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美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高潮和推动力

北美地区公民社会的历史比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要久远得多,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成熟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这里有一个比较可靠的参考性数字:1950年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仅有大约5万个。见[美]贝希·布查尔特·艾德勒、大卫·艾维特、英格里德·米特梅尔著:《通行规则:美国慈善法指南》(2007年第二版),金锦萍、朱卫国、周虹译,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通过查阅美国总统文献库可以发现,美国总统第一次在公开演讲中使用“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概念是在1945年9月6日。Harry S.Truman,“Special Messagetothe Congress Presentinga 21-Point Program for the Reconversion Period”,September6,1945.The American Presidency Project[online],Santa Barbara,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hosted),Gerhard Peters(database),http://www.presidency.ucsb.edu/,2013年1月2日。另:据对以上文献库检索结果,从1789年到2013年期间,历任美国总统在公开演讲中总共提及“非营利组织”(nonprofit)459次。值得注意的是,“非营利组织”一词在1945年之前无人使用,而在从1983年元旦到2013年元旦这30年间,美国总统就在公开演讲中提及该词354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很能说明问题的现象。检索时间:2013年1月2日。就拿联邦免税组织来说,免税组织的初始概念源于《1894年税费法》(Tariff Act of 1894),在经历了长达75年之久的演变后,《1969年税收改革法》(Tax Reform Act of 1969)才催生出有关私立基金会的规定,由此确立了今日的美国联邦免税系统的完整法律框架。从那以后,大批非营利组织,特别是公益慈善类组织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纵观美国历史,可以发现美国公民社会的组织经历过四次相对集中的高峰期,或者说出现过四次建设高潮。它们的发生都有其经济、社会、政治、国际环境乃至科学技术方面的大背景,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民众观念的演进以及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

第一次高潮发生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的重建时期,即1870年前后。在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和建设铁路的热潮中,涌现出一大批工会组织、专业团体和行业协会,这一时期成立的代表性组织包括美国化工理事会(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1872)、美国银行家协会(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1875)、全国步枪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 1871),以及由主要宗教组织发起的一批公共慈善机构等。

第二次高潮发生在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20年代,这既是美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美国公民社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举例来说,全国最大的公路货运行业工会——货车司机工会(Teamsters, 1903)、最大的商会——美国商会(U.S.Chamber of Commerce,1912)、最重要的工业厂商联合会——全国制造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1895)、最早的全国性民权组织——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olored People,1909)、最早的一批私立公益慈善基金会、Leonard Porter Ayres,Seven Great Foundations,withanewintroductionby David C. Hammack,Philanthropy Classics Access Project,Hauser Center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 John F.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Cambridge,Massachusetts,2007.历史最悠久的国际事务研究机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1910)、最大的非宗教类民间灾难救助团体——美国红十字会(American Red Cross,1881)、最早的全国性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塞拉俱乐部(Sierra Club,1892)等,都出现在这个时期。还必须看到,《1894年税费法》(Tariff Act of 1894)首次给予公益慈善组织免除联邦所得税的待遇,《1917年税收法》(Revenue Act of 1917)首次规定纳税人的慈善性捐赠可以抵扣税款,这两部联邦法律的相关规定都有效地鼓励了民间公益的发展,为日后美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巨大进步奠定了基础。Charityand Taxation,“Sweetened Charity:The Ideathat the Stateshould Subsidize Givingto Good Causesis Resilient,butnoteasily Justified”,The Economist,June9,2012 printedition,London and New York,availableat: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56570,2015年8月19日。该文提到美国财政部估计2012年度联邦政府对公益慈善捐赠的免税、减税等优惠总额为3960亿美元,而到2014年税务方面的优惠总额将达到5160亿美元。

第三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的60—70年代,伴随着民权运动和反对越南战争的抗议浪潮,这个时期诞生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巨大,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各种社团的数量急剧上升。公众更加关注政治与社会议题,环境保护团体、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主张和宣传各种公共政策的社团、形形色色的私立慈善基金会和智库机构大量涌现出来。Marcella Ridlen Ray,The Changingand Unchanging Faces of U.S.Civil Society,New Brunswick,New Jersey,2002,pp.35-36.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包括环境保护基金会(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1967,该会在中国的名称为“美国环保协会”)、全国妇女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1966)、 “共同事业”组织(Common Cause, 1970)、支持或反对堕胎的全国性组织美国堕胎权利联盟(NARALProChoice America,1969)和生命权利全国委员会(National Rightto Life Committee,1968),以及美国乐施会(Oxfam America,1970)等一批从事海内外灾害救助及对外发展援助的组织。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的30多年里。在这一时期,美国非营利组织无论是数量、收入(revenue)还是介入的领域、所提供服务的范围,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与前三次高潮相比,本次高潮的独特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受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二是冷战结束后涉足国际事务领域的非营利组织快速增加。1997—2007年,非营利机构的收入每年增长4%,而同期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为3%。Lester M.Salamon,ed.,The State of Nonprofit America,Second Edition,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2,p.45.1999—2009年,联邦免税组织的总量上升了35.1%,从120.257万个增加到158.111万个。National Center for Charitable Statistics,“Number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1999-2009”,availableat:http://nccsdataweb.urban.org/Pub Apps/profile1.php, 2012年12月29日。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高潮期间各种第501(c)(3)条款组织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从1991年到2010年这20年间,获得联邦税务局免税待遇的公共慈善组织和私立基金会的总数从51.6万个猛增到128万个。U.S.Internal Revenue Service,2010Databook,Table25,Tax-Exempt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Entities,Fiscal Years1991-2010(Expanded),availableat:http://www.irs.gov/file_source/pub/irs-soi/10db25eoe.xls,2013年3月28日。同期慈善捐赠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7%上升到2.0%,其中2000年和2005年还创出了2.3%的历史新高;若使用现在的美元标准衡量全国的总捐赠价值,同期的捐赠额从不足1000亿美元攀升到3000亿美元。Giving USAFoundation,Giving USA2011:The Annual Reporton Philanthropy for the Year2010,Executive Summary,pp.16-18.这一时期出现的典型非营利组织包括正式成立于1990年、目前拥有全美最大志愿服务组织网的“光点服务基金会”(Points of Light Foundation)“光点服务基金会”(Points of Light Foundation)的源头可以上溯到1987年在纽约成立的社区服务机构。1990年,“光点服务基金会”正式注册为非营利志愿服务组织,经过多次与其他机构的合并和自身重组之后,现在该机构所属的“帮手网络”(Handson Network)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志愿服务网络组织,在全美和其他十多个国家设立了250个志愿行动中心,可以动员260万名志愿者,每年提供的各种志愿服务累计多达2510万小时,服务价值5.79亿美元。这家机构的事业和重大活动受到美国总统老布什、小布什、克林顿和奥巴马的关注与支持。更多详情可见其官方网站http://www.handsonnetwork.org/,2015年8月18日。、“为美国而教”组织(Teach For America,1989)“为美国而教”组织(Teach For America,TFA)创建于1989年,总部位于纽约市,它旨在消除由收入差距造成的教育质量差距,主要做法是招收大学毕业生和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到师资较差的公立学校任教两年。迄今已经有约5万人参与该组织的服务。更多详情可见其官方网站http://teachforamerica.org/。和“养育美国”组织(Nourishing USA,2008)等。“养育美国”组织(Nourishing USA)是全国性的食品救济机构,创建于2008年,其组织网络遍布美国和波多黎各,总部设在首都华盛顿,更多详情可见其官方网站http://nourishingusa.org/,2015年8月19日。

上述四次高潮的形成完全是时代和美国经济社会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表(表1-2)是对这些相关要素的大致归纳。本表采用的一些材料参考了若干有关美国历史的著作,其中包括 [美]加里·纳什等编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上、下卷,第6版),刘德斌主译,刘德斌、任东波审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的六卷本《美国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人口统计数据来自美国联邦政府人口普查局,包括:Table1.Populationand Area:1790to2000,Table2.Populationand Area:1960to2004,U.S.Census Bureau,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06;U.S.Census Bureau,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Chang:2000 to2010,Census Briefs,March 2011(C2010BR-01)。关于用美元符号$标识的名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Nominal GDP percapital)和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Real GDP percapital),数据来源是一批英美著名大学(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和牛津大学)教授领导的 “值得衡量的数据”(MEASURINGWORTH)学术群官方网站。详见Louis D.Johnston and Samuel H. Williamson,What Wasthe U.S.GDPThen?Measuring Worth,2015,http://measuringworth.com/m/datasets/usgdp/,2015年8月20日。

表1-2 美国历史上四次公民社会组织的组建高潮及背景

虽然美国非营利部门的发展是多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但还是应当指出若干推动非营利部门快速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长期追踪和研究公民社会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M.Salamon)在他主编的《美国非营利部门状况》(2012年第2版)一书中指出,在过去30年里,促使美国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最重要因素(Impulse)有四个,它们是:志愿者精神(Voluntarism)、专业化(Professionalism)、公众参与(Civil Activism)和商业化(Commercialism)。他强调,在这些因素中,商业化是明显占据上风的最大趋势,它使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得以更好地利用社会对非营利性服务需求的增长,扩大收费范围,进行商业化投资,与工商企业结成伙伴关系,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方法,在利用政府资助项目时更多考虑用户,重组自己的机构,在慈善性筹资活动中使用成熟的市场营销和资金管理技巧,利用市场化机制和资源促进本组织的事业。因此,在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后,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与我们父辈时代的非营利组织已经大为不同了。Lester M.Salamon,“The Resilient Sector:The Future of Nonprofit America”,in Lester M. Salamoned.,The State of Nonprofit America,Second Edition,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2,pp.1-86.

在笔者看来,过去30年间促进美国非营利部门高速成长的显著因素还有两个,而且它们的重要性无论如何也不亚于萨拉蒙教授所指出的因素,那就是信息技术革命和国际化。信息技术革命的一系列成果,从个人电脑到互联网络,从智能手机到社交媒体,使非营利部门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沟通能力、信息加工与利用能力和管理手段;国际化既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本轮经济全球化改变非营利部门的直接后果,也使得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开放国度的公民社会组织不可避免地要更多地跨越国界,拥抱世界,深度介入国际事务,提供国际公共物品(Public Goods)。这种国际化一方面有效地增强了美国的软实力,另一方面也使非营利组织的国内和国际界限日趋模糊,对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和国际惯例形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