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海洋科技发展观

一直以来,海洋科学技术是影响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但海洋科学技术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成为人类控制自然的工具,造成了许多难以化解的生态危机。近年来,在传统海洋科技发展观指导下的海洋发展实践则是这一现象的最佳诠释。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传统的科技发展观并未考虑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海洋经济发展,应将科学技术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使科学技术的使用走向分散化,彻底转变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提倡利用海洋清洁能源,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并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本小节将从论证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着手,对资本主义技术观进行批判,讨论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海洋科技发展观,进而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 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关系辨析

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类从事劳动,而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工具,所以在论述科学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之前,首先要理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01—202页。可见,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脱离自然而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依托;或者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344页。,如果自然环境恶化,那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会受到极大的威胁。Refiner Grundmann认为,人在自然中生存和人控制自然是可以协调一致的,即人生活在自然中又控制着自然。Refiner Grundmann, Marxism and Ecolog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p.3.由此可见,人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在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为界线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划分。其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类只能被动地、消极地适应自然的“权力”。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第35页。其二,在工业革命以后,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展示了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巨大能力,人类不断地增强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的能力,使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类开始沉浸在控制自然的喜悦中,丧失了对自然的尊敬,不断地借助科学技术破坏生态环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持续恶化,最终导致了生态危机。因此,面对生态危机的产生与蔓延,许多学者对其原因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根源,即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是一切生态问题的罪魁祸首。正是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才使得人类能够贪婪地享受其带来的成果,使得资本主义所提倡的“消费主义文化与生存方式”被广泛接受,进而导致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崇拜更加疯狂。盲目地生产和生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牵引和支配着人们的消费需要,使人们沉溺于异化消费中,造成难以化解的生态危机,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另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只是人类企图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其本身是中性的,也就是说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与其归因于科学技术本身,不如归因于人类的这种控制自然的观念。当征服自然的这种意识形态被人类接受,那么由控制自然的意识所引申出的技术观必然是反生态的。因此,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控制自然的观念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人类对自然尊重的丧失使得人类盲目利用科学技术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导致了资源的滥用、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如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威廉·莱斯所论述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实践可以描述成工业的大规模实验,它所带来的后果不仅仅危害着人类的未来,也危害着世界上的其他物种”。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76), p.107.

其实,对于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早在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就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意蕴》一文中提出了技术理性概念,并在之后的《单向度的人》中论述道,“科学凭借它的方法和概念,已经设计并促成了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对自然的统治和对人的统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科学上理解和支配的自然,重现在生产和破坏的技术设备中……”。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141、122—123页。马尔库塞批判了技术中心论,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人对自然的控制,当人类控制自然到达盲目的阶段,那么科学技术就变成了人类掠夺自然的工具。奥康纳也在《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中强调了技术决定论的思想是导致科学技术滥用于自然领域、生态环境平衡被破坏、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矛盾激化的主要原因。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臧佩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第10页。因此可以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的必然要素,也会不可避免地对自然造成巨大的危害,其关键在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恩格斯曾经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519页。这种错误的、反生态的技术观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有限资源的耗竭与环境污染,加剧了全社会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可见,中国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必须摒弃这种错误的技术观,以保证海洋资源的永续性,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二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资本主义技术观批判

区别于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尔耳·库克在其《新马尔萨斯主义信仰》中提出了智慧经济的概念,并对其特点加以阐述,这为后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一时期,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组织并撰写的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可持续发展寻求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欲望,而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需要和欲望的能力”Donald G. Hanway,“Our Common Future: From One Earth to One World,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 45, No. 5(1990):510.,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诞生。

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诞生初期,其理论更多地侧重于“生态系统与经济活动如何相互影响”方向的研究。随着“可持续性”越来越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更多地关注跨区域、跨文化和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研究,包括跨时期和跨地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人与人之间的公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经济学家也开始用制度变迁的理论研究生态环境治理、具体的社会制度安排与创新性政策等问题。可持续性的关键是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共同的、长期的稳定发展,追求两者的双赢,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可持续性管理之间寻找平衡点。自从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以来,理论家们把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作为理论的核心,不断对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的反生态性进行系统的批判,其中则包括了对传统科学技术观的批判。

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带来了令人震惊的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对自然的不断征服与掠夺,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并站在了世界的最高端。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飞速地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其对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运用。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提高,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自然资源。然而,资本主义建立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制度基础上,坚持人类对包括自然在内的世界万物的至上权利。虽然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但是也催生了空前的生态灾难。因此,资本主义的不可持续发展技术观是需要反省的。针对其反生态的错误性,可持续发展技术观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由于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大化,因此其技术观无疑是反生态的。在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因驱使下,从剥削劳动转向掠夺自然、破坏生态是资产阶级的必然选择,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从经济危机转向生态危机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对其合理应用可以使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自然、控制自然,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降低污染程度,进而使人类获得更多的福利。但是如果科学技术的运用不遵循生态原则,那么它必将成为一部分人谋取暴利、毁灭自然的工具。资产阶级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屈服于商业的科学技术“迫使自然界成为商品化了的自然界,从而破坏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Herbert Marcuse, Counter: Revolution and Revolt(Boston: Beacon Press,1972), pp.60-62, 104-105.追求更多剩余价值是资产阶级的本性,这使得经济增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唯一目标,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科学技术的创新更多地被用于控制自然,而不是用于保护自然和减少污染。因此由贪婪本性产生的技术观,根本无法避免诸如海洋资源浪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传统的、资本主义的技术观是控制自然的工具,是生态问题的根源。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资本主义技术理性的维度分析了当前生态问题的技术根源,认为资本主义的技术观不可能化解生态危机,因为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只能加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成就不再是自然的保护伞,不再用来消灭贫困和苦役,而是服务于剥削,成为他们控制自然的工具。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从技术观的视角看待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的技术理性进行了批判,并认为资本主义的技术理性是引发资本主义社会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当前的生态危机纳入技术理性的批判当中,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技术理性批判的主题。他们认为科学技术维护着资本主义制度对自然的掠夺,资产阶级在技术理性的控制下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旨在借助对自然的统治达到对人的统治的目的。万希平:《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理论探索》2010年第5期。因此,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使用,破坏了技术本身与合理利用自然之间的融洽关系,使技术由解放的力量转变成了解放的栓结,这种错误的技术观应当受到批判。

最后,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技术观必然具有剥削的性质。可以说,技术理性之所以成为资本主义控制自然的工具,其原因不在于应用的科学技术反生态,而在于其特定社会力量的结合方式。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不仅决定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且必然包含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掠夺是其剥削的一部分。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出版社,2008,第97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科学技术不是为人类利用自然的伟大事业服务,而成为维护特殊统治集团利益的手段。因为“其将发展仅仅局限于现有的生产框架内发展出更高效的科学技术,这就好像把我们整个生产体制连同非理性、浪费和剥削进行了‘升级’而已,这是毫无意义的”。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95页。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技术观的实质必然是掠夺自然、剥削自然,而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是虚伪的。

三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海洋科技发展观

在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下,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仅仅是维系统治及获得更高利润的工具,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灾难性的恶果。另外,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海洋经济发展并不能否认对利润的追求,尤其是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与传统的发展理念不同,这种利润追求方式应该以稳定的海洋生态资源与环境为依托,重视海洋自身的可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协调,这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因此,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海洋经济发展应将科学技术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使科学技术的使用走向分散化,开发新的、可再生的、无污染的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稳固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具体来说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

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不可持续发展的控制自然的观念。各个国家贪婪的本性不仅使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观念成为海洋经济发展观念的主流,而且使技术理性的概念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目标中脱离出来,打破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进而造成了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现状。另外,传统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仅仅看作一个经济代价的核算问题,把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看作一种在价格合适时可以购得的商品,而忽略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社会属性,其目的依然是促进经济增长、获取更多利润。因此,扭转不可持续发展的错误技术观的关键在于,将科学技术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并使人类由技术理性转向“后技术合理性”(PostTechnological Rationality)。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第141、122—123页。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毁灭海洋生态环境,也能为消除劳动的异化、缓解人类与海洋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自身的解放创造条件。在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制度下,一切生产主要围绕着获取最大化利润而展开,在这种反生态的技术观指导下,科学技术只能成为人类剥削自然的工具,所以,摆脱海洋生态危机的关键就是转变科学技术的使用方式。

(二)改变科学技术的使用方式,使科学技术的使用更加分散化

如果科学技术是以高度集权为特点的,那么技术的使用与决定权则主要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与反生态技术观的存在,使最广大人民无法享受到科技进步创造的社会价值,造成了海洋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急速恶化。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倡导民主的科学技术使用观,扩大科学技术的使用范围,使科学技术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促使人类开发海洋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海洋开发技术的使用应当与海洋自然资源的配置方式、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方向一致,需根据海洋生态环境平衡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动态进行分配,促使海洋开发技术不会为“异化的消费”提供支持。与此同时,海洋资源的分配与海洋经济的发展也应当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使海洋科学技术成为既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又不损害海洋生态系统的“好东西”。避免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应有效地促使人们放弃反生态的消费方式,使全社会的生产与消费都建立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之上。

(三)选择海洋清洁能源,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理论并没有否认科学技术本身对于人类解决生态问题的积极作用。威廉·莱斯认为,“工业化的积极方面和尖端科学技术可以向当代社会提供过去所无法提供的舒适环境,可以使得人类享受更加多姿多彩的生活”。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6), p.107.他还认为,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身体的延伸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的方式和手段,是人类化解生态危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海洋所蕴藏的潜在资源是巨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把这些潜在的资源转化为现实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倡运用科学技术提高海洋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重点发展新型的、清洁的海洋资源。由于海洋资源中清洁能源的存量巨大,加大对其利用力度既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与欲望,又可以保证海洋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实现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大力发展海洋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运用创新性的科学技术发展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可以使人类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海洋。

(四)强化海洋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道德建设

约翰·福斯特曾指出,“如果社会道德都转变为尊重自然的,并改变自己的繁衍、消费以及商业行为,那么一切都将会好起来”。John Bellamy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2), p.47.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类在控制自然和追求自身利益时忽视了地球的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需要。而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就是创新。姚景源:《以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经济纵横》2012年第10期。在理想的生态社会中,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虽然人处于中心的位置,但不超越自然规律是人类支配和控制自然的前提,因此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以说,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现实生态文明的关键。对于海洋开发来说,科学技术的运用应当致力于“尽可能地提供具有最大使用价值的和最耐用的东西,花费少量劳动、资本和资源就能生产的东西”。Andre Gorz, Capitalism, Socialism, Ecology,(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Books, 1994), p.32.因此,我们必须把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一项基本任务。否则,海洋生态环境必然会不断地被破坏,海洋生态危机的出现则不可避免。

综上所述,生态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错误的自然观和技术观。资产阶级鼓吹的人类中心主义论片面地强调了人类控制自然,而忽视了自然的可承载能力,由此衍生出的科学技术只能成为人类征服自然、剥削自然的工具。如果人类依旧奉行反生态的技术观,那么人类欲望的非理性将致使科学技术的进步只能是专制机器的完善而已。技术的发展将使地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甚至导致人类因资源耗竭、环境污染而无法继续生存与发展。工业革命以来,虽然人类社会经历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段历史实际上是一段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使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人类生产的唯一目的。在这种内在原因的驱使下,科学技术的运用主要以追求更大剩余价值为目的,自然环境必然遭到不断地掠夺与破坏。因此,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科学统筹海洋生态资源、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技的发展。这种科技发展观的核心是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其发展宗旨是考虑当前我们发展海洋经济与后代人继续开放利用海洋资源的双重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空间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