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艾思奇同志 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贾高建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活动,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面对前辈的英灵,我们心中充满了敬仰和怀念。

作为我们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和杰出的哲学家,艾思奇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上海出版了《大众哲学》一书。这本书在当年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它以通俗的形式介绍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的热烈欢迎,以至于一版再版,畅销不衰;一批又一批的进步青年在它的启发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除此之外,艾思奇同志还发表了《思想方法论》《哲学与生活》等其他许多有影响的著作和文章。后来艾思奇同志到了延安,更为直接地参与到党的思想理论工作中来;他在多个学校任教,并得以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密切交往,共同研究和讨论哲学问题。他这一时期的著作和文章,更加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通俗化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艾思奇同志到中央党校(包括其前身马列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哲学教研室主任和副校长,在承担了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又发表了许多新的论著。特别是他根据中央的决定,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该书概括和总结了当时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鲜明特色,突出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1961年正式出版后,在党校、干校和高等院校普遍使用,整整教育和影响了一代人。10年“文革”结束后,这部教科书又修改再版,再次成为党校、干校和高等院校的基本教材,对哲学领域的教学和科研重新走上正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入展开提供了必要基础。

缅怀艾思奇同志的一生,使我们感到特别亲切的是,他曾长期在中央党校工作,是我们的老领导、老前辈。在担任哲学教研室主任时,他带领全室同志努力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哲学教学和研究的各项任务;担任副校长后,更是殚精竭虑,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奉献才智。他重视人才,提挈后学,培养了一大批理论骨干,带出了一支优秀的队伍。艾思奇同志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楷模,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也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从1965年到今天,艾思奇同志逝世已经40多年了。在这些年间,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事件,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谓“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社会带来一场浩劫,也促使我们在痛苦中进行反思,包括哲学上的反思。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并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从而使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们终于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胜利”。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事业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反之就会遭受挫折。而另一方面,新的实践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将我们的理论在以往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向前进,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作为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我们应该以艾思奇同志为榜样,深入研究当代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应该走在前头,因为我们有着一个为老一代所培育出来的好的传统。

中央党校是我们党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也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全校的学科体系中,哲学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从党校的实际出发,认真搞好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我们一定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和嘱托,努力将已有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党的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艾思奇同志的精神永存。

(本文选自《大众哲学家——纪念艾思奇诞辰百年论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