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昭示着历史的未来走向,明确了“四个伟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方向决定成败。推进“四个伟大”,把握方向之舵,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八大期盼”。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主张。2012年11月15日,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017年7月26日,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宣布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并立即开始实行。”“改良工人和下级官兵的待遇,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救济灾民难民等等。”“实行民生主义,废除苛捐杂税,减租减息,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发展农工商业,改良人民生活。”“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实现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在21世纪之初,江泽民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会更加拥护我们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充满信心地投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就能够日益巩固。”“对中国来说,中心任务还是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胡锦涛指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团结带领群众不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民众“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词汇、关心的话题。他指出:“我们的工作和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期盼为念,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

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这种性质和宗旨,决定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是我们党的重要规定。党章明确规定:“各项工作都要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物质基础。”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发展是美好生活之基,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内涵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其要义是: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根本是发展,没有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这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五大范畴,体现着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坚持新发展理念,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发展,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为谁发展,决定发展的目的方向,是发展的首要问题。为人民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首要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的目的是造福人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牢把人民放在心中,把人民放在发展的最高位置,一心一意地为人民谋划发展,推进发展。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通过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扣准人民的需求脉搏,坚决杜绝各种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靠谁发展,决定发展的动力,是发展的根本问题。依靠人民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动力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依靠人民发展,必须真正懂得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依靠人民推动发展的自觉性。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参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舞台和环境。必须千方百计使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受益,增强获得感,进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发展局面。必须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发展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发展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谁享有发展成果,影响发展的目的和过程,是发展的实质问题。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关键内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落脚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体现,体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民共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走渐进共享之路。必须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使人民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发展成果。必须帮助解决好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当前,我国有1800万左右的城镇低保人口,对他们而言,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制度来保障基本生活;对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要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增强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对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要让他们逐步公平享受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对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其他常住人口,要让他们有适宜的居住条件;对90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让他们有一门专业技能,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要搞好脱贫攻坚,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实现共同富裕。

三、实现人民群众“八大期盼”

“八大期盼”,即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各方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次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群众“八大期盼”。

“八大期盼”,是人民群众心底的声音,是党的宗旨的指向,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应有体现,是推进“四个伟大”的具体指向。党的十九大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立足实际,遵循规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扬钉钉子精神,持续发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件件事情办到底,使每个期盼成真,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实现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期盼。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之基。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要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搞好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提高人才选拔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人民群众更稳定的工作期盼。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精准发力,实现更多更好的就业。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准备好应对可能出现的结构性失业预案,更好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增强就业人员技能,提高农民工和其他各类再就业人员转岗就业能力。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高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为劳动者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要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形成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努力创造就业岗位,尽力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引导和鼓励他们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对化解产能过剩导致的部分职工下岗失业,应做好社会政策托底工作,保障基本生活,同时谋划在先,加强技能培训,促进转岗就业。

实现人民群众更满意的收入期盼。收入是生活的基础。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实现人民群众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期盼。社会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阀”。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让广大残疾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实现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期盼。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实现人民群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期盼。住房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要充分考虑房地产市场特点,深入研究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和基础性制度安排,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要完善一揽子政策组合,引导投资行为,合理引导预期,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要调整和优化中长期供给体系,实现房地产市场动态均衡。要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的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防止福利陷阱的关系,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同时,对一部分群众由于劳动技能不适应、就业不充分、收入水平低等原因而面临的住房困难,政府必须“补好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

实现人民群众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要‘两座山’: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推进绿色发展,实施碧水蓝天工程,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实现人民群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党的十九大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科学精神,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品质量,繁荣影视、戏剧、曲艺、绘画、诗歌、音乐等文化,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抵制低俗现象,弘扬科学精神,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