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孔传》虚词研究
- 郭爱涛
- 2104字
- 2020-08-29 06:41:29
绪论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史文献汇编。上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至封建社会初期,以诰、谟、誓、命、典等文体形式,《尚书》记载了我国尧、舜、夏、商以及周时期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涵盖了政治、军事、地理、天文、教育、刑法等多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华夏上古文化的各个侧面,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因此,《尚书》被奉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儒家‘五经’中地位最尊,既是帝王的政治教科书,又是封建士大夫必读必尊的大经大法”。但是,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尚书》因篇章内容晦涩、经文本身真伪等引发诸多问题,历经曲折,纠纷繁杂,成为中国经学学术史上的一个旷日持久的研究课题。
《尚书》最早叫作《书》。春秋战国之时,《书》已为典籍中所引用。西汉时,《书》才称作《尚书》。公元前221年,秦并六国。为加强思想统治,秦始皇于是“焚书坑儒”,禁民间私藏书籍,以愚黔首。此后,又经公元前202至前206间楚汉战乱,《尚书》便渐多散佚。汉惠帝时,废除秦朝挟书之制,秦博士济南伏生传《尚书》,但已残缺不全,实仅有二十八篇,并以此教于齐鲁之地,称为“伏生本”,即:《尧典》、《皋陶谟》、《禹贡》、《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洪范》、《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伏生《尚书》为秦朝官方定本,根据秦朝统一文字的诏令,已用秦的隶书改写过;又因为汉承秦制,隶书仍为汉代常用文字,故汉代经学家称此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汉武帝之时,又从民间求得《泰誓》一篇编入“伏生本”。由此,这二十九篇今文《尚书》成为汉代官方定本。同时,汉代还传有另外一个《尚书》版本,即“古文《尚书》”。《汉书·艺文志》记载:“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这部出自孔子旧居壁中的《尚书》是用先秦古文字所写,共四十五篇,被称为“古文《尚书》”或“孔壁本”。后来,经孔安国对比“伏生本”《尚书》,其中二十九篇基本相同,另多出十六篇,即:《舜典》、《汩作》、《九共》、《大禹谟》、《弃稷》、《五子之歌》、《胤征》、《汤诰》、《咸有一德》、《典宝》、《伊训》、《肆命》、《原命》、《武成》、《旅獒》、《冏命》。此谓之“逸书”或“逸篇”。考察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内容基本相同,只是篇数和字体存在区别。但是,二者版本、来源不同,学者研究方法、理解经文有异,造成了中国经学学术史上的“《尚书》今古文之争”。
公元311年,“永嘉之乱”爆发,西晋灭亡。此次动乱使得汉魏以来的官方藏书遭到严重损害。其中,今文《尚书》各种版本以及“逸篇”等全部丧失。东晋元帝初年,朝廷为维持统治,恢复“五经”,遍访求书。当时,豫章内史梅赜献汉孔安国传本《孔传古文尚书》,共计五十八篇,分为四十六卷。其中,三十三篇内容基本同于西汉时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伏生本),但又多出二十五篇(后人称为“晚书”),即:《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上》、《太甲中》、《太甲下》、《咸有一德》、《说命上》、《说命中》、《说命下》、《泰誓上》、《泰誓中》、《泰誓下》、《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此外,梅氏所献《孔传古文尚书》还附有孔安国的注解以及一篇《孔安国序》(后人称为“大序”)。此版本因经文完整、注释简约,最终被朝廷立于学官,取得儒家经典正统地位。
唐代兴学崇儒,考订“五经”,科举取士,以梅氏所献的《孔传古文尚书》为底本而编撰《尚书正义》,并作为官学正本,刊行天下。自此,《孔传古文尚书》的经学正宗地位就完全确立。两宋之际,疑古之风兴盛,以吴棫、朱熹、蔡沈等诸多学者怀疑《孔传古文尚书》之真伪,始有“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之称。元明二代,遵行宋学,吴澄、梅等对古文《尚书》展开进一步的疑辨,但无明确定论。至清代,考据之风兴盛,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八卷,究古文《尚书》与《孔传》一百二十八条作伪证据,使得“真伪之争”正式定案。尤其是2012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宣布,经过多年对出土的战国竹简的研究,再次表明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是伪书。在清代和近现代时期,多数学者注重于研究《孔传古文尚书》中与“伏生本”相类似的篇目,即“今文《尚书》二十八篇”。
然而,《尚书》研究历经数朝数代,其存在的问题仍然还有很多没有解决,诸如伪古文《尚书》与伪《孔传》产生的时代、作者等问题。同时,“伪古文《尚书》、伪《孔传》真伪之争”虽然定案,但“翻案”之余风未息,至今仍存在种种争论。这些都需要从新的角度对古文《尚书》、《孔传》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