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法天然
  • 见君
  • 1141字
  • 2020-08-29 06:54:05

十三 德之相:以身为天下(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人们受到宠爱和侮辱都会感到惊恐,这种行为如同人们都非常爱惜自己的生命和身体而惧怕病患降临到自己身上一样。

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因为宠是一种上施下受的行为。当你受到上级、长辈的宠信、宠爱,你会惊喜,而失去这些时你又会惊恐,这就叫宠辱若惊。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呢?查其原因,我们之所以会受到病患灾患的威胁,是因为我们有身体这个生命的载体啊。如果没有这个身体,那么灾患就失去了被施加的对象,这时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还有什么需要爱惜和珍视的呢?

当然,世上不存在没有身体的人,可是若一个人对待天下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那天下即可托付于他;若一个人对待天下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那天下即可依赖于他了。

——这一章似有错简、漏简处,文气不太连贯。

以现有的文字看,老子在此章中首先肯定了人的两种行为:贵名声而惊于受宠辱;贵身命而惧于受患难。前者之“因”为爱惜名声脸面,所以“果”为其患。因果很明白无误。老子似乎没太非难这种“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之人,这是常人之本能,是生活的真实。但超越这两种行为,不为这种因果所束缚的人是得道的圣人了,是行于原本真实之路的佛了。他们不执名之因而惊,他们不执身之相而惧。之所以能超越,乃一切以天下为先。

真正做到宠辱不惊,真正做到贵以身为天下者,至人也。至人的标准为无我。至人无我是道家认为得道而具德的标准。庄子说:“人应该在道中忘记自己,就好像鱼在水中忘记自己一样。”而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称之为至人的圣人是有区别的。儒圣显得更有人情味些。宋朝的范仲淹范老先生要在“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天气下,于“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岳阳楼上抒怀,当然酒是少不得的,要“把酒临风、其喜洋洋”。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具足,才能达到“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虽然没达到不惊的境界,这个皆忘也就不简单了。于是仁人的标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别说道家之至人,就是做到范老先生的仁人之人,也是“噫!微斯人。”少之又少的了。

范先生的感叹不是没道理。比如孔乙己虽然懂回字有四种写法,这学问已不浅,又有被打断腿之不惊,这道行已挺深。但忧天下是谈不到,只忧自己是否有茴香豆,可见算不得仁人。又如范进虽然中了举,也只算得上光宗耀祖。刚中举就拿酸捏臭,仍是怕当屠夫的岳父,如此表现也算不上仁人。

佛道两家都认为要真正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必施行无我之教,这是教下的特点和趣味之处。佛家以观照之法而达五蕴皆空;道家以虚静之法而达识自本性,使之不迷失在感官、感受和名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