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套穴(1)
- 普仁明堂示扶正:贺氏针灸理论精华及临床实录
- 贺喜
- 5839字
- 2018-05-30 09:32:43
多年来,我们在认真学习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实践中,总结归纳临床中的成功病例,并根据临床中的千变万化,得出了扶正是治疗一切疾病的基础,在总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中相应地总结出了针对性的治疗套穴。这些套穴经过临床的反复验证,证实了它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灵活性。在与众多同仁广泛的交流中,对这些套穴产生了许多共同认识。为了方便记忆、交流与传播,对这些套穴的命名采用直观形象、通俗的语言,如“小扶正”“头8”等,就像“汤头歌”一样简洁明了,同时还掌握了与套穴相对应的病证,这对贺氏针灸三通法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小扶正头
以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组合的扶正穴方称为“小扶正”,旨在疏肝、健脾、理气。主要治疗邪实正不虚的病证。这套穴位就像“六味地黄丸”一样配伍严谨、合理、有效,缺一不可。
曲池、合谷属手阳明大肠经,阳明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曲池穴属于大肠经之合穴,能通上达下,通里达表。《针灸甲乙经》曰:“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胸中满,耳前痛,齿痛,目赤痛,颈肿,寒热,渴饮辄汗出,不饮则皮干热,曲池主之。”“肩,肘中痛,难屈伸,手不可举,腕重急,曲池主之。”《针灸大成》曰:“主绕踝风,手臂红肿,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遂,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风瘾疹,喉痹不能言,胸中烦满,臂膊疼痛,筋缓捉物不得,挽弓不开,屈伸难,风痹,肘细无力,伤寒余热不尽,皮肤干燥,瘈疭癫疾……”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能升清降浊、宣通气血。《针灸大成》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四总穴歌》曰:“面口合谷收。”
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原穴,原穴含本原、真原之意,调控肝经的总体气血,可疏肝、柔肝、潜阳。与曲池相配更加强了清热疏肝之功能。合谷和太冲相配伍称为“四关”穴。两穴均为原穴,借助三焦之道运行原气于脏腑。可祛风解表,宽胸理气,平肝熄风,活血化瘀,通降肠胃,疏肝利胆解郁,补气益血,二穴上下配伍,气血同调,阴阳同调,脏腑同调。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下合穴,属合土穴。主治胃之腑病、经病,气化病,是强壮要穴。《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腹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三里主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输穴,又是足三阴经之交会穴。《针灸大成》曰:“主脾胃虚弱,心腹肠鸣,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内廉痛,小便不利,阴茎痛,足萎不能行,疝气,小便遗,胆虚,食后吐水,梦遗失精,霍乱,手足厥冷。”《针灸甲乙经》曰:“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足三里以升阳益气为主,三阴交以滋阴健脾为要,两穴相伍,一脾一胃,一升一降,阴阳相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健脾和胃,益气生血。
四神聪、本神、攒竹这套组穴共8个穴位,可清利头目,醒脑熄风,称为“头8”。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在督脉和膀胱经的循行线上,二经均入络于脑,故具有良好的清利头目、镇惊安神、醒脑开窍之用。攒竹穴归足太阳膀胱经,可祛风泻热,理气,明目。本神穴归足少阳胆经,为足少阳和阳维脉交会之穴。可清泻肝胆,熄风定惊,可调理肝阴虚,肝阳上亢。
“头8”在使用中通常与“小扶正”“大扶正”“完全大扶正”“18好”“18通”配合使用。在降压套穴、偏瘫套穴中包含了“头8”,“头8”必须使用。
第二节 大扶正脐
为了加强对后天之本的补养,在小扶正的基础上加中脘、天枢、气海,这四穴组合称为“脐4”,在疏肝理气健脾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调血生血功能,使扶正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大。
中脘、气海同为任脉输穴,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任脉、小肠经、三焦经、胃经之交会穴,可和胃降逆,健脾利湿。《针灸甲乙经》曰:“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小肠有热,溺赤黄,中脘主之。”
气海穴是本经脉气所发,大气所归之所。可升阳补气,益肾固精,温下焦、祛寒湿、和营血。《医宗金鉴》曰:“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膨胀,胁痛,诸虚癥瘕。”
天枢穴为胃经输穴,大肠之募穴,可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扶土化湿。《针灸甲乙经》曰:“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女子胞中痛,月水不以时休止,天枢主之。”《针灸大成》卷六曰:“主奔豚,泄泻,肠疝,赤白痢,水利不止,食不下,水肿胀腹肠鸣,上气冲胸,不能久立,久积冷气,绕脐切痛,时上冲心,烦满呕吐,霍乱,冬月感寒泄利,疟寒热狂言,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妇人女子癥瘕,血结成块,漏下赤白,月事不时。”
以上诸穴相配可促使脾胃气血生化,调气和中,以血生气,以气行血,调动气血。此套穴位的临床运用多配合灸法,艾灸的温热效应,可以使脾胃气血得到更好的调补。
“小扶正”加上“脐4”称为“大扶正”。这两套穴位配合,增加了调血生血功能,使扶正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大。大扶正在临床中使用非常广泛,适用于一切虚证和寒证,是扶正祛邪的重要基础针方。
第三节 肾8灸 完全大扶正
人体的正气主要来源于后天之本和先天之精。“小扶正”“大扶正”主要是对于后天之本进行调补。根据中医治病的整体性,要扶助人体正气,必须从整体出发,除了后天之本,培补先天之本是非常重要的。培补先天,主要是针对肾脏进行培补。
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中空穴,简称为“肾8”。此套穴位对于肾的培补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均归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与肾相表里,加上灸法,对肾的温补作用益彰。
肾俞穴为肾脏经气输注之所,有补肾阴、补肾阳、促气化、利水湿之功,以调整肾脏精气为主。《针灸大成》曰:“肾俞穴主虚劳羸瘦,耳聋肾虚,水脏久冷,心腹䐜满胀急,两胁满引小腹急痛,胀热,小便淋,目视䀮䀮,少气,溺血,小便浊,出精梦泄,肾中风,踞坐而腰痛,消渴,五劳七伤,虚惫,脚膝拘急,腰寒如冰,头重身热,振栗,食多羸瘦,面黄黑,肠鸣,膝中四肢淫泺……”
气海俞内应任脉的气海穴,是人体原气输注之所,亦为多气多血之穴,可理气活血,疏通经脉。《太平圣恵方》曰:“理腰痛,痔痛。”
中空穴为经外奇穴,亦有温肾强腰之功效。
在“大扶正”的基础上,加上“肾8”,称为“完全大扶正”。这套穴旨在对后天之本和先天之精的同时调补,“完全大扶正”在临床上适用于各种虚证、寒证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治疗均是以此套穴变化而来。
第四节 透穴
在针灸临床中,经常使用透穴来治疗一些疑难病证。透穴可以一针透2~3个穴位,与分别针刺单独的穴位相比,透穴的使用极大地加强了对穴位的刺激量,使针感更容易扩散、传导,更利于催气导气,起到分别刺2~3个穴位不能起到的作用。透穴可以沟通穴与穴、经与经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调阴阳之间的平衡。
一、内透
在针灸临床中,经常使用透穴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有些透穴针对一些特殊病证有着特殊的疗效,贺氏针灸三通法在临床中经常使用的透穴有很多,使用最多的是内关透郄门,即用三寸针透刺内关、间使、郄门三穴,简称“内透”。临床主要治疗各种心脏疾病,如心气虚、心血虚、心血瘀阻,还有常见的胸闷气短、前后心痛等。
内关穴有两种刺法,直刺治胃,斜刺治心,是治疗一切心脏疾患的常备穴,也是贺氏针灸三通法调理心脏的杀手锏。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交于阴维脉,别于上焦,可以通气,主治气道壅塞,血滞不行,可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并可镇静止痛。《针灸甲乙经》曰:“面赤皮热,热病汗不出,中风热,目赤黄,肘挛腋肿,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百症赋》曰:“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标幽赋》曰:“胸满腹痛刺内关。”
间使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内关和间使均可治疗心痛、心悸、胸闷等问题。《针灸甲乙经》曰:“卒心中痛,瘈疭互相引,肘内廉痛,心敖敖然,间使主之。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热病烦心善呕,胸中澹澹,善动而热,间使主之。”
郄门穴为手厥阴心包经郄穴,有很强的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针灸甲乙经》曰:“心痛,衄哕呕血,惊恐畏人,神气不足,郄门主之。”
一针贯三穴,调节了对穴位的刺激量,使针感更容易扩散、传导,更利于催气、导气,起到分别刺三穴不能起到的作用。内透在临床中一般采用左侧穴位,病情严重者采取双侧内透。
二、丘透
除了“内透”外,再有用得比较多的就是丘墟透照海,简称“丘透”,可以治疗一切肝胆疾病。
其中丘墟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原穴,主治胸胁支满,目赤肿痛等。《针灸甲乙经》曰:“胸满善太息,胸中膨膨然,丘墟主之。”“大疝腹坚,丘墟主之。”“目视不明,振寒,目翳,瞳子不见,腰两胁痛,脚酸转筋,丘墟主之。”
照海穴归足少阴肾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跷脉,本穴可清热利湿,调肝肾阴虚。《玉龙赋》曰:“合照海能医腹疾之块。”
丘墟透照海,一针贯两穴,沟通阴阳,充分激发胆经和肾经经气,不但可以治疗胸胁病,还可治疗一切肝胆实质性病变。
三、丝透
丝竹空透率谷,简称“丝透”,主要用于治疗偏头痛。
丝竹空穴属手少阳三焦经,脉气为足少阳所发,可散风止痛,清头明目。《针灸甲乙经》曰:“反目憎风,刺丝竹空主之。”“眩,头痛,刺丝竹空主之。”
率谷穴属足少阳胆经,为交会穴之一,也是足太阳、少阳之会。清脑熄风之力较强,是治疗偏头痛的要穴。《玉龙歌》曰:“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丝竹空透率谷有效沟通头侧面三焦经和胆经的深层关系,加大了对两穴的刺激量,可疏泄壅滞、通调气血,更快缓解偏头痛或两侧头痛。
四、地透
地仓透颊车,简称“地透”,主要用于治疗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等。
地仓和颊车属足阳明胃经,胃经“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可见面瘫所病之处正是胃经所经过之处,地仓、颊车等阳明经腧穴,可祛风通络、清热治僻。地仓穴是足阳明、阳跷脉、任脉之交会穴,可祛风通络,善治口㖞,流涎,眼睑动,面肌痉挛,颜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针灸甲乙经》曰:“口缓不收,不能言语,手足痿躄不能行,地仓主之。”
颊车更具有通络开关之功,可治疗风中经脉之口眼㖞斜及齿痛颊肿、口噤不开等症。《针灸大成》卷六曰:“主中风牙关不开,口噤不语,失音、牙车疼痛、颔颊肿,牙不可嚼物,颈强不得回顾、口眼㖞。”
“地透”是治面部疾患的重要的针刺手法,能调和气血,疏风通络。
五、蠡透
蠡沟透中都,简称“蠡透”,主要治疗输尿管结石。
蠡沟、中都穴均属足厥阴肝经。其中蠡沟为肝经络穴,可清肝胆经之湿热,通利下焦,治疗小便不利,并可缓和小腹胀痛,腰背拘急等症状。《针灸甲乙经》曰:“阴跳腰痛,实则挺长,寒热,挛,阴暴痛,遗溺,偏大,虚则暴痒,气逆,肿睾,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状,数噫,恐悸,气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热,如有息肉状,如著欲出,背挛不可俯仰,蠡沟主之。”
中都又名“中郄”,是足厥阴肝经之郄穴,可疏肝理气,治疗小腹痛。《针灸甲乙经》曰:“崩中腹上下痛,中郄主之。”输尿管结石最突岀的症状就是小腹痛。
第五节 18好 痛10
在贺氏针灸三通法的临床中治疗了许多妇科、男科、泌尿系统病变,从中也取得了很多临床宝贵经验。在“大扶正”的基础上加上四满、水道,专门治疗各种妇科、男科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
四满穴归属足少阴肾经,为冲脉、足少阴之会。可调动冲脉与肾经气血,通利下焦。《针灸大成》曰:“主积聚,疝瘕,肠澼,大肠有水,脐下切痛,振寒,目内眦赤痛,妇人月水不调,恶血㽲痛,奔豚上下,无子。”《针灸甲乙经》曰:“脐下积聚疝瘕,胞中有血,四满主之。”“振寒大腹石水,四满主之。”
水道穴属足阳明胃经,穴居下焦,可活血理气,清下焦之湿热,利水消肿。《针灸甲乙经》曰:“三焦约,大小便不通,水道主之。”“小腹胀满,痛引阴中,月水至则腰脊痛,胞中瘕,子门有寒,引髌髀,水道主之。”
诸穴相伍可调和冲、任、胃、肾四经,能调气和中,以血生气,以气行血,补泻双向调节,使四经正常运行。“大扶正”加上四满、水道,共18个穴位,简称“18好”。
在治疗妇科,男科疾患时,还有一组套穴与大扶正配合使用,这就是肾俞和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简称八髎)。这组穴主要治疗痛经和不孕,简称“痛10”。肾俞、八髎均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与膀胱相表里,妇科、男科疾患又与肾有密切关系。肾俞为肾脏经气于腰部输注之所,肾失濡养也会导致冲任失固,月经不调。八髎能够疏导膀胱精气而消瘀解滞,调经止带,擅长治疗妇科及二阴病变,包括月经不调、子宫病变、男女不孕、带下等症。此五穴十针再施以灸法,可使益肾调经之用更为彰显。《针灸甲乙经》卷十二曰:“女子绝子,阴挺出,不禁白沥,上髎主之。”《针灸大成》卷六曰:次髎“主小便赤淋,腰痛不得转摇,急引阴器痛不可忍,腰以下至足不仁,背腠寒,小便赤,心下坚胀,疝气下坠,足清气痛,肠鸣注泻,偏风,妇人赤白带下”。《针灸大成》卷六曰:中髎“主大小便不利,腹胀下利,五劳七伤六极,大便难,小便淋沥,飧泄,妇人绝子带下,月事不调”。《百症赋》曰:“湿寒、湿热下髎定。”
以上“18好”和“痛10”两组套穴,综合使用效果更明显。针对临床中的复杂变化,辨证施治,治疗范围广泛,既能治疗痛经,也能治疗不孕、性功能障碍等疾病,如妇科常见的盆腔炎、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积液、多囊卵巢、输卵管堵塞等妇科疾病,同时还能治疗男科的阳痿、早泄、精子问题、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等。对于各种淋证、尿崩、闭经、痛经、崩漏等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古人言“调经重在暖胞宫”,所以“18好”“痛10”的运用,必须有灸法或火针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疗效。
另外,“痛10”对治疗腰骶疼痛、肠梗阻等症也有非常好的疗效。
第六节 18通
“大扶正”加上巨虚、下巨虚,简称“18通”,专门治疗各种大便问题,如泄泻、便干、便秘等。上巨虚、下巨虚穴引经入大小肠,为大小肠合穴,能引经直达病所,主调大小肠之血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针灸甲乙经》曰:“大肠有热,肠鸣腹痛,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
利用穴位双向调节的特性,调节胃肠功能,既调泄泻又调便秘,加上艾灸的温热之功,扶正的同时,可通便又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