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攻崖》(六十四)

这天,啾啾点好族中的精锐,以最隐秘的方式出了松外林。

行进中,能怎么隐秘就怎么隐秘,同时派遣出不少狼人探子,在行路时的周围远近处都要去查探,远探、近探、流星探,好在一路报回来的都是平安无事,最后终于把队伍带到了由李甲口中得知的绝情谷之外,在距离十几里的地方还是寻了个地方隐藏了起来,又派遣几名精锐的狼人探子去谷中和谷外打探。

没过多久,狼人探子回报,一批军兵押运着几大车的东西已经进谷了,而且谷外没什么别的动静。

李甲到底是不敢骗我们。啾啾忖毕,命令自己所部按照原先的命令部署,切记,当我们冲上前去而对方还能保持原有的阵型,那必是精锐之师,咱们就要必须小心。

绝情谷中,以莫忘三为首,带着后面的队伍在不疾不徐地前进着,陡然前面出现了一个戴红帽子的小女孩,挎着个篮子甩着胳膊,走走跳跳地奔队伍的前面就过来了。

莫忘三当然不会害怕一个小孩子,可脸上多少出现了一些诧异。

只见小女孩来到了仍在前行的马前,甜甜地一笑,道:“大马上的这位拿大刀的叔叔,累了吧?要吃点儿我篮子里的东西吗?”

“滚开!”“欸,吃点儿吧,不要钱,都是小红帽儿我孝敬叔叔你的。”

说着,小红帽跳起,用提篮把莫忘三头上的盔给扣住了,而后往马下带。

莫忘三开始不惧什么,只要自己使劲一梗脖子就能把这个小屁孩摔个跟头,可立刻就发现自己的脖子梗不起来了,那就像是被找到了门轴的开合一般。

这就是当年“八仙”之中的蓝采和留下的“提篮功”中的重要一式,“竹篮打水”。

传说,在汉钟离和何仙姑点化蓝采和成仙之时,让他用提篮打水,先是出主意用塘泥糊住篮子的缝隙,却打来一篮子浑沌汤,后来何仙姑在一旁说让他用荷叶垫在篮子里,这才打来一篮子清水,蓝采和喝下后成的仙。

“提篮功”的要旨就在于“得其法事竟成”,但真要能做到“得其法”三个字,那绝对是须要天赋的,否则的话,能“入得门”就算不错了。

莫忘三也不愧跟着李侯爷那么些年,果断地把盔带给解开了,让头盔、提篮和小红帽一同栽于地上,而后抡关刀就劈。

小红帽当时也是没想到自己能失手,慌乱间用提篮抵挡。

这时,一个口北的僧人飞奔了过来,用手里的两个铜钹拼全身的力道把关刀给撞开了,紧跟着就是一队人火速地从僧人后面冲上来了。

“你娘生你那样坏,春秋大刀砍女孩。你敢气活关夫子,把你带走黄土埋。”

莫忘三只见唱着歌进攻过来的人,头上包着提花毛巾,一身黑蓝,短领右衽偏襟上衣,裤脚稍宽,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还佩有耳环、手镯、项圈。

此女名唤“三十妹”,是广西出名的“歌仙”,不少人都称赞她是刘三姐在世,因为大明朝的人用了个不好的“獞”字称呼他们,遂三十妹对当官的人比较厌恶,官的帮凶奴才也一样。

在三十妹的故乡有一种拳法,被宋人贬称为“南蛮拳”,明孝宗弘治十年,他们那里的女英雄瓦氏夫人将这古老朴实的拳法揉进了北长拳功架,训练出来的良兵在抗倭时屡建奇功,不过后来就多教男丁了。

三十妹具有了这种拳法的武学根基,从平日的劳动中创出了一套“采茶功”,崖上的中外武林搏击高手们帮着给完善了一下,刚才飞身过来,双手就不停地在莫忘三的关节处和要处“采摘”,但因为他穿着护身的东西,遂最后直接改为“采摘”他的双眼。

莫忘三在刚听到这歌声的时候,眼睛就红了,当初他祖上莫怀仁的一个对头就是个唱这种山歌的,最后差点被气死,而后就一道衰败了下去,他的父亲起名字的时候,就是让他不要忘记这段仇恨,让他记着那个对头的名字里有个“三”字。

三十妹此刻“摘”眼未果,因为对方的关刀已经横斩了过来,登时心头暗忖:我们那里也有使这种春秋大刀的,可为什么刀招却相差得那么多。

在三十妹的家乡,管“关刀”称为“春秋大刀”。

莫忘三使的可是当初关夫子留下的“春秋刀法”。

据说,当年关夫子得到了孔圣先师亲手所书的《春秋》竹简,用心彻读之下创出的此刀法。

孔老夫子虽也通武事,但却不会把刀招留于简中,关夫子是读懂了《春秋》之中所阐述的道理,将其融于武艺。

《春秋》中《展喜犒齐师》这一篇,展喜拥有一种对付敌人的智慧,可使敌人在未发动进攻前就自行退去。

关夫子在过五关斩六将之时,因也受过曹丞相的恩惠,遂与那五关中的守将交手之初也用过此法,但六将多是死拼之士,故而终死于青龙偃月刀之下。

莫忘三虽得“春秋刀法”,可因为天资不是甚高,竟然认为此法就是直接恶狠狠地一刀将敌人逼退。

“你……你够狠,你比族狼狠六分。你比毒蛇毒半斤,你比黄蜂更恼人。”

三十妹用自己领会的“擒椿”的功夫,一下上了关刀的刀杆,双手奔莫忘三的双腕拿去。

莫忘三狠狠地一翻腕子,使出自认为出自“春秋刀法”的“摔刀”。

《伯州犁问囚》这一篇,伯州犁偏向于公子围,用言语明说出穿封戌和公子围身份的差距,而让俘虏皇颉自认被楚共王之子,康王之弟擒获,说明了阴险之人就是隐藏在阴暗角落的敌人,其刀法要点是应对如此的敌人,还有其使的阴着。

在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关夫子就频频发动此种刀理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