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本书对20世纪最后20年的小说创作进行了全面剖析与深入考察。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社会文化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创作观念,进而投射到他们的作品中。考察这一个时期的小说创作,可以深化我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把握变革时代人们心灵的真实脉动;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发现目前小说创作存在的局限,以便我们更深层地思考小说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等问题。

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和第七章分别是引论和结语部分,其余是主体部分。其中,第二、第三章着重论述20世纪80年代小说的创作情况。第四、第五、第六章集中探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写作的诸多困境。

第一章引论部分,对小说创作及其理论研究状况予以大致梳理,透视小说创作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回顾20世纪小说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国作家在两个阶段表现出对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探索的巨大热情,这两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初期,以梁启超、林纾、吴趼人为代表的一代作家创作了大量带有鲜明过渡色彩的现代小说,促进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而真正的中国小说现代形态则开始于“五四”前后。“五四”时期,以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冰心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家,在西方小说理论的启发下,开始了对旧式小说的彻底背离和小说形式的进一步探索,中国小说在结构形态、叙事模式、文体观念等方面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作家的形式感、文体意识空前高涨,并尝试将主体意识渗透在小说创作中,开辟了小说创作的崭新道路。80年代中期,伴随着西方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涌入,中国作家再次表现出对小说观念、文体形式的探索兴趣,他们以反叛者的姿态和否定精神,挑战传统的美学原则和小说艺术规范,从而促进了审美意识、审美趣味、艺术观念的变革。当然,这次小说艺术嬗变的内在机制不仅仅是西方现代、后现代小说的刺激和诱导,更在于中国社会、文化转型引起的知识分子对现实、对自身生存的心灵表达欲望。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第三章,此部分侧重剖析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创作成就,重点关注这一阶段小说观念和小说美学观念的变化。在第二章“20世纪80年代小说创作观念的革新”中,首先对文学叙事中“真实”和“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做简要阐述。在现实主义文学“真实性”原则的支配下,中国作家的虚构意识相对淡薄,小说的虚构观念一直得不到充分重视。在小说创作中,“虚构”与“真实”呈现为二元对立的悖论关系:不真实的被看作虚构的,真实的则不是虚构的。小说由虚构抵达真实的美学特征并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其次,明确虚构是小说艺术的本质特征。从强调小说的反映功能到注重小说的虚构品性,是20世纪现代小说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当代小说艺术凸显三大特征:虚构、叙事、真实的生命创造,其中以先锋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为最突出。先锋作家的虚构观念建立在对文学叙事“真实性”的重新体认上,强调心理感受的真实,轻视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先锋小说对虚构的张扬,带来了小说叙事的新面貌。“新历史小说”受“新历史主义”的影响,游走于虚构与历史之间,其目的不在于建构历史的“宏大叙事”,而在于重新审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突出对历史的“虚构”和“想象”,以小说的形式虚构充满偶然性的世界,关注历史间隙下个体命运的无常状态。第三章“20世纪80年代小说美学形式的探索”,探讨“小说如何写”的问题,即小说的形式演变,着重从“故事”、“叙述视角”、“结构形态”等四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形式变革的文化意义和内涵,即在技术分析的基础上,兼顾到形式变革的文化立场、情感指向和价值判断等因素。

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第六章,结合小说美学观念集中考察20世纪90年代小说写作的诸多困境。90年代思想文化的多元和价值体系的混乱是有目共睹的,文学生态环境的复杂多变直接影响到作家们的写作姿态和审美诉求,小说在题材选择、艺术探索、美学倾向和文化精神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上呈现出一种以个体经验为中心的书写倾向。邱华栋的自我书写、城市作家的物化写作、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均属个体经验的不同表现形式。本书选择上述三种颇具代表性的小说写作,分别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文本的局限。

第四章主要分析以邱华栋小说为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自我书写的困境。在邱华栋的小说叙事话语中,自我书写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存在。它体现了作家主体性的确立和对集体话语的颠覆。但是,邱华栋对自我书写存在着理解和操作上的误区。本章从情节、人物、语言、思想等层面入手,探讨其创作的不足之处,指出热衷于自我书写,放弃对小说艺术品性的探索,进而偏离小说美学规范,是邱华栋小说创作出现困境的主要原因。第五章以90年代城市小说为考察对象,揭示城市写作的叙事危机。由于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和清晰的创新意识,城市作家往往沉迷于物化现实的表象式模仿中不能自拔,最终导致创作的僵化与重复。第六章则对近年来盛极一时的女性文学的“身体写作”予以深刻批判。在90年代的中国文坛,“身体写作”是个颇具争议性的概念,它来源于法国女性主义诗学理论。从王安忆到林白、陈染、徐小斌、海男等,90年代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呈异军突起之势,曾一度被认为是女性文学发展的方向。但是90年代后期卫慧、棉棉等“美女作家”的出现,标志着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出现了商业化、市场化的危机,看似激进的身体写作非但不能构成对父权制文化体系的抵抗,反倒成为父权制社会时尚性的消费读本,并进一步沦为物欲文化和消费精神合谋的产物。

第七章为结语部分,着重讨论小说创作在21世纪的走向问题。在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影响下,小说创作面临种种危机,如何创造出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精神立场的优秀作品,是当代中国作家无法逃避的现实责任。本章立足于对当下文化语境的具体分析,指出重塑作家的主体意识和虚构意识是小说创作获取新生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