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信国学大典:文学经典(下册)(套装共6册)
- 陈岸风 郑培凯等
- 7字
- 2021-03-24 20:08:51
七 游嵩山日记[1]
河南河南府登封县
本篇导读
徐霞客从小想走完华夏五岳,因母亲年事已高,一直没远行,只在家乡附近做短途游。天启三年(一六二三),明代在位皇帝是十八岁的朱由校(万历帝的孙子,崇祯帝的哥哥),努尔哈赤已公开攻打明朝。是年,宏祖三十八岁。他的原配去世已久,庐山游回家后,再婚,生子,均未出游。他在过完年的二月初一开始筹备河南、陕西和湖北的行程,这段出游共历时六十七天。去河南游嵩山前,宏祖做足了功课,此后步行十九天到郑州,然后再去嵩山,直到二十五日奔华山而去,在嵩山短短五天里,宏祖留下详尽的关于嵩山历史、自然、植被等方面的宝贵记载。
徐霞客陆行十九日,出现在郑州黄宗店。此时仲春,小麦返青。徐霞客一路西行,过嵩山余脉密县地界,沿途有圣僧池、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黄帝三女,院中一株白松,给他很深印象。再过登封县。
二十日,骑马奔跑于华北平原,抵大梁地界,入石淙景区。石淙河在广袤平原上流动,到石淙遇上一片怒石地,山水相谐于平原上。此后,经告成镇,过胜迹古天文测景台不入,到中岳庙门。沿嵩山脚进卢岩寺,赞寺中的卢岩瀑布胜于武夷山瀑布。
次日在中岳庙拜岳帝,登太室山,走奇险的金峰玉女沟朝顶峰峻极峰而上。一路山崖险峻,过二仙洞、白鹤观,北向抵达峻极峰。峰顶彼时尚有三间道教真武庙、宋代御井,现已不存。下山,经无极老母洞,宿法皇寺。法皇寺产金莲花,仰望见“嵩门待月”胜景。是日大雾弥漫,徐霞客登山,“峰顶如雨”,阻碍视野,登山湿滑。
二十二日,太室以东行。沿途有嵩阳宫废址、崇福宫、启母石,回中岳庙吃午饭。宏祖看了废址有现今尚存的三将军柏和唐碑,中岳庙内的宋元古碑刻甚多。此后朝嵩山西行。经登封县入会善寺,过郭店暮入少林寺瑞光上人处。此路程,在佛教曹洞宗会善寺,徐霞客看了《茶榜》、《戒坛记》等古碑和寺西戒坛废址。
次日,晴。礼佛后,登少林寺背后的少室山。由少林寺僧带路,从寺南渡涧朝峰顶南寨攀登。经二祖庵、炼丹台,一路土山和石山交换,沿路景色有所不同。抵南寨顶摘星台,天气晴朗,俯瞰少室群山胜景,以补登太室顶时大雾满山的遗憾。从龙潭沟下山,上山时不是很难,下山时惊险难行,还碰到老虎的大脚印。山下有一龙潭、二龙潭。回少林。
二十到二十三这三天,徐霞客逛了太室、少室和其中的景观,这样,嵩山基本逛完。二十四日,则在少林寺及其周边逛了一圈。计有甘露台、五乳峰、达摩洞、初祖庵,当然,还有他住的少林寺。吃过午饭,他就离开登封县,出辕关。二十五日观赏龙门石窟,随后往下一站陕西太华山(华山)去了。
郑州黄宗店—石坡圣僧池—香炉山—石佛岭—密县天仙院黄帝三女、白松、滴水—密县西门—登封界耿店
余髫年蓄五岳志,而玄岳出五岳上,慕尤切[2]。久拟历襄、郧,扪太华,由剑阁连云栈,为峨眉先导[3];而母老志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犹属有方之游[4]。第沿江溯流,旷日持久,不若陆行舟返,为时较速。乃陆行汝、邓间,路与陕、汴略相当,可以兼尽嵩、华,朝宗太岳[5]。
遂以癸亥仲春朔[6],决策从嵩岳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郑州之黄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圣僧池。清泉一涵[7],渟碧山半。山下深涧交叠,涸无滴水。下坡行涧底,随香炉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攒立如覆鼎,众山环之,秀色娟娟媚人。涧底乱石一壑,作紫玉色。两崖石壁宛转,色较缜润[8];想清流汪注时,喷珠泄黛,当更何如也!
十里,登石佛岭。又五里,入密县界,望嵩山尚在六十里外。
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天仙,云黄帝之三女也。白松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观也[9]!周以石栏。一轩临北,轩中题咏绝盛[10]。徘徊久之,下观滴水。涧至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历其下[11]。
还密,仍抵西门。三十五里,入登封界,曰耿店。南向为石淙道,遂税驾焉[12]。
注释
[1]嵩山:古称“外方”,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北临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连古代京都开封,西接十三朝古都洛阳。东周平王迁都洛阳,称其为“中岳嵩山”。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于二十三亿年前。由太室、少室组成,共七十二峰,最高峰少室山连天峰一千五百一十二米,主峰太室山峻极峰一千四百九十一米。在地质和文化上,嵩山为华北万山之祖。嵩山山峰奇异、宫观林立,三十多位帝王、一百多位著名文人亲临,自古为天上神仙对话之所。
嵩山是儒释道胜地。道教全真派胜地,代表古遗存为太室山脚中岳庙;佛教胜地,少室山少林寺为世人所熟悉,还有太室山积翠峰会善寺;儒家圣地,太室山峻极峰下嵩阳书院,宋代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讲学处,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另外还有古代天文科学遗址元代观星台、东汉三阙等古迹,历代碑刻甚多。嵩山八景:嵩门待月、辕早行、颍水春耕、箕阴避暑、石淙会饮、玉溪垂钓、少室晴雪、卢崖瀑布。
[2]髫(tiáo)年:髫,小孩子头上下垂的短发。髫年,幼年。玄岳:湖北武当山,又名太岳太和山。
[3]剑阁:四川剑门道,关中入川蜀的要道,连云栈为其中一段,“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峨眉:即峨眉山。
[4]有方之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方,目的地和具体方向。
[5]朝宗: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见称朝,夏见称宗。此处比喻对武当山的尊崇。
[6]癸亥仲春朔:天启三年,公元一六二三年。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份。朔,农历每月初一。
[7]涵:此处作名词,一涵即一潭。
[8]缜润:细致而润泽。
[9]洵(xún):实在,真正。
[10]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
[11]滴历:同“滴沥”,水稀疏下滴。
[12]税(tuō)驾:税通“脱”。停宿,休息。
译文
我从小便有登览五岳的志愿,玄岳嵩山的名气在五岳之上,仰慕最深。一直都想游览襄阳府、郧阳府,亲临华山,再以剑阁关的连云栈为登峨眉山的首站;却因母亲年迈而改变计划,不得不先去武当山,还算是不失孝道的游历。但是沿长江溯流而上,耗费时日,不如从陆路去、水路返回,比较省时。陆路从汝州、邓州之间开始,路程跟从陕州、开封府走相同,却可兼去嵩山、华山游玩,然后朝拜武当山。
于是决定先去嵩山,在癸亥年(天启三年,一六二三)二月初一动身。十九天后,抵达河南郑州的黄宗店。沿黄宗店右边登上石坡,观看圣僧池。一池清水汇聚在半山腰,碧玉一般。山下深涧纵横交错重叠,山涧干涸无水。下坡后走在涧底,顺着香炉山曲折地往南。香炉山的形状是三座尖峰并立,如同倒置的鼎,众山环绕着,景色秀丽迷人。散乱的石头布满沟谷,呈紫玉色。两岸崖壁盘旋曲折,崖石的色泽细密华润;不禁想象清澈的流水从涧中倾泻而过时,水珠喷溅、绿波翻涌时,又该是何等的景致啊!
走了十里,登上石佛岭。又走了五里,进入密县境内,遥望嵩山还在六十里外。
从岔路往东南走了二十五里,经过密县,到达天仙院。天仙院供奉着天仙,是黄帝的三女儿。白松矗立在祠堂后面的庭院,相传三仙女在白松下蜕变成仙。松树的树围有四人抱粗,一棵树分出三根枝干,鼎立着高耸入云,树皮柔滑如凝脂,比涂过粉还要干净,松枝弯曲如同虬龙,绿色的松针迎风飞舞,昂首挺立半空,真是奇观啊!松树周围有石栏。一道长廊正对着北方,廊中布满的咏诗题句,成为一道绝佳的胜景。我在长廊徘徊良久,才下去看滴水。山涧到这里突然下陷,一块崖石覆盖在上面,水经过崖石往下滴。
返回密县,到了城西门。走了三十五里,进入登封县的耿店。往南是去石淙的路,于是歇宿在此。
石淙
二十日 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13]。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
余入自大梁,平衍广漠,古称“陆海”[14],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中[15]。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16],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17],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崖之隔,以寻尺计[18],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注释
[13]土冈乱垄:矮岭乱坟。
[14]大梁:在今开封市,是战国时魏国都城大梁所在地。平衍:平坦宽广。张衡《文选·南都赋》:“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岖。”陆海:物产富饶、地势平坦的高地,古时特指关中一带。
[15]土碛:“碛,水中沙堆也。”(《说文解字》)
[16]胁下:指崖石凹陷处。
[17]鹄:俗称天鹅,脚短、颈长。立兕(sì):古代对雌性犀牛的称呼。
[18]揆(kuí):估计。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译文
二十日 从小路往南走了二十五里,一路都是土冈和乱坟。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条溪。过了溪,从山脊上往南,往下俯瞰就看到了石淙。
自从进入开封府,只见地势平坦辽阔,古称“陆海”。平地上难以找到泉水,有岩石在旁的泉水更加难得。走近嵩山才看到众山蜿蜒起伏,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河流,南边有颍水,但这些河流都低伏盘绕在土堆沙滩中。只有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石淙河,是来自嵩山东面山谷的流水,将往下汇入颍水。一路的地形倾斜不平,水都流在地面,到这里忽然遇到峥嵘的巨石地。巨石耸立在高冈和峡谷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水渗入巨石凹陷处,从此水石交融,变化万千。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如天鹅延颈而立,又如大雁一字飞行;矗立在水中央的岩石,则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低矮的如小岛,高大的如平台,岩石越高,则距离水面越远,而中间空了的就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计每块岩石的距离,要以八尺计算,探究水流漫过地面的高度,要以数丈计算。水流淌在山崖间,岩石峙立水上,其姿态颜色,肌肤骨骼,妍丽至极。想不到茅草芦苇之中,竟有美景令人眼目一新。
赏析与点评
“竟水”句:此即嵩山八景之一的石淙会饮,在告成东门外沿石淙河前行三公里处。石淙河从北往南汇入颍河,在此汇积成潭,河边怪石嶙峋,摩崖题刻甚多,被赞为“千仞壑”、“石淙涧”、“水营山阵”、“小桂林”等。
(告成镇)测景台—岳庙东华门—卢岩寺飞泉—岳庙
登陇[19],西行十里,为告成镇,古告成县地。测景台在其北[20]。西北行二十五里,为岳庙[21]。入东华门时,日已下舂[22],余心艳卢岩,即从庙东北循山行。
越陂陀数重,十里,转而入山,得卢岩寺。寺外数武[23],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24],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帘。盖此中以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水[25],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点饷。
急返岳庙,已昏黑。
注释
[19]陇:通“垄”,田埂、田中高地。
[20]测景台:相传周代就在此建立了测景台,至今仍有周公庙,庙内有“圭”、“表”,原为土圭,唐代南宫说仿周公旧制,换为石座石表,俗称“周公测景台”。其北是元代郭守敬建的观星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古代天文学遗迹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岳庙:即中岳庙,道教全真教圣地,现有明清建筑四百余间,是五岳中规模较大的一座。
[22]东华门:现称中华门,原系木牌坊,现为砖瓦结构的歇山式牌坊。中华门前有汉代石刻翁仲一对,正南五百米处即为汉代太室阙。庙后倚黄盖峰,峰顶有两层八角琉璃亭。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均有庙会,进行贸易的帐篷密布庙前广场及田中,附近省县来者云集。下舂(chōnɡ):日落时。
[23]武:步。
[24]绡(xiāo):生丝织物。练:煮熟的白绢。
[25]尼(nǐ):阻止。
译文
登上高地,往西走了十里,是告成镇,古代告成县所在地。测景台在其镇北。往西北走了二十五里,就是中岳庙。进入东华门时,日已西沉,我心中向往着卢岩寺,于是从庙的东北方沿着山走。
越过数道斜坡,走了十里,转进山里,到达卢岩寺。寺外几步外,就有铿然作响的流水坠入石峡。两峡景色,烟雾弥漫如云霞。溯流直上到寺后,峡谷底部的陡崖矗立,如半圆环绕,上部倾覆,下部凹削。飞流的泉水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丝帛凌空飘舞,水珠飘洒满布山谷,媲美武夷山的水帘洞。此山以水生奇,而水流得到岩石的映衬,岩石又能辅助水流而不阻挡水势,还能令泉水飞流,这就比武夷山优胜了。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茶点款待我们。
急忙返回中岳庙,天已昏黑。
赏析与点评
“又能”句:卢崖瀑布今存,嵩山八景之一,为三叠,上折常隐在云雾里,下折掩在深壑中,通常所见者为中折。瀑如白练悬空,因此所在山峰称为太室山悬练峰。
岳帝—太室
二十一日 晨,谒岳帝。出殿,东向太室绝顶。按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故称嵩高。与少室并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26]。两室相望如双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厉称尊,俨若负扆[27]。自翠微以上,连崖横亘,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觉岩岩[28]。
崇封始自上古,汉武以嵩呼之异[29],特加祀邑。宋时逼近京畿[30],典礼大备。至今绝顶犹传铁梁桥、避暑寨之名。当盛之时,固可想见矣。
注释
[26]太室:亦作“大室”。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孔颖达),此处为山名,为嵩山之东峰,中岳庙在嵩山太室山脚。
[27]扆(yǐ):画斧的屏风。天子见诸侯时,背依画斧的屏风南向而立,因称负扆。
[28]岩岩:高峻。
[29]崇封:崇,尊崇。封,古时帝王筑坛祭天,报天之功,谓之“封”。嵩呼:相传汉武帝刘彻登嵩山时,随行的官吏和士卒在山中听到三次高呼“万岁”的声音,称作天意。
[30]京畿(jī):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译文
二十一日 清晨,拜谒嵩山岳帝。离开大殿,向东攀上太室山的绝顶。据说嵩山位于天地的正中,按祭祀的顺序当为五岳之首,故称嵩高。嵩山和少室山并排峙立,山下有很多洞窟,也叫太室山。遥看两山犹如双眉并列,但少室山峻峭,而太室山雄伟独立,俨然背靠屏风的帝王。青绿的山岚之上,山崖连绵不断,好似排列的屏风、伸展的旗帜,因此更觉得高峻威严。
对嵩山的尊礼始自上古,汉武帝因为嵩山三呼“万岁”的异象,加赐祭祀和封邑。宋朝的京城靠近嵩山,所以祭山的典礼十分完备。至今绝顶上还留下铁梁桥、避暑寨的名称。当时的盛况,可想而知。
黄盖峰岳庙—万岁峰—金峰玉女沟—东峰—天门铁梁桥—登高岩—白鹤观址—绝顶真武庙、御井
太室东南一支,曰黄盖峰[31]。峰下即岳庙,规制宏壮。庭中碑石矗立,皆宋、辽以来者。登岳正道,乃在万岁峰下,当太室正南。
余昨趋卢岩时,先过东峰,道中见峰峦秀出,中裂如门,或指为金峰玉女沟,从此亦有路登顶,乃觅樵预期为导,今遂从此上。近秀出处,路渐折,避之,险绝不能径越也。北就土山,一缕仅容攀跻,约二十里,遂越东峰,已转出裂门之上。西度狭脊,望绝顶行。是日浓云如泼墨,余不为止。至是岚气愈沉,稍开则下瞰绝壁重崖,如列绡削玉,合则如行大海中。
五里,抵天门。上下皆石崖重叠,路多积雪。导者指峻绝处为大铁梁桥。
折而西,又三里,绕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畅,畅者又少回藏映带之致[32]。此岩上倚层崖,下临绝壑,洞门重峦拥护,左右环倚台嶂。初入,有洞岈然[33],洞壁斜透;穿行数武,崖忽中断五尺,莫可着趾。导者故老樵,狷捷如猿猴[34],侧身跃过对崖,取木二枝,横架为阁道。既度,则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诸胜。从岩侧跻而上,更得一台,三面悬绝壑中。导者曰:“下可瞰登封,远及箕、颍[35]。”时浓雾四塞,都无所见。
出岩,转北二里,得白鹤观址。址在山坪[36],去险就夷,孤松挺立有旷致。
注释
[31]黄盖峰:在太室山东南。相传汉武帝登山时,峰顶有黄云盘聚如盖,故名。
[32]回藏映带:曲折隐蔽,相互衬托。
[33]岈(yá)然:山势隆起貌。
[34]狷(juàn)捷:敏捷。
[35]箕、颍:箕指箕山,颍指颍河。
[36]坪:平广的地方。
[37]真武:本名“玄武”,龟蛇合体,为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传统四象之一,宋代因避讳改称真武,宋元崇拜玄武神。楹:屋一间为一楹,或称一列屋为一楹。
[38]宋真宗:北宋皇帝,名赵恒,太宗赵匡义第三子。信道教,共在位二十五年(九九七至一〇二二)。浚:疏通或挖深水道。
译文
太室山东南其中一支山脉,叫黄盖峰。峰脚就是中岳庙,庙的规模宏伟壮观。庭院中碑刻林立,都是宋、辽以来的题刻。登嵩山的主要干道位于万岁峰下,恰是太室山的正南方。
我昨天急赴卢岩寺时,先经过东峰,途中看见峰峦秀丽突出,中间裂开如同门扉,有人说那是金峰玉女沟,顺着山沟走也有路通往绝顶,于是找了樵夫做向导并约好时间,今天就从这里上绝顶。接近秀峰突出处,山路渐渐曲折,只能避开,因为地势极为险峻,不能直接越过。只能往北靠着土山走,路只有一线宽,只容许向上攀爬,大约二十里,才越过东峰,不久转到裂门的上面。往西越过狭窄的山脊,看着绝顶往前走。当天的浓云如同泼墨,我没有因此停步。到了这里雾气更加沉重,稍稍散开就可以俯视到绝壁重崖,如剖裂的丝帛和玉石;云雾聚合时,则如同在大海中航行。
五里后到达天门峰。上下都是重叠的石崖,路上有很多积雪。向导指着最陡峻的地方说是大铁梁桥。
转向西走了三里,绕着山峰南下,到达登高岩。大凡位于幽深处的山岩,山路多不畅通,畅通处的岩石又缺少曲折掩映的景致。这岩上靠着层层山崖,下临陡峭的深壑,洞门外的山峦重重簇拥,左右环靠着平台及屏障般的山峰。刚进去,就是一个高峻的洞穴,洞壁斜穿;在洞中走了几步,山崖忽然从中间断开五尺,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向导是当地的老樵夫,敏捷得好似猿猴,侧身跳到对面的山崖,取来两根木头,横架在断崖上形成栈道。过了断崖,只见岩石上方拱起,其中有乳泉、丹灶、石榻等名胜。从岩石旁上去,另外还有一个平台,三面悬空,下面是深谷。向导说:“往下可以俯视登封县,最远可以看到箕山和颍水。”当时浓雾弥漫,什么都看不见。
离开登高岩,转北走了二里,到达白鹤观遗址。遗址在山间平地上,远离险峻而靠近平坦的地方,孤松挺立着别有情趣。
又往北走三里,才登上绝顶,上面有真武庙三间房。旁边有一口井,水质清莹,叫御井,是宋真宗避暑时开凿的。
真武庙—西沟、两石峡溜—无极洞—西越岭—法皇寺嵩门待月
饭真武庙中。问下山道,导者曰:“正道从万岁峰抵麓二十里。若从西沟悬溜而下[39],可省其半,然路极险峻。”余色喜,谓嵩无奇,以无险耳。亟从之,遂策杖前。
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吾足不容求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
过无极洞,西越岭,趋草莽中,五里,得法皇寺[40]。寺有金莲花,为特产,他处所无。山雨忽来,遂借榻僧寮[41]。其东石峰夹峙,每月初生,正从峡中出,所称“嵩门待月”也[42]。
计余所下之峡,即在其上,今坐对之,只觉云气出没,安知身自此中来也。
注释
[39]溜:水无声地流动,引申为滑动。
[40]无极洞:即今老君洞,有道院一所。原奉太极、皇极,因称无极洞。法皇寺:应作“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七十一),仅比洛阳白马寺晚三年,是嵩山最古的寺院。寺后有塔数座,高者达四十余米,为方形密檐式砖塔,唐代建筑。
[41]僧寮(liáo):和尚住的小屋。
[42]嵩门待月:嵩山八景之一。
译文
在真武庙吃饭。询问下山的路,向导说:“顺万岁峰的正路到山脚,有二十里。如果顺西沟悬空滑下去,可以省一半的路,但是道路极其险峻。”我面露喜色,原来认为嵩山不奇,是因为没有险峻之处。赶忙跟着向导,拄手杖往前走。
开始还靠着山岩踏越石块,拨开浓密的草木往下走。接着就从两座石峡中滑行直下,仰望两边的崖壁高大参天。之前,峰顶上的雾气腾腾像雨滴一样,到了这里,雾气渐散,景色也渐奇。但峡谷一路垂直,没有石阶,别说不能行走,而且不能停。越往下,山势越壮观,下完一道峡谷,又转入另一道峡谷。我的眼睛不敢斜视,我的脚不能歇息。这样滑了十里,才走出峡谷,到达平地,踏上正道。
经过无极洞,往西翻越山岭,在草丛中急行,五里,到达法皇寺。寺里有金莲花,是当地特产,其他地方都没有。山雨忽然降临,于是借宿在僧舍。寺庙东边有石峰对峙,每当月亮初升,正好在峡谷中间,就是所谓的“嵩山待月”。
估计我先前滑下的峡谷,就在它的上面,现在面对它坐着,只看到云气忽隐忽现,怎知自己就是从那儿下来的呢?
嵩阳宫废址 三将军柏、室三楹、旧殿石柱一、雄碑、唐碑—崇福宫故址—启母石—岳庙宋元碑
二十二日出山,东行五里,抵嵩阳宫废址[43]。惟三将军柏郁然如山,汉所封也;大者围七人,中者五,小者三。柏之北,有室三楹,祠二程先生[44]。柏之西,有旧殿石柱一,大半没于土,上多宋人题名,可辨者为范阳祖无择、上谷寇武仲及苏才翁数人而已[45]。柏之西南,雄碑杰然,四面刻蛟螭甚精[46]。右则为唐碑,裴迥撰文,徐浩八分书也[47]。
又东二里,过崇福宫故址,又名万寿宫,为宋宰相提点处[48]。
又东为启母石[49],大如数间屋,侧有一平石如砥。
又东八里,还饭岳庙,看宋、元碑。
注释
[43]嵩阳宫废址:北魏时为嵩阳寺,隋代为嵩阳观,唐高宗曾以此为行宫。宋至道三年(九九七)赐名太室书院,景佑二年(一〇三五)重修,赐额更名为嵩阳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内有三将军柏,今存二株,系西汉元封元年(前一一〇)汉武帝游嵩山时所封,为我国现存最古最大的柏树。宫前有唐碑,即《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碑,李林甫撰文,徐浩书,天宝三年刻立,高八米多,为嵩山最大的石碑。
[44]二程:指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曾在此讲学。
[45]范阳,上谷:地名。
[46]螭(chī):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色黄,古代建筑常用它的形状做装饰。
[47]裴迥:唐玄宗时人。现存的唐碑为李林甫撰文。徐浩:唐玄宗时人,工书法。八分书:书法体的一种。
[48]崇福宫:在万岁峰南麓,汉代建万岁观。宋时改名崇福宫,相传司马光曾在此写过《资治通鉴》,大石柱础犹存。提点:宋代有照管宫观的提点宫观和提举宫观。
[49]启母石:今存。从轮廓看,平石系从主石上崩下来的,上平滑。两石间有碑一块,为隆庆三年监察御史蒋机立。其南稍远处有东汉延光二年立启母阙,用长方形石条砌成,分东西两半。有石雕屋顶,现存篆书铭文及雕刻的画像六十余幅。
译文
二十二日 出了山,往东走了五里,到达荒废的嵩阳宫遗址。遗址只剩郁郁葱葱、高大如山的三棵“将军柏”,这是汉朝赐封的名称;大的一棵有七人围抱粗,中的有五人围,小的三人围。柏树北边,有三间房舍,祭祀着程颐、程颢两位先生。柏树西边,有一根旧殿的石柱,大半截埋在土中,上面有很多宋人的题名,可以分辨出来的有范阳祖无择、上谷寇武仲和苏才翁数人而已。柏树西南边,有雄伟不凡的石碑,四面雕刻的蛟龙图案非常精致。右边是唐碑,碑文由裴迥撰稿,徐浩用八分体书写。
再往东走二里,经过崇福宫的旧址,其又名万寿宫,是宋朝宰相罢相后做提点的地方。
再东边是启母石,有几间屋子那么大,旁边有一块石头平滑得像磨刀石一样。
又往东走了八里,回到中岳庙吃饭,观看宋、元时代的碑刻。
会善寺“茶榜”、《戒坛记》、戒坛废址—郭店—少林
西八里,入登封县[50]。西五里,从小径西北行。又五里,入会善寺[51],“茶榜”在其西小轩内,元刻也。后有一石碑仆墙下,为唐贞元《戒坛记》[52],汝州刺史陆长源撰文,河南陆郢书。又西为戒坛废址,石上刻镂极精工,俱断委草砾。
西南行五里,出大路,又十里,至郭店。
折而西南,为少林道。五里,入寺,宿瑞光上人房。
注释
[50]登封县:今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古城在今县治西南部,主要街道作“十”字,部分城墙遗迹尚存。传为夏朝都城。
[51]会善寺:今存,大殿为元代建筑。该寺为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出家的地方,寺西山坡上即为一行创建的戒坛遗址,今残存刻有金刚像的石柱一根。寺东山坡上有塔三座,其中一座为六角锥体五级彩色琉璃塔。
[52]贞元:唐德宗年号,共二十年(七八五至八〇四)。
译文
往西走了八里,进入登封县。再往西走五里,顺小路往西北行。又走了五里,进入会善寺,“茶榜”在寺庙西边的小屋里,是元代刻的。后面有一块石碑倒在墙脚,是唐贞元年间(七八五至八〇五)刻的《戒坛记》,由汝州刺史陆长源撰稿,河南人陆郢题写。再西边是戒坛的遗址,石上的雕刻极精美,全都变成了颓垣断瓦,散落草丛中。
往西南走了五里,到了大路上,又走了十里,到达郭店。
转向西南走,是通往少林寺的路。走了五里,进入少林寺,在僧人瑞光房中住宿。
少林寺正殿—寺南—二祖庵、珠帘—炼丹台、小有天—大峰—南寨顶(少室北顶)—摘星台(少室中央)
二十三日 云气俱尽。入正殿,礼佛毕,登南寨。
南寨者,少室绝顶,高与太室等,而峰峦峭拔,负“九鼎莲花”之名。俯环其后者为九乳峰,蜿蜒东接太室,其阴则少林寺在焉[53]。寺甚整丽,庭中新旧碑森列成行[54],俱完善。夹墀二松[55],高伟而整,如有尺度。少室横峙于前,仰不能见顶,游者如面墙而立,辄谓少室以远胜。
余昨暮入寺,即问少室道,俱谓雪深道绝,必无往。凡登山以晴朗为佳。余登太室,云气弥漫,或以为仙灵见拒,不知此山魁梧,正须止露半面。若少室工于掩映,虽微云岂宜点滓?今则霁甚,适逢其会,乌可阻也!
乃从寺南渡涧登山,六七里,得二祖庵[56]。山至此忽截然土尽而石,石崖下坠成坑。坑半有泉,突石飞下,亦以“珠帘”名之。余策杖独前,愈下愈不得路,久之乃达。其岩雄拓不如卢岩,而深峭过之。岩下深潭泓碧,僵雪四积。
再上,至炼丹台。三面孤悬,斜倚翠壁,有亭曰“小有天”,探幽之屐[57],从未有抵此者。过此皆从石脊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手与足代匮而后得升[58]。凡七里,始跻大峰。峰势宽衍,向之危石,又截然忽尽为土。从草棘中莽莽南上,约五里,遂凌南寨顶,屏翳之土始尽。
南寨实少室北顶,自少林言之,为南寨云。盖其顶中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戟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坑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59]。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其下,一丝相属。余解衣从之,登其上,则南顶之九峰森立于前,北顶之半壁横障于后,东西皆深坑,俯不见底,罡风乍至[60],几假翰飞去[61]。
注释
[53]少林寺:在少室山北面,背倚五乳峰,少林河从寺前流过。该寺始建于北魏,孝昌三年(五二七)达摩在此首传禅宗,少林寺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且以传授少林派拳术著称。常住院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一九二八年军阀石友三放火烧寺,保存至今者主要有方丈、达摩亭,千佛殿的五百罗汉朝毗卢,白衣殿的少林拳谱、十三和尚救唐王、紧那罗御红巾等壁画,还有三百余品碑刻和金属铸器。寺西有墓塔二百二十多座,层级、大小不同,形态万千,为我国现存最大的塔林。
[54]庭中新旧碑:少林寺现保存唐以来的碑碣三百余件,著名的有“太宗文皇帝御书碑”、吴道子“观音画像碑”、“达摩一苇渡江碑”等。
[55]墀(chí):台阶上面的空地。
[56]二祖庵:二祖即慧可,二祖庵在少林寺西南四公里的钵盂峰上。有古井四眼,俗称“卓锡泉”。南上里许即炼魔台,又称觅心台,为远眺风景的好地方。
[57]屐:木底有齿的鞋,古人常用于登山游览时穿。
[58]代匮:备缺乏以为代。手与足代匮:脚不够用而以手帮助。
[59]少室:少室山,有三十六峰。少室绝顶为南寨,即今御寨山,金末宣宗曾屯兵于少室山顶,抵抗元兵,故称。
[60]罡(ɡānɡ)风:亦作“刚风”,即高空的强风。
[61]翰:天鸡红色的羽毛。
译文
二十三日 云雾尽散。进入正殿,礼佛完毕即攀登南寨。
南寨是少室山的绝顶,高度与太室山相当,但峰峦陡峭挺拔,享有“九鼎莲花”的盛名。低环在它后面的是九乳峰,峰峦曲折地向东蜿蜒,连接太室山,它的北面就是少林寺。少林寺十分庄严华丽,庭院中的新旧碑刻林立成行,全都完好无缺。台阶两侧的两棵松树,高壮整齐,如同用尺量裁过一样。少室山横立寺前,抬头看不到山顶,游人们像面对墙壁而立,(因此)一直以为少室山的景致,以远看为好。
我昨天傍晚进寺时,就打听登少室山的路,都说雪深路断,肯定去不了。登山一般是晴天最好。我登太室山时,云雾弥漫,有人认为是山神拒绝游客,却不知道这山雄伟高大,恰好只需露出半面即可。如果少室山的优点在于若隐若现,怎会让薄薄的云彩成为它的瑕疵呢?今天十分晴朗,巧遇这个机会,没什么可以阻止我了!
于是从寺庙的南边渡溪登山,六七里后,到达二祖庵。山岩至此忽然石出土消,石崖往下坠落形成深坑。坑的半中腰有泉水,水流越过岩石飞泻,也叫“珠帘”。我独自拄着手杖往前走,愈往下愈找不到路,很久之后才到达。这座山岩不如卢岩雄阔,却更加深峭。岩下有一潭碧绿泉水,到处都是凝结的积雪。
再往上是炼丹台。台的三面悬空,斜靠着青翠的崖壁,台上有个亭子,叫“小有天”,游人的足迹,从来没有到过这里。过了这里以后,都是顺石脊仰首向上攀登,两旁峭壁高达万丈,石脊悬在中间,几乎没有一寸土,手足并用才爬了上去。七里后,才登上大峰。大峰的地势宽阔,本来都是危石,又突然变成满地泥土了。冒失地从草丛中南上,大约五里,就登上了南寨顶,覆盖在岩石上的土到这里才完全消失。
南寨其实是少室山的北顶,就少林寺而言,这才是南寨。少室山的顶部从中间裂开,横断为南北两边,北顶像屏风伸展,南顶像一列直立的尖戟,南北山顶相距仅一丈,中间是深谷,陡直而下如同刀剖。两边山崖相夹,谷底耸起一座山峰,高出众峰之上,就是所谓的摘星台,也是少室山的正中央。绝顶和北部山崖若即若离,彼此隔绝不能互通。俯看绝顶下面,只有一丝相连之处。我脱掉衣服顺着走,登上绝顶,南顶的九峰笔直地排列眼前,北顶的半面峭壁横列在后面,东西两面都是深坑,俯看不见底,狂风忽起,几乎像要展翅乘风飞去。
南寨东北—土山茅庵—龙潭沟—一龙潭—二龙潭—少林寺
从南寨东北转,下土山,忽见虎迹大如升。草莽中行五六里,得茅庵,击石炊所携米为粥,啜三四碗,饥渴霍然去。
倩庵僧为引龙潭道[62]。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出,棘蔓翳之,悬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数里,乃迂过一坳,又五里而道出,则龙潭沟也。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中,崖石之阴森崭嶻者[63],俱散成霞绮。峡夹涧转,两崖静室如蜂房燕垒。
凡五里,一龙潭沉涵凝碧[64],深不可规以丈。
又经二龙潭,遂出峡,宿少林寺。
注释
[62]倩(qìnɡ):请。
[63]崭嶻:形容山势高峻。
[64]涵:水泽多,沉潜。
译文
沿南寨转到东北,下了土山,忽然看见有一升那么大的老虎脚印。在草丛中走了五六里,看到一间茅庵,(在那里)用打火石取火,把带来的米煮成粥,喝了三四碗,饥渴顿消。
请庵中的僧人指点去龙潭的路。下了一座山峰,峰脊渐渐变窄,土石交互出现,上面覆盖着荆棘和藤蔓,攀着树枝行走,岩石忽然耸立万丈,看来是上不去了。转向上攀,从峰势蜿蜒处往下,但岩石又像前面一样突然耸立。来来回回不止数里,才绕过一道山坳,又走了五里后才找到出路,出口就是龙潭沟。仰望刚才迷路之处,陡峭的崖壁和危石,都在万丈峭壁上。泉水从峭壁中喷出,高峻阴森的崖石,在水珠的光辉映照下,都披上了云霞。山涧绕着峡谷回旋,两崖的静室如同蜂房燕巢一样。
共走了五里,有一个墨绿色的深渊,深得无法丈量。
再经过两个深渊,就走出了峡谷,住在少林寺。
寺西—甘露台—初祖庵—五乳峰初祖洞—初祖庵达摩影石、六祖手植柏、夹墀二松—甘露台藏经殿、碑碣、千佛殿—瑞光上人舍—轘辕岭—大屯
二十四日 从寺西北行,过甘露台,又过初祖庵。
北四里,上五乳峰,探初祖洞。洞深二丈,阔杀之[65],达摩九年面壁处也。洞门下临寺,面对少室。地无泉,故无栖者。
下至初祖庵[66],庵中供达摩影石。石高不及三尺,白质黑章,俨然胡僧立像。中殿六祖手植柏[67],大已三人围,碑言自广东置钵中携至者。夹墀二松亚少林。少林松柏俱修伟,不似岳庙偃仆盘曲[68],此松亦然。
下至甘露台,土阜矗起,上有藏经殿。下台,历殿三重,碑碣散布[69],目不暇接。后为千佛殿,雄丽罕匹。
出,饭瑞光上人舍。策骑趋登封道,过轘辕岭[70],宿大屯。
注释
[65]杀:少一些。
[66]初祖庵:宋时少林寺僧徒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修造的,今存大殿和千佛阁。古柏亦无恙,高二十多米,环抱四米余。
[67]六祖:六祖慧能,唐代僧人。本姓卢,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立者,被尊为禅宗第六祖。
[68]偃(yǎn)仆:仰而倒称偃,伏而覆为仆。
[69]土阜:土丘。碑碣:碑刻,方者称碑,圆者称碣。
[70]轘辕岭:在登封西北,为许昌到洛阳的交通要道,公路今仍从此经过。有轘辕关,古今兵家必争之地。
译文
二十四日 从寺庙的西边往北行,经过甘露台,又经过初祖庵。
往北四里后,登上五乳峰,探游初祖洞。洞有二丈深,宽不到二丈,这是达摩面壁九年的地方。洞门下就是少林寺,面对少室山。地下没有泉水,所以没人在此居住。
往下到初祖庵,庵中供奉着达摩影石。影石不到三尺高,白底黑纹,就像胡僧站立的图像。中殿有六祖慧能亲手种的柏树,长得有三人围抱粗了,碑文说柏树是慧能放在钵中从广东带来这里的。台阶旁的两棵松树不如少林寺的。少林寺的松柏都是挺拔雄伟,不像中岳庙的仆倒盘曲,这里的松柏也跟少林寺的一样。
到了甘露台,土山矗立,山上有藏经殿。从甘露台下去,经过三重殿宇,遍布各种碑刻,令人目不暇接。后面是千佛殿,雄壮华丽绝伦。
出殿,到僧人瑞光房中吃饭。然后策马疾奔走上去登封的路,经过轘辕岭,住在大屯。
伊阙佛洞、伊水
二十五日 西南行五十里,山冈忽断,即伊阙也[71]。伊水南来经其下,深可浮数石舟。伊阙连冈,东西横亘,水上编木桥之。渡而西,崖更危耸。一山皆劈为崖,满崖镌佛其上[72]。大洞数十,高皆数十丈。大洞外峭崖直入山顶,顶俱刊小洞,洞俱刊佛其内。虽尺寸之肤,无不满者,望之不可数计。洞左,泉自山流下,汇为方池,余泻入伊川。山高不及百丈,而清流淙淙不绝,为此地所难。
伊阙摩肩接毂[73],为楚、豫大道,西北历关陕。余由此取西岳道去。
注释
[71]伊阙: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郊的龙门。青山对峙,形如门阙,伊水经其间,从南往北流,故称伊阙。“龙门石窟”佛雕群在伊河两岸山崖上。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断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多年。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像十万余尊,造像题记三千六百多块。主要洞窟在河西,以唐代所凿奉先寺佛像为最大。香山寺和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墓在河东。
[72]镌(juān):雕刻。
[73]毂(ɡǔ):车轮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轴的部分。摩肩接毂:人肩挤摩,车毂碰接,比喻极其繁盛。
译文
二十五日 往西南走了五十里,山冈忽然断开,这就是伊阙山。伊水从南边流过来,经过山下,水深可承托数石重的船。伊阙山的山冈相连,东西横贯,伊水上架着木桥。过桥到西岸,崖壁更加危险峭立。一座山被劈成崖壁,崖壁上全都刻满了佛像。还有几十个大洞,全都高达数十丈。大洞外的峭壁直插山顶,顶上又凿着小洞,洞中也都刻了佛像。即使是一点点地方,也雕满了佛像,看着都无法计算。洞的左边,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汇聚成方池,其余的流入伊水。伊阙山没有百丈高,却有流水淙淙不绝,在当地来说是很难得的。
伊阙山前车来人往,这是湖北、河南的往来要道,主要通往西北关中和陕西一带。我从这里启程去西岳华山。
赏析与点评
“伊阙摩肩接毂”,明末伊阙这些大道很繁忙,后章“华山”章也有相关大道繁华的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