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引领包容性世界经济增长潮流:国外战略智库纵论中国的前进步伐(之二)
- 王灵桂
- 12字
- 2020-08-29 07:10:11
第一部分 “一带一路”倡议
美国智库观点摘要
绿色金融:美国-中国气候合作的下一个发展方向
原文标题:Green Finance: The Next Frontier for U. S. -China Climate Co-operation
文章框架:中国正遭遇产能过剩;“一带一路”倡议。
观点摘要:
1.一些观察家推测,这种投资不协调可能是有预谋的。煤炭、钢铁、水泥等污染密集型重工业部门在中国正面临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尤为严重的情况下,投资于国外的重工业项目通常被视为制胜策略,以在国内需求下降的时代创造新出口市场来吸收过剩产能。在公开市场,企业会通过缩减产量或停产来对需求减少做出反应。如果清洁能源政策使对煤炭的需求转向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那么市场也应效仿。然而在中国,煤炭等重工业部门由国有企业与强大的地方政府主导,能够获得廉价资本,并倾向于利用这些优势维持工厂的运营,而不关注市场的吸纳能力。这些行业在国内需求放缓时所做的同一件事就是在国外寻找新市场,并且经常使用国家基金这样做。
2.报告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这一计划的缩影。根据该计划,中国正在利用与相关国家的外交关系,帮助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获得项目,然后通过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给予这些项目支持。一些观察人士担心,与对外投资的环境和气候标准的不明确相结合,中国国内煤炭行业不断增加的产能过剩将引发中国煤炭海外投资的新浪潮,在这其中获取的一个好处是中国国内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山西是中国最大的产煤区,中国正积极推行其省内煤炭企业“走出去”,并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相关项目,以减少全省煤炭产能过剩。如果目标是在其他国家进行最大化煤炭消费,那么这些投资可能具有温室气体排放超标的风险。
3.波士顿大学的全球经济治理倡议为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创建了一个新数据集合。基于这一数据集合可以得出,2001~2016年,中国政府已支持国外50多座燃煤电厂的建设。
从中国角度看中韩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争论与困境
原文标题:Chinese Perspectives towards the Korean Peninsula in the Aftermath of North Korea's Fourth Nuclear Test
文章框架: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发展以及面临的新挑战;韩国的重要性;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观点摘要:
1.冷战期间,中国与韩国属于对立的阵营。1992年,在冷战结束后不久,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两国关系发展迅速,2008年两国关系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代表两国交往的新高度。在快速发展的双边关系背后,主要的驱动力是,两国在一系列聚焦朝鲜半岛、东北亚次区域、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问题上有着共同利益。
2.然而,2010年中韩关系面临新挑战。自“天安”舰沉没以及朝鲜炮击韩国延坪岛以来,关于朝鲜半岛的未来,中韩之间出现分歧,例如,两国对其共同邻居朝鲜的不同政策定位以及对美国在东亚安全方面所扮演角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结果,两国互信关系迅速恶化。韩国和中国变得疏远,并且经济关系变得不对称,安全合作失去热情。
3.报告写道,两国领导层的换届使尴尬的双边关系有所缓解。自习近平和朴槿惠就职以来,双方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发展双边关系。然而,在今年年初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并进行弹道导弹发射后,两国政策重点的差异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正如《纽约时报》解释的那样,“中韩友好关系的新时代愿景似乎已经崩溃”。显然,在中韩关系中保持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社会交往协调增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如何看待韩国和中韩关系?在朝鲜半岛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中,双方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服务于自身的国家利益以及维护朝鲜半岛的安全与和平?
4.报告提及在战略发展方面的中韩结盟。自上任以来,习近平主席和朴槿惠总统已经逐步确立各自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政策优先事项。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政策比他的前任更加积极主动。他提出的一系列新的外交举措,与中国以前的外交模式有很大不同。例如,他提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术语,用以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在2013年出访东盟期间发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谈到“命运共同体”;在2014年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亚洲新安全观”以解决亚洲安全问题。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建立了新的机构以增强其领导力,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所有这些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5.报告认为,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主席的欧亚大陆宏伟愿景——“一带一路”倡议。当习近平主席分别于2013年9月和10月访问中亚和南亚时,他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有望复兴古丝绸之路,使亚洲、欧洲和非洲国家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促进高水平和新形式的互利合作。
6.相比之下,在朴槿惠刚上任时,她从三个方面概述了其外交政策:“朝鲜半岛信任进程”,“东北亚和平合作倡议”(NAPCI)以及“中等强国外交”。除了这些,朴槿惠在2013年10月召开的“欧亚时代的国际合作大会”上概述了她对该区域的经济愿景。具体来说,她的“欧亚计划”旨在连接欧洲和亚洲的能源和物流基础设施(如铁路网络、石油和天然气管道以及电网);在实现这种一体化之后逐步消除贸易壁垒,以建立一个广阔的自由贸易区。
7.报告指出,双方都希望在这两项举措中找到重叠之处。韩国分析师韩友德(Han Woo Duck)指出,韩国高度重视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因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朴槿惠提出的“欧亚计划”一致,并且将推动朝鲜半岛实现和平。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刘劲松(Liu Jinsong)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合并两个倡议。根据许多中国学者,中韩自贸区将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韩国的“欧亚计划”提供制度基础和内在动力。在最近政府高级官员甚至两国领导人间举行的会议中,这个议题经常被提出来,成为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一个例证。
8.随着中韩关系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两国学者都试图使用不同的框架来解析这种新发展。例如,韩国学者黄载皓(Jaeho Hwang)将朴槿惠的中国政策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对“朝鲜半岛信任进程”的支持程度,建设中韩“朝鲜半岛信任进程”以及确立新型中韩关系。当然,韩国学术界也对朴槿惠的中国政策存在分歧。对朴槿惠中国政策的批评不仅分布广,而且很高调。同时,中国的学者则正在热议如何在中国外交中定位韩国。在中国,有关韩国的主流观点可以分为四个流派,即理想派、制度派、务实派和传统派。
9.报告指出,理想派认为,中国应该尽量与韩国确立同盟关系。而制度派认为,中国应该视韩国为战略支点。战略支点是指那些拥有令大国垂涎的军事、经济、思想和战略资产的国家。战略支点被困于受大国相互影响的领域,成为连接(军事和经济协议以及文化亲和力)和关系流动(武器、商品贸易和话语)的纽带。战略支点的变化对区域和全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0.据《世界事务》主办的公开讨论,中国学者普遍认同需要视韩国为中国的“战略支点”或“表面上的战略支点”的观点。分析师徐进(Xu Jin)认为,如果韩国成为中国的战略支点,那么美韩同盟将被迫变得松散,并且中国的邻国将追随韩国,保持积极的中立地位(不寻求与美国联盟)。他还认为,即使从韩国的角度来看,在其所有的邻国中,中国也是最好且最可靠的选择。就把韩国转变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而言,来自复旦大学的石源华教授进一步提出了四点建议。
11.报告写道,韩国有潜力扮演重要角色,成为中国和美国的“战略支点”。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只有参与中国主导的不同倡议,韩国的枢纽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一方面,中国正在将韩国打造成支持其在东北亚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柱,同时满足韩国在朝鲜半岛和欧亚大陆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韩国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一员,该行是韩国作为创始成员加入的第一个多边金融机构。目前,韩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拥有3.81%的股份——在所有创始成员中排名第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上任后首访韩国,这对“中韩双边关系、中国外交政策和区域经济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2.务实派认为,在美国联盟体系中,韩国应该成为中国的“特洛伊木马”。而传统派指出,中韩关系是不可持续的,不会必然改变东亚的战略格局。传统派有两种主要的表述。第一种表述是,强烈反对“中国应该(或将要)抛弃朝鲜”,这种表述的背景是,面对朝鲜政权越来越多的挑衅,一些中国专家已经信心满满地得出结论,朝鲜不再是中国的战略资产,而是一种负担。第二种表述是,不相信中国有能力破坏美国和韩国之间的军事同盟,即便中国想要利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来削弱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效果。
13.报告在最后指出,目前,中国关于朝鲜半岛的政策面临诸多挑战。中韩两国越来越多的分歧和问题开始显现,并且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所恶化。在卢武铉(Roh Moo-hyun)执政时期,韩国人奉行亲华政策。因此,韩国年轻一代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比美国更重要,并支持通过与中国交往来平衡美国的影响力。在2013年,类似的公众情绪再次出现。民意调查显示,在朴槿惠执政之初,这种对中国有利的舆论似乎已经恢复。在习近平主席访问韩国之前,韩国公众对中国持有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然而,2016年3月的一份调查显示,韩国公众对中国的正面看法跌至朴槿惠执政以来新低。与此同时,对韩国的负面情绪也在中国公众中迅速蔓延。尤其是在中国驻韩国大使就部署萨德(THAAD)发表演讲之后,许多中国人认为双边关系进一步恶化。萨德的部署已经促使中国考虑提升自己的核能力。
14.最后,两国都需要更多地考虑国内情况。中国公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民族主义情绪和必胜信念,这必然会影响到习近平主席的决策选择。韩国政府也面临类似的境遇。如何平抚这种情绪并引导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向健康且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重新崛起的战略三角与美国政策
原文标题:The New Great Game Changing Global Energy Markets, The Re-Emergent Strategic Triangle And U. S. Policy
文章框架:全球能源市场;中国采取措施控制或保证能源供应;中国的大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挑战;能源价格下降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接受中国的崛起,且随后在南海果断采取行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为直接挑战美国在欧亚大陆和中东地区的目标而努力;美国、俄罗斯、中国的“战略三角”在重新塑造全球政治。能源问题处于这种新竞争的核心,本报告侧重于分析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资产及在双方以新能源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存在的脆弱性、战略目标、发展程度和局限性。本报告针对美国如何在未来几年里利用其能源资产来支持其国家安全利益和外交政策目标,列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2.报告指出,三年前,能源市场被持续快速增长的需求和对供应安全的疑虑所主导,特别是考虑到中东的不稳定因素,能源市场中的不安情绪更甚,而这些不稳定因素也给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带来压力。“石油峰值”的出现,即世界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点,并且当前资源的枯竭会加速新资源的供应,这既塑造了金融和企业战略,也造成了消费国的恐惧。
3.但美国供给侧和中国需求侧的巨大变化已经改变了全球能源市场。技术创新催生了美国非常规能源的热潮,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增加了80%和50%。奥巴马政府认为,页岩气热潮可能是经济增长的源泉。鉴于天然气的低碳特点,尽管面对环保人士对天然气开采破坏环境的指控,但美国依然创建了全球性“天然气替代”战略,以替代高污染的煤炭。
4.习近平主席让中国实现了从制造业到服务业、投资到消费、出口到国内消费的再平衡。因此,在能源需求迅速下降的同时,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下降了约40%。反过来,这也会抑制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步伐。
5.这些市场的变化已经降低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风险,并为美国和中国创造了重大机遇。作为一个主要的能源出口国,美国正处在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并在推动国际制裁伊朗方面发挥新的能源杠杆作用,这有助于使伊朗在核计划问题上走到谈判桌前。在中国,新的市场状况已经缓解了对供应脆弱性的担忧,为全球能源伙伴创造了新选择,其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连接东亚、欧洲和中东。
6.报告还提到,中国无法控制或保证能源供应、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和价格稳定,但反过来,政权的稳定推动了过去几十年外交政策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几种方式回应了这种情况,试图限制供应的脆弱性,并为中国创造更多的影响力。
7.首先,较成功的是在全球不同地区购买能源生产设施的“走出去”战略。在过去十年中,随着市场紧缩和价格上涨,这一战略进程开始谨慎地急剧加速。随着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成为其他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主要生产商,2013年中国境外石油企业的生产量为250万桶油当量/天,这些企业现在已跻身全球运营商之列。但是,从这些投资中获得的安全和影响已被证明是难以捉摸的。无论中国政府还是中国企业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管理这些投资,因此这些投资可能已经有些过高。中国企业往往通过接受更大的政治风险以及在世界上一些最不稳定的地区进行投资,以弥补其技术缺陷。中国没有能力对投资项目施加强制影响,这些投资项目容易受到地方政治和单方面变更合同的影响。因为生产所有权属于中国,所以通过“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对全球石油总产量增加会起到很大作用。能源在激励中国的行为上发挥着作用,虽然相对少量的能源被认为是在南海发现的,但这很难用来证明中国想要激怒其邻国。
其次,更成功的是中国主张其在东海及南海主权所产生的影响。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已扩大其“核心利益”声明,这不仅包括台湾、西藏问题和不干涉内政原则,还包括在南海(所谓的九段线声明)广大地区和岛屿以及东海周边海域的主权问题。同时,这一声明为中国带来了新任务,即开始提高一系列新能力,让中国海军能够在这些水域积极巡逻,以增加与区域国家(如日本、越南和菲律宾,甚至美国)对峙(或更糟)的可能性。
最后,最成功的是中国加紧努力使其能源来源多样化,特别是丰富将能源输送到中国的方法。这是中国与俄罗斯扩大能源关系以及在阿拉伯海的巴基斯坦瓜达尔建设深水港的动机。中国在邻近的中亚地区一直特别活跃,而中亚的一些国家(特别是土库曼斯坦)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已变得很不好。
8.报告指出,比起扩大与俄罗斯的双边能源关系,中国的大国战略可能更加雄心勃勃且更重要,这是习近平主席远大外交政策的展现,有助于巩固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在中亚和印度洋进行了大规模投资,能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中国的目标是超越其狭隘的地域界限和解决“搭便车”问题。中国能源需求的疲软增长与供过于求的全球市场相结合为习近平主席拓宽中国的能源市场提供了机会,使中国从主要由能源安全需求驱动的国家发展为包容其他外交政策及经济目标的国家。最好的例子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组成。作为中国政府提出的倡议,“它将中亚和东南亚置于与中国的共同利益关系中,将为中国增强实力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同时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并确保国内能源安全”。
9.俄罗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可以说这一倡议与其政治和经济计划是竞争项目,俄罗斯参加的欧亚经济联盟(EEU)于2014年成立,旨在打造莫斯科领导下的统一的后苏联时代,这其中包括中亚在内。而弗拉基米尔·普京政府坚持认为“EEU和‘一带一路’倡议能够相辅相成”,并且与北京签署了一项有关合作的联合声明,现在还不能确定当中国开始在欧亚地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时,俄罗斯是否会全面启动EEU以及这样的合作会持续多久。
10. “一带一路”倡议意在利用发展来解决影响中国周边国家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宗教激进主义,这可能影响到中国西部地区。北京对此越来越关注。以前中国对宗教激进主义的恐惧都集中在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上,但现在中国认为宗教激进主义的威胁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在北约从阿富汗撤退和塔利班复苏的背景下,不仅巴基斯坦(中国在该地区的主要盟友)受到的宗教激进主义威胁日益增长,而且宗教激进主义威胁到了广阔的中东地区。然而,由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举措需要与地方政治相结合,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在加深,且恐怖主义正在成为计划成功实施的绊脚石,中国可能受到明显的影响。
11.中国人已经认识到,随着美军撤出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些国家在进行商业扩张时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个国家都受到极端主义驱动的不稳定的影响。这导致北京开始介入解决冲突的复杂局势,并为之努力,特别是在阿富汗的冲突中。目前,中国希望借助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关系,具备调解塔利班和喀布尔政府之间问题的能力。目前,这些努力都化为乌有。
12.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重建古丝绸之路,这一问题困扰着其他超级大国。换言之,该倡议沿线地区包括整个世界中最不稳定的一些地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安全挑战,而这又因其在中亚大陆现在和未来都不会拥有先进的情报收集能力或力量投射能力的事实而进一步复杂化。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海军能力上。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仍然致力于内部防御,但发展得较慢。考虑到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以及预算资源的缓慢增长,北京的国防预算将面临更大的取舍。
13.面临最近经济低迷的问题,并且在强烈民族主义的驱动下,中国可能会进入一个对外姿态日益强硬的时期,这使中国更加“像俄罗斯”,这能加强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但各种不同的动态变化导致中国经济下滑,尤其是能源,这表明国内经济危机与中国对外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将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14.能源价格下降使俄罗斯经济面临困境,但能源价格下降缓解了中国由于其进口额下降以及建筑业和工业发展价值更低造成的经济低迷状况。在中国,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意味着能源安全水平提高,因而基本没有对于因供应有限而产生竞争的忧虑。与俄罗斯不同,从长期发展来看,能源对中国十分有益,中国围绕能源的国际合作都是为自身服务的,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其他举措。更广泛地说,不同于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中国正在有效地利用其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来提高其国际地位,深化与全球其他主要参与者的关系,并吸引别国支持其在全球舞台上的行动,如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15.从长远来看,中国和俄罗斯也将有足够的竞争空间,其中能源将发挥关键作用。在中亚,这两个大国最近几年出现了非正式分工,中国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而俄罗斯保持其在该地区的安全关系。然而,中亚国家将继续与俄罗斯争夺中国能源市场份额,正如一位美国专家所说的那样,“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政治及安全领域主导的利益违反了中国的长期经济利益”,因此,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扩大其影响力。
16.报告最后指出,在最抽象的层面上,北京在双边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俄罗斯越来越觉得自己现在扮演着初级伙伴的角色。这种变化是在冷战后发生的,冷战时期苏联指导刚刚起步的中国,尽管其可能是被迫这样做的,因为它当时的情况是经济疲软、依赖能源且人口萎缩。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小心翼翼地不去冒险表明了这层含义——中国与俄罗斯平起平坐。但即使一个长期的联盟面临着多个绊脚石,北京和莫斯科也会有显著的短期激励措施,来深化能源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这可能会促成更持久和更认真的伙伴关系。
从东南亚视角看中美竞争
原文标题: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s on U. S. -China Competition
文章框架:中美竞争关系对东南亚的影响。
观点摘要:
自21世纪以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已经塑造了全球政治、安全和经济的轮廓。然而,东南亚国家的观点总是被忽视,这种大国竞争关系对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在区域贸易与投资架构方面,报告提出一些疑问,对东南亚最好的区域贸易和投资架构是什么?东南亚国家把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看作竞争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它们如何看待新机构(如中国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发展银行)的崛起?美国和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能够达到何种程度?
“中国对欧洲的进攻”:北京有一个总体规划吗?
原文标题:“China's Offensive in Europe”: Is there a Master Plan in Bei-jing?
文章框架:中国对欧洲的投资;中欧关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被中国公司收购的欧洲公司的状况。
观点摘要:
1.陷入经济疲软和债务危机的欧洲迫切需要中国的投资,并且中国的国有企业掀起海外购买热潮,买下从希腊到英国的港口、主要房地产及科技公司。同时,北京将欧洲作为其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的终点站——一连串港口、物流枢纽及其他基础设施从东南亚一路延伸到英国北部。然而,在欧洲,民粹主义者强烈反对,如最近欧洲工人就中国的钢铁倾销进行示威游行,这凸显了中欧关系逐步陷入困境的风险。
2.布鲁金斯学会客座研究员菲利普·勒科尔(Philippe Le Corre)与香港波士顿咨询公司高级顾问阿兰·塞皮尔克(Alain Sepulchre)的新作《中国对欧洲的进攻》,阐述了中国在欧洲大陆迅速增加的影响力以及其对全球发展的意义。此外,他们提出了一些想法:这可能听起来有些令人担忧,几年前,中国对欧洲的经济意图不仅是创造就业机会和价值,而且是关于在这一被削弱的或者在一定程度被分裂的大陆上(远离美国)扩散影响力(英国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英国被中国作为终极对手。欧洲是“西方国家”的一部分,而中国愿意在西方国家留下更多足迹。
3.报告指出,就评估中国和欧洲关系以及其间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而言,一方面,中国已表示愿意参与欧盟项目,如由欧盟委员会推出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ESIF),旨在重建欧洲的基础设施。中国可能成为ESIF最大的非欧洲利益相关者。另一方面,中国也试图“分裂”欧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2011年由中国和16个中东欧国家创建的“16+1”合作机制。这些国家的领导人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每年都会举行一次会晤。去年在苏州,他们也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七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备忘录。其中三个国家的领导人不仅最近会见了习近平主席,而且中国向其做出大量投资承诺。中国也试图与南欧和北欧国家建立类似的平台,但迄今没有成功。此外,在一些问题的解决上存在风险:大量的小国家(其中一些不是欧盟的成员,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塞尔维亚,其拥有一条由中国建设的高铁)在处理与中国的问题时将采取与欧洲其他国家分离的方法。这不是欧洲现在所需要的。
4.中国在欧洲没有“总体规划”。在20世纪90年代末,欧洲是“中国走出去”(投资)政策的一部分;在2008~2009年欧元债务危机期间,得益于有利的汇率,中国加速购买欧元债券并开始购买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等基础设施。现在,中国在不同维度上投资,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发展与欧洲国家的关系。虽然“一带一路”倡议的许多方面仍不清楚,但是欧洲肯定是这个项目的最终目的地。
5.此外,报告指出,作为一个金融中心,伦敦将继续吸引中国投资者,他们仍然将伦敦作为人民币交易中心,但他们也将在法兰克福、巴黎和卢森堡开展交易。至于英国市场,它将被视为中等规模市场,有一定的前景,但没有涉及4.5亿人消费者的共同市场那么重要。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欧盟仍然是一个强大的贸易集团。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英国是否仍然是中国投资的最佳目的地。房地产是中国在英投资项目之一,但当英国退出欧盟后,一些项目将可能不会获得中国的财政支持,如“英国北部振兴计划”,这是英国北部的一个大规模发展计划。
6.总的来说,欧洲精英欢迎中国的投资。目前,中国投资者主要投资欧洲处在财务困境的非敏感行业或公司。比如,中国家电生产商美的集团对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的收购案就非常独特,因为它涉及一个潜力巨大的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公司。
7.报告还指出,5月12日欧洲议会投票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洲议会的成员是由欧洲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这反映出欧洲对中国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担忧。中国显然不受欧洲基层人民的欢迎,这些人担忧就业以及欧洲经济的未来。对于欧洲人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8.欧洲累计进入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远远超过中国目前在欧洲的投资。中国仍然是一个新兴市场,通常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许多情况下,欧洲的企业或政府机构一直在相互竞争中国投资。这已经持续多年,欧洲是时候与中国成为合作伙伴了。
9.报告提到,德国的经济和技术模式仍然对中国具有吸引力。虽然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顺差减少了,但许多德国工业品牌在中国被认可并备受推崇(奥迪、西门子、宝马)。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几乎不会对欧盟内部的决定产生什么影响。
10.报告在最后写道,目前被中国公司收购的欧洲公司的状况非常复杂。在劳动力方面,尽管在并购初期一些公司进行了裁员,但大多数公司一直在扩大。一个典型的挑战是最高层的管理水平:中国企业家往往过度管理或管理力度不够,派遣太多或太少的技术管理人员,尚未找到正确的管理方法,以实现管理平衡。此外,“非增值”因素可能出现在技术转让方面。在许多情况下,中国投资者一直没有能够充分利用欧洲技术并将其纳入国内操作中。
中国的包围圈问题
原文标题:China's Encirclement Concerns
文章框架:中国的地缘政治包围圈问题;美军大量涌入阿富汗和中亚;北京方面担忧亚太周边国家对中国构成更大范围的包围;北京夸大包围圈威胁。
观点摘要:
1.近二十多年来,中国的战略家们一直担心中国的地缘政治包围圈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中国分别将美国、印度和日本视为对其实施包围的国家。毫无疑问,上周在西太平洋举行的大规模军演并没有打消中国的顾虑。这次军演是来自印度、日本和美国的军舰首次在菲律宾海域举行的联合防空反潜演习。演习海域紧邻中国宣誓主权的东海和南海海域。
2.过去一个月发生的事件可能会增加中国方面的担忧。上周五,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访问曼谷,寻求加强同泰国的防务和海上安全合作。一周前,他还在白宫与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举行会谈,这表明印美两国关系更近一步。在五月下旬举行的峰会上,美国、日本以及其他七国集团国家公开表示了对中国海上行动的关注。峰会的前几天,奥巴马飞往河内,解除了对越南长期实施的武器禁运。而越南是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对手之一。在峰会结束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欢迎越南代表团到访,并讨论加强军事合作事宜。
3.报告指出,中国的包围圈问题当然并非新出现的。在冷战期间,中国担心苏联实行类似的地缘政治战略。更早些时候,在中国长期的国共两党内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就遭遇了几次国民党的“围剿”。这些经历可能让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从此留下了这样的印记。
4.可以明确的是,亚太国家已经开始为应对这个高度紧张的时代做准备了。近期由于中国在东海、南海以及中印边境地区频繁采取行动,各国的准备进程有所加快。美国已经实施了亚洲“再平衡”战略,将其海军的大部分力量转移到太平洋地区。印度和日本加强了它们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和经济接触,并统一了军事立场。其他国家也在采取同样的行动。澳大利亚《2016年国防白皮书》警告:“对领土和自然资源的争夺可能会破坏地区稳定。”但是这些国家的准备活动对中国构成包围了吗?
5.报告指出,在21世纪初,由于美军大量涌入阿富汗和中亚,中国极其担忧美国在其西部边境形成包围圈。但十年后,持续的动乱让美国及其盟友严重受损。美军关闭了其在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军事基地。曾经十分亲密的美国和巴基斯坦两国也变得针锋相对,美军开始了长期的撤军计划,中国的担忧并没有成为现实。
6.现在北京方面担忧亚太周边国家对中国构成更大范围的包围。但这些国家大多处于建设的早期阶段。虽然澳大利亚实施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但其力量仍然很小。印度的国防官僚主义继续阻挠其军事现代化进程和扩张计划。虽然日本军事实力强劲,但脆弱的经济限制了军事实力的上升。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也没有听上去那么有效,因为奥巴马政府已经缩减了美国海军的整体规模。因此,可以说中国对包围圈的担忧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没有依据的。
7.此外,报告提到,中国所担心的那些会对中国形成包围的国家之间尚未形成凝聚力。印度实行不结盟政策,它与美国的关系仍然是不稳定的。虽然澳大利亚和日本都与美国签订了安全条约,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澳大利亚在最后关头选择购买法国的“天蝎”级潜艇而不是日本的“苍龙”级潜艇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印度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安全关系同样脆弱。中国可以利用双边协定弱化这些国家之间的关系,阻碍包围圈的形成。
8.报告指出,虽然中国对包围圈问题的担忧是杞人忧天的,但中国已经在想方设法冲破这个自己假想的包围圈。2013年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出资建设了许多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包括:柬埔寨经济特区、老挝水电站以及马来西亚能源与铁路项目。柬埔寨和老挝已经成为中国在东盟(ASEAN)的可靠支持者。马来西亚没有卷入南海争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能对菲律宾来说也是有用的。新上任的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已经表示他将与中国开展双边对话。
9.北京方面有理由夸大包围圈威胁。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它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今,中国领导人必须让中国的经济增长由靠投资拉动转向靠个体消费拉动,同时解决各种债务泡沫问题。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些挑战也会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因此,夸大包围圈威胁可能会达到凝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效果。
向美国国会提交关于全球出口信贷竞争的报告
原文标题:Report to the U. S. Congress on Global Export Credit Competition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
观点摘要:
1.目前为止,中国官方进行的船舶排放控制区(ECA)活动对进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持续上升,这种变化发生在近几年,中国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出口商表现不积极的国家和行业。然而,美国出口商和银行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
2.新的中国出口融资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一个广泛的中国倡议造成的,该倡议在2013年发起且被称为“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是中国向国际“开放”的一个证明,也被作为一个重要的刺激中国经济的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两条主要路线的经济合作和投资:经由中亚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始于东南亚,穿越南亚和非洲,最终到达欧洲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这个广泛倡议的一部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将投资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为“丝路基金”注资。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也将用于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
如何使非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跨境能源解决方案上的特殊视角
原文标题:How to Make Africa Mee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ds: A Special Glance at Cross-Border Energy Solutions
文章框架:政策制定者和发展实践者面临一系列新挑战;非洲基础设施投资。
观点摘要:
1.在巴黎协议达成共识之后,政策制定者和发展实践者现在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实施、跟进和审查。专业人士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即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考虑在内。鉴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国家现实、能力、需求、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和优先事项,他们还必须结合这些新协议的普遍性。此外,必须大幅增加资源配置和实施手段(包括融资、能力建设、技术转让),以发挥相关作用,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互联互通的世界中遏制各种全球性问题(如移民、恐怖主义、疾病、税务、极端天气和数字革命)的激增。这真是相当雄心勃勃的任务!
2.鉴于上述复杂性,新的国家和全球安排旨在兑现所提出的承诺,而这些承诺旨在回应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几个非洲国家的政府已经开始建立部长级委员会和工作组,以确保全球目标和现有的国家规划过程、愿望及优先事项一致。
3.在国际社会中,自《2030年议程》(主题是“不让一个人掉队”)于2016年7月通过以来,非洲正在准备第一次高层政治论坛。为告知《2030年议程》的执行领导、指导及建议,联合国22个成员中的6个非洲国家自愿展示其对相关工作的评审,这些工作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4.报告指出,为与非洲的基础性工作相结合,联合国已经做出众多协调。其中包括成立一个跨机构特别小组为后续的发展论坛做准备,使以“发展筹资”为主题的首脑会议与全球基础设施论坛同步,以就基础设施投资进行相关咨询,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对非洲大陆至关重要;指定10人代表团支持技术促进机制,促进技术的发展、转让和传播,这是非洲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成立独立的顾问团队,在《2030年议程》背景下为联合国发展体系的长期定位提供指导。
5.除了国家和全球层面的考虑,还应该进行下一阶段——区域层面的考虑。事实上,2015年的主要协议强调了对项目和合作框架的支持,这一框架会促进区域和次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在非洲。事实上,区域价值链制定的连贯的产业政策正在持续获得牵引力,使非洲融入全球经济。
6.报告认为,非洲一直在其主要的“建设集团”(Building Blocs)框架中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集团”为八个地区性经济共同体(RECs),这是非洲发展的核心战略。去年夏天,三个地区性经济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COMESA)、东非共同体(EAC)以及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推出了“三合一自由贸易区”(TFTA),包含26个国家,6亿多人以及1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三方协议为非洲自己的大型区域协议——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CFTA)和非洲经济共同体的实现铺平了道路。如果区域化允许人口、资本、货物和服务自由流动,那么非洲内部的互联互通将促进非洲的贸易,加快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吸引投资。最终,它将促进工业化、提高创新能力和增强竞争力。为此,泛非机构利用非洲大陆最近的积极表现,加倍努力,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监管协调环境。
7.报告提及,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基础设施,那么实现互联互通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否认基础设施是未来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加上市场一体化和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发展是TFTA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样,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执行委员和非洲联盟(AU)技术机构将区域一体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标准。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与稳定,推行改革和减贫战略,实现非洲的发展与复兴。非盟致力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的非洲,力争各成员在重大国际事务中能够用一个声音说话。该组织还积极落实2001年发起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推动各成员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和争取外资及援助,以促进非洲大陆经济一体化,规划、协调非洲大陆优先事项和区域项目的实施。事实上,2014年6月,NEPAD执行委员会在达喀尔组织并召开了融资峰会,为基础设施进行融资,最终采纳达喀尔行动议程(Dakar Agenda for Action),这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变非洲的NEPAD大型项目都是区域性的。
8.此外,非洲一些成功的项目显示了协同作用的巨大潜力。其激发了建立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想法,使非洲人民和世界各国处在互惠互利的生态系统中。并且发展中经济体对工业国家产生更积极的溢出效应是值得鼓励的。例如,非洲地区可以借鉴希腊危机和其他举措。中国可以从非洲的马普托发展走廊中吸取相关经验教训,以用于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机构间的联合研究将蓬勃发展。在某些研究中,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创新合作将是有利的,并将得到支持,以开发对环境无害的技术。相称的努力、持续的意愿和无限的创意力将使美好的未来触手可及。
9.报告在最后指出,非洲现在应该坚决维护其地位并巩固收益。就生产能力的包容性和创造性而言,非洲大陆应尽快制定最具发展潜力的策略。因此,非洲国家应该启动“通过实践来学习”的良性循环,其中能够产生结构转型和信息变化(与其自身主导的长期战略一致)的唯一方法是区域一体化。
海上的印度和中国:一场在印度洋关于地位和合法性的较量
原文标题:India and China at Sea: A Contest of Status and Legitimacy in the Indian Ocean
文章框架:中印关系;印度洋与中国;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解;印度政府的态度;中国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考虑;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面临着几种不同类型的投资风险;印度有三个基本选择;印度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观点摘要:
1.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MSR)不应被视为中国政府的单方行为,而应该被视为一幅促进该地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而描绘的蓝图。新德里和北京应该积极寻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共同利益,通过合作促进发展和达成共识。
2.报告指出,中印关系是亚洲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同时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关系。它对亚洲的地缘政治关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半个多世纪以来,边境纠纷使中印两国关系变得微妙而不稳定。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引起了印度政府、智库和媒体的讨论。印度政策制定者需要决定如何应对中国新时期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的蓝图。本报告将重点研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在印度洋部分的“海上丝绸之路”,思考印度和中国对这一方面的关注,并就印度的参与度及其选择做出评估。
3.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时表示,自古以来东南亚都是一个主要的海上枢纽,并提议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共同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自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政府便强烈拥护共同建设的原则,以实现所有参与国家的利益和发展计划。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供了一个对“一带一路”倡议框架的全面陈述,表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专注于共同构建连接主要港口的快速、安全、高效的运输线路。
4.项目的蓝图要求在建设之前仔细选择主要国家。在选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时主要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该国(如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新加坡、缅甸和肯尼亚)是否位于海上贸易线路或者有海上运输中心。第二个因素是该国是否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积极回应并与中国有良好的经济合作基础。
5.报告还指出,印度洋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主要的海上贸易和能源通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能源安全方面是一个关键的优先事项。在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2015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在该年进口原油3.355亿吨,其中60%以上都经由印度洋。2015年,中国进口的石油量占石油消费总量的60.6%。贸易安全也很关键。印度洋是东亚和东南亚进口石油的最重要通道,也是这些地区通向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重要通道。这些关键地区港口基础设施的发展将不仅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大大促进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边缘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鼓励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括在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巴基斯坦的瓜达尔、缅甸的皎漂、孟加拉国的吉大港等处联合建设港口。一些中国大型企业在希腊的比雷埃夫斯、埃及的塞得港进行投资,也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有发展战略。
7.报告还阐述到,印度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增长将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产生极大影响。自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它在印度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论,特别是对其安全方面的影响。
8.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解。印度是最先被中国邀请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印度媒体报道,2014年2月,特别代表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第17次会晤时,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邀请印度共同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5年3月,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提议“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与印度的“香料之路计划”和“季风计划”联系起来,但印度当局并没有给予积极回应。当被记者问及为什么印度没有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时,印度外长斯瓦拉杰(Sushma Swaraj)称印度没必要给中国一个空头承诺,当两国之间存在共同利益时,印度将选择与中国进行合作。??9. “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大量印度智库和国家媒体的关注。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的外交政策分析家拉加·莫汉认为,虽然印度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些保留看法,但印度不可能阻止周边国家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合作。印度政府也不应该试图阻止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而应该努力积极地做出贡献并对其产生影响。印度前外交部部长希亚姆·萨兰认为印度可以完全自信地与中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然而,印度国家海事基金会主任维杰·萨胡迦(Dr. Vijay Sakhuja)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印度制造了一个“困境”。一方面,吸引外资是莫迪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特别是发展印度制造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能为印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威胁论”深深植根于印度决策者的思维当中,这导致印度政府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持谨慎态度。许多印度战略家们,例如,切兰尼(Brahma Chellaney)相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帮助中国巩固其进入印度洋的战略和发展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海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该观点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本质上是一个对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在概念上的替换,其目标包括减少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威胁和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合法化。所有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印度缺乏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共识。
10.然而,可以看到,印度政府的态度反映了两个关键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中印边界争端,第二个挑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增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的边境争端导致两国之间出现认知分歧,也就是说,由中国发起的区域合作倡议将受到印度的密切监视。因此,认知偏见导致中国和印度之间政治互信存在长期“赤字”。“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印度提防中国的认知心理。由于过度的出于安全问题的担忧,印度对中国的倡议持消极态度,如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和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缅甸经济走廊。事实上,印度对中国保持警惕的核心原因是新德里担心其在南亚和印度洋事务中的领导作用会被中国削弱。
11.报告还指出,对南亚和印度洋进行控制是印度作为一个地区大国的关键策略。印度将印度洋视为其后院,并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扩张活动和中国公司在该地区进行的港口建设极大地威胁到新德里。因此,印度正在加强其海军力量,并与美国、日本和越南建立国防合作关系。新德里密切关注中国在其邻国的港口建设项目,担心这些项目将对印度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12.中国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考虑。随着海外投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遇到的风险显著增加。众所周知的例子包括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在密松大坝项目中的投资被缅甸政府叫停,中国企业在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市建设中所面临的挫折,中国企业在利比亚的投资也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中国学者们密切关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13.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面临着几种不同类型的投资风险。第一种是来自政治、法律法规和东道国的监管;第二种是个别不当行为带来的风险,如忽视了环境保护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第三种是国际经济波动导致的市场风险。因为绝大多数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多数国家缺乏稳定的政治和法律环境,有着重大的投资风险。最后,在不稳定的地区有可能存在针对中国企业和员工的恐怖袭击风险。总之,中国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担忧主要是投资风险,而印度的担忧主要是地区安全。这造成了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差异。
14.鉴于印度在印度洋中部的地理位置及其经济增长,其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个国家有三个基本选择:参与、保持中立或抵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理解这些选择中,以下问题可能是有用的。
第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帮助印度解决什么问题?在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印度可能在经济上面临什么损失?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其整体发展水平并加速其全球化。但仍有许多问题限制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发起了“加入印度”活动,这使制造业占GDP的份额从15%上升到25%,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他希望制造业可以帮助印度调整经济和提高竞争力。保持增长、吸引外资和改善基础设施仍然是印度关键的优先事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可以吸引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而且在其他部门的投资都将改善中印的贸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帮助印度解决两个限制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的瓶颈问题。此外,很难看出印度在加入“一带一路”倡议后在经济上会遭受何种损失。该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利于该地区国家与印度的贸易。
第二,如果印度不参与甚至抵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那么印度与中国的问题是否将得到解决或消除(包括边界争端和贸易赤字)?尽管经历了17次关于边境争端的谈判,但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尽管巨大的结构性失衡将很难在短期内消除,但中印贸易仍继续增长。总的来说,印度是否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这两个国家的边界争端和其他政治问题不会产生直接影响。印度的安全担忧不会消失。因此,我们不应该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放大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区别;相反,它可以成为合作的重点。也许中国和印度联合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为解决双方存在的问题创造一个机会。
第三,如果印度不同意参与,那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否将继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其没有设置一个加入的门槛,也没有建立多边国际组织。该倡议得到了很多来自印度洋周边各国的积极回应,这表明它满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利益。尽管没有印度的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会那么理想化,但是建立在该倡议基础上的区域合作仍将继续下去。无论印度参与与否,中国政府都将积极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
15.报告在最后指出,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应被视为中国政府的单方行为,而应该被视为一幅为该地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描绘的蓝图。新德里和北京应该积极寻求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项目中的共同利益,通过合作促进发展和达成共识。两国存在三个主要的共同利益。首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和“季节计划”相匹配;其次,中国和印度已经积极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发展银行等区域合作平台,以促进地区发展;最后,全面经济合作可以促进整个亚洲尤其是印度洋地区的发展。国际地缘经济结构可以接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的重大变化,这两个协定都由美国主导。因此,印度应该对“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采取一种新观点,例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sagarmala”计划)可以联系起来,以共同实现一个双赢的局面。在安全问题方面,如P. K.高希(P. K. Ghosh)所言,印度应该与中方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双方互利共生的环境。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项目中的互动和合作有助于两国在维护印度洋安全方面达成共识。
16.考虑到国际经济秩序的变化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能促进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互信,该倡议可能会对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印度因此需要全面审视自己的选择,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采取一种更积极的态度。
中国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
原文标题:China's Evolving Approach to Economic Diplomacy
文章框架:北京提出的多个经济举措;经济外交的理念;贸易自由化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
观点摘要:
1. 2013年北京宣布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这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关注,该银行的成立代表了中国近年来不懈追求的一系列大规模的经济举措。2014年,中国大张旗鼓地宣布了“一带一路”倡议(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也形成了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为基础的金砖国家(BRICS)新开发银行。在2014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对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路线图的通过也获得了相当多的媒体关注。
2.这些重大的经济举措同时也显示出中国在安全和政治事务方面更加坚定的姿态。观察家们认为经济与安全发展之间存在联系,且就中国政策发生巨大变化的动机和原因进行了讨论。许多分析家将这种变化归因于习近平本人或其主要顾问对其产生的影响。他们较少讨论中国对经济增长的需求变化可能会加剧双边紧张局势以及这种现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习近平主席自上任以来就开始明确支持经济外交的理念,以实现中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遵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但依然坚持寻求促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贸易力量。为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对国际体系进行一些改革被认为是必要的。此外,还要“与各国家和地区签署投资协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肯定了为提高中国企业竞争力而进行外交努力的重要性,进而为海外企业“完善领事保护制度”并且“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权益保障”。该决策文件还批准大幅度增加海外投资,呼吁“建设自由贸易区”,“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以及“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进行开放合作”。
4.在2014年11月的外交政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指示,要努力“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习近平补充说,政府官员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做好援外工作”以及“保护中国的海外利益”。2014年12月,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努力构建自由贸易区战略。他呼吁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并“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他还敦促建立一个影响力遍布世界的自由贸易区。为解释这些举措,习近平主席说“有必要加快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步伐”。
5.进行大规模投资以创造新市场和深化亚洲经济一体化,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已经获得相当大的国际关注。然而,这些举措有助于将中国转化为强大的贸易力量,是重大的经济外交努力,在习近平主席任期内其中一些举措的发展势头似乎有所增强。
6.该报告还指出要扩大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战略。中国领导人呼吁世界各地扩大自由贸易区,如“一带一路”倡议,“亚太自由贸易区”和各种双边贸易协定的推进。西方学术界广泛认识到自由贸易协定(FTAs)固有的战略和政治目的。笔者指出,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是“为了加强中国的经济安全而制定”的。FTAs也致力于“巩固中国的地区影响力以及增强与其他大国进行战略竞争的能力,如日本和美国”。
7.然而,一些学者怀疑中国自由贸易战略的有效性。一项研究指出,贸易战略的实施经常遭遇到阻力是因为来自国内的强大行业会要求执行保护主义措施,这会破坏自由贸易倡议的有效性。因此,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已经表现出“向保护主义方向发展以及协调政治和经济之间的利益关系”。
8.报告在最后提到,为扩大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除了自由贸易协定以外,中国已经宣布了一些其他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促进中国企业开拓新市场。2013年,习近平主席宣布了“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扩大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同年,他还宣布中国有意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2014年,中国在金砖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新闻报道指出,分析人士还质疑中亚国家吸收中国过剩产能的能力。然而,与这些措施相关的投资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其估值困难。
一个连接的次大陆:2030年的南亚
原文标题:A Connected Subcontinent: South Asia in 2030
文章框架:南亚缺乏区域一体化进程;南亚地区的经济活力;中国迅速崛起对南亚的影响;日本与南亚;南亚次大陆的地缘经济转型;印度与南亚区域一体化。
观点摘要:
1.通常的景象是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一部分。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的支持下,区域一体化进展的缓慢令人遗憾。南亚次大陆的战略悲观可能表明,到2030年,这一情况不可能通过任何有意义的方式被改变。这种悲观主义确实有合理的理由。几千年来,南亚次大陆地区已经分离开来。印度及其邻国内在的经济导向在20世纪下半叶加强了南亚次大陆的政治分区。与此同时,在分区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持续存在的冲突为该地区的主要区域论坛,即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蒙上了一层阴影。
2.报告写道,尽管有强烈的负面遗产,但是南亚次大陆的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到2030年,对于南亚内部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来说,由于重塑该地区经济和政治地理的一些新因素,南亚将是一个更具连接性的地方。
3.第一,20世纪90年代之后,就经济全球化而言,大部分地区的贸易偏局限性。尽管经济改革步伐缓慢,但这一非常不同的状况已开始重新调整南亚次大陆的经济发展格局。这种经济导向的影响可能到2030年更为明显。
第二,印度缓慢但肯定的崛起,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衡量)。尽管印度在向邻国开放市场方面还有一定的路要走,但印度的政治途径可以被看作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第三,除了印度之外,孟加拉国、尼泊尔和斯里兰卡都表现出了新的经济活力。这反过来又使南亚次大陆在2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除了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那里的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其他地区经济总量很可能在未来几年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第四,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对南亚次大陆产生强有力的影响。中国已成为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第一大投资者。北京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现在是一个巨大的努力,将中国的经济空间与南亚次大陆连接在一起。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价值460亿美元的投资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在巴基斯坦北部的跨边境经济正与其在该国南方大规模的海洋经济活动相匹配。它们肯定会重新调整该国的经济状况。
第五,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南亚的主要援助者,已成为该地区一个更重要的战略援助经济体。正如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样,日本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援助框架,即高质量基础设施合作伙伴关系(PQI),以标榜其倡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的特征。日本支持孟买-德里工业和货运走廊、孟买与艾哈迈达巴德之间的高速铁路系统以及孟加拉湾的孟加拉工业增长带建设。日本也渴望促进南亚和东南亚之间的互联互通。它热衷于扩大东亚到南亚次大陆之间现有的生产网络。由于与印度和美国共事,到2030年,日本可能对南亚次大陆产生重要的外部经济影响。
第六,该地区已经开始寻找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替代品。由于巴基斯坦不愿与印度进行经济合作,印度已经开始加速建设“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印度的努力现在集中在区域一体化的次区域机制上,以使南亚次大陆框架涉及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和尼泊尔,这已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建设进程中一个有吸引力的补充。
第七,印度对跨区域合作也有越来越大的兴趣。在东部,孟加拉湾沿岸为印度提供了一个机会,以与东亚区域市场联系。在西部,印度与阿富汗和伊朗的接触为其创造了开放的环境,从而使其未来在与亚洲内部的经济融合中规避巴基斯坦。
第八,南亚次大陆的地缘经济转型由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所补充。在20世纪下半叶,该地区被认为是冷战中高政治的边缘。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是唯一的例外。今天,南亚次大陆几乎每一个角落都对战略潜力产生共鸣。这很可能会使该地区的战略识别远离印度西北部边境的棘手问题。如果孟加拉国成为东南亚潜在的桥梁,那么不丹和尼泊尔在印度和中国(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会扮演一个类似的角色。在南部,斯里兰卡重新认识其在印度洋的中心位置;中国、美国和日本前所未有地关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是横跨印度洋的至关重要的海上枢纽,如今已经成为印度洋海上不动产中被高度觊觎的一块。
4.报告指出,随着其他国家开始投入时间参与南亚国家(大国和小国)的事务,印度已经开始就南亚次大陆战略全球化达成一致。它也开始在“邻里第一”的外交政策口号背后投入一些精力。虽然印度与其邻国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南亚次大陆的经济地理位置仍然对印度有利。
5.报告在最后写道,随着印度认识到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都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印度开始利用其在该地区的自然经济优势,并接受与其他大国合作的可能性,这可能会确保其在该地区的核心区域利益,同时促进南亚次大陆与其自身、更广泛地区以及世界的整合。
美国正在失去中国,将其推向俄罗斯?
原文标题:Is the United States Losing China to Russia?
文章框架:乌克兰对俄罗斯和中国双边关系的影响;新的区域和双边动态已经让莫斯科更加开放。
观点摘要:
1.李成(Cheng Li)认为,乌克兰是俄罗斯和中国双边关系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例如,俄罗斯对中国涉足中亚疑虑重重,最近这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表现出来。2014年,俄罗斯最终认可该倡议,这发生在乌克兰危机之后。正如一位俄罗斯官员私下对我说的那样:“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认可该倡议。”现在这在两国双边关系的改变中表现出来。一份2008年的俄罗斯民意调查显示,大约有60%的俄罗斯人存在担忧,他们担心移民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会威胁到俄罗斯的领土完整。25%的俄罗斯人认为,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会损害俄罗斯的利益。俄罗斯人担心中国正在向两国共同拥有的邻国施加影响力。先前已经提及,在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方面,俄罗斯曾犹豫不决。
2.孙韵(Yun Sun)指出,北京认为,新的区域和双边动态已经让莫斯科更加开放,并且其已经接受中国所提出的横跨中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很清楚,在2013年和2014年该倡议的早期阶段之后,俄罗斯在其传统势力范围内对该倡议持深深的怀疑态度和保留态度。然而,目前,鉴于中亚各国接受了该倡议以及该倡议为俄罗斯带来的好处,俄罗斯似乎变得更加开明,并且对俄罗斯从该倡议中能获得何种利益感兴趣,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因此我们知道,中国的“丝路基金”和国家开发银行已承诺为莫斯科-喀山高速铁路提供融资。如果获得成功,那么这个项目将成为开启中俄基础设施合作新篇章的标志。俄罗斯还考虑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共同体进行连接和整合。
中国的未来处于十字路口
原文标题:China's Future is at a Crossroads
文章框架:中国在安全领域的举措;中国在经济方面的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和意义。
观点摘要:
1.中国必须决定是否要在安全领域获得“大国”地位,或者集中力量促进区域经济增长。7月12日,荷兰海牙的一个国际仲裁法庭就菲律宾与中国间的“南海争端”做出裁决。几天前,韩国决定继续部署“萨德系统”(THAAD),这是北京一直反对的举动。
2.去年夏天,有人预测中国股市崩盘会使中国2016年的经济出现衰退,但这并没有发生。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长6.7%,低于2000年的两位数增长率,但经济增速仍然可观。2011年,私营部门投资增长约40%。但2016年上半年,这仅为2.8%。为弥补差距,中国政府把钱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这种刺激经济的投资战略是明智的,但在韩国决定继续部署“萨德系统”和南海仲裁之后,中国也可能会增加军事支出。
3.这些消息对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来说都不是好消息。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希望通过其“九段线”声明尽可能确保其南海的安全,其中包括将岩石群赋予岛屿资质和应对该地区其他国家因领土索求进行的侵略性挑战。海牙的裁决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民族主义抵抗情绪。
4.中国领导人需要在经济方面有所作为。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将变成现实。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举措,北京将国内繁荣与邻国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高速交通运输和文化交流进行投资,为尚未进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国家(如中亚各国),提供了一种“马歇尔式的”计划方案。新的高速路线也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货物运输时间从36天缩短到26天。
5.但“一带一路”倡议对韩国也有着深刻意义。根据韩国银行报告,与10年前相比,中国经济增长对韩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美国或日本对其影响的三倍。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中国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大幅增加。中国现在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韩国是中国的第二大合作伙伴。部署“萨德系统”的决定目前对贸易没有产生影响。但南海争端对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造成了阻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额有所下降,日本取代中国成为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发展基金的主要来源。
6.中国和习近平都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习近平必须决定,他在安全领域以牺牲区域经济增长为代价为中国获得“大国”地位所做的努力是否值得。这将意味着中国将与南海周边国家,特别是菲律宾和越南,进行一次顾全大局的谈判。这也意味着中国将继续阻止韩国部署“萨德系统”。
7.中国可以将其“一带一路”倡议转化为真正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它可以将其可持续能源(太阳能和风能)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扩大到该地区,以创建一条绿色丝绸之路。中国可以以一种加强而不是弱化国际法的方式做到这一点。过去一个月,中国已经做出了让步。但是,这可能是为了集中力量,以实现21世纪中国的目标。
二十五周年的东盟-中国对话关系
原文标题:ASEAN-China Dialogue Relations at 25
文章框架: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关系;中国与东盟在政治安全方面的合作;南海问题;双方关系面临的新挑战;仍然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影响感到不安。
观点摘要:
1. 2015年11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吉隆坡举办的第十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中表示,当双方于2016年准备纪念建立对话关系二十五周年的活动时,它们之间的关系仍可以取得“新进展”。但是中国的一些新经济倡议仍存在不确定性,上个月荷兰海牙的一个国际仲裁法庭对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做出的期待已久的裁定与中国的声称背道而驰,目前尚不清楚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将何去何从。
2.经济仍然是东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自2009年以来,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10年以来,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15年,双方同意将双边贸易额翻一番以达到1兆美元,并升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FTA)。
3.双方合作在今年都集中于几个重点领域。其中一个重点领域就是生产力的合作,这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外交的一个重点。北京认为这是一种同时解决中国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及满足新兴市场(包括东南亚)需要更多投资、技术和劳动力的方式。双方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就这一问题发表联合声明。
4.同时,在次区域层面,中国一直专注于与沿湄公河的东南亚国家建立新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框架。该框架不仅促进北京的自身经济利益,还有助于缩小东盟内部的差距及支持东盟共同体的建设。2016年3月,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首届LMC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中国已承诺为湄公河沿岸国家提供115亿美元贷款。
5.东盟国家也正在受益于中国的新经济倡议,如中国推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一带一路”倡议。花旗银行称,东南亚的基础设施已经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中国企业在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17%。上个月,印度尼西亚也成为AIIB的前四个参与国之一。其他东盟国家也热衷于效仿。
6.报告认为,在政治安全方面,尽管观察家们无比关注南海问题,但是实际上东盟和中国已经在一系列领域展开合作,特别是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如应对自然灾害、打击跨国犯罪和毒品贩运。近几年来,北京也在一直努力深化其与东盟及个别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去年,东盟和中国在北京举行首次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这被看作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7.中国一直希望今年可以进一步深化与东盟的关系。5月于万象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东盟国防部长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常万全说,中国打算在多个领域加强与东盟的合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鉴于一些东南亚沿海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都已经越来越警惕伊斯兰国对其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他提到双方需要在情报分享和演习方面展开更大的反恐合作。他还说,北京愿意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方战区司令部与东盟军队在更广泛领域(包括边境和沿海防御、海上安全和反恐)的合作。
8.东盟和中国也期望更好地处理南海问题。预计今年得出的具体结果之一就是东盟和中国就《海上意外相遇规则》(CUES)发表联合声明,CUES最初是2014年西太平洋海军研讨会为海上船只的安全敲定的协议。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多个成员正在促成这一更好管理潜在紧张局势的方式。
9.另一个预期的结果是在外交部之间建立热线电话,以管理海上的紧急情况。作为一项建立信任的措施,中国也提出与东盟国家军队进行联合演习,包括海上搜救、灾难援助和实施CUES。北京提出在广东省湛江市(南海舰队的总部)举行演习。
10.双方也将继续履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和“南海行为准则”(COC)。于6月在越南举办的第十二次中国-东盟高官会议(SOM)上,东盟国家再次强调需要遵守有效的COC,包括增加召开关于实施DOC的中国-东盟高官会议以及联合工作组会议的频率。下一轮会议将于本月在中国举办。
11.报告写道,今年双方都强调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重点就是促进民众交流。在该领域双方也将展开大量已计划好的活动,包括组织召开中国-东盟青年企业家论坛以及进行第二次中国-东盟青年交流访问。今年的重点是教育,双方指定2016年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上个月在吉林省举办的中国-东盟青年人文论坛上重申,接下来几年的目标是,到2020年,使十万名东盟学生在中国学习。
12.促进民众间交流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旅游业。7月12日,中国驻东南亚国家联盟使团团长徐步在雅加达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二十五周年纪念招待会上发表的讲话表示,双方正在考虑将2017年作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的可能性。虽然中国已经是东盟最大的外国游客来源国,但是一些东南亚国家已表示有兴趣进一步增加这一数字。例如,印度尼西亚旅游部部长阿里夫·叶海亚(Arief Yahya)曾说他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前往印度尼西亚的中国游客数量翻一番。
13.尽管双方打算使关系进一步发展,但是双边关系仍然存在重大的挑战。尽管双方已经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中国在东南亚制定的更广泛的经济目标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北京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内基础设施发展制定的长期目标,包括建立一个泛亚铁路网络,该网络有三条长达4500~5500公里的铁路线,即中部、西部和东部路线,这可以将中国和东南亚连接起来。该铁路网络将经过老挝、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然而,可以预见到当北京和修建铁路的国家谈判具体细节时,这样一个大型、雄心勃勃的项目会出现问题。
14.例如,泰国总理巴育(Prayut Chan-o-Cha)宣布泰国-中国的高铁项目因条款分歧而被取消。虽然泰国政府曾说该铁路全长250公里,将连接曼谷与其东北部城市呵叻府(Nakhon Ratchasima),但对北京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因为曼谷是这三条铁路线的计划中心。类似的问题和延误也曾在缅甸和老挝发生过。除了个别国家的政治问题外,建设这样一个广泛的网络也存在结构和工程问题,其包括具有挑战性的地理环境、不同的铁路测量仪器和不良的轨道条件等问题。
15.同时,随着中国试图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仍然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影响感到不安。尽管中国声称“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帮助东盟内部加强团结,但是一些人担心北京的吸引力将使个别东南亚国家把其与中国的关系置于未来的区域利益之前。柬埔寨近年来曾多次指责个别东南亚国家跟随中国的脚步,菲律宾新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的言论也让一些人相信他会推行一种优先发展经济的方法,但这将使菲律宾过于依赖中国。4月,著名的马来西亚评论员Tan Sri Munir Majid写道:“和人一样,一些国家可以因为钱而出售它们的灵魂。其他国家甚至可能用领土的完整性作为交换条件”。
16.报告在最后写道,可以肯定的是,东盟和中国会在未来几个月或几年内克服这些挑战。总的来说,尽管在经济和安全领域存在不确定性,但是很多人仍对东盟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持乐观态度。然而,25年后,我们仍然不清楚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对话将如何发展。
中国的G20, G代表绿色
原文标题:At China's G20, G Stands for Green
文章框架: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对中国的意义;“绿色金融”概念。
观点摘要:
1.一个月后,来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将在杭州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对于举办此次峰会的中国来说,这是长达九个月外交努力所取得的成果,能够进一步实现更大的目标,如“为增长开辟新道路”并且促进“包容性和互联互通发展”。
2.中国今年推出的重大发展举措是提出“绿色金融”这一概念。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已经率先创建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并于7月向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提交了报告。“绿色金融”,特别是促使“绿色债券”市场的形成,为中国提供了展示国际领导力的重要机会,也有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
3.报告在最后指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估计,中国每年至少需要3200亿美元去整顿国内污染问题并资助绿色发展项目。目前,中国政府仅能满足15%的需求。此外,马骏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中进行“绿色融资”符合中国投资机构的长期利益。然而,中国不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来推进“绿色金融”,而且利用G20的领导力鼓励其他国家效仿。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处于一个有利地位,以进一步阐明和贯通“绿色债券”市场,当然这么做将展示领导力并为国内外带来有形的经济发展效益。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俄协议
原文标题: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Sino-Russian En-tente
文章框架: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伙伴关系;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哈萨克斯坦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一带一路”倡议;俄罗斯“向东看”战略。
观点摘要:
1.自2014年5月签署天然气协议以来,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伙伴关系已经更加密切。此外,俄罗斯是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利最多的国家之一,该倡议旨在发展基础设施,连接中国、欧洲和中东。国家亚洲研究局(NBR)就普京最近出访中国,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整合以及中俄关系的长期发展前景采访了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专家亚历山大·加布耶夫(Alexander Gabuev)。
2.报告提出,在对接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方面,中国、俄罗斯和其他欧亚国家取得了怎样的进展?于去年宣布的有关整合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含糊其辞,并且有关协调两项举措的言论也很有限。所用到的词不是“合并”,而是“对接”。语言含糊不清,并且过去一年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为这一对接项目找到可行方式。俄罗斯和中国探索的第一条途径包括寻找和确定投资项目,特别是旨在增加联通性的物流和基础设施项目。第二条途径包括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三大支柱: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合作伙伴关系促进贸易往来。
3.现在第二条途径看起来更先进。在最近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总统访问中国期间,欧亚经济委员会对外关系专员Veronika Nikishkina与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签署了文件以正式开始有关经济伙伴关系的谈判。这种伙伴关系聚焦于贸易便利化措施,如改善投资保护,取消海关烦琐的程序,并且合并有关知识产权、海关和其他领域的不同标准。下一步双方将有可能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亚历山大·加布耶夫指出,基于双方进行对话的基础,双方间的对话至少能够持续7~10年。这是对达成该协议所需时间的合理期待。比起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或者亚美尼亚,中国在国际贸易谈判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这条途径显然是不容易的,但它是所有这些国家都想探索的途径。
4.在投资项目方面,似乎没有有关中国投资项目的协议。“丝路基金”是由中国政府设立的特殊准备金,以支持“一带一路”倡议建设,迄今为止其已经资助三项大交易:(同其他中国金融机构一起)支持在巴基斯坦的水电站大坝建设;帮助中国企业收购倍耐力(Pirelli)的控股权;购买亚马尔液化天然气(Yamal LNG)9.9%的股份(价值210亿元)。今年四月,两家中国政策性银行向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提供了120亿美元的信贷额度。尽管目前的低油价和美国对该项目及其股东蒂姆琴科(Gennady Timochenko)的制裁给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带来风险,但中国已经兑现承诺,即便蒂姆琴科是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被美国制裁的第一人。
5.报告写道,哈萨克斯坦已经做到了俄罗斯没有做到的事情:创建一个全面的基础设施发展计划。今年早些时候宣布的哈萨克斯坦计划被称为Nurly Zhol或“光明大道”计划。这是一个直接与“一带一路”倡议连接的计划。十多年前,哈萨克斯坦积极地向中国靠拢,并且事实上,哈萨克斯坦的靠拢也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10月在阿斯塔纳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因。最终,“一带一路”倡议的北部走廊经过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中部走廊通过里海地区,南部走廊通过伊朗。
6.中国将“一带一路”倡议设计成一个大战略举措,该倡议已经由一系列项目和取得的成功支撑起来。在和中国官员、专家和工商界人士的谈话中,亚历山大·加布耶夫发现他们有时不清楚“一带一路”倡议到底是怎样的。他们确实想从该倡议中获得一些利益,并且有人认为将一个项目与中国更广泛的目标联系起来,中国会感到很高兴。中国国内的这种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常见,这正是哈萨克斯坦所面临的情况。哈萨克斯坦的“光明大道”计划是所有原苏联国家中最发达、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其建设速度比起人们所预期的要慢得多。
7.报告在最后还提及普京于6月25日对中国的访问和这次访问与俄罗斯“向东看”战略的联系。在讨论普京的访问之前,明白俄罗斯-中国峰会按惯例召开的事实具有重要意义。最近的一次峰会并没有达成一些商业条款,主要是因为许多条款已经在先前的会议上被敲定了。此次会议宣称主要协商了与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的实施和投资有关的问题。下一个重要的公告可能会是中国投资莫斯科和喀山之间的高速铁路,而业内人士认为,这一项目将在今年年底开始进行融资。这项投资被认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这一项目将有可能获得70亿美元的贷款。
南海给北京的“新丝绸之路”带来麻烦了吗?
原文标题:Does the South China Sea Spell Trouble for Beijing's New Silk Road?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的海事纠纷;几个国家在观察中国下一步将采取何种举措;国际仲裁法庭与中国法治的声誉。
观点摘要:
1.中国官员认为上个月海牙常设仲裁法院(PCA)就南海问题裁决的回应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产生广泛影响,中国认为经济发展是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指出,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涉及贸易和基础设施,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部分,旨在将中国与亚洲、非洲、中东和欧洲国家联系起来。该倡议对中国的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中国政府的官方新闻机构称,当中国经济在进行“温和转型”时,东部省份在“寻找新的前进道路”,且西部省份也“迫切需要”保持经济增长,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平衡东部和西部省份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参与该倡议的国家可以在经济上获得利益,但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一个推动其自身经济发展的新平台。
2.贸易往来需要相互信任,而信任需要建立在法治之上。鉴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重要性,北京应谨慎应对国际法院就南海问题做出的裁决。这件事可以被看作一个试金石,来试探中国将如何处理未来潜在的争端。
3. 2016年7月12日,对于菲律宾与中国在南海的海事纠纷,PCA的裁决受到极大关注。北京质疑该法院的管辖权,且声明既不接受也不参与仲裁。反过来,PCA援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宣称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应当遵循其裁决。
4.几个国家在屏息等待中国的下一步举动。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持观望态度,那些考虑未来加入它的国家(即没有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正与中国进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合作,也在观望中国下一步的谨慎行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中国在一些国家、多个大洲和国际水域等不同区域立足。南海本身就是主要的航线,其将被纳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中。中国的贸易伙伴与不遵守国际仲裁法院裁决的合作伙伴,可能不愿意陷入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中。
5.报告指出,牛津大学的Denis Galligan教授强调,“像‘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的大规模跨境经营的计划,需要具备能够处理复杂问题(如国际贸易、金融、投资、银行、证券、海运和运输、消费者保护和争议解决)的法律结构”。当纠纷出现时,在如双边谈判、调解、地方或国家仲裁机构仲裁等所有其他补救措施都失败后,大多数情况下,国际仲裁法庭会被要求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且中国的贸易伙伴希望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接受这样的裁决。同时,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长期的计划,估计需要30~40年才能完成,通过合同和协议提供的担保将使所有参与方承担更大的责任。
6.中国法治的声誉面临重要关头,中国对PCA裁决的处理似乎缺乏远见。一方面,完全无视裁决可能会引起怀疑,致使纠纷升级,并将其他不应参与其中的国家牵涉进来。另一方面,认识到国际协议的不可侵犯性将有助于中国追求有利于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机遇。中国对于裁决的回应是一个试金石,这为中国提供机会,证明它对其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并且“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遵守法规且致力于实现“双赢”的政策计划。
北约在地中海东部的立足点正在逐渐衰落
原文标题:NATO's Foothold in Eastern Med Is Faltering
文章框架:希腊和土耳其的共同点;希腊的内部问题;土耳其的民主脆弱性;希腊和土耳其通过中国投资来应对挑战。
观点摘要:
1.希腊和土耳其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对西方国家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希腊和土耳其的共同点是,它们的国内挑战已经促使其向中国和俄罗斯寻求帮助。但如果希腊和土耳其过于依赖中国和俄罗斯,那么西方安全可能会受到损害。
2.希腊的内部问题包括欧洲债务危机和难民危机。希腊失业率超过20%,并且不得不借钱偿还贷款。虽然财政资源是不充足的,但是希腊已经为超过57000名难民提供了避难所,许多欧洲其他国家已经停止接收难民。在今年3月,欧洲和土耳其之间达成一笔交易,旨在停止接收从土耳其进入欧洲的难民,作为回报,欧洲将向土耳其旅客免签并且土耳其在欧盟将获得潜在的成员国资格。
3.报告写道,今年夏天在土耳其发生的未遂政变表明土耳其的民主脆弱性。凶猛的士兵霸占坦克和战机以压制土耳其政府,这造成240人死亡。通过在军队、司法机关、行政部门和教育行业拘留、停职或调查了超过6万人,其中有些人甚至被逮捕并被解雇。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控制了这种情形。
4.报告在最后指出,希腊和土耳其已经将目光投向东方国家,以应对国内挑战。中国已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在希腊进行了一些投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已经与希腊达成一笔交易,即收购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港的大多数股权。中国计划将该港口发展成为重要的地中海枢纽,通过该港口开始在欧洲其他地区建设铁路,使其成为中国产品进入欧洲的门户。为提高希腊产品在其他市场的销量,中国的在线零售商阿里巴巴也在与希腊合作,以促进电商贸易发展。
新美国安全中心就东亚峰会和美国-老挝关系的下一步发展发表政策简报
原文标题:CNAS Releases Policy Brief on the East Asia Summit and Next Steps in U. S. -Lao Relations
文章框架:东亚峰会;中国和越南对老挝的影响;其他国家和组织对老挝未来发展的影响;美国与老挝的关系。
观点摘要:
1.当总统奥巴马于9月抵达万象参加东亚峰会时,其将发现主要的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要参与此次峰会。该峰会对于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都有着重大意义,都支持华盛顿寻求的基于规则的秩序。泰国在老挝也有重大利益,但其往往遵循自己的想法。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所有主要的联合国机构都在老挝发挥重要作用。
2.然而,如今中国和越南是老挝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外国势力。老挝政府和老挝人民革命党(LPRP)——其成员和部门重叠——将寻求北京和河内的帮助,并尽量避免冒犯其邻国。然而,中国的财富、领土及其最近扩大到老挝的通道,都使其比越南有优势,越南对老挝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与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历史联系。中国在老挝的一些投资和活动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然而,中国正顺利地在老挝实现其主要目标:稳定其边境;使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全球市场;并继续获得老挝的自然资源。
3.报告认为,同样清楚的是,老挝政府欢迎中国的投资和贸易以及北京的“软实力”的影响,以支持人力资本的发展。该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是,北京和河内将如何利用其权力和影响,与其他主要的投资者(如日本、泰国、韩国和老挝)一起,继续把老挝作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家,以投入它们的资金(包括提供发展援助)。
4.澳大利亚、欧盟等其他西方国家政府、政府间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也将在老挝未来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论老挝的政治气候如何,其国内资源都将允许其继续充分参与到关键活动中。
5.美国已在万象郊区建造了一座壮观的新办公处,意图继续在老挝发挥重要作用。5月6日在万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老挝-美国磋商会议上,美国承诺为老挝提供“高达5000万美元”的新发展援助基金。寻找新方法来提高美国在老挝的利益也并非易事。老挝的需求是巨大的,但老挝政府利用更多外国援助的能力是有限的。
6.美国和老挝在2016年2月签署的发展双边贸易和投资框架(TIF),将要求美国投资者以创新的方式经营。为了吸引更多元化的投资群体,老挝政府将不得不改善和阐明投资条件。
7.新贸易路线横跨东南亚大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平衡需要呼吁美国在老挝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目前,清除美国空军越南战争期间在老挝投下的未爆炸武器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也应使老挝得到很多美国的援助。另外,美国及其盟国正在深入了解湄公河水电站周围的环境问题,并打算与有关政府合作,为那些复杂的问题提供区域解决方案。
8.报告在最后指出,美国在老挝政府需要援助的领域(教育、医疗和农业)里拥有专业知识。美国的援助项目应该让老挝和美国共同致力于解决老挝的具体问题。就老挝的青年需要指导这一问题而言,为让青年亲自动手,援助项目应以活动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使他们获得批判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华盛顿可以利用在该地区拥有经验和语言能力的美国人来帮助老挝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完全参与者。
与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相比,中国对外援助的情况如何?
原文标题:How Does Chinese Foreign Assistance Compare to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文章框架:中非合作论坛的关注事项;中国对外援助;美国对外援助;中国正在商业活动和对外援助间做出更加明确的选择。
观点摘要:
1. 2016年7月29日,中非合作论坛(FOCAC)在北京就实施约翰内斯堡峰会的后续行动举办了“协调员会议”。该会议重点关注习近平主席去年在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的十大中国-非洲合作项目,旨在开展真正的合作,将中非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新水平。当“协调员会议”首次集中于实施后续行动时,该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一些疑虑,即很多人担心虽然中国政府对许多国家做出援助和合作的承诺,但是这些项目并不可能总会变成真正的项目。
2.诚然,问题依然存在。与发展援助委员会(DAC)——西方人民对该机构比较熟悉——提供的资金相比,中国对外援助的定义似乎是混乱的。然而,作为DAC模式之外提供援助的最大经济体,中国的对外援助模式其实没有什么不同,至少,它与DAC模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援助经历了几次变革。1973年前,中国以纯粹赠予的对外援助模式为受援国提供设备。在这期间,中国的对外援助支出占国民总收入(GNI)的1.07%。这一级别的援助满足世界基督教联合会的目标,即所有DAC成员都在20世纪60年代向该组织捐款:基于官方和私人的资源,捐助国1%的收入应该被用于发展中国家。
4.然而,作为一个新成立的政权,中国对外援助金额很快就超过了其国内金融所能承受的能力。从1973年开始,为了削减国内预算及优先发展国内经济,中国的对外援助领域模式从进行贸易及合资等互惠互利的领域逐渐转变为当前的经济合作模式。
5.报告认为,作为一个外国援助的接受者,中国正在吸取自己的工业现代化经验。如今,中国的对外援助主要以国与国为基础,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并旨在连续获得自然资源和海外市场。这明显不同于当前的DAC模式,其成员要为公共健康和教育提供超过80%的援助,并普遍与民间组织合作,以提供和实施援助。然而,考虑到对外援助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中国的对外援助模式和DAC模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6.在20世纪60年代,受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福利国家”理论和罗斯顿(W. W. Rostow)“经济发展阶段”概念的影响,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当时刚成立的美国国际开发署开始鼓励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等以宏观经济规划的方式密切参与对外援助。这三个机构还强调,需要各国在多年有计划的参与对外援助基础上为对外援助做出规划并承诺给予资源。
7.这些机构将线性阶段论应用于自己的模型,该理论假设经济增长只能通过工业化实现。发展像道路、水坝和电信设备等基础设施,可以使经济效益渗透到其他行业,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迁移。DAC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动机是“促进经济和商业利益”,包括持续在前殖民地获得自然资源、原材料和市场(尽管是非正式的)。
8.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DAC成员提供对外援助的焦点已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最贫穷的领域,或“人类的基本需求”,包括农业、计划生育与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全球官方发展援助最大的贡献者——美国大幅增加了针对贫穷的援助,包括全球健康援助、发展援助、千年挑战公司进行的援助、灾难援助、移民和难民援助及食品援助。
9.报告在最后写道,中国正在商业活动和对外援助间做出更加明确的选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越来越多地利用区域框架,如上海合作组织(SCO)、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中非合作论坛(FOCAC)和“一带一路”倡议,承诺给予相关国家或组织大规模贷款,其中包括对外援助。中国外交部在“协调员会议”后正式宣布,投资合作正在取代对外援助成为中国-非洲合作的新引擎。同时,通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的成立来改善受援国人民的生计;中国商务部管理下的对外援助部门很可能更多地关注提高受援国人民的福利;中国国内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私营部门等相关合作伙伴也将参与进来。
新美国安全中心的新闻稿:总统出访亚洲
原文标题:CNAS Press Note: The President's Trip to Asia
文章框架:奥巴马总统出席亚洲的一系列重大峰会;老挝外交重点的转变;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得到越来越多关注。
观点摘要:
1.奥巴马总统将于9月初前往亚洲,出席该地区的一系列重大峰会——中国的G20峰会、在老挝举办的东亚峰会和美国-东盟峰会,这次出访具有象征意义和地缘政治意义。这可能是奥巴马在其总统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亚太之行。杭州G20峰会举行之际,正值美中关系紧张之时。另外,奥巴马将前往老挝访问并出席东亚峰会。他在即将离任前又创造了一个历史——他是第一个访问老挝的美国总统。
2.奥巴马总统的老挝之行恰逢这个贫穷的东南亚内陆国家寻求平衡外界压力的时候。非常神秘而沉默寡言的万象政府正在经历权力转移,这似乎为万象政府逐渐将外交重点从邻居中国转向越南提供了舞台。随着越南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它对老挝的政治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3.中国在世界上的角色得到越来越多关注,这种关注也有可能在G20峰会上发挥主导作用。据报道,北京已使出浑身解数以使这次在杭州举办的G20峰会顺利进行。预计中国将强调对话的价值,表明其能认真就南海行为准则完成谈判,提及其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导向的“一带一路”倡议,并将难题留给随后的双边会谈解决。此外,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还在继续争论是否应该正式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面对反全球化浪潮正在许多发达国家蔓延的情况,奥巴马总统可能会推广一些经济和软实力的举措,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并利用这次出访努力促使美国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改革观察
原文标题:China Reform Monitor
文章框架:“一带一路”倡议当前的进展。
观点摘要: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双边通力合作的全球总价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言人赵辰昕说道。他还说道,“在此框架下,与其他国家在能力、基础设施和教育方面的合作进展良好”。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建立了46个合作区,教育部与这些沿线国家签署了超过60项协议。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40万名留学生中有近20万人在中国学习。《环球时报》报道,“中国正在沿‘一带一路’建设更多的铁路、公路和港口,与其邻国和伙伴签署了更多的谅解备忘录”。
习近平主席能否使G20峰会舍弃地缘政治问题?
原文标题:Can Xi Keep Geopolitics off the Table at the G20?
文章框架:中国在改革国际经济体系方面的举措;“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观点摘要:
1.在G20峰会之前,世界银行发行了以人民币结算的特别提款权(SDR)债券,支持人民币挑战美元。习近平寻求积极回应中国在改革国际经济体系方面的举措,但他也希望在杭州峰会上保持地缘政治地位。
2.中国官员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数十年内改变亚洲和太平洋的地缘经济版图,并且把亚洲与中国联系得更紧密,该倡议与习近平主席在杭州峰会期间发布的全球化议程紧密联系。这是一种自觉的尝试,使中国成为“地球村好市民”,但是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比起笼罩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区域国家将更多地关注于经济发展。
3.报告在最后指出,虽然中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地缘政治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会成为此次峰会的中心议题。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非常希望于今年晚些时候能在东京安排一次中日韩领导人峰会,但现在仍不确定习近平主席是否会在杭州峰会会见安倍晋三。
巴黎视角下的中国“一路”
原文标题:China's One Road from Paris
文章框架:《巴黎气候协议》;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所做的承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中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宣传;中国项目在国际上有着恶劣的环境记录;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工程的环保承诺;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的评估。
观点摘要:
1.在今年的杭州G20峰会前夕,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式签署了《巴黎气候协议》,这是联合国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抗气候变化的条约。目前,已有180个国家签署了该协议,当然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27个国家已批准执行。到2017年4月,如果该协议获得足够的批准以拥有法律效力,那么它会正式地要求签署方坚定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抑制全球变暖,并鼓励“绿色融资”,以促进气候恢复。
2.报告指出,各缔约国的承诺是根据协议自己决定的,而中国已经承诺在2030年左右其碳排放达到峰值。但中国的承诺超越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中国的承诺还包括促进国外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方案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会议前已经提交,中国承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创新;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促进发展中国家更公平地获取可持续发展以及其他更多内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其所做承诺的考验,对中国来说,这是展现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领导力并确立其地缘政治特征的一个重要机会。
3.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关乎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计划,其规模在世界上是前所未有的。具体地说,它的目的是连接欧亚国家及其邻近海域,建立跨区域的合作,并在整个大陆地区“实现多元化、独立、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它的两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从北京延伸到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从渤海到地中海且路线蜿蜒曲折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铁路和港口这样的交通基础设施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但许多其他部门(如能源、农业和工业)的开发项目也将形成。
4.报告认为,对于中国政府来说,“一带一路”倡议对其经济和地缘政治具有重大意义。从北京的角度来看,它将创造新的出口市场,刺激中国经济,解决过剩工业产能,聚焦中国企业的国际业务。就地缘政治而言,“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家们希望其能抗衡高度发展的美国、日本、欧洲对欧亚大陆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双边贸易关系培育、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促进欧亚大陆强有力的转型,而且是目前中国进军国际市场的最清晰的计划。
5.中国媒体已经大力宣称一些“一带一路”倡议的早期工程坚持环保主义,称这是在实现“绿色丝绸之路”的理想。例如,在塔吉克斯坦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在工作的同时采取特殊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即使当地的法规也没有这样要求。中国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援建的热电厂也使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除尘和脱硫技术。一些私人企业甚至一起发起成立了“绿色丝绸之路股权投资基金”,这将直接对太阳能电池板建设、清洁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进行投资。
6.同时,中国项目在国际上有着恶劣的环境记录:东南亚水坝加剧了干旱;乍得油田开发因环境违法行为造成了4亿多美元的损失;老挝的香蕉种植园污染了地下水;更不用说其国内发展相关的污染例子。“一带一路”倡议的铁路和公路建设可能会损害脆弱的生态系统,例如,增加航运交通对沿海空气质量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不过,“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管线和航线满足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天然气和原油进口需求,这样也会促进国际化石燃料工业的发展。因为“一带一路”倡议容易延续低效和危险的发展模式,所以北京需要从根本上重塑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模式。
7.一些地区的一致性指标将证明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工程的环保承诺,包括优先发展低碳或碳中性的项目;实施综合措施,保护逐步衰退的土地、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通过有效的危机管理程序来减少意外事故;继续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递低碳技术和技术专业知识;与有着良好环境治理记录的银行(如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进行合作;告知有关领导人不得进行危害环境的项目,如探明的水电大坝,即便有着潜在的高利润;以最高的环保标准要求约束国内“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发项目,以树立一个好榜样。
8.中国的巴黎承诺播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种子,其行为是崇高的和值得称赞的,特别是因为它们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我们要看这个协议明年是否生效,如果中国将其雄心勃勃的计划付诸实践,那么会取得很大收益,但如果它的宏伟计划失败了,那么将损失重大。如果中国确实能够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沿线项目在整个欧亚大陆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它将因其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坚持严格的规范而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新的尊重。
杭州峰会之后:国际合作的下一步
原文标题:After Hangzhou: Next Steps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文章框架:对杭州二十国集团峰会报告的讨论;“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
观点摘要:
1. 2016年9月13日,布鲁金斯-清华中心组织召开题为“杭州峰会之后:国际合作的下一步”的闭门会,由布鲁金斯学会的杜大伟(David Dollar)和巴塔查亚(Amar Bhattacharya)主持,此次会议听取了有关2016年杭州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报告,并仔细研究了中国未来对国际治理和发展的贡献。
2.来自意大利、德国、南非、英国、欧盟、新西兰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的代表、大学教授、智库学者、多边机构的代表以及中国财政部官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本次会议有三个部分,由杜大伟致开幕词和闭幕词。
3.第一部分题为“中国担任G20轮值主席国实现的成果以及随后的议程”。专家指出,中国需要权衡结构性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挑战以及将单个议程整合到合作框架中。第二部分研究气候和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在达成之前,《巴黎气候协议》经历了漫漫长路,专家小组的讨论集中在未来几十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上。随着新兴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碳消费和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专家强调需要确保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符合绿色标准并融入服务业当中。对话还涉及改革金融体系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都不容易完成,也不是特别有利可图。
4.报告在最后指出,乐观主义者强调,由于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秀的员工队伍,中国成功地完成了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而关注的重点还要置于安全、详细的实施路线图,优化互联互通以及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投资互补方面,如贸易便利化,投资体制、关税和业务监管改革。会议指出中国官方发展援助(ODA)项目符合国际标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发展,中国希望成为全球领导者,并且以其自身的方式向美国和欧盟表明善意。
中东的巨大变化
原文标题:Sea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
文章框架:中国军事战略和经济战略。
观点摘要:
中国非常清楚自己的雄心——成为海上强国。由于长期专注于亚洲大陆,中国最新的军事战略文件重述了优先事项,规定“必须摒弃陆地优先于海洋的传统思维方式”以及“中国必须发展现代军事力量……进而为成为海上强国提供战略支持”,但这仅是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方面。在其军事战略背后,还有着“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及在其他国家(尤其是吉布提)建设的永久基地和港口,这些都有助于持续维护和影响沿亚洲、印度洋、非洲、中东和地中海中部的海上航线。中国的战略支援追求超过了其日益增长的海军力量。中国运营着世界上最大的捕鱼船队,也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厂。
东地中海:不要看不起各国
原文标题:Eastern Mediterranean: Do Not Write off States Just Yet
文章框架:大国以及非国家行为者在地中海的行动;中国在地中海东部的行动。
观点摘要:
1.不要把各国贬低为地中海东部海上舞台的政治掮客。做到这点非常不容易。(过去的、现在的和有抱负的)大国以及非国家行为者似乎已经侵蚀了区域国家行动者的中心地位,在过去几年里,它们塑造着该区域的海上安全环境。俄罗斯曾是有抱负的大国,组建地中海舰艇编队欲重振苏联时期第五分舰队的辉煌,该舰队包括10~15艘舰船。莫斯科近期宣布,将派遣其唯一的航空母舰在该地区停靠几个月。这一部署能够支持俄罗斯在叙利亚执行的任务。它也使莫斯科炫耀着自己的技术实力。更广泛地说,再考虑到俄罗斯与埃及、以色列和土耳其充满活力的关系,这一部署表明俄罗斯已经重新成为这一区域的权力掮客。美国为了对各种各样的部署给予回应,于2016年夏天在几周内向该区域部署了两支航空母舰打击群——“杜鲁门号”和“艾森豪威尔”号,这是多年来其第一次部署两支航空母舰打击群。
2.与此同时,中国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进行着其缓慢的海上行动。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通过购买、建设和运营在希腊、埃及及以色列的港口设施来增强其海军存在。中国也在吉布提建立了首个海外海军基地,这些举措是中国雄心勃勃的“一带一带”倡议的一部分,并将使其能够进一步保护通往欧洲的至关重要的海上交通线。2015年春天,中国海军不仅帮助数百名中国公民从受战争破坏的也门撤离,还帮助其他国家的数百名公民撤离。早有迹象表明,中国的军方(或海军)直接参与该地区建设。2016年8月,中国海军上将到访叙利亚,并且1个月前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海军交付了护卫舰。另外,2015年5月,中国和俄罗斯在地中海进行了联合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