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独特性

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独特性,使得其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概括来说,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优势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在国际上,北部湾经济区是连接大西南与东南亚的交通要道;第二,在国内,东临粤港澳地区,西接云贵川地区;第三,在经济上,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第四,在本区域内,存在城乡极差、产业极差、经济极差,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推动力。

一 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北部湾经济区是连接大西南与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对内而言,北部湾地区具有沿海的优势,为西南诸省市提供了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对外而言,北部湾地区具有沿边的优势,是我国面向东南亚诸国的门户重地。

我国大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深处内陆,与传统的港口城市距离遥远,出海口的稀缺成为制约云贵川发展的重要问题。北部湾出海通道距离昆明923千米,距离贵阳717千米,距离成都1374千米。北部湾作为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成为西南诸省的关注重点。近年来,来自云贵川的考察团多次到访北部湾地区,彰显了大西南力图打通西南出海通道的决心,这也成为北部湾地区发展的一大机遇。

为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通西南出海通道,北部湾地区加快了交通建设的步伐:重点建设通往云贵方向的南宁—百色—昆明、南宁—河池—贵阳的高速公路,通往云南的南昆铁路复线也在加快建设中,黔桂铁路、云桂铁路的扩能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在连接腹地的集输运配套交通网络建成之后,北部湾地区真正成为整个大西南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

背靠大西南的同时,北部湾地区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之地:在陆路上,广西与越南有着637千米长的边境线,有东兴—芒街、凭祥—同登、友谊关—友谊关、水口—驮隆、龙邦—茶岭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7个国家二类口岸,南宁与河内之间开设有国际列车;在海路上,钦州、北海、防城港距离越南海防的距离都在500千米以内。北部湾地区同东南亚的合作交流,无疑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

正是由于这一地缘优势,北部湾经济区的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外资不断增加,对外投资大幅度提升。

在对外贸易总额方面,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131469万美元,与2008年同比增长86.3%,其中,出口为461701万美元,同比增长61.8%,进口669768万美元,同比增长108%。

在外资利用方面,截至2012年6月,北部湾经济区四市累计吸引外商投资项目数为415个,实际到位外资金额为23.7亿美元,分别占全区总额的52.6%和54.1%,是广西利用外资最集中的区域。其中,2008—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以年均20.3%的速度增长,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推动力。

在对外投资方面,2008—2011年,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共获批准设立境外投资机构90个,协议投资总额45757.82万美元,投资主要针对东盟、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包括农业、服务业、房地产、化工、运输、矿业和贸易等。

可以看到,伴随着运输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北部湾经济区成为大西南的出海大通道,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南大门,这一区位优势将为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二 东临粤港澳,西接云贵川

过去我们对北部湾地区的定位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这一定位彰显了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沿海开放口岸的作用。但是,这一定位却并没有指出北部湾经济区在国内的区位优势。

从国内的地理形势来看,北部湾经济区不仅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同时也紧邻着泛珠三角这一经济发达区,是连接粤港澳与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发挥北部湾地区的区位优势,不仅应该发挥北部湾经济区对外门户的作用,也应该挖掘广西作为华南通往西南通道的作用。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原主席陆兵,曾在2014年10月13日的《广西日报》上发表题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文章陆兵:《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努力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广西日报》2004年10月13日。,文中呼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通道和华南通往西南通道的作用,加强与粤港澳的全面经济合作,借粤港澳兴桂,同时巩固发展与大西南的经济合作,促进华南经济圈与西南经济圈的对接互动,推进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同上。

泛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加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互动,能够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得到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珠三角地区也急需大西南及北部湾的矿产、人力等资源。作为连接粤港澳与云贵川的通道,北部湾经济区完全可以在发挥其通道作用的同时,得益于粤港澳与云贵川之间的经济交流,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北部湾经济区“东临粤港澳”的另一大优势在于从粤港澳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中得益。北部湾经济区不仅是我国大西南地区同东盟国家交流的通道,同时也是粤港澳地区同东盟国家交流的通道。

北部湾经济区的这一地理区位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北部湾经济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乃至政策优势、后发优势也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要将这一切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红利,在现实工作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要的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区位优势必须要转化为物流优势,必须要转化为东靠西联、通江达海、南向发展、内联外贸的实实在在的能力才行。因此,广西的交通系统与周边的省份无缝对接,与周边的国家无缝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仅要做到无缝对接,而且要做到人流物流的快速化、通关的便利化。而对于当下的广西的交通设施及出行的便利化,一是要做国际层面需要协调的工作,二是要做国内周边省区及上报国家需要协调的工作,三是要做好广西自身的交通改善工作。国际层面即需要上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做好与越南的海陆交通的对接及通关的便利。国内层面,需要做好与周边省份的交通对接,尤其是高速铁路与高速公路的对接。通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在2014年年底,南宁至深圳、南宁至广州、南宁至贵阳等地的高速铁路都建设完毕并已开通高速铁路客运系统。与此同时,南宁至北京、南宁至长沙、南宁至武汉、南宁至上海、南宁至厦门的高速铁路都已经开通运行。此外,新开工修建了柳州至肇庆、合浦至湛江的铁路;对一些既有的铁路运输线如黎塘至湛江进行了技术升级、扩能改造,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广西路段,已经于2014年年底通车。而自治区内,除了加快南宁机场的更新换代建设、西江黄金水道的通航能力建设外,主要要做好三大运输动脉的建设,即做好“一纵两横”的建设工作。所谓“一纵”指的是从北到南纵贯八桂境内的交通大动脉,即桂林—柳州—来宾—黎塘—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所谓“两横”分别是河池—柳州—桂林—贺州的桂北交通线,以及百色—南宁—玉林—贵港—梧州的桂东南交通线。

只有将上述举措落实,扎扎实实实现交通对接之后,北部湾经济区真正成为粤港澳与云贵川连接的咽喉枢纽,“借粤港澳兴桂”的战略蓝图才能真正付诸现实。

三 东盟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华南经济圈的结合部

在地缘上,北部湾经济区位于粤港澳、云贵川及东盟的中枢地带;而在经济上,北部湾经济区则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共同构成了一个经济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流在落差大的地方流速快,而在落差小的地方流速慢。资本的流动也与之相似:在发展水平不平衡的两极之间,资本的流动更加活跃,两极之间差距越大,经济活动的动力就越旺盛,我们借用统计学中的术语,用“极差”一词来表示经济极之间的差异。

经济空间可以分为静态的经济空间和动态的经济空间,我们可以根据极差的明显程度来判断这一经济空间的属性:静态的经济空间内极差较少,没有明显突出的增长极,也没有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的二元对立,在这样的经济空间内,资本的流动缺乏动力,发展速度也会相对缓慢;动态的经济空间内则存在着极差聚集的现象,有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的二元存在,而这二元之间的发展水平则存在巨大差距,在这样的经济空间内,资本的流动活跃,发展速度也会更快。

北部湾经济区所处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结合部这一经济空间,则恰好是一个动态的经济空间。在这一动态经济空间内,以广东、香港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为一极,是相对的经济高地,以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为另一极,属于待发展地区。一方面,发达极的华南经济圈有扩张资本的需求;另一方面,发展极的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有进行资本积累和技术积累的需求。二极间在北部湾经济区内源源不断激活生产要素,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不竭动力。

(一)华南经济圈的比较优势

比之相对低洼的东盟经济圈和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是相对的经济高地,其经济发展的优势是全方位的,这表现在较高的发展水平、较大的经济总量、先进的发展理念以及完善的发展体系等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表2-1来加以说明。

表2-1 2012年全国各省人均GDP排名表

续表

注: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2855。

如表2-1所示,以华南经济圈的核心省份广东省为例,2012年广东省的GDP为57067.92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仅其一省的GDP就已超过了云南(10309.8元)、贵州(6802.2亿元)、四川(23849.8亿元)、广西(13031.04亿元)四省的总和,可见其在经济总量上拥有着巨大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2012年广东的人均GDP为54324.53元,大大超过云南(22262.58元)、贵州(19608.53元)、四川(29627.08元)和广西(28053.91元),可见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是具有优势的。

同时,广东的经济发展也有着至少三方面的阻碍因素:

第一,矿产与能源缺乏,广东的矿产资源总量只是全国中等水平,能源等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短缺,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控制程度较低。在能源方面,广东由于能源需求巨大,而自身能源供给不足,已经多次陷入“电荒”。广东是我国最早建设核电站的省份,也是核电技术应用最广泛的省份。这种核电技术的“在场”说明了广东电能的“不在场”,广东的核电发展得越好,表明其能源的供给越不足。

第二,劳动力资源缺陷,近几年来广东一直存在着企业“用工荒”的问题。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近年来用工不足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技术工种及技术工作找不到合适的人来做,二是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中间的用工缺口在广东全省就有100万人之多,其中主要用工地比如东莞用工缺口20万人,深圳用工缺口20万人,广州用工缺口15万人,珠海用工缺口10万人。虽然连续几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都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但广东却依旧面临“史上最严重用工荒”,究其原因是广东缺少的是专业技术工人而不是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工人的短缺使得广东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

第三,政策的转变造成广东发展亟须寻找新的推动因素,过去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点,受到政策的倾斜性照顾,广东经济也借机得到飞速发展。但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广东的经济发展明显放缓,2012年广东的GDP增速只有8.2个百分点,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上广”中之“广”的地位将受到挑战,广东亟须寻找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科学技术等方面都有着优势,但在矿产、能源、劳动力、政策上则有着缺陷,亟须补足。

(二)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比较:优势、不足与需求

反观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其优势在于丰富的矿产与能源、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以及近年来的政策扶持。

第一,西南地区与东盟地区矿产丰富,能源充足。在矿产资源方面,锡、磷、钒、钛、铅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在能源资源方面,煤和天然气的储量丰富,足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除矿产外,西南地区和东盟有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仅就西南地区而言,在全国可开发水能资源中,华东、东北、华北三大区共占6.8%,中南5地区占15.5%,西北地区占9.9%,西南地区则占了67.8%,其中云贵川三省占全国的50.7%。

第二,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广西一直是我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合理利用这一优势,会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不可否认,在当前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对政策的依赖程度很大,而近年来国家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政府向来重视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尤其是21世纪以来,积极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在政策上也有很多优势。

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发展制约因素也很明显,以西南三省中经济最为发达的四川省为例,其经济发展存在着几大问题。

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10年年底,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4.7:50.7:34.6,而广东同年的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其第三产业比之广东省,要少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成为制约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其次是资金不足,四川省2011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899元,位列全国第24位。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活力与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高,才会有足够的资本在市场流通,从而促进市场的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四川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使得发展资金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

此外,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还存在着高新科技转化率低、现代企业发展经验不足等问题。

总之,产业结构不合理、资金不足、现代发展经验有限、高新技术应用不够,这几大问题是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共同存在的问题。

(三)北部湾经济区:多种极差集聚之地

由上述可见,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之间存在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而这些优势与不足又恰好是满足各自需求与供应的互补关系。比如,华南经济圈急需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并希望借助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优惠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政策优惠来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而对于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而言,无论是技术的升级换代、产业结构的改善,还是管理经验的借鉴,抑或是资本与金融的支持,等等,都将离不开强大的华南经济圈的支持。

可以预见,三大经济圈之间将会开展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经济合作。而作为三大经济圈结合部的北部湾经济区,在未来若干年将有着大量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在此聚集、转移。借助这一机遇,北部湾经济区在三大经济圈之间极差的带动下,无论是经济发展人、财、物的流动,还是资本流动,抑或是各种产品的产、供、销,等等,都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洪流,驻足北部湾,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四 极差集聚:城乡极差、产业极差、经济极差

在大区域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存在着极差集聚,这主要表现在区域内外两方面。从次区域的外部来看,整个经济区存在着二元极差,这就是华南经济圈处于资本技术人才经济等的领先地位,经济发展充满活力。而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则相对低洼,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相对不足,其中,资金、技术或是人才都显得相对不足。因此,两相比较,前者和后者之间存在着二元极差。而从北部湾经济区的内部观察,同样也存在着二元极差的情况,正是这种二元极差的存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北部湾经济区内部所存在的极差主要表现为:城乡极差、产业极差和经济极差。

(一)城乡极差

北部湾经济区内部,城乡极差的现象十分严重。

这种城乡极差首先表现在各市之间城镇化水平差别大。以南宁和钦州为例,2011年年末,南宁的城镇化率为54.6%,而钦州的城镇化率为37.5%,二者相差了17个百分点。2012年南宁城镇人口为274.55万人,钦州城镇人口为106.97万人。无论是城镇化的规模还是城镇化的水平南宁都远高于钦州。

另外,这种极差还表现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乡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上。以钦州为例,钦州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0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309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4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3.65平方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140元,恩格尔系数高达48.8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26.35平方米。可见,北部湾经济区内城市居民收入比农村高,消费结构更优化,住房面积更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远高于乡村居民生活水平。

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别说明了城乡极差的存在,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倒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城乡极差大,也可以理解为城镇化的潜力和动力大。北部湾经济区内城乡极差产生的势能将为今后广西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能量。

(二)产业极差

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市,在三次产业结构上也有着极差。以南宁和北海为例,2012年南宁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2.95:38.3:48.75,北海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8.8:46.6:36.6。在整体结构上,南宁达到了所谓“三二一”的较为理想的产业结构标准,而北海尚未达到。从细节上来说北海的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都高于南宁,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则远低于南宁。北海的产业结构与南宁相比无论在整体上还是在细节上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产业结构上的差距说明了北部湾经济区内产业极差的存在,虽然南宁自身的产业结构也有很多需要优化的地方,但作为北部湾经济区的标杆,可以为北部湾其他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同时,南宁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对整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拉动作用。

(三)经济极差

北部湾经济区内的经济极差更是明显。以南宁和防城港为例,2012年,南宁全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503.55亿元,而防城港市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457.53亿元。南宁的生产总值为防城港的5倍多,单从经济规模而言,南宁是北部湾经济区内当之无愧的“领头羊”。但是,2012年南宁的人均GDP为35138元,而防城港市的人均GDP则达到了51836元。北部湾另外两大港口城市中,北海的人均GDP为40890元,超过南宁,而钦州则低于南宁。这说明在经济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出现了分化。南宁的规模更大,但防城港等港口城市在发展水平上也有自身的优势。由此可见,北部湾经济区内有着较为复杂的经济极差,一方面是南宁依托面积和人口优势形成的经济规模极;另一方面是防城港等城市依托自身特色形成的经济密度极。虽然极差复杂,但这对于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是一件好事,因为极差越多,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越大。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北部湾经济区在地理位置上是粤港澳、大西南、东南亚的连接点,在经济地位上受三大经济圈的共同作用。北部湾经济区的空间独特性,使得城乡极差、产业极差、经济极差将成为未来北部湾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