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工具、方法及部位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具的好坏,是否得心应手,直接关系到操作者技术的发挥和疗效的快慢与好坏。此如《灵枢·官针》篇所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

一、主要工具

1.三棱针

三棱针,又名“锋针”。其由古代锋针发展而来,《灵枢·九针论》说:“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现之三棱针由不锈钢制成,长1.6寸,即6厘米,针身呈圆柱形,针尖锋利呈三棱锥状,三面有刃,是刺络放血的主要工具。主要用于放血、排脓。

三棱针

在临床使用中,三棱针又有大、小之分。

(1)大三棱针 多用于男性、身体健壮者,躯干及四肢的俞穴,出血量较多时选用。

(2)小三棱针 多用于女性、小儿或体弱者,刺络头面俞穴或点刺十二井穴、十宣等出血量较少处选用。

梅花针

2.梅花针

梅花针,又被称为“皮肤针”和“七星针”,是由古代的馋针演变而来。其是将5~7枚钢针如莲蓬状固定在塑料或牛角制的头上,再装一个约20厘米长的塑料或牛角柄即可。根据其头部针数的不同,又分为梅花针(5枚针)、七星针(7枚针)和罗汉针(18枚针)等。其主要用于刺激面较大,但出血量不多的部位。一般用于皮肤疾病较多。

毫针

3.毫针

毫针,《灵枢·九针论》说:“七日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现在刺络所选取的毫针,一般多选用1寸毫针,多用于小儿及体质虚弱之人。

此外,还可选用注射针、圆利针、采血针、小眉刀、缝衣针等作为刺络泻血的工具。

二、辅助工具

为了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操作上的安全,还应备有辅助工具。

1.火罐

火罐多在刺罐法时使用。在刺络后,在施术处施火罐,可以利用其产生的负压,让血溢出更充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火罐分为玻璃罐、竹罐和陶罐等。其中以玻璃罐为最好,一方面便于观察出血量多少,另一方面便于清洗及消毒。玻璃罐按其大小可分为5个规格,可根据临床需要而选取不同型号的火罐。

火罐

2.止血带

止血带为橡胶制品,长约2尺,多在缓刺法时使用。操作时,一般将止血带结扎在刺络部位上端(近心端),令静脉怒张,用三棱针点刺,以使毒邪外泄。止血带常常在肘窝、腘窝处使用。

此外,还需备有消毒用碘酒、酒精棉球、干棉球或脱脂棉等。

止血带

三、刺血方法

刺血的方法有多种,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应根据受术者的病情、体质、病变部位及被施术部位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这样才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此正如《灵枢·官针》篇所言:“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

刺血的方法一般分为速刺法、缓刺法、挑刺法、围刺法和密刺法五种方法。

1.速刺法

亦即点刺法,古称络刺。《灵枢·官针》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操作时,先将受术部位常规消毒,术者用左手拇指、示指、中指三指捏紧受术部位;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皮下半分深左右,并随即退针,然后双手捏挤局部,使之出少许血,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在操作时应注意,当三棱针刺入皮下时,不可用力过猛,更不可捻转,以免造成创口过大。

此法最为常用,多用于刺十宣、十二井穴以及头面部俞穴。

速刺法

2.缓刺法

亦即泻血法。操作前,术者须先将受术者受术部位的静脉上下推按,并用止血带结扎于施术部位上端(近心端),令其静脉充盈显露,再在局部按常规消毒。针刺时,术者左手拇指按压在泻血部位的下端,右手将三棱针徐徐刺入怒张的静脉,刺入半分至1分深,随即将针缓缓退出,血即流出;待血色由黑变红时,可将止血带解开,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即可止血。

此法适用于浅表静脉放血,多用于肘窝、腘窝处。但当出血不充分时,容易形成皮下血肿。

缓刺法

3.挑刺法

此法是术者在操作前,先要在受术者背部寻找痣点(阳性反应点),再将其常规消毒,术者左手将痣点的皮肉捏起,右手将三棱针横向刺入,并用针尖挑之,挑破局部皮肤或细小静脉,流出少量血液或黏液,再用无毒干棉球按压,贴敷创可贴即可。

此法多用于头面、胸腹及背部肌肉浅薄部位的浅表细小静脉和背部痣点。如挑“羊毛疔”“痔”“颈淋巴结核”背部的痣点。

痣点的特点:痣点多在皮肤表面,呈丘疹状,稍高于表皮,针幅大小或米粒、芝麻大小,多为灰白色、浅红色、棕褐色等。压之不褪色,有的点上还有一根毫毛。

挑刺法

4.围刺法

亦即散刺法,古称“豹文刺”。《灵枢·官针》说:“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操作时,术者先对受术部位常规消毒,再以病变部位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针刺可达10~20针以上,令局部出血。但针刺时要由病变外周呈环形向中心点刺,以达到将恶血和水肿排除的目的。在临床时,一般多配合拔罐,针后拔罐,以令毒血得以外泄。

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水肿、丹毒、顽癣等。

围刺法

密刺法

5.密刺法

此亦即古代的毛刺法。《灵枢·官针》篇说:“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在临床操作时,多选用梅花针叩打患处,使之微量出血,亦可叩刺至局部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此法多用于皮肤疾病,如神经性皮炎、斑秃、白癜风等。

四、刺血部位

在临床中,刺血部位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主治所用。刺血该俞穴或该部位,则俞穴或部位所主或所在的病症可迎刃而解;亦或该俞穴所属经络循行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得以缓解。

1.四肢末端

临床最为常用。多选取速刺(点刺)十二井穴、十宣穴。用于治疗发热、神昏等脏之急证,《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此外还可以用于治疗咽喉肿痛、鼻衄、便秘、高血压、产后少乳、肢端麻木等症。一般出血3~6滴。《普济方》中说:“备急疗急咽喉舌病方,随病之左右,以刀锋裁刺手大指甲后爪中,令出血即愈”。

2.四肢静脉显露处

临床亦较为常用。多选取肘窝、腘窝等静脉较显露之处。用于治疗中暑、高血压、皮肤病、腰腿疼痛等。一般出血量较多,多采用三棱针刺破浅静脉,令其自然血出,待其自行血止;亦可当血由暗变鲜红时,用干棉球压迫止血。此外,常用的俞穴和部位有曲泽、尺泽、泽前、委中、太阳、耳后静脉等。西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血溢发衄》中指出:“衄而不止,血流,取足太阳……不已,刺腘中出血。”

3.浅表细小静脉

多采用挑刺法,出血量较少或挤出少量黏液。多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头痛、麦粒肿等疾病。施术前,先要轻拍或揉按浅表细小静脉处,再刺入皮肤或静脉,随即针尖上挑,挑破皮肤或细小静脉,按出少量血或黏液。

4.病变局部

亦即阿是穴。一般多采用围刺法。在操作时,应围绕病变局部的四周进行针刺,刺的深度应视局部肌肉厚薄而定,刺后再用双手轻轻挤压,或配合拔罐,使恶血外泻。

5.阳性反应点

亦即痣点。其是指脏腑病变在皮肤表面所呈现的反应点。当我们在反应点施治时,则通过“皮毛→络脉→经脉→脏腑”这一通路,而使疾病治愈。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刺出其血,其病立已。”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乳腺增生、黄褐斑、痤疮、麦粒肿等病。《针灸聚英》就曾指出:“偷针眼,视其背上有细红点如疮,以针刺破即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