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帮塞因.阿斯塔法复仇,阿斯塔法与‘辛’派所在的波斯同盟,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残酷的战争对双方百姓来说,度日如年。但对于历史来说,二十多年也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过往而已。
坚持赛因理念的教派军在同‘辛’派黑暗恐怖思想统治下的波斯军打起来,往往负多胜少。
阿斯塔法教派军已经被波斯人打回了底格里斯河的西岸,阿斯塔法的底格里斯河防线也已经被攻克大半。
至于波斯军为何还未全部渡河,彻底乘胜击溃教派军,因为‘辛’派老人起了求稳的心思,打算把阿斯塔法派的军事领袖刺杀后再行动。
几天后,教派军的领袖真死了,波斯军也开始渡河。
秋天的底格里斯河,风中飘扬着大波斯菊的花瓣,飘散在河面上就变成了密密麻麻的人影以及偶尔映红一片水域的鲜血。
悲观的阿斯塔法派,觉得巴格达也可能会不保。
其实这不光是阿斯塔法派的悲观,‘辛’派也有把本部从鹰巢堡搬去繁华的巴格达想法。
既然双方都有这种判断,本来可以坐下来谈一下,只要条件合理,说不定阿斯塔法也就此投降了。
可‘辛’派执行的是最极端的宗教法律,他们绝对容不下塞因的温和理念而与之共存,他们拒绝了阿斯塔法求和的使节,并砍下了使节的头颅,并且用抛石器投入了巴格达城。
‘辛’派本以为这样的恐怖,能让城内守军崩溃,但他们没想到,这反而激起了阿斯塔法人抵抗的决心。
因为使者的头颅已经证明了,只要巴格达城被波斯人攻破,也就是阿斯塔法被屠戮之时,不会有任何的侥幸。
于是,本来军心涣散的教派军在死亡的威胁下重新凝聚,他们誓死守卫巴格达城。
这场战争从西元2069年一直打到了2072年,巴格达城被围三年,城内物资告罄,教派军在第六代阿斯塔法的率领下,即便易子而食,仍旧坚决的抵抗。
西元2072年秋,‘辛’派派遣使者进入巴格达,妄图说服第六代阿斯塔法投降,但遭到了六代的拒绝。于是使者化身刺客,将顽固六代目杀死。
教派军领袖们,面对着无头的六代目尸体,已经不再恐惧,或许面对阿萨辛刺客的暗杀,阿斯塔法人已经习以为常,城破之后应该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塞因派人能活下来,为了这场战争,凡是已经认同阿斯塔法的人,必然做好付出一切的准备。
巴格达很快就选出了第七代阿斯塔法,迅速接过了巴格达城防军的指挥权,或许这场战争还将旷日持久,再换几代阿斯塔法也不奇怪。
七代目阿斯塔法很快上手,‘辛’派未能从刺杀六代目中得到什么好处,反而使得阿斯塔法众志成城,巴格达城固若金汤。
面对生死,恐惧毫无用处,教派军已经做好了为塞因派理念殉葬的准备。
可谁也没想到,被认为胜局已定的‘辛’派居然退兵了,巴格达城被围三年后,阿斯塔法教派军终于熬到了退敌的一刻。
当然,阿斯塔法此刻最应该感谢的是远在东方的喀布尔军阀,正是他们攻入了呼罗珊地区,攻克了波斯同盟重阵伊斯法汗,硬生生逼迫了远在两河流域的波斯同盟主力撤军。
如果波斯同盟军不撤退,继续围困巴格达半年,即便最终攻克了巴格达,德黑兰与鹰巢堡也会落入喀布尔军阀手里。这样,波斯同盟得不偿失。
后世历史学家分析,喀布尔军阀西征的军事行动,纯属对石油资源的贪婪,这股喀布尔军阀势力,假定选择向北横扫中亚,他们完全有能力称霸一方,而没有遭遇背后偷袭的波斯同盟,也一定会攻克巴格达,控制整个中东。
由于当时的科技还未完全恢复,信息传递受到限制,喀布尔军阀当时完全不了解西方对手的强大,更不会知道在更远的巴格达发生的战争。
历史就是喜欢这样捉弄人,喀布尔军阀成功的使自己陷入一场无法胜利的战争,也同时毁掉了波斯同盟一统两河流域的机会。
所以说,历史的推进本身是偶然,即便有英雄的诞生,也可以理解为偶然的一部分。
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是无法假设,因为假设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偶然。
至于时间线是不是会收束,让偶然成为必然的组成部分,这是科学命题,也是哲学问题,而我们所关心的是现实问题。
现实就是波斯同盟奇迹般的撤军了,当然,‘辛’派使者临走不忘送来了礼物,是几天前刚刚割走的六代目人头,同时一并也带来了一张和平协议。
战争中的阿斯塔法人是充满血性的,因为即便不抗争也会死,不如拼死一搏。可现在战争已经结束了,大家都能活下去了。
第七代阿斯塔法领袖在松了一口气后,也表现出了软弱与理智的一面,他在六代头颅的威胁下,接受了‘辛’派的和平协议。
好在,这份协议还是可以接受,阿斯塔法派只需做出战争赔偿,以及不渡过底格里斯河的停火线。
可战争中还是培养出了一批真正有血性的阿斯塔法人,他们不满七代目战后的妥协,他们认为仅凭着温和是无法战胜残忍的敌人,唯有以暴制暴,以更残酷的手段来对付残酷的敌人,才是战胜‘辛’派的唯一手段。
于是,阿斯塔法内部,对于赛因理念的理解产生了分歧,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
两派各有各的主张:一派认为,阿斯塔法派应该进行财阀化改革,最大程度的增强实力,以发展后的力量来维护赛因温和;另一派则认为,对付‘辛’派以及所有异端,唯有采取以暴制暴的态度,才能保护阿斯塔法派内的赛因温和,两派矛盾愈发激烈,很快发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两派的主张谁更符合塞因理念,其实不言自明。但在当时,除了塞因本人外,几乎没人可以阻止这场分裂。
被尊为先知的塞因,此时已经故去了近三十年,而阿斯塔法之后又没诞生具有权威的宗教领袖,所以对塞因理念的理解,即将造成阿斯塔法内部分裂。
七代目对外虽略显软弱,但对内却表现出了一个出色官僚该有的水准。
为了不使阿斯塔法因为这种矛盾而产生分裂,他同时认同了两种不同的塞因理念,并声称先知当年也预料到分歧的存在。
七代目为了阻止分裂,也是煞费苦心,甚至还伪造了先知塞因的遗书,用来证明分歧的合理性。
最终,在塞因的庇佑以及七代目的忽悠之下,分歧双方都接受了条件,这场可能导致阿斯塔法分裂的危及被成功化解。
但在阿斯塔法塞因派内部又分成了两派,分别为光势与影势,把仍旧坚持温和的学派称为光势,而主张以暴制暴的学派称为影势。
在七代目的调和下,两种教义主张从对立矛盾最终走向了合作配合,因为无论光还是影,他们都出于阿斯塔法集团的核心利益考虑,双方仍旧共同遵从塞因的理想,保持着和而不同,相互依存。
所以光与影同在,各行其道,各安其命。这一奇怪现象,也使得阿斯塔法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东方的波斯同盟,与其说是被一纸合约制约,不如说他们陷入了喀布尔这个战争泥潭,一时无法西顾。这也使得阿斯塔法在改革中,暂时没有了‘辛’派的压力。
至于西北方小亚细亚地区的奥斯曼王国崛起,改革中的阿斯塔法肯定不愿意与之开战,双方保持着纸片与文字上的友好关系。
东边的伯族文明也建立了企业,在塞因理念中并没有异教徒的概念,所以阿斯塔法与伯族企业德西尔保持着良好的商业与贸易关系。
而阿斯塔法财阀需要做大做强,需要更大的领土与更多的人口,以及足够宽广的战略纵深,于是八代阿斯塔法把目光对准了当时还在混战的阿拉伯半岛。
由阿斯塔法影势组建的西岸圣徒军在塞因教义的引导下,如秋风一样席卷,把半岛上的旧贵族、土匪、沙盗如落叶般的扫去,阿拉伯半岛人民遭奴役的旧格局彻底被打破。
可是,幸存的流民并没有为自由高呼万岁,实际上对于阿斯塔法的到来,人们内心深处是没有一点底的。
卡戎撞击地球前的每个国家以及每一地区都有自身非常现实的情况,一些让外人看起来不像话的国家之所以还能存在,只是因为统治者与大多数被统治者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与妥协。
半岛居民此刻根本无法接受这种没有饲养的自由,他们更愿意把所谓的自由,换成一磅干面包加一跨脱水。
所以大灾变后,各路军阀、各种野心家,自称为大灾变前的王室。他们晃着面包,摇着水袋,轻松得到了无数仆从军。
实际上他们大多也只是些纵横沙漠戈壁的沙盗,劫掠屠杀无数城邦村寨,打击敌对势力。
匪徒与沙盗之间的杀人掠货,在成规模的阿斯塔法教派军面前,只能算作小打小闹。
而阿斯塔法教派军,在一边缓缓扩张地盘的同时,一边也在加快锻炼着自己的军队。
无论是扩大地盘还是锻炼军队,阿斯塔法的最终目标还是东边的‘辛’派。
占领了阿拉伯半岛后,阿斯塔法又耐心的花了七十年的时间,才慢慢改变当地人固有思想,彻底完成了对整个阿拉伯半岛的消化。
而这七十年时间,阿斯塔法也完成了财阀化改革,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半宗教半财阀化的政体。其正式命名为阿斯塔法财阀,正式以赛因的后代阿卜杜拉.阿斯塔法为控股法人,并担任阀主。
(后来的十字公教团也想借鉴阿斯塔法的模式,在海伦芬财阀内实现世俗财阀与宗教完全融合。但具体到落实阶段,却遭遇了杰克拉德等血亲派领袖的抵制,到最后都没能实现,公教团只保留了一部分话语权,与海伦芬财阀共存。)
西元2132年潘德夫率领马其顿军进攻伊斯坦布尔,迫使奥斯曼王国对马其顿称臣。
这样的态势,对阿斯塔法财阀来说就相当不利了,如果未来要同波斯同盟开展,阿斯塔法很可能遭到来自小亚细亚的威胁。
但在当时,阿斯塔法财阀正在吞并阿拉伯半岛,实在没空顾及奥斯曼的局势,只好与马其顿王国签署合约。而马其顿当时的目标是统一欧洲,所以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协议。
然而,时间到了西元2170年阿斯塔法财阀已经完成了对阿拉伯半岛的征服。同一年,马其顿皇帝潘德夫在《克虏伯三方协议》上签字,承认了在布拉格城下的战败。
此时的马其顿帝国元气大伤,而阿斯塔法财阀却因为完全占据了阿拉伯半岛,使得石油产量大幅增加,财阀已经占据了全球石油贸易的主导权。
阿斯塔法与马其顿之间原本的和平协议,因为实力天秤的倾斜,很难继续维持下去。
西元2172年,阿斯塔法财阀为了避免在与波斯同盟决战时刻,遭遇腹背受敌的威胁,悍然对已经臣服于马其顿帝国的小亚细亚奥斯曼王国发起了进攻,并很快包围了奥斯曼王国首都安卡拉。
而此时的马其顿王国因为布拉格之战精锐尽失,已经无力跨过马尔马拉海出兵支援奥斯曼王国。
奥斯曼人在安卡拉抵抗了阿斯塔法财阀近一年时间,没有等来马其顿帝国援军,最终选择向阿斯塔法财阀投降。
随着奥斯曼的版图归于阿斯塔法财阀,财阀的版图衍生到了欧洲的伊斯坦布尔。
这让以巴尔干为中心的马其顿皇帝潘德夫.阿列克休斯再也不能忍了。
西元2173年,潘德夫大帝不顾国内众将领的反对,亲自率军出征包围了伊斯坦布尔城,妄图把阿斯塔法的势力逐出欧洲。
但马其顿帝国军在伊斯坦布尔城下,遭遇了阿斯塔法财阀最强部队西岸圣徒军。
伊斯坦布尔之战,马其顿帝国军惨败,帝国皇帝潘德夫.阿列克休斯本人也被弹片打瞎了一只眼睛险些丧命。
从此以后,潘德夫再也不敢引兵东进,而阿斯塔法财阀也达成了其战略目标,与马其顿帝国签订了新的和平协议,以此巩固了西线,为最后与波斯同盟的决战,创造了良好的战略环境。
追求稳妥的阿斯塔法家族到此时,并没有急于向波斯同盟复仇,因为对于阿斯塔法财阀来说,后方还有很多的隐患没有排除。
西元2254年在西奈半岛上,埃及的萨拉丁家族突袭了伯族族企业德西尔,妄图吞并亚内夫与凯撒利亚地区,将势力推进至中东。
但战争一开始,萨拉丁家族即被伯族企业击败,非但没能获取一寸土地,还丢失了西奈半岛。
伯族人更是得理不饶人,大军跨过了苏伊士运河,眼看下埃及也会被伯族人占领,萨拉丁家族灭亡在即。
此时萨拉丁家族派使者找上了阿斯塔法财阀,请求其出兵救援。
此前阿斯塔法财阀一直承袭塞因·阿斯塔法的理念,遵循各民族各信仰相互共存,为了承袭这一理念,两百多年来一直与伯族邻居保持贸易与友好。
使者说:“双方同为闪族,又信奉接近的宗教,萨拉丁愿意臣服于阿斯塔法财阀,称为财阀下属企业,并且皈依塞因派。而你们昔日的贸易伙伴德西尔企业是伯族人,同时也是异教徒,他们永远不可能成为阿斯塔法财阀的一部分。用一句东方人的古话:非吾族类其心必异!”
对于萨拉丁家族送来的这份提议,阿斯塔法财阀内部也展开了激烈争论,反对与萨拉丁家族合作的是光势,他们坚持塞因理念,强调不同民族宗教的共存。
但影势却赞成与萨拉丁家族合作,使者的那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彻底打动了他们,影势的理念,就是要把敌人彻底扼杀在萌芽状态,以此排除阿斯塔法财阀的潜在威胁。
随着这些年,西岸圣徒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好战的影势在阿斯塔法内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所以最终阿斯塔法财阀阀主选择了影势,从此也背离了光。
其实影势的判断也是有道理的。
虽然伯族人的德西尔企业向来对阿斯塔法很友好,双方互通贸易,甚至于在军工开发领域也有合作。阿斯塔法财阀本来也是可以接受身边有一个伯族人的小邦,而且双方贸易带来的收益,远大于统治带来的利益。
可是,对于阿斯塔法财阀来说,它们虽然可以接受一个占据亚内夫与凯撒利亚的伯族人小邦,但绝对不能容忍一个地跨苏伊士运河两岸,席卷北非的伯族人大国。
选择一旦做出后,友好这两个字,对于影势来说没有丝毫的心理压力,他们觉得只要是守护阿斯塔法财阀就是正确的。
西元2255年,趁着伯族军团跨过苏伊士运河,攻入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之际,阿斯塔法财阀军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袭了大马士革地区。
伯族人很惊讶,前一天还在边境上借火的朋友,突然拿着武器冲向了自己,很多边境伯族士兵完全没有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被阿斯塔法士兵打死或俘虏。
德西尔企业主力大军此时已经渡过了尼罗河,想回援又被萨拉丁的军队缠住。
影势派出刺客,刺杀了坚守凯撒利亚的老扎克.德西尔,几天后伯族企业总部凯撒利亚被阿斯塔法攻陷。
遭到重围的伯族军队,在小扎克带领下,在得到生命保障承诺下投降。
阿斯塔法财阀并没有斩尽杀绝的意思,提出只要伯族人改变信仰,交出德西尔企业的控股权就可以加盟阿斯塔法财阀,财阀可以保留一部分伯族人的自治权。
但遭到了大多数伯族人的拒绝,光是改变信仰这条,信仰坚定的伯族人就做不到。
伯族本就是靠信仰才聚拢在一起的,失去了伯教,他们什么都不是。
于是,德西尔企业的负责人,小扎克提出伯族人希望举族迁徙,远离开中东。
在阿斯塔法内,光势残余力量的坚持下,阿斯塔法阀主同意了这一请求,并给予了一定资金补偿。
于是几十万伯族人离开了家园,按照他们祖先留下的遗训,去了远东。
萨拉丁家族在这场大战后也正式成立企业加盟了阿斯塔法财阀,成为受控股的企业。
萨拉丁家族也在阿斯塔法财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征途。
二十三世纪的阿斯塔法财阀实力空前强大,向东已经做好了向波斯同盟复仇的准备,向西则依靠着萨拉丁家族开始了制霸北非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