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的时代背景

列宁认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此外,如果谈到某一国家(例如,谈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纲领),那就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1页。要研究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就必须将其还原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进行考察。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背景条件下,根据俄国的民族特点提出来的。为此,必须考察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阶段和俄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族特点。

一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

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获得了巨大发展,随着生产和资本的日益集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同时,为了获得更大利益,它们对外以传播文明为借口积极侵略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活动不仅加剧了阶级矛盾,激起了无产阶级的强烈反抗,而且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反抗意识。但是对于如何认识和对待西方国家的殖民政策和世界各民族的民族自决权问题上,国际工人运动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

(一)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最高阶段

19世纪60—7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实现,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到20世纪初,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和资本集中程度加剧,垄断组织和银行资本结合起来,形成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成了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并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统治地位,发达国家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国内的统治,加剧了政治经济矛盾,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他们用“民族自决”“民族独立”的幌子,直接侵略亚、非、拉等地区的领土,掠夺殖民地。许多国家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名义上拥有主权,维持政治独立,实际上在外交、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依附于帝国主义强国并受其控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已被列强瓜分完毕。少数帝国主义国家奴役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民族,世界民族分成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殖民地的瓜分是以列强的实力为根据的,而列强实力的对比关系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重新瓜分殖民地成为不可避免。迅速崛起的德国要求按照实力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殖民地份额,这与老牌的帝国主义英法等的利益发生了冲突。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积极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妄图通过战争来实现对世界的重新瓜分。

(二)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资本主义的扩张,唤醒了被压迫民族的民族意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入高潮。资本主义列强和当地封建专制主义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而相互联合,在加紧对殖民地进行剥削和掠夺的同时,残酷镇压各国人民的反抗。饱受剥削压迫的各民族在同上述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催生了新兴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他们成为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主力军。以无产阶级为主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他们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世界进入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掀起了民主革命,如1905—1913年间爆发的波斯、土耳其和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为了争取更多的群众,他们举起了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大旗,号召人民起来反抗殖民统治,摆脱“异民族”或“大民族”的压迫和奴役,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争取平等、自由、独立的斗争逐渐融合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帝国主义时期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的对立更加尖锐,世界各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发展,出现了以“亚洲觉醒”为代表的新一轮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它和无产阶级革命遥相呼应,成为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第二国际内部对时代问题认识分歧严重

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第二国际内部发生了巨大分化。在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和瓜分殖民地斗争、民族自决权等问题上,国际工人运动内部褒贬不一。以德国的伯恩施坦等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人虽然反对旧的资产阶级的殖民政策,但是他们支持和赞成社会主义的殖民政策。他们撰文全面论证殖民地政策的进步性,认为地球及其资源是大家共有的,殖民行为是社会进步的杠杆之一,它可以将土著居民纳入文明制度,阻止其退化,还可以增加社会财富,使社会主义更容易实现梁守德:《民族解放运动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2页。。此外,以石普林格尔、鲍威尔为代表的右派和以第二国际思想领袖自居的考茨基为代表的中派,虽然没有肯定殖民政策的“进步性”,但他们极力否定民族自决原则,要求代之以民族文化自治。甚至连第二国际的左派代表罗莎·卢森堡等人,也认为坚持民族自决原则是“老生常谈”,是“形而上学”。为了正确对待殖民地民族问题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第二国际于1896年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就殖民地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会最终通过决议一致谴责资产阶级的殖民政策,重申马克思的观点,宣布一切被压迫民族享有完全的民族自决权陈联壁:《民族自决权新议》,《民族研究》2001年第6期。。一切殖民地国家和殖民国家的工人阶级,都应当坚持国际社会主义,共同进行反对国际资本主义的斗争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下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6页。

二 沙皇俄国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

经过三百多年的武力扩张,沙皇俄国成为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帝国,统治着一百多个民族地区和国家,民族关系十分复杂。高压同化的民族政策使得沙俄的民族压迫相当严重,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民族反抗此起彼伏。受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主革命尚未完成。与资产阶级的软弱相比,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发展迅速,无产阶级革命和非俄罗斯民族的反抗斗争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迫切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来领导各族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一)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使俄罗斯成为多民族国家

沙皇俄国是以东欧平原上的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3世纪末叶,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辅罗斯国家解体之后,俄罗斯民族在莫斯科所处的东北罗斯地区建立一个面积只有1300平方千米的莫斯科公国。它同周围别的公国一样,遭受蒙古—鞑靼人的钦察汗国的统治。从14世纪起,莫斯科大公依靠替钦察汗征收贡赋的权力,打击和削弱其他公国,培植和加强本国力量,以后又利用钦察汗国衰落和内讧之际,摆脱蒙古人的统治。1547年伊凡四世(1533—1584)自称沙皇,开始对外侵略扩张赵常庆、陈联壁等:《苏联民族问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到19世纪中叶,沙俄吞并了芬兰、波罗的海沿岸、绝大部分波兰、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达维亚、高加索地区、中亚和西伯利亚等地区,由欧洲东北一隅的“弹丸小国”扩张成横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殖民帝国,统治着欧洲和亚洲的100多个非俄罗斯民族地区或国家,俄国版图从280万平方千米,扩大到2280万平方公里,约占欧洲土地的1/2和亚洲土地的1/3。沙俄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也是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

(二)沙皇俄国的高压和同化殖民政策造成了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

从总体来看,占统治地位的大俄罗斯民族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3%,非俄罗斯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7%,大多聚居在边境地区,经济、生活习惯、文化各方面与俄罗斯民族差距较大。殖民地民族在经济发达程度、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部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乌克兰、芬兰和白俄罗斯等地区经济文化水平较高;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虽然具有悠久的古老文化,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至于伏尔加河中下游东岸、西伯利亚和北高加索地区,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低下。与西方国家和殖民地之间界限区分简单明了不同,沙俄与其殖民地之间的界限极为模糊,宗主国和殖民地连为一体。以沙皇为首的地主统治阶级在其疆界内,对被征服的各民族采取种种同化措施,妄图将其纳入俄罗斯民族,实现与俄罗斯民族的一体化。他们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夺和文化同化,甚至大规模屠杀,非俄罗斯民族处境十分悲惨。沙皇“政府的政策彻头彻尾地表现出民族主义精神。当局竭力使‘统治’民族,即大俄罗斯民族享有种种特权”,“竭力把住在俄国的一切其他民族的权利削减得愈来愈小”《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5页。

在政治上,沙皇政府不断消减芬兰和波兰的“自治权”,通过任命总督实现对其统治,对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则直接纳入管辖范围,实行同俄罗斯同样的行政管理系统。为了剥夺非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地位,沙皇提出了“专制、正教和民族”三原则,建立沙皇、东正教和俄罗斯民族的绝对统治,强制实行一体化。在经济上,大肆掠夺被占领地区的土地,征收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和徭役,如水土使用税、帐幕居住税、婴儿出生税、牲畜饲养税、赶集税、走路税等,巴什基尔人甚至因为眼珠是黑的和灰的,也要纳税[苏]潘克拉托娃主编:《苏联通史》第2卷,山东大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9页。。此外,各级殖民官员、商人等也对各民族强取豪夺,牟取暴利。在文化上,沙皇政府实行愚民政策,极力阻碍和限制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限制而且有时干脆取消当地的学校、剧院和教育机关,以使群众愚昧无知”《斯大林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6页。。沙俄政府禁止非俄罗斯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强行推行“义务国语制”,强迫各非俄罗斯民族学习、使用俄语。为了彻底征服非俄罗斯民族,沙俄在摧残他们语言文化的同时,还极力设法改变其宗教信仰,强迫他们皈依东正教。政治上的高压统治,经济上的极力盘剥,文化上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强制同化政策,唆使一个民族去反对另一民族,散布民族仇恨,挑起民族冲突和民族间的相互残杀等,使得俄罗斯成了“各民族的监狱”。列宁愤怒地指出老沙皇“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页。

(三)沙皇俄国的殖民统治激起非俄罗斯民族的激烈反抗

从沙俄吞并各民族开始,各民族的反抗和斗争从未停止。19世纪30年代的乌克兰民族起义,高加索各族人民的解放战争,1863年爆发的波兰革命运动等,集中表现了非俄罗斯民族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要求和趋向。乌克兰、芬兰和高加索地区反抗沙俄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和民族解放运动斗争从未间断,并且规模越来越大;农民反抗政府横征暴敛的战争更是此起彼伏,遍及伏尔加河、顿河流域和西伯利亚地区。从总体上来讲,这些斗争基本上属于自发性的分散斗争,没有明确的斗争纲领和目标,缺乏统一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虽然削弱动摇了沙俄的统治,但终究难逃被镇压的结局。“沙皇君主制度同欧洲和亚洲的邻国相比是最反动最野蛮的国家制度”,各民族的自决权不仅“是遭受沙皇君主制度空前的民族压迫的俄国多数居民的要求”,“也是大俄罗斯居民本身的自由事业的要求,因为不根除黑帮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大俄罗斯居民就无法建立民主国家”《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1—62页。

(四)沙皇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而无产阶级发展极为迅速

进入19世纪后,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也缓慢地发展起来。在国内资产阶级和各民族掀起的此起彼伏的反抗斗争中,俄国不得不于1861年废除农奴制,此举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俄国已经成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经济上还很落后,沙皇专制制度原封未动,农奴制经济关系的残余还大量存在,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20世纪初的俄国仍然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尚未开始。与俄国相邻的国家中,奥地利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巴尔干诸国正在掀起民族独立运动,东部的波斯、土耳其和中国也酝酿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华辛芝:《列宁民族问题理论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9—50页。,这些革命运动给俄国境内备受压迫的非俄罗斯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激起了他们的反抗斗争,一些被压迫民族如波兰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阿尔明尼亚人、乌克兰人等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建立或者恢复自己的民族国家。沙皇尼古拉二世对此视而不见,一意孤行。俄国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日趋尖锐。

俄国资产阶级从一开始就同沙皇专制制度紧密交融,合为一体,同时他们的发展又受到沙皇专制制度的压制,发展缓慢,力量较小,因而不可能充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与资产阶级发展缓慢和力量相对弱小不同,俄国无产阶级虽然形成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很快就走向了联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抗日益加剧,工人阶级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运动蓬勃兴起,罢工斗争接连不断,俄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但此时的工人运动基本上处于自发阶段,缺乏统一的组织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在俄国先进工人和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中广为流行的思想是民粹主义和合法马克思主义。19世纪90年代后半期,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范围从少数先进工人扩展到广大群众中间。

1895年秋,列宁建立的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萌芽,标志着社会主义开始和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它的影响下,俄国各地区相继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工人组织,大部分都同各自的民族密切联系梁守德:《民族解放运动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页。。1901年春,俄国的工人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从经济罢工转为政治罢工和游行示威。1901年5月至12月,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内发生大饥荒,激化了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切矛盾,人民群众革命情绪高涨。5月7日彼得堡的奥布霍夫钢铁厂工人的罢工变成了工人同军警的激烈搏斗,震动了全国。在工人运动的影响下,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学生运动声势浩大,自由派资产阶级反对专制统治的运动也活跃起来。整个俄国没有一个地方不回响着抗议专制制度暴行的呼声。列宁评述当时的情况时写道:“我们正经历着一个暴风雨的时代:俄国的历史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现在的一年有时要超过平静时期的几十年。人们在给改革后时代的半个世纪作总结,在为那些将长久决定全国命运的社会政治大厦奠立基石。”《列宁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页。革命临近的征兆日益明显,俄国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个战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便动员和团结各民族人民群众,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正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解决俄国和世界面临的复杂的民族矛盾,完成无产阶级革命,列宁结合世界和俄国民族解放运动、国际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需要,继承前人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民族自决权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自决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