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近代殖民活动兴起前的新加坡
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地带,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古代东西方交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控制了新加坡,就可以控制东西方的海上贸易,因而在古代,新加坡也是东南亚各个古王国极力争夺的地区。在新加坡地区的早期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古国当属信诃补罗王朝。
一 古代新加坡地区发展概况
对新加坡早期的历史进行梳理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新加坡早期的历史资料并不多见。关于新加坡地区的记载散现于中国古史。根据人类学的研究,最迟距今一万年就有原始人在马来半岛繁衍生息了,原始马来人就是第一批到马来半岛的民族的后裔。
在中国的古史记载中,新加坡地区曾被称为蒲罗中、婆罗洲、息辣、息力、星隔伯儿、新忌利坡、狮城、新州府、旧柔佛等。中国最早关于新加坡地区的记载应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时外国传》。经考证,书中记载的“蒲罗中”就是现在的新加坡地区。公元8世纪新加坡地区归属印尼的室利佛逝王国,称为“淡马锡”。在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新加坡地区被称为“单马锡”,而在明朝的《郑和航海图》中被标为“淡马锡”。大约在12世纪中期,室利佛逝的王子圣尼罗尤多摩在淡马锡建立了信诃补罗王朝,即“狮城王朝”。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信诃补罗王朝统治者的精心经营,新加坡地区逐渐繁荣起来,成为著名的国际港口。到14世纪,新加坡地区被爪哇的满者伯夷和暹罗的素可泰侵略,从此衰落下去。被洗劫一空的新加坡地区后来归属强大的马六甲王国。直到英国殖民者侵入,新加坡地区才又重新繁荣起来。
二 海上丝绸之路的璀璨明珠
在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往中,新加坡地区是必经之地,中国商人和西方商人大多会在新加坡地区补充淡水资源和其他物资。
中国在汉武帝时就开通了从海上到达印度的航路。该航线的所经之地在《汉书·地理志》中有清楚的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根据学者考证,都元国位于马来半岛东南部近新加坡海峡之处。此时由于有陆上丝绸之路,海上航路并没有繁盛起来,因而此时的新加坡并未发展起来。
到了公元元年前后,新加坡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东西方往来船只的停泊地。根据古希腊学者托勒密所著的《地理志》一书,新加坡所在的位置被标为萨巴拉港。
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交通得到较大发展。此时的中国史书记载了一个叫“蒲罗中”的古国。《扶南土俗传》记载,“拘利东有蒲罗中人,人皆有尾,长五六寸,其俗食人。按,其地并西南,蒲罗盖尾濮之地名”,“拘利正来行,极崎头,海边有居人,人皆有尾五六寸,名蒲罗中国,其俗食人”。据考证,“蒲罗中”源自马来语的“Pulau Ujong”,意思是“末端的岛屿”,即是今天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柔佛一带。
唐代义净求法印度,往返都是走海陆。在他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对这一航线有明确记载:义净从广州出发,经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国,到羯荼国。当时的室利佛逝国不仅是东南亚地区,而且是中国与印度以及阿拉伯之间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在室利佛逝国,有一个重要的贸易中转港口凌牙门。《诸蕃志》记载:“在泉之正南,冬月顺风,月余方至凌牙门,经商三分之一始入其国。”据考证,凌牙门又称龙牙门,其具体位置在新加坡岛南面。义净求法印度必然会经过新加坡地区。
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贸易发展较快。在新加坡地区出土了大量宋朝时期的钱币和瓷器。马可·波罗在其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一个名叫朋丹岛的地方:“离开罗斛国,向南航行五百英里,到达一座岛,名叫朋丹。……在罗斛国和朋丹岛之间的海面距离有六十英里……离开朋丹岛,向东南航行约一百英里,到达小爪哇岛。”据推测,马可·波罗提及的朋丹岛就是新加坡地区。而据元朝旅行家汪大渊记载,此时的新加坡被称为“单马锡”。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籍对新加坡地区的记载较多。在《郑和航海图》中,我们发现了“淡马锡”,可见新加坡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地。清代《海录》一书记载了旧柔佛,称“旧柔佛在邦项之后,陆船约四五日可到。……本柔佛旧都”。此处的旧柔佛即指新加坡。
由上可见,在中国古籍中,几乎每个朝代均有对新加坡地区的记载,这表明新加坡位置之重要,是东西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
三 古城“淡马锡”
据新加坡出土的一块1201年的石碑铭文记载,在当时的新加坡地区,存在一个叫“淡马锡”的古国。据称淡马锡建于公元8世纪,建国后归属印尼室利佛逝国。在中国元朝旅行家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已经有“单马锡”的记载,“门以单马锡番西山相交若龙牙,门中有水道以间之”, “近年以七十余艘来侵单马锡”。1365年的《爪哇史颂》将新加坡地区称为“Tamusik”。明代永乐年间绘制的《郑和航海图》在新加坡地区标示出了“淡马锡”。一般认为“淡马锡”就是新加坡的古名,但是也有人认为此名是指马来西亚的柔佛,或者兼指新加坡和柔佛。由于资料有限,目前对“淡马锡”的详细情况知之甚少。
四 “狮城”
“狮城”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马来纪年》记载,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子圣尼罗尤多摩喜欢外出打猎。一天,王子在打猎途中发现了“淡马锡”这个海岛。他在海岛上看到一只野兽疾驰而过。这只野兽体型巨大、样子凶猛,是王子从未见过的。王子就问这是什么动物。有人告诉王子这动物是狮子。王子认为看到狮子是个吉兆(这大概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狮子在中国被当作祥瑞之兽),于是决定在岛上居住。
后来,这位王子在这里建立了王国,即信诃补罗王国。在梵文中,“信诃”是“狮子”的意思,“补罗”是“城市”的意思,“信诃补罗”就是“狮城”,这就是新加坡的由来,也是今天新加坡国徽上会有狮子形象的原因。后人称信诃补罗王国为狮城王朝。狮城王朝共传了五世,国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盘陀阿罗(宰相)等官员。国民分贵族、商人、农民和家庭奴隶等阶层。信诃补罗王国建立在新加坡河北口岸和福康宁山之间的平原上,依山而立,处在航运的十字路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信诃补罗王国繁荣起来,吸引了大批中国、阿拉伯和东南亚地区的商人。
狮城优越的地理条件不仅给它带来了繁荣,也给它带来了灾难。13世纪末,爪哇的满者伯夷国富兵强,各地小国都要向它朝贡。信诃补罗王国不向其朝贡,满者伯夷就出兵攻打,但在信诃补罗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满者伯夷大败而归。1377年,满者伯夷派出重兵再次入侵信诃补罗,由于实力悬殊,信诃补罗最终败北。满者伯夷军队入城后,大肆抢掠,很快将狮城洗劫一空,并在新加坡河口立下了纪念碑。经过这次洗劫,繁荣的信诃补罗王国从此一蹶不振。
早在满者伯夷入侵之前,北方暹罗的素可泰王国就已对此地虎视眈眈,企图占领新加坡这个港口。正在满者伯夷大肆抢掠信诃补罗之时,暹罗派兵南下,很快打败了满者伯夷,夺取了信诃补罗的统治权。暹罗王国派出酋长管理这一地区,建立了傀儡政权。
1387年,满者伯夷出兵苏门答腊取得胜利,室利佛逝王朝灭亡。室利佛逝的拜里米苏拉王子带领部属逃到信诃补罗。在这里拜里米苏拉受到了热情款待,但不久,拜里米苏拉就发动政变,杀死了暹罗设在这里的傀儡国王,自立为信诃补罗国王。这惹恼了暹罗王国。于是在1391年,暹罗再次派兵南下,灭亡了信诃补罗王朝。
拜里米苏拉仓皇出逃,渡过柔佛海峡,逃到马六甲,并在1400~1403年,摆脱了暹罗的控制,建立起著名的马六甲王国。马六甲地理位置优越,是各国商船的必经之地,因此建国后迅速发展成为囊括马来半岛大部分地区的新兴的国际性港口。此时的新加坡地区也成了马六甲王国的属地,但是始终没有再发展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