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 冀朝鼎
- 1148字
- 2020-06-24 21:58:57
第一章 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及其与水利事业的关系
概述
1671年,清朝著名大臣慕天颜在呈送给皇帝的奏折中言明:“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句话概括了治水、农业生产率和中国国库状况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公共工程的历史,已经存在于许多世纪以来的记载中,对评价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的经济基础,具有独特的价值。
发展水利或者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率,便利交通,尤其是方便运输漕粮,这在古代中国实质上是国家的一项职能。修建的灌溉水渠、陂塘、排水与防洪工程以及人工水道,大部分都是公共工程,因此它们与政治都密不可分,成为历朝历代社会和政治斗争的重要政治杠杆和有力武器。这些公共工程的兴建和目的,主要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是取决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有些地区会比其他地区更受重视。每一个受重视的地区,官方都会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利益为代价,进行重点发展,目的是建立或者维持所谓的“基本经济区”。
借助基本经济区这一概念,能够分析中国经济基地的作用,这种基地为对附属经济区进行政治控制提供了支点。由此,便可以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政治权力与地区关系的角度研究,并针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加以阐述;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灌溉、防洪和建设主要为政府运送漕粮的人工水道系统实现的。没有其他方法能够如此清楚地说明政治权力与中国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解释一个地区屡屡主导另一个地区的原因,阐述在区域差异如此明显的辽阔土地上实现政治统一的方法。在这一点上,需要着重指出,区域经济地理影响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历史(这些起义经常导致改朝换代),因为它既为起义提供了据点,也使起义成功的可能性或增或减。
公元前3世纪古典封建主义结束后,中国迎来了一个领土扩张、经济中心转移和政治控制不断更迭的漫长时期,但是实际上,无论是社会性质还是政治上层建筑,都没有发生改变。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之后,这一时期才宣告结束。因此,这个时期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历史,从帝国或者王朝统一,一直到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在此时期,可以观察到两个明显的动向:一个是统一和分裂的交替更迭,这种现象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都几乎毫无变化的条件下发生的,也就是所谓的停滞不前;另一个是中华文明由北向南发生了转移,从黄河流域中部转向长江流域中部,这明显是一种发展现象。在从黄河流域中部向长江流域中部推进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相对力量和政治重要性都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区域控制中心问题的基本经济区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如果不考虑这一现象中的外部侵略、农民起义、商业发展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那么领土扩张以及经济与政治重心变化(但是社会或经济形式都未发生结构变化)的问题,就成为基本经济区转移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便成为了解中国历史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