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想法落实(2)
- 别把想法一直放在脑子里
- 高原
- 2510字
- 2018-05-03 14:21:43
对自己严格要求非常有必要,但要考虑现实的需要
处处追求完美的人喜欢按照原则办事,常常会忽略别人的感受,强制人们接受自己的想法。这就使他的为人处事欠缺一定的柔软度和灵活性,观点不容易被大家接受。
不少人向我抱怨他们糟糕的人际关系和怀才不遇的工作现状时,我都看到这些人的身上有或轻或重的完美主义倾向。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不容许犯一丁点儿错误,这种性格和行事作风使其无法顺畅地让想法落地,让计划得以及时执行。
这个世界没有“必须这样或那样”的事情
我在20岁左右时,脑海中想的总是“我必须完成某个计划”,或者“事情必须像我想象的那样发展”—“必须这样”“应该那样”以及“不能接受”等用语是我的口头禅。我鄙视妥协,痛恨中庸,坚持原则,追求100分,是个狂热的理想主义者。
年轻时,我们都有这种固执的心态:事务的进展要顺利,结果要如意,否则就不能接受。完美主义心态经常导致我们有这样的偏执想法。有些事情我们明明做不到,但对自己提出来的要求可一点儿也不低:做不到也要做,绝不打折扣。
由于追求完美,我们就会对现状感到不满,有时积压着怒火,情绪波动,思来想去全是一些没用的想法,思考偏离了方向,进而讨厌行动。“既然现实不如意,干脆就什么都不做了。”这是很多人时常产生的念头。当他们对别人不放心时,就会事事亲力亲为,搞得自己又忙又累,无法完成既定的计划—感觉很累,其实毫无成果。
【坏习惯使然:拖延,懒惰,爱找借口】
这些年来,在正对着我办公桌的墙上贴着一条标语:“我无所事事地度过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们所奢望的明天。”这是哈佛大学图书馆的一句训言,以警示人们不要被懒惰和拖延的意识绑架自己的大脑和身体。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很多坏习惯,例如懒惰、推卸责任、拖延症等,这些习惯就像麻醉剂,稀释了我们的思考,阻滞了我们的行动,让我们失去了危机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消磨掉了自己的奋斗精神。
当你养成拖延的习惯时,美妙的计划就成为一种折磨
对任何人而言,做事拖拖拉拉都不是一个好习惯。当你遇到任何问题都习惯于“等一等再说”时,就等于你几乎很难比较圆满地做成一件事。
我常对下属说:“好计划到处都有,我们随时都有各种各样的好想法,但这不等于能力。能力是你不但有好想法,还能及时把它实现。一旦你产生了‘过几天再说’的念头,这种拖拉的状态可能一个月都调整不过来。”
拖延不仅使你无法按时完成工作,把思考转变为成果,还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为什么很多20岁时才华横溢的人到了30岁却已经失去了做事的热情与耐心呢?原因就在这里。
2010年,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小徐毕业后曾到我的公司短暂工作过5个月时间。他是一个特别有想象力的年轻人,到公司不到一个星期就对市场部的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针对部门的工作方式写了一份改进方案交给上司。
时任部门主管梅(Mei)有一半的中国血统,看了小徐的思路后很认可。她非常了解中国年轻人积极上进的心理,就把那份方案转发到我的邮箱。在不到3000字的内容中,小徐一针见血地提出了自己的同事与市场脱钩的工作陋习,希望公司做一次全方位的改革,增加基层员工到一线实践的机会,否则公司的创造力早晚会枯竭。
虽然这个建议并没有多少奇思妙想,却指出了公司的一些部门在当时积久成疾的问题。一个年轻人初入职场就敢这么直言不讳,着实让我兴奋。经过管理层的简单交流,一个月后,我破格任命小徐为洛杉矶地区市场部副主管,和梅一起对他提到的这些问题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研,拟订详细的计划,再做有针对性的调整。
一个月后,当我向梅询问这次内部改革的成果时,她却无奈地向我汇报:
“并没有什么进展。”
“为什么?”
“小徐迟迟没有拿出具体的执行方案。”
作为考核的一部分,这次试验的失败基本葬送了小徐在公司的前途。他可能是一个思维活跃的人,能够精准地发现问题,但他对执行的拖延和做事后继乏力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是一个可以担负大任的“人才”。因此,在公司工作满5个月后,他主动提出了辞职。因为坐在市场部副主管的位置上又拿不出像样的成绩,他自己也感到心灰意冷。
当你有懒惰的习惯时,思考就只能起到催眠的功效
懒惰是“居家思考派”的主要特点之一。他们不仅做事拖拉,而且喜欢只说不做,不能迅速和高效地完成任务,也无法集中精力思考一些重大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做不到,还逐渐开始“想不到”。
对懒惰者来说,思考既是安眠药,也是催眠的音乐。当他开始思考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困倦。他们会一直处在思考中,而且思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但就是没有真正做点什么。
当你变得爱找借口时,借口就是你“做不到”的天然庇护所
有的人成功了就想办法证明自己早就胜券在握,一旦失败了或不如意就喜欢给自己找借口。人们都渴望成功,不愿失败,所以借口普遍存在。这些人在工作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我要想办法解决困难”,而是“我要找个理由遮掩自己的平庸”。他们不知道的是—妨碍成功,乃至导致自己失败的致命的坏习惯,就是爱找借口。
吴甘霖教授是著名的思维学家,他曾经在一次总裁培训班上对一百多名“老板学员”做了一项调查。
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最不愿意接受哪一类员工?”
·排名第一:工作不努力而且爱找借口的员工;
·排名第二:损公肥私的员工;
·排名第三:斤斤计较的员工;
·排名第四:华而不实的员工;
·排名第五:受不得委屈的员工。
第二个问题是:“你们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
·排名第一:能够主动找事做的员工;
·排名第二:思考和创造方法来提升业绩的员工;
·排名第三:从不抱怨的员工;
·排名第四:执行力强的员工;
·排名第五:能够为公司提供建设性意见的员工。
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都显示,遇事爱找借口的人,哪怕他再聪明,也不受老板欢迎,在任何企业中都没有市场。只有那些遇到问题主动寻找方法、思考行动策略的人,才是最受器重的优秀人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成一些了不起的事情!
思考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在采取行动时的“结果属性”—我们思考的效率和贯彻思考的能力使自己在生活和事业的经营中分出了高低。从一个人出生起,他的大脑中就植入了思考的基因—随着人的成长,他要不断地做出选择,开拓自己的视野,磨炼自己的性格,积累自己的能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