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引领包容性世界经济增长潮流:国外战略智库纵论中国的前进步伐(之二)
- 王灵桂
- 9216字
- 2020-08-29 07:10:12
俄罗斯智库观点摘要
乌克兰危机之后的俄中关系
原文标题:Friends With Benefits? Russian-Chinese Relations after the Ukraine Crisis
文章框架:俄罗斯将其经济利益转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克里姆林宫得出结论,即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合作的好处超越了风险;莫斯科和北京将努力实现在中亚地区的稳定合作;俄罗斯和中国很可能在中亚地区进行竞争。
观点摘要:
1.在吞并克里米亚之后,面临来自西方国家制裁的俄罗斯将其经济利益转向中国。这种转变的结果喜忧参半,但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那么莫斯科可能会进一步投入北京的怀抱。一种不对称的相互依存正在形成,并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
2.2013年习近平首次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宣布了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后来补充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部分,并最终改名为“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代表着北京首次多方位地试图改变其周边国家,使用有针对性的金融和投资激励以及软实力和军事工具相结合的方法。在私下的交流中,中国官员承认,他们主要担心俄罗斯在“一带一路”倡议公布后的反应,因为克里姆林宫最初不愿使“一带一路”倡议和普京的欧亚经济联盟(EEU)共存。北京的担忧是,基于莫斯科当前的领导地位,其能大大削弱区域力量,将“一带一路”倡议视为对其势力范围的闯入,从而向中亚国家施压,并且其它不愿意参与中国的项目。因此,当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于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首次宣布,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都愿意与“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时,中国领导人既感到惊讶又如释重负。舒瓦洛夫随后亲自代表普京与北京着手商议框架文件。
3.报告指出,对于俄罗斯领导人来说,这是内部讨论的结果,由舒瓦洛夫领导的经济研究小组,在俄罗斯专家和商界成员的支持下,试图赢得普京的支持并消除来自安全机构的担忧。最后,克里姆林宫得出结论,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合作的好处超越了风险。现在,俄罗斯意识到,由于中国和中亚地区经济的互补性,中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中亚的主要投资者及中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出口的主要市场。
4.俄罗斯官员称,莫斯科和北京将努力实现在中亚地区的稳定合作。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项目,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对资源的渴求,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莫斯科仍将是占主导地位的安全提供者,其通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巩固其欧亚经济联盟的中国投资项目规范制定者的角色。克里姆林宫希望这个规范将同时适用于北京和中亚国家,中亚国家对崛起的中国存在担忧并更习惯于长期以来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
5. 2015年5月8日,普京和习近平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莫斯科和北京都宣布它们愿意协调这两个项目,以建立一个在欧亚大陆的共同经济空间,突出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虽然表达仍有些模糊,但该声明标志着克里姆林宫不再心怀猜疑。在自由贸易区和跨国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规则谈判方面,北京正式承认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潜在的伙伴。欧亚经济委员会是欧亚经济联盟的超国家机构,在得到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的授权后,其开始协商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协议。考虑到它们高水平的保护主义,这个问题对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障碍,因此这被认为是一个遥远的目标,实际上其不具有确定性。
6.当然,现实情况要比这些雄心勃勃的希望更加复杂。通过签署与中国的双边声明,莫斯科冒犯了其欧亚经济联盟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因此,阿斯塔纳和其他国家继续有理由为了寻求投资而绕过欧亚经济委员会和克里姆林宫,直接与北京进行接触。中国还保持着做生意的老习惯,在纯粹的双边基础上与中亚领导人进行合作,这没有涉及莫斯科。在2015年9月访问北京期间,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签署了一份关于协调“一带一路”倡议和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项目的宣言。哈萨克斯坦是第一个积极将其投资项目让给中国的中亚国家,这导致其与莫斯科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2015年10月,欧亚经济联盟领导人同意在欧盟的保护下协调其与中国的双边协议,但目前这还没有什么进展。只有在2016年3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俄罗斯副总理达瓦科维奇向中国总理李克强承诺,俄罗斯将提供一个欧亚经济联盟对投资项目的提案列表,这些提案可以帮助两国将这两者连接起来。5月31日,在阿斯塔纳峰会上也没有任何关于协调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新闻。
7.报告还指出,尽管存在对这些协调缺乏进展的不满,但两个超级大国的共同利益可能超越它们之间的分歧。俄罗斯和中国有着共同的地区愿景,它们认为区域要由一个长期的独裁主义领导者进行管理,而这些领导者既没有主要的洲际冲突,也没有外部牵连,尤其是与美国及其盟友产生外部牵连。鉴于美军继续从阿富汗撤离,美国脱离该地区的程度以及俄罗斯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相对下降,从长期来看,莫斯科和北京可能会寻找方法来调整它们在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之外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在两者的未来看起来很黯淡的情况下。
8.然而,俄罗斯和中国很可能在中亚地区进行竞争,这种竞争甚至可能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期盼已久的领导层过渡时期加速。莫斯科和北京缺乏在中亚地区的协调机制和外交对话。在阿斯塔纳或塔什干,任何领导人的突然离职都可能引发一系列危机。地方精英的敌对内讧可能最终以寻求莫斯科和北京的支持而结束。虽然这样的发展方向是不可预测的,但是不难想象在不稳定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的决裂。
9.报告还阐述到,同样,如果后者挑战俄罗斯自我标榜的在该地区安全提供者的主导角色,那么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关系可能变得紧张。迄今为止,中国官方已避免采取可能会削弱俄罗斯卓越的区域军事超级大国地位的措施,俄罗斯很享受其超级大国地位,而这个地位是由其通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中亚发挥的作用及其在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军事存在而获得的。在过去十年里,中国进行地区安全行动的主要场所一直是上海合作组织,其为俄中联合军事演习提供平台。然而,中国在中亚地区日益增长的贸易和投资开始影响北京在该地区长期扮演的角色的发展。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在中国的整体能源安全中很可能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邻国阿富汗日益恶化的安全局势和潜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兴起,不稳定的风险也在不断上升。综上所述,中国领导人可能会开始思考如何保护其区域经济利益。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和投资可能会使中国思考在该地区扮演一个更积极的角色,以为关键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提供区域安全与人身保护。
10.报告在最后指出,从历史观点来看,北京一直满意与莫斯科在该地区的分工。但中国试图与该地区国家建立双边安全关系的做法被视为适得其反,因为其可能会潜在地危及中国与莫斯科的关系或提高这些国家政府对中国意图的怀疑。因此,北京变得越来越担心莫斯科的不可预测性,但克里姆林宫仍维持着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承诺的投资及其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基地。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世界是什么样的
原文标题:How the World Looks from the Russian Perspective
文章框架:中国和俄罗斯与中亚的关系;中国可以直接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上海合作组织;欧洲危机与欧洲发展模式。
观点摘要:
1.未来,两个国家——中国和俄罗斯可能会出现在中亚,中国提供投资和资源,俄罗斯促进安全和地缘政治的稳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的冷战时代已经结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拥有相对有序稳定的对抗体系。事实上,冷战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新秩序的出现。大国关系的重点应该是基于合作建立关系,而不是试图建立一个单极世界(这将失败)。从表面上看,世界正在被一波动荡和激烈的竞争所席卷。我们正在见证权力的快速再分配。20世纪下半叶的规则——绝对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至少不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尊重大国的利益和安全不再适用。理论家试图废除所有这些“单极时刻”的原则。然而,尽管使旧的规则适应新现实的尝试已经失败,但他们没有创造出任何可以取代它们的原则。
2.新的宏观趋势正在使世界度过这种混乱期,这可能会勾勒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轮廓。第一种趋势是一种新型两极格局的出现。严格意义来说,这与传统观念相反,两极格局从未存在过。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只存在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末到苏联领导人的错误导致与中国对抗的时期。由于20世纪70年代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和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精明外交,事实上世界出现了三极关系体系。此外,加上不可靠的盟友,苏联不得不与美国和西方以及中国对峙,此时苏联处于艰难的地缘战略位置。
3.报告写道,目前,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个中心正在形成。由于意识到建立单极世界的徒劳,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并利用经济和政治工具,建设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新的体系。首先是与一些亚太国家推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其成员不包括东盟国家,甚至韩国,韩国尚未就其地缘经济定位做出最后选择。其次,根据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旨在限制北京的影响力的策略,将中国置于局外。比如,美国与欧洲的一部分国家致力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美国正在努力重建欧洲僵局甚至恢复欧洲次大陆的军事-政治对抗,旨在阻止欧洲大陆与俄罗斯和中国恢复友好关系。TPP和TTIP的未来尚不明确。它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也可能失败。但总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旧的”西方将在21世纪失去其原有的国际地位,“现在的”西方正努力巩固其现有的国际地位。
4.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变成一个超级大国,并且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就综合实力而言,中国很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尽管中国将减小其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但是就人均GDP而言,中国不会超过美国,并且在军事力量方面,中国也不会超过美国。鉴于其政治体制,中国可以直接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中国的软实力是其巨大的财政能力和市场,这甚至对竞争对手都有吸引力。为了避免其他国家产生与任何意识形态扩张相关的怀疑,北京开始一步一步地向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自己的模式——“北京模式”,以作为可被遵循的模式。同时,中国经济正在放缓,这严重阻碍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5.报告指出,由于在太平洋(即东方),遇到美国越来越大的阻碍,中国已经转向西方。北京已经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将促进中国西南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物流发展(并长期涉及欧洲)。这一倡议旨在创建一条使中国周边地区稳定发展的“经济带”,并涵盖新的市场和友好国家。俄罗斯终于开启了其期待已久的经济和政治向东方转的计划。大多数专家预测俄罗斯和中国将不可避免地会在中亚发生冲突。然而,莫斯科和北京聪明地通过将其潜在差异转化为合作动力以避免冲突的发生。2015年,它们就整合或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达成协议。未来中国和俄罗斯也许不仅会成为中亚的两个主要主导国,而且会使中亚所有的国家受益,中国将提供投资和资源,俄罗斯将促进安全和地缘政治的稳定。
6. 2015年,上海合作组织决定接纳印度和巴基斯坦作为正式成员国,并且目前正在考虑接纳伊朗和其他一些国家。虽然上海合作组织还不是很活跃,但它已经朝着成为新兴欧亚大陆甚至欧亚共同体的核心组织迈进了一步。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合作可能会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这与美国提出的模型相反,欧亚大陆将没有霸主。虽然中国将成为经济主导国,但是其他强国——俄罗斯、印度和伊朗——将能够制衡中国的影响力。客观地讲,新的中心将作为对西方(其正在寻求巩固其地位)的制衡,但这并不意味着两极对峙。合作和竞争将被结合。
7.报告在最后提及欧洲危机及其启示。2015年形象展现出的另一大趋势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欧盟多层次危机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是由叙利亚难民危机催化的。除了其直接的后果——社会问题以及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增长以外,这已经证明了新条件下欧盟外交政策模式的失灵。欧盟只能在其创建的框架内起作用,而这一框架对外部世界是没有约束力的。难民问题引发对德国不受挑战的领导地位的质疑,而这一领导地位被视为欧洲危机的一条出路。只有少数欧盟成员国支持德国对难民开放,因为这是相当崇高的。此外,德国社会本身似乎并没有按照德国政府所希望的那样去做。作为暴力和恐怖主义的来源,难民潮已经严重打击了申根协定(the Schengen Agreement),这一协定是难民进入欧洲主要的且最受欢迎的协定。
8.三个世纪以来,欧洲发展模式是俄罗斯现代化的主要驱动力,但现在失去了吸引力。如果欧洲不稳定,那么它可能再次从一个繁荣且稳定但并不总是友好的邻国和伙伴转变成问题的来源。软弱及对未来的恐惧促使欧洲精英们徒劳地试图在反俄罗斯的平台上与美国联合起来。
当今俄罗斯外交政策中的次要东西
原文标题:The Marginalia of Russia's Foreign Policy Today
文章框架:俄罗斯与其邻国及区域性多边组织的关系。
观点摘要:
1.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特性,鉴于这一点,俄罗斯能否与其邻国达成共同的战略目标?了解俄罗斯与其邻国的关系有助于战略的制定。俄罗斯邻国外交的第一项任务是维护和加强俄罗斯与邻国的双边外交关系。在2008年8月俄罗斯-格鲁吉亚冲突后,俄罗斯获得两个新的政治合作伙伴——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并失去了与格鲁吉亚的直接外交联系。对于俄罗斯的国家外交计划来说,这是一个积极的结果。
2.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乌克兰东南部悬而未决的问题以及国际社会不承认克里米亚在法律上属于俄罗斯的事实加剧了俄罗斯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在这方面,俄罗斯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法律边境,解决领土争端。
3.俄罗斯邻国外交的第二项任务是明确25年前自苏联解体之后宣布从俄罗斯联邦中独立的国家的主体地位。俄罗斯邻国的主要活动是围绕建立独立的国家而展开的。为了实现独立的愿望,它们选择了最强大的外国经济合作伙伴。这种伙伴关系的标准是确保其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保持其作为政治主体的独特性。然而,这种做法忽视了相同语言以及原苏联自然科学背后深厚的俄罗斯文化影响力。
4.俄罗斯邻国外交的第三项任务是加强与区域性多边组织的联系,并在其中承担共同的政治和经济责任。发起大规模的经济倡议和地区安全项目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作为一个经济推动项目,独立国家联合体(CIS)在国家安全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地缘政治挑战。出于同样的原因,上海合作组织(SCO)以及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正处于讨论阶段。因此,对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作用的质疑也是合理的。
5.同时,独联体内部的稳定需要通过区域对话来实现。新独立的国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这些挑战和威胁涉及贩毒、伊斯兰激进主义、恐怖主义和走私等。可以说基本上没有能够应对这些问题的国家。
6.目前,这些任务只是俄罗斯外交中次要的东西。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尚不明确,全面的战略也没有形成。应该指出的是,这样的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任何一个独立的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对这些问题做出决定。对影响俄罗斯利益的重大变化做出预测并及时回应是十分重要的。
7.在后苏联时代,俄罗斯重视发展与邻国的外交关系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地缘政治利益。专家们注意到“后苏联时代”的概念正在离人们远去,这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是分不开的。越来越多的世界和区域大国正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时,新兴国家正在不断寻求获得国家身份并将其身份明确。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俄罗斯与周边新兴国家建立多边外交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缅甸的政治经济改革
原文标题:The Myanmar Perestroika
文章框架:中国与缅甸的关系;美国和缅甸恢复邦交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正在维持其在缅甸的影响力。
观点摘要:
1.在许多方面,中国在缅甸国家事务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中国对缅甸的投资总额占缅甸外国投资总额的42%。1988~2013年,中国对缅甸的投资总额达到336.7亿美元。此外,中国对缅甸的武器和军队设备出口总额占缅甸武器和军队设备进口总额的60%。
2.缅甸是中国通往印度洋的门户。中国严重依赖于石油供应,而主要的石油供应来自波斯湾国家和非洲。之前,中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船只要经过印度洋和狭窄的马六甲海峡,很容易遭到驻扎在该地区的美国第七舰队的阻碍。今天,中国可以通过在缅甸建造油气管道直接获得印度洋的油气资源。2013年,容量120亿立方米的油气管道开始投入使用,其将缅甸丹瑞气田的天然气直接输送到中国云南省。2015年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原油码头开始在缅甸若开邦皎漂(Kyaukphu)深水港投入运营。主管道总长度为771公里,单日石油输送量可达到40万桶,占中国每年石油进口量的8%。
3.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得通往中东和非洲长达数千公里的油气交通运输线被切断,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而且提高了运输的安全性。更重要的是,打造缅甸交通走廊还能帮助中国解决其他事务。例如,促进中国内陆省份的发展,这些省份远离海洋,无法通往国外市场。中国计划在皎漂(Kyaukphu)深水港用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和大型巴拿马级集装箱船来运输中国出口的商品。
4. 2011年后,美国和缅甸恢复邦交,恰在此时,缅甸上届政府以当地民众发动抗议活动为由,暂停了中缅联合项目,包括密松大坝水电站(价值36亿美元)、莱比塘铜矿以及云南-若开邦铁路(价值20亿美元)。这引起了北京方面的担忧。但这并非巧合,就在缅甸新政府宣誓就职五天后,缅甸新一任外交部部长昂山素季就邀请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访问缅甸。在访问期间,缅甸投资委员会批准了中国国有企业广东振戎能源有限公司在缅甸东南部土瓦市建立一座价值30亿美元的炼油厂的项目。
5.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此次内比都会谈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兑现帮助缅甸和平解决东北部种族暴动的承诺。这是缅甸新政府将要面临的首要任务之一。由于中国与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北京绝对可以在这里发挥重要作用。缅甸的民族冲突与中国的利益相悖:为了实施其通往印度洋的经济项目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需要缅甸边境地区保持和平和安全,并与缅甸内比都中央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中国积极推动缅甸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叛乱者达成和平协定并愿意担任该协定的担保人,以努力改善少数民族叛乱者与缅甸全国民主联盟中央政府的关系,并维持其在缅甸的影响力。
俄罗斯“后院”的新博弈
原文标题:A New Great Game in Russia's Backyard
文章框架:俄罗斯与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与中亚的联系;影响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的因素;莫斯科应该考虑其立场。
观点摘要:
1.莫斯科应重新考虑其在该地区和欧亚经济联盟(EEU)的立场。中亚国家不再是被动的行为者。2015年初,在欧亚经济共同体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就关税同盟进行了几轮谈判后,欧亚经济联盟成立了。由于未来成员国的意见不同,创建这个组织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目前,欧亚经济联盟联合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亚美尼亚和白俄罗斯以促进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发展。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欧亚经济联盟是一个拥有既定法律框架和超国家管理实体(即欧亚经济委员会)的制度化组织。
2.至于中国,它甚至在宣布“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前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在中亚渗透。中国国有企业(SOEs)在该地区启动了几个大型投资项目(主要在能源行业),包括从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到中国的管道建设。北京正在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经济体:2014年,它取代俄罗斯成为中亚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贸易额接近500亿美元。(目前,中国约进口了哈萨克斯坦25%的能源,是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主要买家)。
3.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宣布,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中亚事务之中,这使莫斯科感到紧张。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会议上对该倡议的描述不是很明确,这导致一些人认为中国正在进入俄罗斯的“后院”,以便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克里姆林宫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发表了官方回应。最后,在2015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俄罗斯第一副总理舒瓦洛夫宣布,莫斯科欢迎“丝绸之路经济带”,并愿意作为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员国与之开展合作。2015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莫斯科时,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是克里姆林宫的主要地缘政治胜利,突出了其在乌克兰危机期间与中国建立的深厚友谊。
4.中亚参与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障碍是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之间缺乏共同的观点。首先,莫斯科不习惯在亚洲以多边形式工作(例如,不像他在美国、澳大利亚和其他地方的同事,普京倾向于跳过东亚首脑会议)。其次,莫斯科倾向于将其他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视为被动的初级合作伙伴,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合声明是由俄罗斯代表整个联盟签署的。中国积极推动与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以及中亚其他国家的双边合作。哈萨克斯坦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它的一个新的“光明大道”经济计划(Nurly Zhol)意在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部分,并且在2015年和中国签署了129项总价值为650亿美元的经济协议。
5.与此同时,中亚各国存在着一股强大的排华浪潮,这表现为当地民众担心中国人正在接管当地的商业和农业。面对这些情况,欧亚经济联盟可以进一步成为中亚国家的安全保障者。莫斯科应主动秉持一个强大的多边立场,使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外国伙伴都得以融入。
6.另一个影响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的重要问题是莫斯科和北京对这一过程存在误解。莫斯科希望在开始讨论对接问题前,中国能够承认包括贸易和关税政策在内的欧亚经济联盟的法规。而中国投资者希望立即开始商业谈判,并希望欧亚经济联盟能够灵活调整法规以满足特定项目需求。莫斯科需要理解,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和反腐败斗争扩大的情况下,中国国有企业正对任何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采取更严肃的态度。
7.目前,两边的商会都没能充分地参与其中。最近成立的欧亚经济联盟立法实业委员会的关键目标就是勾勒一个能吸引中国投资者的潜在的项目路线图。商人应该负责项目选择,因为他们比官员们更了解此过程;另外还应进行专家级对话。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中国已经不止一次挫伤莫斯科加强与东部邻国之间合作的意图。
8.包括俄罗斯在内的所有欧亚经济联盟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中国。因此,莫斯科促成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之间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北京可以为基础设施和能源部门进行大量投资,而欧亚经济联盟则可以提供一个完整的框架。因为中国知道克里姆林宫在中亚的野心,所以中国目前只注重“一带一路”倡议经济方面的内容。
9.莫斯科应重新考虑其在该地区和在欧亚经济联盟内的立场。中亚共和国不再是被动者,它们会在与中国的交易中争夺有利的议价地位。俄罗斯应该明白,尽管普京和习近平之间关系良好,但中国投资者仍会在投资“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上遵循严格的商业逻辑。另外,应该认识到中国正在中亚地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投资者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上发挥着巨大的杠杆作用。因此,莫斯科应该以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和具体的商业建议主动吸引中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