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框架设计与安排

本书拟定为四章,并在首尾分别缀以绪论和结语。

绪论主要涉及选题的缘起与问题的提出、既有的研究以及周边相关研究的现状、研究的创新之处,并且概述本书的研究框架设计和论述安排。

在全书的结构中,第一章、第二章的第二节、第四章是纯粹的理论论述,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章是个案分析。之所以在本书中安排三个章节来进行理论建构,是因为本书试图回应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建设这一当前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有意加大了理论建构在书中的比重。然而,纯粹的理论容易变得抽象,所以本书又安排了多个章节的个案分析,从而使理论和个案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对话。值得注意的是,理论章节的写法是将蒙古题材历史小说作为细部举例来讨论的,而个案章节则是对蒙古题材历史小说的直接阐释与文本分析。

第一章,“民族”的再现:重新思考“蒙古历史叙事”。“蒙古历史叙事”不仅仅是单纯的审美文本,还是处在社会语境与整体知识状况下的文本。随着后现代历史理论的兴起,历史研究领域发生了巨大的范式转移。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在新的理论背景下重新审视“蒙古历史叙事”。

第二章主要讨论蒙古族作家的“蒙古历史叙事”,涉及“蒙古历史叙事”中的“族裔文化象征”问题。第一节是“蒙古历史叙事”中的“失败”、性别与民族寓言,主要阐释负面的民族主义中所蕴含的情感结构。第二节是历史重述与记忆重塑。这一章思考的出发点是“重述历史”这一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界十分热门的话题,本书将“重述历史”与“蒙古历史叙事”的个案相结合,并通过理论的介入去处理这一重要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在少数民族的历史小说中,复线历史与多样性记忆这种对历史的差异性表述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作为跨体系社会的复杂性。第三节是“正当性的建构与伦理化的历史”,主要讲述跨越族际的道德化阐释问题。第四节是“蒙古历史叙事:在蒙汉之间的文化交往中”,对蒙古族作家的“蒙古历史叙事”进行文本细读,从中去看蒙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与文化交往。

第三章讨论汉族作家的跨族际书写的“蒙古历史叙事”的小说和电影,是关于两个独特文本的细致解读。第一节以冉平的《蒙古往事》为例对“民族古典史诗的现代演绎”进行分析,主要追问的是叙事传统如何进行现代转化。同时,跨族际的主体如何书写他者的文化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第二节是“缠绕的历史与弥合的叙事”,解读的是电影《止杀令》。通过运用电影研究中常用的意识形态分析框架,去分析《止杀令》中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在《止杀令》中,“文明的冲突”既在文本里呈现,又在“文本内部”解决。

第四章,笔者自创了“跨民族连结”这一少数民族文学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进行了理论阐释。本章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在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和跨体系社会中建立一种国民之间休戚与共的连结。这种跨民族连结建立在情感、伦理和政治的基础上,它告诉我们,虽然各个民族之间差异巨大,但我们还是能建立情感上的连结,具有普遍性的国民想象和共同体感觉。

结语部分是对前面的论述进行总结,以及整理自己的核心论点与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