就业创业的税收政策,加大财税促进消费的政策力度,适当扩大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引导资金规模,扶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要加快金融结构性改革,提高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支持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和小微企业发展。落实好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继续下放一批含金量高的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动力。

二是着力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等领域政府增加投资还有比较大的空间,要重视政府投资的带动引导、增强市场信心、夯实长远基础的作用。比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农村道路,这些领域的投资都有需求、有效益。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度,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要,既增加GDP,又有效增加国民财富。

三是认真做好化解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工作。防风险是稳增长的重要前提。把化解风险隐患的政策措施、路径透明化,并及时采取实际行动,有利于消除市场担忧,增强各方面发展信心和经济增长动力。近年来经过认真排查,地方债等一些领域风险隐患底数已经基本摸清,而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要抓紧把这些政策措施推出来,并在工作实践中加以完善,确保不出现大的问题。

四是加快培育与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相适应的竞争新优势。抓住世界经济回升时机,采取完善出口退税政策、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信保承保规模、提高贸易便利化等措施,促进出口稳定增长。实施鼓励进口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能源资源、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等进口。完善产业、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鼓励出口企业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

五是统筹区域生产力布局培育经济长期动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构想,包括建设长江经济带等新的战略支撑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这些都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动力、大布局。实施好这些重大战略,有利于确保经济在换挡中不失速,缓解结构调整阵痛。要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顶层设计,搞好规划布局,制定可操作的方案,发挥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

2014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