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定量测度:一个指标方法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经济特区产业转型与发展机会的社会分配研究(15JJDZONGHE032)”和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016年度课题“经济特区产业转型研究”的成果。

袁易明 闫振坤 李璇袁易明,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产业发展与结构研究;闫振坤、李璇,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广东 深圳518060)

摘要:对于资源约束下的经济特区来说,其传统路径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难以为继的困境,因此寻找与探索摆脱资源供给不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经济特区发展的迫切需求。绿色发展是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资源节约,不论是以技术创新为内涵的新兴产业还是淘汰落后产业的要素再配置方式均是如此。经济特区在绿色转型的发展路径上已经开始了重要的实践。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经济特区绿色转型的进展和水平,据此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经济特区 产业转型 绿色发展

一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思路

围绕产业的绿色转型,目前学术界仍主要关注绿色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见表1),与绿色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不同的是,产业绿色转型能力的评价既强调产业转型过程中绿色理念和技术的渗透能力,又强调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的融合水平。产业绿色转型能力的研究主体是产业转型,研究视角是产业转型的绿色化。相较而言,绿色产业则是由环境保护延伸形成的概念,其主旨依托于绿色环境体系,绿色产业是一个整体概念。从学术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来看,两者的联系在于均注意到了绿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但在范围上各有侧重。在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构建上,围绕绿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融合,两者的指标体系在一定范围内可以相互借鉴。

表1 绿色产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借鉴朱斌、胡志强、姚琴琴(2014),顾在浜、石宝峰、迟国泰(2013)的指标体系构建思路,结合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这一评价主题,本文拟以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过程为指标设计的逻辑观测点,从绿色投入、绿色生产、绿色管控、绿色效益和绿色环境五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各个经济特区的产业绿色转型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基于上述评价思路,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结合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和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本文最终确定了由13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评价体系(见表2)。

表2 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13个具体指标中,中心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为负向指标,即该指标的大小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其他12个指标均为正向指标,即指标的大小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二 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测度

从绿色发展视角研究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的产业转型能力,为观察当前经济特区的转型进程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通过中国五大经济特区统计局和环保主管部门发布的图文资料,整理出2015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资料,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15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数据

注:厦门和海南在2015年统计公报中没有公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此处选用的厦门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为2015年1~10月的数据,海南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为2015年上半年的数据。替换的依据是支撑厦门和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行业在2015年下半年保持稳健的增长速度,海南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较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提升了0.2个百分点。

下面采用熵值法对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评价法,其评价过程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的含义和计量单位不同,为便于统一比较,需要将上述指标分两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按照下列处理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负向指标按照下列处理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各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根据近几年的经验值来判定。根据公式(1)和公式(2),可以对表3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2015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据

2.计算熵值、差异性系数和权重

首先,确定每项指标下各评价单元的指标值比重,计算公式如下:

然后,计算每一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

定义差异性系数:

根据差异性系数计算权重:

计算所得的各评价指标的熵值、差异性系数和权重如表5所示。

表5 各评价指标的熵值、差异性系数和权重

3.产业绿色转型能力的综合评价

根据上述熵值、差异性系数和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

代入数据,可以分别得到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能力的二级评价指标和一级评价指标得分,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2015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二级评价指标得分

表7 2015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一级评价指标得分

根据以上研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在五大经济特区中深圳产业绿色转型能力排名第一,五方面的指标得分总和最高。其次是厦门市,再次是珠海,汕头和海南分别是第四名和第五名。

从近几年持续跟踪的五大经济特区产业转型能力评价结果来看,产业绿色转型能力与单纯的产业转型能力评价结果有较大差异。2012~2014年,深圳的产业转型能力居五大经济特区之首,且地位较为稳固。相较而言,其他四个经济特区的排名变动较大。其中,珠海和海南近几年呈现出产业转型能力逐步增强的态势,而厦门和汕头的产业转型能力近几年有所减弱(见表8)。

表8 2012~2014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转型能力评价位次分析

资料来源:袁易明、闫振坤、郭宏毅《中国经济特区产业转型发展报告》,载陶一桃主编《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第24页。

从产业绿色转型能力的视角来看,由于绿色投入和绿色效益的突出表现,深圳仍稳居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的首位。从得分上看,深圳在绿色投入方面的得分甚至是海南的近7倍,在绿色效益方面的得分是海南的近30倍,是汕头的11.43倍。

(2)厦门的产业绿色转型能力位居第二。这主要是基于厦门突出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管控能力。从这两项一级指标的得分上看,厦门均居于五大经济特区首位。其中,厦门在绿色生产方面的得分甚至是深圳的1.32倍,绿色管控能力是深圳的1.66倍。卓越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管控能力主要源于厦门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2014~2015年,厦门的三次产业结构迅速由0.7∶45.8∶53.5调整至0.7∶43.5∶55.8,第三产业比重的快速提升使厦门占据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值得分的最高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另一方面也带来能耗、电耗的快速下降。在五大经济特区中,厦门单位GDP能耗、电耗下降速度居首位,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与一个地区的产业绿色转型能力具有较高的关联效应。

(3)珠海绿色环境建设突出。在2015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排名中位居第三,这主要是基于其在绿色环境领域的较好表现。从得分上看,珠海在绿色环境方面的得分位居五大经济特区第二,仅次于海南,略高于产业绿色转型能力最强的深圳。在构成绿色环境的三个具体指标中,珠海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上占优,掩盖了珠海在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天数和中心城区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上与深圳的差距。

(4)汕头的绿色生产和绿色管控具有优势。汕头在2015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排名中位居第四。作为一个人均GDP水平较低、工业发展仍处于加速深化的经济特区,汕头在绿色生产和绿色管控方面表现突出,尤其在单位GDP能耗、电耗下降速度方面,汕头的得分甚至高于深圳。从绿色生产和绿色管控得分上看,这两项得分构成了汕头46.46%的竞争力。

(5)海南在2015年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排名中居于最后一位。海南在五大经济特区产业绿色转型能力中的较差表现主要是源于海南绿色发展与产业发展的脱节。从五个方面的得分表现看,海南在绿色环境得分方面独占鳌头,但在绿色投入、绿色生产、绿色管控、绿色效益方面与其他经济特区有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差距。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近年来海南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诸多石化冶炼项目的引入使产业的绿色转型大打折扣。再加上作为海南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与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等突出问题,海南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仍然任重道远。未来在海南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进程中,夯实产业根基仍是一个巨大挑战。

三 政策启示

(一)改变对高增长的追求,真正实现发展理念的转变

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加快构建符合市场需求而且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是未来经济特区深化转型的必然出路。然而,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不是简单的发展环保产业或者某一种新兴节能产业,而是要深入进行从价值观念到生产方式等方方面面的变革,这种变革既涉及技术、资本等物的力量,又涉及人的观念、标准流程等,因此,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是当前经济特区乃至中国产业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

要想在多年高增长的基础上持续保持高速度,在基本发展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必然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在固定的空间规模约束下提高开发建设强度是必然的道路,绿色空间比例一定会被压缩,这是深圳的绿色管控指标落后于厦门和汕头的主要原因。珠海在绿色环境方面的表现显然较深圳更为卓越,深圳未来产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绿色管控和绿色环境发展能力。

(二)投入不足是产业绿色转型加速的主要羁绊

相较五大经济特区中绿色转型综合能力较高的深圳而言,厦门在绿色投入、绿色效益和绿色环境方面显得不足,加快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和加速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仍是未来厦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样,汕头在绿色效益、绿色投入、绿色环境方面与深圳、厦门、珠海还有较大的差距。未来要加速产业绿色转型,汕头需要在增加投入和改善环境两个方面寻求突破。

(三)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培育产业绿色转型能力的根本策略

技术要素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缓和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间的矛盾,以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增长之间的协调。从指标测度的结果来看,有的经济特区如珠海依然存在较大的短板,其短板在绿色生产、绿色管控等领域,这些短板的存在,造成珠海在总体得分上与深圳有将近1倍的差距。尽管珠海在绿色环境得分上具有一定优势,未来珠海在强化产业的绿色转型方面仍需综合发力,努力缩小与绿色综合能力领先的经济特区如深圳、厦门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差距。类似的,汕头、海南两地则需要在提升技术水平、引导绿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综合施策。

参考文献

[1] 朱斌、胡志强、姚琴琴:《基于灰熵决策模型的绿色产业发展评价分析——以福建省为例》,《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年第1期。

[2] 顾在浜、石宝峰、迟国泰:《基于聚类-灰色关联分析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年第4期。

[3] 周颖、王洪志、迟国泰:《基于因子分析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及实证》,《系统管理学报》2016年第2期。

[4] 朱春红、马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5] 深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深圳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

[6] 珠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珠海调查队:《珠海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

[7] 汕头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汕头调查队:《汕头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

[8] 厦门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厦门调查队:《厦门市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

[9] 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海南省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

(文字编辑:乐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