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微弱的深刻记忆----农村的生活

1994年,农村还很穷。家家户户都是瓦房,也有土坯房,砖墙算是稀罕的,一般的墙是用木棍围起来的,大门更是经典,是横横竖竖的木棍用铁丝扎起来,叫做”站门“。至今也不知道这个站门是哪个站字,但在中部地区的农村都是这么叫的。那时候还很少有摩托车,更没有什么电动车、小轿车。常用的代步工具就是凤凰牌大横梁的自行车,还有架子车。

那是个秋天,落叶缤纷,院子里到处都是黄色的杨树叶子。一个看着30岁的中年妇女,在院子里洗衣服,她守着一口红色的“压井”。正在埋头洗着,忽然院子外面停了一辆蓝色大货车。一个小女孩从前边副驾驶被抱下来,冲进院子里就喊:妈妈,我回来了!“哟,怎么今天回来了?”。“想回来了”。慕容一周前想去奶奶家住几天,上周末,小叔回来把她带走了,谁知道,这姑娘住了两天就不行了,吵着要回家。周三,下大雨,奶奶说今天是回不去了。周四,慕容等着等着在床上竟然睡着了,叔叔下班看她睡的香,就没叫她,结果她哇哇大哭。周五,正好赶上叔叔加班,一直到周六,叔叔把他带到厂里,开着厂子里的车给她送回来的。叔叔说厂子里还有事就先走了。

慕容已经6岁了,够得着上育红班了,上学是件让人向往又有些许神秘的事情。前院的哥哥姐姐每周上5天半,周六的下午才可以玩的。他想着自己以后也要这样了吗?第一次上学和自己生产队的一个小姑娘一起去的。育红班的教室在学校的最里边,也就是说进了学校一直走到尽头,一间破教室,有几片瓦脱落了,屋顶还长着野草。教室里,长板凳,长桌子,两个人坐一个桌子一条板凳,那时真是实实在在的同桌呀。第一天放学回家,爸爸教他写自己的名字,在那个60公分高的四方木桌子上,半跪着。爸爸写下“慕容“,她也歪歪扭扭的跟着学,”爸爸,慕娟的名字怎么写?“。'写好你自己的吧,先把自己的名字学会。“傍晚,正上着课,(其实那时候的课大多也是唱唱歌,随便的学点什么东西)下起了大雨,哗哗的,教室里开始漏雨,老师让同学们赶紧收拾自己的书包,(可不是现在双肩背,那都是家里用破布,在缝纫机上一针一线砸的的书包,两根带子。倒是有点像我们现在用的斜挎包,有时候想斜挎包是不是从这里发明的),放学了回家。因为下雨,所以不上课了,这是个危房。这下孩子们可高兴坏了,以后的很多日子里,同学们都挺盼望下雨的,因为下雨可以不上课。

当时学校卡得很严格,必须要够8岁才能上一年级。“我们生月很大,就让我们上一年级吧?”妈妈恳求校长,可是校长就是不愿意。同伴的孩子们大部分都上一年级了,慕容又在育红班呆了一年,真是不幸。

终于要上一年级了,报名那一天,好多家长都和孩子一起去的,去的路上,慕容认识了一个小女孩,她叫丽珍,她说之前她都住在姥姥家,回来上学的。我们都是一年级的,咱么两个一起玩吧。上学第一天,老师念名字,慕容就记得一个叫郑一,真有意思呀!

认识,这只是个开始。童年的记忆,也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