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史评论(2017年第1期/总第5期)
- 魏明孔 戴建兵 隋福民
- 6字
- 2020-08-29 05:51:00
纪念文章专栏
努力开拓中国经济史学研究新境界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经济史学界的专家,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吴承明、汪敬虞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之际,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吴承明、汪敬虞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对经济研究所为迎接建所90周年而举行的系列活动,表示诚挚的祝贺!对来自国内外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150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吴承明、汪敬虞两位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两位先生都是蜚声海外的经济史大家,他们写出了很多传世的金字塔尖式的著作,对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留下了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学术传统,严谨勤奋、执着坚守的精神,谦和宽厚、帮扶后学的为人品格,乐观通达、奋斗不息的人生态度。
他们这种光辉的学人精神在学人和后辈学人中广泛的流传,感人至深,是经济史学界和整个经济学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是我们中国经济学界的“老所”“大所”,兼具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这些学科以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主,以综合性的经济研究见长。建所近90年来,经济所涌现了许多经济学的名家大师,贡献了一大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其中经济史学者做出的成就令人瞩目。
我印象中的经济史研究室,当年都是一二十个人(最多四十多人)的规模,不止说是大师云集,仅规模就很大。经济史研究室是在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研究所形成了以严中平先生为首的经济史研究团队,从事以中国近代经济史为中心的资料整理编纂工作,以严谨的学风和卓越的成果闻名中外,一度成为中国史研究的中心之一,并且培养出了一大批中青年的经济史专家。早在1960年初,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就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承担了编写《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重要任务,许涤新、吴承明等经济史学者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总结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过程,形成了三卷本的皇皇巨著《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经济史学者数十年磨一剑,先后完成了由严中平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汪敬虞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刘克祥、吴太昌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等,这些著作被誉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扛鼎之作。它们浸透了经济史学者的辛勤汗水,是经济史学人的智慧的结晶。这些中国经济史著作的问世,对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素材,具有重大而持久的学术价值。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赋予中国经济史学新的使命,也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研究的落脚点,发挥经济史学以古鉴今的作用,以纵向的历史视野和横向的国际视野,解释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们史学界有一个说法叫“昨天即历史”,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我们说四十不惑,不惑,就是说我们要进行总结,要在理论上进行更新的概括。所以中国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这个奇迹,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中国经历的由盛至衰并再度崛起的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经典的案例,理应对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做出贡献,增进人们对世界经济发展演进规律的整体性认识。我们不仅说我们自己有经验,还要把它变成理论,而且我们应该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但是总体来说,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甚至经济史学,以西方为主流,它们对中国现实的理解往往是从一些固定的教义出发,那么这些教条可能历史上有它存在的理由,它是从西方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是中国,不仅是中国,早一些,东亚的整个经济发展,和西方的传统的古典资本主义发展是不一样的,中国更是不一样,因此西方的传统和经济学不能解释中国的奇迹。那么制度经济学尝试解释中国经验所显示出的制度变迁,也做了很好的描述,但还是预设了很多特定的制度轨迹,给我们标出了一些圭臬。但是事实上发现,你也没有遵守他的这些东西,因此,总的来说,这些理论在解释中国奇迹的时候显得捉襟见肘。
比如说很流行的有一本书,讲中国改革,科斯和王宁写的(《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他们引用了哈耶克的一个说法,叫作人类行为的意外结果,就是说不是人有意为之,但是产生了一个你原来预想不到的一个结果。它说,用这个来说,中国改革案例是最佳的一个例子。
那么我想,我们不说它对不对,至少它是一个典型的用西方经济学话语权来解释中国特殊经验的案例。从一个更宏观的历史层面进行考察,经济学和经济史学理应对下面一些命题给出理论分析,也就是说今天实践的理论期待,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贡献。
第一个就是李约瑟之谜。这看上去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实际上把它放得更广义一些,它是一个所谓的大分流之谜。而大分流之谜是我们经济学者孜孜以求的探索国家兴衰,但是至今没有破题的一个大命题。而中国是走了一个完整的周期,由盛至衰再复兴的这么一个过程,所以我觉得中国是一个最好的案例,而我们作为中国经济学者,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个就是中国奇迹之谜。就是说我们如何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实现了改革开放促发展、促共享这么一个过程,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这么成功和这么大规模的经济改革,那么我们有很多经验,独特的经验。
第三个就是我们今后怎么发展,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中等收入陷阱之谜——尽管我们未必就会——我们还面临多大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可能并不大,因为按照我们现在的增长速度,即使减速了,到2022年前后,中国的人均GDP按2010年的价格大概也超过了12600美元,也就是说已经跨越了中等偏上收入到高收入国家的这个门槛。那么继续增长,我们可以想象到2030年、2040年,我们肯定是在中高收入国家中的比较高的收入的行列中。那么,就像总书记说的,中等收入陷阱,我们一定会跨过去的。关键是,跨过去以后怎么发展?那么我想,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叫作一个中等收入陷阱之谜,那么也是既有历史价值,又有经济史学价值,也是中国特有的具有针对性的现象。
注入这样的一些命题,把我们具有的丰富的发展经验和经济史素材,和我们的经济理论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使命结合起来,我们当前面临着诸多的课题可以去做。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上下都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最近习近平总书记“7·26讲话”以及总书记给我院40年院庆的贺信。希望通过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经济所、经济学史学者再接再厉,取长补短,努力开拓中国经济史学研究的新境界。
同时,也希望经济所把建所90周年系列活动作为一个契机,系统梳理经济研究所的辉煌历程和贡献,总结经济研究所名家大师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全所同仁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凝聚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宏伟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