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独立后的经济发展历程

总体上,独立后中亚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表现在经济形势上,分别是中亚国家克服经济危机、恢复发展和再上新台阶的三个时期。第一阶段从独立开始至1995年,是应对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阶段。这个时期,中亚国家开始打破旧制度,从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并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第二阶段从1996年至2000年,是经济复苏和巩固体制改革成果阶段。这个时期,中亚国家启动大企业私有化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是经济快速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积极开展区域合作的阶段。这个时期,中亚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其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的程度越来越高。

一 第一个阶段(1991~1995年)

尽管谋求独立是许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夙愿,但独立在转瞬之间实现,又使中亚国家的领导人多少感到措手不及。虽然苏联时期的很多国家机构、管理制度和机制得以保留下来,这对维护国家稳定有利,但同时也给中亚国家转型带来困难。为建立独立且完整的市场经济体系,中亚国家在独立初期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一是建立健全经济管理机构;二是建立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体系;三是发行本国货币。

中亚的国家政权,在苏联时期严格地说只能算作地方政府。独立后,要建立并完善作为主权国家所必需的国家机构、国家制度和国家象征,培养相关人才,充实国家主权的内涵,完成从执行到决策的职能转变,保证国家经济活动正常运转。例如,过去的加盟共和国银行就全苏而言只是“地方银行”,没有发行货币的职能。独立后,它们变成了“中央银行”,需要行使发行本国货币和开展国际金融合作等职能。再如,苏联时期的外交权和外贸权归属联盟中央,各加盟共和国基本上没有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机构,即使有,机构也非常小,人数也很少,其职能无非是办理莫斯科交办的外事任务,无权直接从事国际活动。独立后,建立外交部、外贸部、海关等机构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独立伊始,中亚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危机。占世界面积1/6的苏联的解体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延续了整整70年的经济往来中断了,社会秩序松懈了,人们的责任心少了,投机钻营、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人多了,犯罪现象滋生蔓延,商品价格疯狂暴涨。许多人瞬间处于困境之中,不要说购买高档产品,连起码的日用品也无力购置。据独联体跨国统计委员会统计,1992~1994年是中亚各国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多数国家经济下降幅度达20%以上,通货膨胀率达到4位数,人民生活非常困难。独联体跨国统计委员会编:《1994年独联体经济简明手册》,莫斯科1995年俄文版,第68页。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独立初期中亚各国经济和社会的真实写照。

为遏制经济形势恶化和巩固国家经济独立,中亚各国都积极深化经济改革,包括对外大力吸引外资,对内开展以国有资产私有化为基本内容的所有制改革,以放开价格为标志的价格体制改革,以组建商业银行为特点的财政金融体制改革,以允许多种所有制成分企业参加外贸活动的外贸体制改革和以组建个体农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为标志的农业体制改革等。从各国采取的改革措施中可以看出,面对独立初期的经济困难,中亚国家都把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体制改革的方向,希望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沿用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手段来应对危机。

立法是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尽管各共和国在独立前已经有了不少法律,但多数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特别是各国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需要从实际出发对原有法律进行修改,或者制定各种新的法律以规范和解决各方面问题。为此,各国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哈萨克斯坦发布了《关于价格自由化的总统令》《关于加速物质生产部门资产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工作措施的总统令》等;吉尔吉斯斯坦发布了《非国有化、私有化和企业主活动法总则》;塔吉克斯坦发布了《农民经营法》等。在所有立法活动中,最为重要也是最迫切的任务便是制定规范国家根本制度的新宪法,在中亚国家中,土库曼斯坦于1992年5月18日通过了独立后第一部宪法,距该国独立仅半年多时间,是最早通过新宪法的国家;接着,乌兹别克斯坦于1992年12月8日、哈萨克斯坦于1993年1月28日、吉尔吉斯斯坦于1993年5月5日通过了新宪法;由于发生内战,塔吉克斯坦的新宪法直到1994年11月6日才得以问世。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市场经济基本原则。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宪法第4条规定:“国家保证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形式……土地、矿藏、水资源、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

独立初期,中亚国家仍沿用苏联时期的官方货币卢布。尽管这样做会使本国的经济命脉在一定程度上操控在俄罗斯手中,但考虑到自身尚不具备发行本国货币的条件,因此中亚国家希望能继续留在卢布区。然而,俄罗斯却因担心背负沉重包袱而不同意。1993年7月,俄罗斯在未与同处卢布区内的中亚国家协商的情况下,断然发行了自己的新货币,给中亚等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中亚国家意识到,必须退出卢布区并发行本国货币,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经济独立,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本国的经济发展。于是,1993~1995年,中亚国家相继完成了本国货币的发行任务:吉尔吉斯斯坦于1993年5月3日发行本国货币“索姆”,土库曼斯坦于同年11月1日发行本国货币“马纳特”,哈萨克斯坦于11月15日发行本国货币“坚戈”,乌兹别克斯坦于1994年6月14日发行本国货币“苏姆”,塔吉克斯坦于1995年5月10日发行本国货币“塔吉克卢布”塔吉克斯坦从2000年10月30日起发行“索莫尼”,以取代“塔吉克卢布”。。尽管当时各国对本国货币的汇率定得较高,不大符合各国经济实际。例如土库曼斯坦将马纳特与美元的汇率定为0.5∶1,可到1996年年末就变成了5000∶1,但无论如何,发行本国货币让中亚各国朝经济独立的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二 第二阶段(1996~2000年)

除塔吉克斯坦由于内战经济出现衰退外,其他中亚国家的经济状况都随着政局的稳定而普遍好转。各国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领域,确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总体上讲,在经历了独立初期的经济阵痛之后,中亚国家基本上都认识到:经济自由化和社会稳定同等重要,社会市场经济是比较适合中亚国家国情的经济模式。中亚国家中,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从独立之初就选择了渐进式的改革和发展道路。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认为,该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稳定的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开放的对外政策,坚强有力的民主法制的国家和公民社会”〔乌〕伊·卡里莫夫:《乌兹别克斯坦沿着深化经济改革的道路前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第8页。。他提出推进改革的五项原则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基础,即“经济优先、国家调控、法律至上、社会保障、循序渐进”。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说:“如果要谈正在形成的国家经济模式的主要内容,那么它是指建立在强有力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发达的、以社会为导向的混合型市场经济。最终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具有丰富资源保证的发达国家的水平。”〔土〕萨·尼亚佐夫:《永久中立 世代安宁》,东方出版社,1996,第146页。渐进式改革使乌土两国的经济体制中保留了大量的计划经济色彩。在独立初期,其经济衰退程度很低,社会阵痛较小,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计划体制中固有的顽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三国从独立之初就追随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希望在短时间内克服旧制度的缺陷,建立全新的、有活力的新制度。“休克疗法”打乱了原有的经济联系,使三国经济在独立初期遭到严重破坏。面对经济危机,同时随着总统权力的加强,各国也逐渐放弃了完全自由化的经济改革路线,开始重视国家在经济运行中的调控作用,并开始实行稳定的财政政策以及社会保障制度。

为使经济稳定运行、改善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自决,中亚国家相继制定了本国的经济或工业发展战略。1996年,吉尔吉斯斯坦出台《国民经济10年发展战略规划》,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提出6大任务,包括加强农业、食品和加工工业,支持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推进能源建设,重视解决社会问题等。由于缺少资源,吉尔吉斯斯坦不可能像哈、土那样选择资源密集出口型发展战略。从吉政府的主张来看,该国采用的是以农业为基础和发展过境贸易的发展战略,其特点是大力发展农牧业,保证本国人民的衣食问题,同时依靠国家为对外经济活动创造的良好环境,发展过境贸易和引进外资来发展经济。1997年,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其国情咨文《哈萨克斯坦-2030》中宣布,该国2030年前的发展战略包括7个长期发展的优先目标:国家安全;内部政治稳定和社会团结;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增长;公民的健康、教育和福利;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哈政府确立了优先发展的经济部门,即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基础设施建设。该战略的目标是要将哈国变成“中亚雪豹”,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榜样”〔哈〕纳扎尔巴耶夫:《哈萨克斯坦-2030》,中国地质工程公司赞助出版,1999,第19~54页。。1998年,内战结束不久的塔吉克斯坦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参与指导下制定了1998~2001年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任务是提高宏观经济稳定、医治战争创伤和克服经济危机。1998年,乌兹别克斯坦制定《提高国家出口潜力纲要》,确立“进口替代为主、资源出口为辅”的发展战略,把解决粮食和能源自给置于首位,目的是在尽量利用本国资源和生产潜力的基础上,改善经济结构和提高出口规模,加强工业制成品,特别是原材料深加工产品的出口。〔乌〕伊·卡里莫夫:《临近21世纪的乌兹别克斯坦:安全的威胁、进步的条件和保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第107~251页;赵常庆主编《十年巨变:中亚和外高加索卷》,东方出版社,2003,第189~190页。土库曼斯坦希望通过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工业,逐步把土库曼斯坦从原料供应国变为成品生产国,将土库曼斯坦推向世界石油天然气生产大国的行列,以此来振兴国家经济并巩固国家独立。

三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

得益于国内经济好转以及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中亚国家经济普遍进入稳步增长新阶段,尤其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这两个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与此同时,中亚国家都是内陆国,交通不便、国内市场狭小、管理和技术落后、经济结构单一、投资不足等因素并未彻底消除,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此,中亚国家的应对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区域合作,包括中亚国家间以及同周边大国的合作,以此来扩大市场,吸收外部资金和技术,与国际接轨,达到加速发展的目的。另外,制度性的区域合作还能增强成员国间的政治互信,推动安全合作,使中亚国家的独立与安全更加巩固。早在独立初期,中亚国家就致力于使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为此,它们加入了一些区域合作组织,但由于当时各国经济困难,且大国对它们不够重视,区域合作发展缓慢。进入21世纪后,随着该地区经济形势好转以及战略地位的上升,中亚国家开始更加注意开拓国际市场,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并实现了向北与俄罗斯、向东与中国、向南与美国开展合作的新格局。不过,由于中亚地区在亚欧大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是大国必争之地,所以,中亚国家在开展区域合作时,面临着选择大国集团以及发展模式的难题。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发生的“颜色革命”,其中就有美、俄争夺的背景。2015年1月1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四国宣布启动“欧亚经济联盟”,当年5月又吸收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俄罗斯主导中亚地区的一体化的趋势逐渐加强。

第二,加大投资。中亚国家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现象十分明显。政府始终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大力吸引外资,改善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工业设施。一方面,投资增加了社会有效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伴随基础设施改善和企业设备更新,国内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生产效率亦不断提升。另外,投资强化了加工制造业,减弱了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增强了其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比如乌兹别克斯坦仅在2014年便向经济体投入146亿美元(同比增加10.9%),其中外资30亿美元、私营资本43亿美元。更关键的是,近70%的投资投入生产领域,其中,近30%的投资用于机械制造。哈萨克斯坦2014年提出“光明大道”计划,预计2015~2017年总投资180亿美元,希望通过刺激性经济政策,拉动内需,缓解就业压力。

第三,调动中小企业活力。各国不断发布关于简化审批程序、修改个体户登记注册程序、提高个体经济自由、增加贷款、完善获得经营场地的办法、改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措施、简化接入电网程序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消除影响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发展的障碍,开发和释放经济潜能。乌兹别克斯坦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产值占GDP的比重2014年为56%(2000年为31%),占工业产值的31%(2000年为13%),共吸引76.5%的适龄劳动人口就业(2000年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