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拙抽象的商周龙凤

龙凤起源于我国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龙图案形体的基调就是蛇,而凤的基调就是鸟,这可以从商周两代的玉器和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上得到证实。这一章节将重点论述商周两代的龙凤造型和纹饰的艺术特色。

商周两代的龙,主要是在玉器和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上来反映。

1.玉器上的龙凤纹样

商代的玉雕龙纹形制厚实古朴,一般呈环曲状造型,头部和尾部靠得很近,有时甚至相接,没有四肢,头部和眼额微微隆起,圆形环耳,尾端呈尖形,浮雕圆眼,下颌前伸。有的玉龙身上刻有简单的鳞纹,以示龙是在蛇的基调上加上鳄鱼的形态。有的玉龙身上还刻有云纹和雷纹,这和龙能飞跃腾空、呼风唤雨有关。

早期的玉龙无角,到商代的中期和晚期才出现蘑菇形的角。角,是雄性的标志和力量的象征,强健的动物往往有一对坚韧而美观的角。古人很早就赋予雄性动物的角以特殊的神性,龙角的生成,使在以后的发展中成为龙的一个重要特征。

到商代晚期,玉龙的造型逐渐趋向繁复,背部开始出现脊齿形图纹。从《说文解字·龙部》中记载的“耆者,老也,老则脊隆”来看,出现脊齿形图纹的龙已是老龙了。因此,倘把晚商时期的龙形(图2-1)和商代早期的龙纹(图2-2)进行比较的话,区别是很明显的,早期的龙是幼龙阶段,稚拙而幼嫩,而晚期的龙则显得“老态龙钟”了。

图2-1 商代晚期玉龙

图2-2 商代早期玉龙

最能体现商代晚期玉龙特点的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圆雕玉龙(图2-3),其造型雄浑庄重,精劲华美,呈蹲卧姿态,龙头较大,浮雕圆眼,菱形眼眶,蘑菇形角,张口露齿,龙身螺旋盘卷,齿形背脊,前腿很短,各有四爪。玉龙身上的套叠斜方格纹是从商代盛行的“文(纹)绮”织物图案上移植过来,是先民祷雨以利农耕蚕桑的愿望在龙身上的反映。

图2-3 安阳“妇好墓”玉雕龙

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了一片商代玉器中的珍品——玉凤,堪称“中国第一尾凤”。该玉凤呈黄褐色,凤体扁平,晶莹洁净。其造型古朴而柔媚,线条优美流畅,鸡喙圆睛,冠呈三柱形,翅膀微微舒展,翅上有剔地阳纹装饰的翎羽;长尾圆曲自然,尾翎分开,光素无纹。从玉凤的质地造型来看,墓主是一位地位颇高的贵妇(图2-4)。

图2-4 “中华第一尾凤“——商代玉凤

西周早期的龙凤继承了晚商的风格,这主要是由于周和商原先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往来,后来周武王伐纣灭商,不仅夺得其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还夺得商王朝的玉料及琢玉、冶炼的工奴,使周代得到人力、物力的加强和技艺的师承。到西周的中晚期,龙凤则有了长足的发展,龙的前额逐渐呈现尖形,短角显现明朗,以张口为多,龙首的纹饰比以前明显。凤纹上的装饰也趋向繁复,鳞纹、云纹时有出现,喙与眼的形象更为具体(图2-5)。

图2-5 西周玉器凤纹

商周两代的玉龙、玉凤造型是原始社会晚期素玦造型风格的承袭,稚拙古朴,简洁粗犷,倘连贯起来看,它们仍然有一个从简洁到繁复、从古拙到奔放的过程。

2.青铜器上的龙凤纹样

青铜艺术在商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举世闻名的灿烂青铜文化主要就出现在商周两代,特别是商代晚期、西周早期和中期,堪称青铜艺术的鼎盛时期。作为青铜工艺上装饰的龙凤纹样,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装饰艺术中,明确地出现龙与凤,就是从商周的青铜艺术上开始的。青铜器上龙凤的主要特征和这段时间的玉雕龙凤风格可以说基本一致,但由于装饰手法和实用功能上的不同,在具体的刻画方面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商代早期青铜器上的主要纹饰是“兽面纹”,过去一般称“饕餮”,这种纹饰的形象较为怪诞,它有首无身,双目圆睁,额上有两个弯曲的角,宛如牛头形象,不仅狰狞恐怖,而且还带有神秘感。这种近似于牛头兽面而加上想象产生的怪异图像往往装饰在青铜工艺礼器的主体面,它是商代奴隶主阶级显示自己权力、意志和尊严的象征。这种怪异的纹样除体现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然经过的这一“血与火野蛮年代”的历史之外,还体现在与其内容相适应的青铜器形式上。“饕餮”那沉着、稳定的造型,那雄健、粗犷而又朴拙的线条和雕刻,生动地表现了它所要反映的那个时代的风貌和内容。美学家李泽厚赞颂兽面纹,说它在“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具有一种“狞厉的美”,并在这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荡漾着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图2-6)。

图2-6 饕餮纹(即兽面纹)——商代青铜器

随着青铜器纹饰的复杂化,在兽面纹的两侧常常出现两条蛇形的辅助图纹,作对称排列。这种蛇形图案的头部向下,嘴巴张开,双唇翻卷,条形躯体朝上,尾部蜷曲,单足呈钩形,它就是夔龙与夔凤的雏形。不过,此时的夔龙与夔凤雏形还只是兽面纹的一个附属部分,到商代中期,它们才从母体中解脱出来,单独成为夔龙或夔凤的纹饰。

夔龙纹的单相一般作横向平置的爬行式,头部向前,额顶有角微微隆起,角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前卷的、有后卷的、也有呈尖角状的,其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结构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强调它的古拙美感,身上往往饰有回纹和云雷纹(图2-7)。夔凤纹的单相则呈爬行式,头部向前,额顶的冠羽成钩状,往后延伸而弯曲,胸部发达,喙较长,并弯曲成钩(图2-8)。

图2-7 夔龙纹单相(商代青铜器)

图2-8 夔凤纹单相(商代青铜器)

倘把这种夔龙、夔凤纹和兽面纹的辅助纹纹饰相比较,便可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关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如图2-9所示是商代青铜器装饰上的常见夔龙形象,龙的躯体为一条微微弯曲的黑线,龙的嘴巴张开,身躯作爬行状,额顶有角,躯下有足,龙尾弯曲上卷。整条龙的造型洗练,足和下巴概括为几组弯钩,龙纹宛如几何图形,但形式感强烈而生动,形体规则而古拙,显示出一种潜在力量的伸长和发展。

图2-9 夔龙纹(商代青铜器)

如图2-10所示是青铜器上的常见夔凤纹,其比较写实,喙部弯曲成钩,眼珠圆睁,显得很有精神。凤爪很短,呈弯钩形,羽翼紧贴身部,尾翎粗大,呈对称蜷曲之状。整个凤的形体矫健刚强,持穆凝重,就像一只善于飞翔的猛禽,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

图2-10 夔凤纹(商代青铜器)

夔龙与夔凤除爬行式外,还有一种卷曲状的,它们适合处在一个圆盘之内,十分得体。如夔龙的头部在圆盘的中间,龙的身躯和头部连接后竖立,其余部分则沿着圆盘环绕盘曲,成了圆的适合纹样。这种蜷曲圆状的夔龙实际上成了蟠龙的式样(图2-11)。而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规整、神秘的凤纹适合在圆形中,给人以一种旋转的美感(图2-12)。

图2-11 蜷曲圆状的夔龙(商代青铜器)

图2-12 蜷曲圆状的夔凤(商代青铜器)

西周早期,兽面纹和夔龙、夔凤纹依然在青铜器上作为主体纹饰流行,并出现了夔龙、夔凤的不少新变体。如一个龙头或凤头引出两条身躯,或是一条身躯的两端各是一个龙头、一个凤头,成了“双头龙”或是“双头凤”,这是夔龙和夔凤交接在一起的怪体。这种两体交合特殊形式的产生,寓意奴隶主统治集团子孙繁衍、代代相传。西周早期还出现夔龙与夔凤回首的形象,这种回首的龙凤称为“顾龙”或“顾凤”。随着时间的推移,夔龙、夔凤向抽象化的道路上演变,出现了一些新奇的几何形龙凤纹,有的还在头部出现反卷的长鼻,上唇和下唇都作圆钩状的反卷,双目圆瞪,躯体作大幅度蜷曲,这种似龙非龙、似凤非凤的纹饰称为“蜷身夔龙纹”(图2-13)。

图2-13 蜷身夔龙纹(西周青铜器)

西周中期以后,“蛟龙纹”开始在青铜器上出现,它的形式近似于明清时期的坐龙,龙头在正中,也有在下面的,龙的躯体向两边分开,状如环带,呈对称的形式相互穿插,气度雄浑,痛快酣畅,给人一种力度感,这种纹饰往往出现在西周中期的青铜颂壶上(图2-14、图2-15)。

图2-14 颂壶上的蛟龙纹之一(西周中期青铜器)

图2-15 颂壶上的蛟龙纹之二(西周中期青铜器)

纵观早商到西周晚期的龙凤纹样,可以看出它们的演变是由直线到曲线、由严谨到奔放、由古拙到自由、由厚重到轻快的过程。这个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蟠螭纹上就更为明显了。

当然,这仅仅是相对而言,商周时期的龙凤纹在整个发展趋势中还是处于原始而稚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