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出生两个月后,子涵又回到了省城,加入了人才竞聘大军。那时正值一个岗位多人争的年代,毕业后分配已成为历史。当然,子涵留校任教的梦想也泡了汤。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自己联系工作。
一天,他在省权威报纸上发现一则招聘启示:齐鲁精英编辑中心聘采编二十名。于是,前往应聘。
编辑中心负责人看了他的简历后颇为欣赏,马上录用。并声称“编辑中心招了位才子”,明天交三佰元钱办理记者证后即可上岗。
“三佰元”对当时的子涵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相当于自已一个月的生活费啊!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咬牙交上这三百元。
第二天上午,在编辑中心前来应聘的有五十多人,大都是刚毕业的二十四、五岁的大学生,说来,子涵算得上是老大哥。
编辑部负责人据说曾是一位新华社记者,面庞精瘦,中等身材,大约四十岁左右。他首先作了一番“形势分析”,然后讲了本岗位的“职能”—就是给“企业精英”撰写“人物专版”,然后从中提成;最后,这位大记者发表了一通“骗术”,这让接受过“正统教育”的大学生们大跌眼镜。
当一位大学生问有没有底薪时,这位负责人显得很激动:“如果你需要底薪的话,那么,证明你的智商等于零!
为了让每个人转变观念,他举了一位十七八岁的农村姑娘从“大款”的腰包里骗取一百万的例子,说明“骗术”是一门实用的“学问”,精于骗术是有智慧的表现。
下午,一对司机夫妇闯进编辑中心,大声喊道:“贺子宣,你给我出来!你这个骗子,欠我们的两万元什么时候还!”这位名叫贺子宣的负责人马上溜之大吉。
于是,苏子涵和其他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毫不犹豫地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有一天,苏子涵从书店里买了一本一位日本教授写的《记忆术》,从中得到启发,尤其是“培哥记忆体系”促使他下决心向中学生进行记忆法培训。
于是,他结合中学生教材,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撰写了培训教材,因其中大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于是他将这套记忆法命名为“子涵奇特记忆法”.
为了尽快解决生存问题,他与一家培训中心联系,合作推广这套记忆法,并亲自撰写宣传资料---奇特记忆法培训启事.这家培训中心看了他的学历及培训材料后,建议他他先从做家教开始,然后,把这作为案例作进一步推广.
他接的第一个“生意”是为一个姓侯的政府秘书的中学生儿子进行记忆法辅导.收费标准是每小时50元,4个小时辅导完.
他上午给他辅导了2个小时,布置了几个练习题,下午接着辅导了2个小时.
晚上,这位政府秘书笑容可掬地给苏子涵冲了杯茶,然后,与苏子涵拉起了“家常”。
“请问,苏老师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他递给苏子涵一枝烟,苏子涵摆了摆手。
“省J大学毕业。”
“了不起啊――国内名牌大学高材生。”
“请问,苏老师老家是……?”
“东源市。”
“哎呀,真是巧了,我祖籍也是东源市,说来还是老乡呢!”
侯秘书又给苏子涵倒满了水:“苏老师,看来咱俩有缘,今晚就在这儿吃饭……”
“不了,”苏子涵站起来告辞说“晚上还有一个学生要辅导。”他即兴撒了个谎。
“谢谢老乡啦,”侯秘书弹了弹他身上的灰尘:“那我就不留老乡啦。”他将苏子涵送出家门,又补充了一句:“以后常来玩。”
苏子涵跨上自行车后忽然想起尚未收取200元的辅导费;转念又一想,自已与侯秘书是老乡,怎么好意思收老乡的钱呢?
第二天,回到培训中心,苏子涵将昨天没收费的事告知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不信,向侯秘书打了个电话,侯秘书说,这是我们老乡之间的事,你们就不必操心了吧!培训中心愈加怀疑,非要苏子涵给“介绍费”不可。没办法,苏子涵只好将“介绍费”给了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开导苏子涵说,现在,老乡骗老乡的事太多了。苏子涵心中一动:对呀,我怎么这么傻?辛苦了一天,一句“老乡”便打发了,不行,我得为此讨个说法。
于是,他向侯秘书打了个电话,索要辅导费。
侯秘书在电话里显得很生气:“咱还是老乡呢,这真让我感到寒心。”
苏子涵正处于“贫困潦倒”时期,也顾不得清高了:“既然是老乡,就请侯秘书高抬贵手,拉一下落难中的老乡吧。”
“你还是堂堂名校的高材生呢,真没出息!”对方扣上了电话。
苏子涵感到受到奇耻大辱,他决心要争取自己的利益。
于是,他敲开了侯秘书家的门,开门的是侯夫人。
侯夫人对他还有点印象,便让他屋里坐。苏子涵说明了来意后,侯夫人也显得不耐烦:“你们不是老乡吗?”
“是啊,请体谅一下老乡的难处吧!”苏子涵下意识地摸了摸裤袋里的两个硬币。
侯夫人只好给侯秘书打了个电话,侯夫人将电话交给苏子涵。电话中的侯秘书显得非常气愤:“你还是个名牌大学生呢,空念了几年孔孟之道。”
“我自然比不上你这个有头有脸的人,我要的只是我应得的!”
“你别这么大声说好不好?”侯夫人接过电话,从钱夹里掏出200元交给苏子涵:“你可以走了吗?”
“再见!”苏子涵接过钱,感到从未有过的心理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