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依据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在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理论条件上形成的。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和主轴,以人文交流为支撑的核心理念,以实现开放包容的合作目标。“一带一路”将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各个区域有机地连接起来,使得这些区域间能够更加便捷地互通有无,达到优势互补。由此,贯通亚洲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就能更好地得以实现,推动泛亚和亚欧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合作迈出新步伐。

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产业理论依据

我国在进行新常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因此有关产业的相关理论,也就成为“一带一路”的依据。“一带一路”在经济层面的战略目的有近期和远期两个层次:近期重在“基建产能输出+资源输入”,远期重在“商贸文化互通,区域共同繁荣”。具体而言,新形势下国内产业理论的发展有以下的四大基本内容:

第一,“区带”理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新范式。从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上讲,“一带一路”倡议创造性的构建了不同于西方区域经济学理论基本范式——“区带”,“区带”是完全不同于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的区位、区域的崭新范式。“区带”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交通带、贸易带、产业带、金融带、物流带、信息带、旅游带、绿色带、学术带、文化带、安全带等方面。其中,以高铁、航空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交通带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的物质基础。“亚投行”“丝路基金”的组建则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金融带的具体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之间的学术成果交流和智库之间的交流则是学术带的丰富内容。在这里,安全带主要是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反恐合作、军事演习合作、共同反腐败合作等。“区带”有自身的宽度、厚度和密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既可以就某一个方面同中国合作,也可以就多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这是“区带”的宽度。在每一个合作方面,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既可以是浅层次合作,也可以是深层次合作,这是“区带”的厚度。在经贸合作中,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它同我国合作的紧密程度也不同,这就是“区带”中的密度。

第二,“人类共同体”理念是“一带一路”的新支点。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理论在中国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实践途径。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全世界资产阶级出于对本阶级整体利益的考虑,竭尽全力推动资本主义全球化,但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与地区之间的空间不平等和地区间发展差距,在资本主义对落后国家的城市与乡村进行空间重塑的过程中,空间冲突和空间矛盾接连不断,甚至引发了区域性战争。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国作为国际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本着从各国共同利益出发,从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现实需求出发,在寻找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基础上,进行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着眼于缩小地区差距和增加空间平等发展机会,提出了为沿线国家都愿意接受并且欢迎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既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创举。刘美平:《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学视阈内“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方略》,《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

第三,全球化理论是“一带一路”的基础。全球化有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也必将有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是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平等、公平、合理的全球化。恩格斯研究了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恩格斯认为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跨国界的生产地域分工逐渐兴起,资本主义的工业已经使自己相对地摆脱了本身所需原料产地的地方局限性。纺织工业所加工的原料大部分是进口的。西班牙的铁矿石在英国和德国加工;西班牙和南美的铜矿石在英国加工。每个煤矿区都把燃料供给远在国外的逐年扩大的工业地区。在欧洲的全部沿海地方,蒸汽机都用英国的,有的地方用德国和比利时的煤来发动。摆脱了资本主义生产框框的社会可以在这方面更加大步向前迈进。由于国际贸易扩大,不同国家间的生产地域分工更要考虑他国与别的地区的政府经济协调与干预。在马克思的概念中,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不平等的,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之间及同一国家内部,既存在着相互依存,也存在着相互对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战略,是立足于世界各国人民共建、共荣、共享这一美好出发点的全球化,是引导全球治理秩序向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全球化。总之,“一带一路”倡导的全球化同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四,产业分工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和生产分工理论是“一带一路”的着力点。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整个国家的生产既不是用它的直接需要,也不是用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来衡量。因此,再生产过程并不取决于同一个国家内相互适应的等价物的生产,而是取决于这些等价物在别国市场上的生产,取决于世界市场吸收这些等价物的力量和取决于世界市场的扩大。这样就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失调的可能性,从而也就是危机的可能性”。因此,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也伴随着经济危机出现、跨国公司兴起、分工水平转化、国际协调强化等现象。程恩富:《全球化与中国之对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第45页。在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前提下,随着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产业分工和生产分工都会随之出现,产业分工的空间布局必将把不同区域格式化。如果这些分工同发达国家资本家集团利益联系在一起,则会出现国际区域贫富差距;如果这些分工同绝大多数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则形成利益共同体,而利益共同体恰恰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二 “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内外的反响

就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这一战略决策,国外普遍重视各地间的学者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和民间交流。吉尔吉斯斯坦文化、信息和旅游部原部长苏尔丹拉耶夫认为,“没有人文合作的发展,很难实现经济合作的进步”。他希望通过亚欧各国间的人文桥梁,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国家间的合作,使得历史上的辉煌景象得以复兴。德国专家建议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共同合作编写历史教科书,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加强不同国家对于互通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他们还建议,借鉴波罗的海国家的民间交流经验,组织推动城市间人文交流,推动政府间合作,以软性的外交形式获得持续的政治动力,即通过“软实力”的外交,消除“硬实力”的顾虑。希腊教育部原部长季亚曼托普鲁等提议,设立“丝路文化之都”项目,即每年由一个沿线国家牵头,组织交流文化活动,活动内容涵盖文化、科技、展览等经济合作,并采用定期评估的标准化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从而建立国家间人文交流的长效机制,进而淡化“文化输出”痕迹。对于这一提法,欧洲一些国家,如希腊、西班牙等国,都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这对于具体开展“一带一路”交流活动是重要的支持。

此外,国外智库和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倡议也高度关注,这些专家大多以中国崛起为思考角度,进而解读其内涵。世界银行前副行长帕拉西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表示,“古丝绸之路成为文明沟通桥梁的代名词,不冲突不对抗的独立外交政策是新丝绸之路的精华所在”。充分肯定了新时期“一带一路”政策的科学性和正面性。开罗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萨利赫认为,“‘一带一路’构想与‘中国梦’的理念相辅相成”。这是新时期中国有综合实力与人文发展情怀融合的体现,也是中国为和谐世界建设所提出的理论结合。新加坡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丝绸之路既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当代中国文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自信和复兴的有效方法,是大国崛起所依托的时代精神。”他还提出,丝绸之路的核心是贸易,中国对外关系的核心是经济贸易。缅甸资深媒体人吴温丁认为,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了“一带一路”设想,这也是为了解决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的问题。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卢贾宁认为,该构想试图重新划分从太平洋到欧洲的经济版图,是遏制美国并将其赶到大西洋的有效武器,是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由美元架构的起始平台。

国内专家学者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也普遍持支持观点并提出多方建议。虽说国内有专家认为,需要对“一带一路”的内涵做出更加全面清晰的阐释,但也有专家认为,“一带一路”内涵博大精深,本身就是理论创新和探索,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丰富深化,不宜过早限定其内涵边界。除此论点冲突之外,国内专家普遍对于新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陈玉荣等提出,“一带一路”应分阶段实施,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中期目标可在条件成熟国家和地区朝自由贸易区迈进,打造中国与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与中亚国家建立自贸区,将非洲东海岸和拉美地区环太平洋国家纳入合作机制;远期目标是建成覆盖中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拉美国家的自由贸易区群,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

国内另有一些专家建议,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遵循的法律框架。政府应大力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签署地区多边投资保护协定,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合作领域,为双、多边投资项目提供共同的法律保护和争议解决依据。提升通关效率,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加快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进程,创造更加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研究员李建军等专家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我国有良好的经贸条件和合作基础,是人民币迈向区域化进而实现国际化的第一“实验田”。恰逢美欧金融危机,引起东南亚对美元风险的警觉,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人民币“南下”正迎来窗口期。复旦大学亚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等专家认为,人民币“南下”须依托实体经济,通过树立我国在亚洲产业分工中的枢纽地位,推动贸易结构平衡。无论是实体经济的国际化拓展,还是虚拟经济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都需要新的国际法作为支持其运行的条件。

虽然国内外专家对于“一带一路”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有一点达到共识,即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文化和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合作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产业。袁堂军认为,文化与旅游合作能让双方百姓更多了解对方国家,消除偏见和误解,同时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有力地推动经贸发展。因此,我们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坚持文化自信的阵地,在大力弘扬传统丝路文化的同时,学习与融合世界各国的文化,来滋养和丰富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