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第一产业外资技术控制分析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缓慢,在一些技术方面没有掌握先进的技术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大部分先进技术一般是由外资企业所掌握和控制的。这里用第一产业外资研发费用占第一产业研发费用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外资技术控制度。显然,这样得到的数据会低估外资技术控制率,因为在中国的第一产业中,尽管近年来外资投入增多,然而外资企业所占比例仍然很少,但是外资进入的都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对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控制度很强。外资技术控制度越高,产业发展安全受影响的程度越大。其计算公式见式(2-2)。

(一)中国第一产业外资技术控制总体情况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015年)的相关数据和公式(2-2),可以计算得到第一产业外资研发费用控制的总体情况,结果见表2-6。

表2-6 2002~2017年第一产业外资研发费用控制的总体情况

注:①《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编排在2003年及以后出现较大调整,未找到“3-5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的统计项目,找到了“2-8分行业自然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的统计项目,资金来源由政府拨款、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三部分组成,不能计算查找2000年和2001年第一产业“外资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总额”,故无法计算这两年第一产业外资技术控制度;②2015~2017年外资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总额是根据2002~2014年数据预测而来,多项式预测方程见本章附录。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015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其中,“外资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总额”的统计项目均为“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

从表2-6可以看出,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第一产业的研发费用投入逐年递增,外资对研发的投入经历了连续5年的增长后,于2007出现下降,下降幅度为14.09%。2008年继续下滑,同比下降了19.84%。近年来外资研发费用投入有所回升,2011年外资研发费用大幅增长至5942万美元,2013年为8455.5万美元,2014年又回落至5639万美元。但是从外资研发费用所占比例来看,第一产业中外资企业的研发费用控制度一直很低,处于0.5%~1.6%。2013年和2014年,第一产业外资研发费用控制度分别为0.75%和0.47%。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外资企业对中国第一产业的研发费用控制度不强。

预测可知,2015年第一产业外资研发费用控制度为0.57%,比2014年增加0.1个百分点;2016年和2017年第一产业外资研发费用控制度的预测值分别为0.57%和0.58%,将继续小幅上升。

(二)中国第一产业细分行业外资技术控制情况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015年)相关的行业数据和公式(2-2),可以得到外资对第一产业细分行业技术控制度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2-3所示。从图2-3中可以看出:在第一产业所包含的五个行业中,农业外资技术控制度基本维持在1%上下,相对稳定,2013年和2014年农业外资技术控制度分别为1.07%和0.63%,经预测2015~2017年该行业的外资技术控制度分别为0.76%、0.75%和0.73%。林业外资技术控制度在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6.65%,但也没有超过7%,并且从2003年开始逐年下降,2010年和2011年林业外资技术控制度分别为0.46%和0.17%,2012年开始回升,2013年、2014年外资技术控制度均为0.60%。畜牧业和渔业外资技术控制度均呈下降趋势,2014年两个细分行业外资技术控制度分别为0.06%和0.04%。农、林、牧、渔服务业外资技术控制度在2011年以前基本维持在1%上下,相对稳定,但在2012年出现了暴跌,2012年、2013年、2014年外资技术控制度分别为0.18%、0.30%和0.26%,经预测2015~2017年该行业的外资技术控制度分别为0.23%、0.18%和0.14%。

图2-3 2002~2017年第一产业细分行业外资技术控制情况

注:2015~2017年外资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总额是根据2002~2014年数据预测而来,多项式预测方程见本章附录。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2015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其中,“外资研发费用”和“研发费用总额”的统计项目均为“按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研究与开发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外资在第一产业的研发费用没有数量优势,产业技术方面不占绝对的控制权,外方企业也可以拥有技术的实际控制权。外方投资企业一般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投资中很多是以先进的技术投资,掌握着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对研发费用的投入非常小,外资企业还会对第一产业有实质上的技术控制。

(三)中国第一产业外资技术控制个案情况

以山东寿光为例,寿光及周边地区蔬菜种植面积84万亩,年产蔬菜40亿公斤,被誉为“中国第一菜园”。寿光蔬菜种业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菜农自留种子;20世纪90年代初期,选购国内科研单位种子;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种子企业、科研院所生产不出高档种子,他们只能被迫接受国外优质高价的“洋品种”。而“洋品种”依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性等方面的优势,开价特别高。在寿光,菜农们不得不接受“一克种子一克金”的现实,比如以色列海泽拉公司推出的番茄种子“189”、瑞克斯旺公司推出的茄子种子“布利塔”、先正达公司推出的甜椒种子“方舟”等,每克都在100元上下,折算下来,一粒种子价值3毛多钱,而甜椒品种“蔓迪”更是开出了每克种子180元的天价,1克种子相当于1克铂金。国外公司每年仅在寿光及其周边地区通过销售其高档蔬菜种子就拿走6亿元人民币(赵刚、林源园,2009)。

种子是一种特殊商品,事关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目前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正成为种子产业竞争的焦点。孟山都、先正达等跨国种子公司在这些领域占绝对优势。生物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的同时,却增大了技术所有者对农业生产的控制权,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处于被动地位。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缺少前瞻性意识,极有可能在农业发展上受制于人。种子生产周期长,如果中国种业市场由“洋品种”占据主导地位,会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很大隐患(赵刚、林源园,2009)。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很多种质资源被国外偷取和克隆以后,又反过来成为跨国公司制约中国技术发展的专利手段。跨国公司投入经费搜集发展中国家的种质资源,分离克隆有用的基因并申请专利。比如,在转基因水稻方面,绿色和平组织和第三世界网络曾联合公布《国外专利陷阱中的“中国”转基因水稻》的报告。这一报告称,目前中国最有可能商业化的3种转基因水稻,其多项专利属于外国公司,这可能导致中国对它的主粮失去控制。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实行本土化战略,保护好中国宝贵的农业种质资源应提到战略高度(赵刚、林源园,2009)。

因此,尽管总体上,外资对中国第一产业的技术控制度不高,但是应该注意到在种子研发、养殖技术等一些重要方面,外资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度比较高,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安全,存在着外资垄断农业产量的可能性。