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 骆中钊 张磊 夏晶晶等
- 1428字
- 2020-04-14 20:01:48
3.1 城镇的区域地位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镇,是根据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一定的形式组合成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态、文化上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居民点体系。它们在一定区域社会生产综合体中起着不同的经济中心的作用,所以说城镇不能脱离它们所在的区域而孤立地存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内城镇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城镇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编制城镇规划时首先要分析它所处区域的职能和作用。
3.1.1 区域对城镇的影响因素
(1)县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布局 通过对县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发展方向、生产力布局等,从而确定出城镇在县域范围内所担负的职能和作用,以此为依据制定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2)县域城镇居民点体系 由不同等级与规模、不同职能特点的城镇居民点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空间统一体,即是县域城镇居民点体系。它是县域社会生产综合体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说它反映出县域生产力分布的基本形式。各个城镇的人口规模、行政职能、经济特点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区域中作用的差别,所以应掌握县域城镇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用来指导城镇建设与开发。
(3)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指在区域地理位置的特征方面,处在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居民点的分布情况也不同,如南方平原地区比西北山区城镇居民点的分布稠密,水系发达的河网地区比干燥缺水的干旱地区城镇居民点分布较为稠密。同时,地形、水资源的限制,也直接影响城镇居民点的布局、发展规模及布局结构形式。
(4)资源分布条件 资源条件主要指矿产资源、河湖水库及地下水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农业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自然景观资源等。资源的性质、储量、分布范围等,对城镇的形成与分布、性质与规模等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风景、文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必然引起风景旅游城镇和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等。
(5)区域的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的发达程度,对一定区域城镇的分布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社会产品交换的需要,城镇总是首先在交通发达的地点形成与发展。而新的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及水运航线的开辟,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的应用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概念,使一些交通发达的城镇有更大的吸引范围,从而有可能改变城镇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布。
(6)其他因素 诸如县农业区划、综合经济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县域工农业布局、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因素均对城镇产生一定的影响。
3.1.2 城镇的区域地位分析
城镇规划是多学科、多部门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系统相关的分析,城镇所在区域的地位分析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影响因素的分析,了解县域内自然条件、资源、经济发展的相似与分异的规律性,发挥优势,真正做到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规划;当现行的行政辖区与经济区划的合理性发生矛盾,可打破现行的行政区界,在所涉及的区域范围进行相关分析。所以城镇的区域地位分析不完全在县域范围内,范围多大视对城镇影响程度大小而定。
由上看出,城镇的区域地位分析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系统性、政策性很强的特点,规划时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切忌孤立分割、偏执一端,找出城镇在区域中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本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合理地确定出城镇在区域生产综合体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为城镇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