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 陈岸风 郑培凯等
- 4203字
- 2021-03-24 20:09:09
卷十五·艺文二
切韵之学,本出于西域。汉人训字1,止曰“读如某字”,未用反切2。然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似西域二合之音,盖切字之原也。如“ ” 字文从“而犬”3,亦切音也。殆与声俱生,莫知从来。
今切韵之法,先类其字4,各归其母。唇音、舌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齿音十,半齿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为五音。天下之声,总于是矣。每声复有四等,谓清、次清、浊、平也。如颠、天、田、年,邦、胮、庞、厖之类是也。皆得之自然,非人为之。如帮字横调之为五音,帮、当、刚、臧、央是也;(原注:帮,宫之清。当,商之清。刚,角之清。臧,徵之清。央,羽之清。)纵调之为四等,帮、滂、傍、茫是也。(原注:帮,宫之清。滂,宫之次清。傍,宫之浊。茫,宫之不清不浊。)就本音本等调之为四声,帮、牓、傍、博是也。(原注:帮,宫清之平。牓,宫清之上。傍,宫清之去。博,宫清之入。)四等之声,多有声无字者,如封、峰、逢止有三字,邕、胸止有两字,竦、火、欲、以皆止有一字。五音亦然,滂、汤、康、苍止有四字。四声则有无声亦有无字者,如萧字、肴字全韵皆无入声,此皆声之类也。所谓切韵者,上字为切,下字为韵。切须归本母5,韵须归本等6。切归本母,谓之音和,如“德红”为“东”之类。“德”与“东”同一母也。字有重、中重、轻、中轻,本等声尽泛入别等,谓之类隔。虽隔等须以其类,谓唇与唇类,齿与齿类,如“武延”为“绵”,“符兵”为“平”之类是也。
韵归本等,如“冬”与“东”字母皆属“端”字,“冬”乃“端”字中第一等声,故都宗切,“宗”字第一等韵也,以其归“精”字,故“精”徵音第一等声。“东”字乃“端”字中第三等声,故德红切。“红”字第三等韵也,以其归“匣”字,故“匣”羽音第三等声。又有互用借声,类例颇多。大都自沈约为四声,音韵愈密。然梵学则有华、竺之异,南渡之后,又杂以吴音,故音韵厖驳,师法多门。至于所分五音,法亦不一。如乐家所用,则随律命之,本无定音,常以浊者为宫,稍清为商,最清为角,清浊不常为徵、羽。切韵家则定以唇齿牙舌喉为宫、商、角、徵、羽。其间又有半徵、半商者,如“来”“日”二字是也,皆不论清浊。五行家则以韵类清浊参配,今五姓是也。梵学则喉牙齿舌唇之外,又有折、摄二声。折声自脐轮起至唇上发,如“”(浮金反)字之类是也。摄声鼻音,如“欱”字鼻中发之类是也。字母则有四十二,曰:阿、多、波、者、那、啰、拖、婆、荼、沙、缚、哆、也、瑟咤(二合)、迦、娑、么、伽、他、社、锁、拖(前一拖轻呼,此一拖重呼)、奢、佉、义、娑多(二合)、壤、曷攞多(三合)、婆(上声)、车、娑么(二合)、诃婆、縒、伽(上声)、咤、拏、娑颇(二合)、娑迦(二合)、也娑(二合)、室者(二合)、佗、陀。为法不同,各有理致。虽先王所不言,然不害有此理,历世浸久,学者日深,自当造微耳。[263]
注释
1 训字:解释字义。
2 反切:古代标音方法。以两字急读来发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
3 輭:同“软”。
4 类:归类。
5 切须归本母:上切字须与被切字同一声母。
6 韵须归本等:下切字须与被切字韵母同等。
译文
切韵这门学问,本来出自西域。汉代人解释字义,只说“读如某字”,还没有用上反切。然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的例子,例如“不可”读作“叵”,“何不”读作“盍”,“如是”读作“尔”,“而已”读作“耳”,“之乎”读作“诸”之类,像西域将二字合成一字之音,大概就是切字的起源。又如“輭”字文从“而犬”,也是切音。大抵跟字声一起出现,没有人知道它的来由。
现今切韵的方法,先把字分类,各自归到它的声母之下。唇音、舌音各八个,牙音、喉音各四个,齿音十个,半齿半舌音二个,总共三十六个,分为五音。全国的字音,都汇集在里面了。每个声母又有四等,叫作清、次清、浊、平。例如颠、天、田、年,邦、胮、庞、厖之类便是。都是自然形成,不是人为造成的。像“帮”字横调的五个音,便是“帮、当、刚、臧、央”;(原注:帮,宫的清音。当,商的清音。刚,角的清音。臧,徵的清音。央,羽的清音。)“帮”字纵调分为四等,便是“帮、滂、傍、茫”。(原注:帮,宫的清音。滂,宫的次清音。傍,宫的浊音。茫,宫的不清不浊音。)按着本音、本等调的四声,便是“帮、牓、傍、博”。(原注:帮,宫清的平声。牓,宫清的上声。傍,宫清的去声。博,宫清的入声。)四等的声母,大多有声无字,例如“封、峰、逢”只有三个字,“邕、胸”只有两个字,“竦、火、欲、以”都只有一个字。五音也一样,“滂、汤、康、苍”只有四个字。四声会出现没有这个声调,也没有这个字的情况,例如“萧”字、“肴”字全韵都没有入声,这都是关于声母的种类。所谓切韵,是以上字为切字,下字为韵字。上切字须与被切字同一声母,下切字须与被切字的韵母同等。切字归属本字的声母,叫作“音和”,譬如“德红”为“东”之类,是因为“德”和“东”同属一个声母。字的读音有重、中重、轻、中轻,如果出现本等声全部散入其他等,就叫作“类隔”。虽然是等不相同,仍必须同类相切,就是唇音跟唇音拼为一类,齿音跟齿音拼为一类,譬如“武延”相切为“绵”,“符兵”相切为“平”就是这种情况。
下切字与被切字的韵母相同,例如“冬”与“东”字的声母同属“端”字,“冬”是“端”字中的第一等声,所以“都宗”相切,“宗”字便是第一等的韵,将它归入声母“精”字,故此“精”便是徵音的第一等声。“东”字是“端”字中的第三等声,所以“德红”相切。“红”字是第三等韵,将它归入声母“匣”字,故此成了“匣”羽音第三等声。又有互相借用声母的,这类例子甚多。大抵自从沈约提出四声的理论后,音韵的学问愈来愈细密。然而佛学则有中华、天竺的差别,南渡之后,又混杂了江南地区的语音,因此音韵学庞杂班驳,流派很多。至于各家对五音的区分,方法也不一样。就像音乐家所用的方法,随着不同的音律来决定,本来没有固定的音阶,经常用浊音为宫,稍为清的音为商,最清的音为角,清浊不定的音为徵、羽。切韵学者则规定了用唇音、齿音、牙音、舌音和喉音为宫、商、角、徵、羽。当中又有半徵、半商,例如“来”“日”二字,都不谈什么清音浊音。五行家则将韵母的种类跟清、浊互相匹配,就是现在的五姓分类法。佛学则在喉音、牙音、齿音、舌音和唇音之外,又有折、摄两音。折声由肚脐起至唇边上发出,像“”(浮金反)字之类就是。摄声就是鼻音,像“欱”字,由鼻中发出声音之类就是这样。它的字母有四十二个,分别是:阿、多、波、者、那、啰、拖、婆、荼、沙、缚、哆、也、瑟咤(二字合读)、迦、娑、么、伽、他、社、锁、拖(前一拖字轻轻呼气,此一拖字深深呼气)、奢、佉、义、娑多(二字音)、壤、曷攞多(三字合读)、婆(读上声)、车、娑么(二字合读)、诃婆、縒、伽(读上声)、咤、拏、娑颇(二字合读)、娑迦(二字合读)、也娑(二字合读)、室者(二字合读)、佗、陀。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各自有其道理。虽然先王没有说过,但不妨碍这种道理的存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学者对它的研究日益深入,自然达到精微的境界。
赏析与点评
这条笔记是沈括对音韵学中反切理论的详细解释。
幽州僧行均集佛书中字为切韵、训诂1,凡十六万字,分四卷,号《龙龛手镜》。燕僧智光为之序,甚有词辩2。契丹重熙二年集。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熙宁中,有自虏中得之,入傅钦之家3。蒲传正帅浙西4,取以镂板5。其序末旧云:“重熙二年五月序。”蒲公削去之。观其字音韵次序,皆有理法,后世殆不以其为燕人也。[264]
注释
1 行均:姓于,字广济,辽代蔚州金河寺僧人,作《龙龛手镜》。
2 词辩:能言善辩,此处指序文写得有文采。
3 傅钦之:即傅尧俞,一〇二四至一〇九一,北宋郓州须城人,十岁便能做文章。
4 蒲传正:蒲宗孟,字传正,北宋新井人。
5 镂板:雕刻书版来印刷。
译文
幽州僧人行均把佛经中的文字集合起来进行反切注音和解释意义,合共十六万字,分为四卷,名叫《龙龛手镜》,燕僧智光为这部书写了序文,十分有文采。这本书成于契丹重熙二年。契丹书禁相当严厉,把书籍流传到中原的依法都要处死。熙宁(一〇六八至一〇七七)年间,有人从契丹的俘虏那里获得这部书,传到傅尧俞手里,当时蒲宗孟掌管浙西,便将这部书取来雕版刊行。书序末原写着:“重熙二年五月序。”蒲宗孟把它删掉了。看书中的文字,音韵部类和次序编排,都有道理和法则,后世人恐怕不会认为这部书的作者是契丹人。
赏析与点评
这条介绍北宋时期辽国重要字书《龙龛手镜》。从中可见,虽然当时书禁甚严,但这类重要作品,还是以不同的形式在中原地区流播。从沈括的叙述中,也可见当时辽国虽为外族政权,但仍熟知中原文化。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1。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2,干当滁州一镇3,时文忠守滁州。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修4,自往诣之5,学子闭门不接,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先生既已自屈6,弟子宁不少高7?盍二物以收威8,岂两辞而造狱9。”书生不直向判10,径持牒以见欧公11,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
注释
1 推挽:推荐提携。
2 王向:字子直,北宋侯官(今福建闽侯)人。三班奉职:宋代低级武官职级,分东、西、横三班。
3 干当:即勾当,避南宋高宗讳改“勾”为“干”。勾当,管理、处理之意。
4 束修:原意为一条条的腊肉,意谓学费。
5 诣:前往。
6 屈:屈折身段。
7 高:自负。
8 盍:何不。二物以收威:二物,指“夏楚二物”,即梗条、荆条,用来处罚学生。收威,慑服学生,显示威严。
9 两辞而造狱:两辞,双方各执一词。造狱,兴起诉讼。
10 不直:认为不公平。
11 牒:判词。
译文
欧阳修喜欢推荐提携晚辈学生。王向少年时担任三班奉职,管理滁州一个小镇,当时欧阳修为滁州太守。有书生因为学生没有交学费,亲自前去找学生,但这个学生闭门不纳,书生向王向提出诉讼,王向在状纸上判决说:“礼法上,只听说学生前来求学,没听说先生前往教授。先生既然已经自己纡尊降贵了,那么做弟子的怎会不稍为高傲一点呢?为什么不用梗条、荆条来显示师道威严,哪里用得着各执一词来兴起诉讼呢?”书生认为王向的判决不公道,拿着状纸直接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一看,大为称赞王向的才华,于是替他宣扬名声,奖励提携,造就了他的美名,使王向终于成为名人。
赏析与点评
这条笔记记述了王向对师道尊严的看法,这也是北宋士人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