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期小康社会建构理论研究
- 朱春艳
- 5207字
- 2020-08-29 07:02:20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中叶,于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外国传教士,后来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学说又经过日本陆续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逐渐获得了探寻救国之道的许多仁人志士的青睐和瞩目,在20世纪初得到了初步的传播。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这在极大解放人们思想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打下了思想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在十月革命的炮响声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到了中国,给苦难中的中国人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最终从众多的各种思潮中脱颖而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使中国历史从此跨入了一个新时代。
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1918年7月和11月,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他预言十月革命掀起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同时,李大钊还节译了《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撰写了《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等文章,比较详尽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等学说。几乎与李大钊同时,李达、李汉俊以及杨匏安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承担了在中国南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发展,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一个新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大会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最高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老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与此同时,中共二大明确地提出党在当时的七个奋斗目标,其中前三个目标是:“指出了中国人民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最低纲领,也是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和基本国情认识的加深,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初步结合。
一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人民服务”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从而人类社会的全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归根结底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也最终将全部属于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指出,“(1)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在1934年初,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重工作方法》一文中,从革命斗争和群众生活的关系上论述了群众观点。在1943年7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强调指出,“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你们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这时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但是已经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的重视。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明确把“为人民服务”规定为对党、军队和一切革命同志的普遍要求,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毛主席使用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概念,他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也高度地关注着这一理念的贯彻和执行。1957年,针对部分干部革命意志衰退,热情不足的情况,毛泽东感慨有些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少了”,他要求全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原因所在。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党的八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新征程。
二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执政为民”是共产党最根本的规律,而且在实践上进一步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最高宗旨,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以人民为出发点和归宿、为切实贯彻实现执政为民而鞠躬尽瘁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们实现了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邓小平根据时代变化,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把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看作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确立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为此,他把消灭贫困当作当务之急来抓,要求把工作重点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设计了温饱、小康、中等发达水平“三步走”的战略思路。在邓小平这一富民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初步实现了小康,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实现了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在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时,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发展是硬道理”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等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党执政理念的创新。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在继承第一代领导集体正确思想的基础上,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继续探索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三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社会主义中国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全面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探索执政理念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对党的执政规律进行了新的揭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代表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的新高度,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渐趋成熟。江泽民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创新性探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2003年7月1日,胡锦涛首次把立党为公与执政为民一起明确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创造性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同时,也对“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做了深刻的阐述,形成了系统科学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
此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构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进一步丰富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与此同时,江泽民同志还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将“人的全面发展”明确纳入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正是在江泽民的这一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党和国家不仅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站稳了脚跟,而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均在复杂的环境中打开了新的大好局面。
四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在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求真务实、历史唯物主义的民本观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为谁执政、怎样执政”的新的执政理念。
在为谁执政这一问题上,2002年12月胡锦涛在西柏坡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标志着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执政理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2008年在纪念党成立87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价值”。这是我党对执政理念的新概括和新提升,表明党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科学。在如何执政问题上,以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继往开来,在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实践依法治国方略、继承完善政治体制的同时,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执政的根本任务角度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重大问题;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强调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从“实践层面”向“理论层面”的跃升,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完善。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做了最新的概括,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党的执政理念新的认识的提升和概括,也是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更是对党的“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阐释。
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这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真挚的人民情怀、鲜明的人民立场。他在履新之初就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提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明白的道理,都必须始终坚守的准则。2014年2月8日,他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又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这既是对我们党执政为民理念的充分诠释,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
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就要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得到极大改善,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现在,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了,而是希望生活在物质条件更好、自然环境更好、社会更加公正的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的需要为我们党提出了努力方向,人民的切身利益就是我们党要解决的问题。
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科学、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