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精神活动,舆论现象自古就广受重视。舆论学是以舆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产生、发展及其应用规律的新兴学科。这是舆论学之所以成为独立的学科而又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依据之所在。舆论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这就决定了舆论学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西方舆论学研究开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舆论学起初被包含在对政体进行分类研究的政治学中,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渐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并有李普曼的《舆论学》等专著问世。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舆论学发展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科学,逐渐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研究范式和操作标准,并且渗透到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成为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中国舆论学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舆论学相关学术专著问世,理论研究也只有短短30余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舆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监督、管理和调节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其他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舆论研究逐渐受到政府、社会、公众、学界重视。我国舆论学取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若干热点研究领域,涌现出一批核心著者和研究机构,一些院校还开设了舆论学专业。但总体来说,我国舆论学在学科意义上还未独立成熟,相关研究大多散见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等领域,在既有研究中着重探讨舆论学自身发展问题的研究所占比重相当有限。深入而系统地开展舆论学研究,创新舆论学理论框架,完善舆论学研究方法,建设并发展系统、完整、成熟的舆论学学科体系,成为当前舆论学理论研究者和实务研究者面临的紧迫任务。

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舆论学研究发展需要的历史契机,2016年3月25日至27日,在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主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舆论学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60多所新闻传播学院的专家学者以及人民网等业界媒体机构舆情研究专家围绕“建设科学的中国当代舆论学”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构想中国当代舆论学学科体系的科学化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舆论学研究委员会会长谢耘耕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培养体系、应用体系等方面提出中国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初步构想,获得众多与会代表的共鸣和思考。

第一,加强舆论学理论框架的创新。由于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舆论学研究起步较晚,理论框架还不够成熟有效,例如西方舆论学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瀑布模式”和“蒸腾模式”、“个别取向模式”和“成对取向模式”等著名的研究模式,而国内的舆论学研究模式大多集中在舆论生成的探讨,并且往往只限于提出设想,未能进行深入阐发。因此,未来我国舆论学研究应该在厘清舆论学本体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精华,大胆构建原创性理论创新模型,持续加强理论框架的创新,为科学阐释舆论现象有效信息、舆论监管提供依据、指引。

第二,完善舆论学研究方法体系。舆论学既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开展相关研究必须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目前我国舆论学研究的方法,有大数据挖掘、民意调查、焦点小组座谈、控制实验、内容分析等多种,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部分研究还集中在内容分析,侧重于从经验层面上梳理分析舆论的支撑和进行实证分析的检验。因此,今后国内各舆论研究机构应当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方面做大量的努力。要在借鉴国际公认研究方法和改进国内现有的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多元有效的方法体系,促进我国舆论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

第三,出版会刊、教材、专著。组织学术共同体、打造学术阵地,出版代表性的著作是我国舆论学学科体系走向成熟完善的必要条件。2015年12月,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研究委员会顺利组建,并创办《舆论学研究》会刊,初步计划先每年出版两辑,以后扩展至每年四辑。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将集纳中国舆论学领域最优秀学者出版舆论学系统教材,第一批包括《舆论学概论》《舆论学研究方法概论》《网络舆情学概论》《网络舆情研究方法》《中国舆论史》《舆论心理学》《国际舆论学》等著作,通过舆论学研究委员会招募知名学者编写舆论学专著,舆论学研究委员会还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业人士完成翻译工作。

第四,培养复合型舆论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人才是实现创新最宝贵的资源。要使我国舆论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必须大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研究人才和应用人才。目前国内舆论学研究已经出现明显的人才短板,未来要加大舆论学研究,有效地融合舆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为学子提供充沛而丰厚的学养。另外,变革人才培养体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者掌握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建模能力、数据应用能力以及业务理解运用能力。

第五,建立学术规范、行业标准以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在我国舆论学研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问题。因此,要确保舆论学研究稳健发展必须及时构建一套学术制度规范。其一,舆论学研究学术规范,从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等方面进行规范。例如在进行舆论调研时,必须遵守以下几条准则:一是被访者在研究项目中的合作在任何阶段完全是自愿的。二是要求被访者提供合作时,不允许误导被访者。三是在使用各种调查方法时不得侵犯被访者的匿名权。四是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被访者在调查研究后不会受到直接的、间接的伤害或者其他负面的干扰和影响。其二,舆论研究行业标准,除规范舆论行业监测、行业管理以及立法规范外,舆论从业者还应当积极强化自律,坚守该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

第六,构建舆论支持系统。准确掌握社会舆论动向,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干预机制,对社会治理机制至关重要。建立理论研究体系和现实决策机制,未来研究涵盖交通、环保、金融等舆论支持系统,解决我们面临的业务数据存储分散化、数据计算能力有限以及数据挖掘模式匹配不当等问题,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七,设立舆论学学会奖。为促进我国舆论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将设立舆论学学会奖,即舆论学研究优秀学术成果奖作品奖,每年评审一次。此外,舆论学研究的人物奖、舆论学研究代表机构奖,将对兼具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的高校、社科院、媒体、企业等研究机构给予褒奖。

尊重舆论、理解舆论、引导舆论是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舆论学学科体系建设任重道远,中国舆论学研究者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舆论学学科体系、加强中国舆论研究学术话语权的历史使命,当下应与时俱进、协同创新、合作共建我国舆论学学科体系。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将与国内舆论学研究同人一道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共同推动中国舆论学学科体系建设朝着成熟化、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